指向高阶思维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反思”课教学策略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czbczbcz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多元的形式,过程跨度较长,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经过多次“反思总结课”的实践,教师提炼出四项有效策略:整理资源履历,点燃高阶思维火花;建立树形结构,渗透高阶思维方法;实施操作序列,锻炼高阶思维能力;外化认知过程,丰富高阶思维成果,由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反思;高阶思维
  思维是人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与人的成长密不可分。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高阶思维的培养,已成为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丰富,过程灵活,形式多样,能够培养学生整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在交流和鉴赏过程中进行批判和评价的能力以及展示、创新物化成果及精神成果的能力。而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结反思课能够帮助学生习得归纳聚合、推理演绎、发散求异的思维方法,获得综合、分析、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
  然而,通过审视当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可以发现,课堂存在着情感缺乏、结构化的思考和表达不足、主动性质疑不够等问题。学生缺乏有逻辑、有层次、有结构的总结和反思,难以实现知识的内化和思维的发展。对此,教师尝试以总结反思课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该课型侧重于学生对活动的总结和反思,以期在总结、反思和交流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博物馆的探究”是学校的特色课程,本校六年级学生走进了浙江省博物馆。学生虽然经历了选题确定、活动方案策划、实地探访、成果展示、核心素养手册撰写等过程,但缺乏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活动停留在“做”的层面,鲜有思维的提升,高阶思维更难发生。《博物馆的奇妙之旅》总结反思课旨在让学生进行活动反思,总结在活动中做了什么,是怎么做的,遇到了哪些问题,有哪些值得分享的经验,最后学生将其整理成册,为再次走进博物馆提供参考。这一过程也是发展高阶思维的过程。
  一、整理资源履历,点燃高阶思维火花
  博物馆的探究会经历较长的时间,其活动多样,且环环相扣。因此,在进入下一个阶段之前,有必要对前期的资料和活动经历进行梳理,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的旧知和已有体验,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产生新想法,在冲突、挑战中激活学生的思维。
  (一)阅览素养手册,重温探究过程
  每个学生都有一本“核心素养手册”,用来记录自己的探究过程。大致内容包括:探究计划、小队成员、探究主题、精彩瞬间、经验总结、活动反思等。学生参观完博物馆后会填写其中的几项内容,之后可能就将它暂时搁置了,致使该手册的作用和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读、重温,让手册中记录的经验成为本课的课程资源。
  (二)提挈主题小报,挖掘精神成果
  博物馆探究采用的是团队合作的方式,这也是本课程的一大特点。7个小组制作的小报有不同的主题和风格,充分证明了团队对自己选择的研究主题进行过深入的研究。这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经验是学生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而很多活动也就止步于此,不再进行总结和反思。事实上,除了静态的研究成果,动态的精神成长也是学生的重要收获。例如“我学会了解决某类问题”“我学会了与他人合作”“我学会了制作攻略”“我优化了资料搜集的方法”等。这些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尤为重要的行为表现性成果,也是总结反思课应着力挖掘的内容。
  (三)填写总结表单,催生新鲜认知
  活动中,每个学生的经历都是独特的、极富个性的,也是五花八门的。因此,要开展班级课堂教学指导存在一定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设计了“总结表”,让每一个成员参与小组讨论,并提炼出“小组做了什么”“怎么做的”“结果如何”“有什么值得分享的”“遇到的问题”等体现学生探究过程的内容。教师阅览小组的“总结表”后进一步提取小组之间的共性问题,发现亮点,将其转化为进行课堂教学指导的资源。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冲突,这些冲突本身就包含着分析和综合等高阶思维的参与。在冲突中,学生还会产生新認知。可以说,这就是一个新的创造过程。
  二、建立树形结构,渗透高阶思维方法
  基于以上课程资源和学习履历,学生通过“现实树”“问题树”“未来树”等结构模型,学会“归纳聚合”“推理演绎”“发散求异”等高阶思维方法。
  (一)直面“问题树”,渗透归纳聚合的思维方法
  探究从问题出发。“问题树”上罗列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学生在搜集和整理资料时出现了以下现象:低头抄、直接打印网页资料、直接拍照片等。学生对资料照搬照抄,缺乏加工、处理,这样搜集到的材料信息冗长、杂乱,难以解决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这些问题进行分类,同时删除指向不明、表达不清的无关问题,最后回到活动中,找出问题与关键要素间的联系。这种将零散的问题整合在一起,自下而上进行整理的过程就是一个归纳聚合的思维过程。
  (二)利用“现实树”,渗透推理演绎的思维方法
  问题既是研究的起点,也是研究的助推器。“现实树”是活动前期现实存在的以及课堂生成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学生经过推理,先辨明背后原因,归纳出一般的方法、流程,再回到具体情境,补充个性搜集方法。这就是推理演绎,具体如图1。
  (三)拟定“未来树”,渗透发散求异的思维方法
  “未来树”旨在引领学生描述已经达到的成效,并憧憬下一次探究可以从哪些角度展开,以体现博物馆探究与其他地方、其他主题探究的不同之处。学生在掌握一般探究方法的同时,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和策略,探究更多样的场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散思维,在稳定中求变化、求创新。
  三、实施操作序列,锻炼高阶思维能力
  (一)提炼探究亮点,培养综合思维技能   整个探究之旅共经历了四个阶段。学生总结“探究亮点”,发现典型经验经历了由粗到精,由个人到小组再到全班的过程,脉络清晰、明确。学生在探究、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获得知识和方法,发现规律,并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迁移和运用。这就是“综合”思维的运用。
  (二)分解具体做法,培养分析思维技能
  各小组在写下本组最想跟同伴分享的亮点之后,要对这一亮点进行分解。首先要确定与亮点直接相关的重要做法,剔除无关和不重要的做法,然后确定各个具体做法之间的系统连贯性,最好几条做法要相互独立,又彼此连贯。可以说,这就是“分析”思维的运用。
  (三)评论小组汇报,培养评价思维技能
  评价是指基于准则和标准做出判断。在倾听其他小组的汇报时,有学生发现去博物馆之前大家已经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似乎不去博物馆也没问题。其他学生马上提出反驳意见,他们认为在博物馆才有现场感,作品也会更立体,更有质感和感染力,大家也能从多角度观察展品。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判断教师和同学的说法是否合理,是否存在矛盾和错误之处,并提出自己的建议。这就是“评价”思维的运用。这样的收获和成长是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反馈,体现了综合实践课程评价的发展导向。
  四、外化认知过程,丰富高阶思维成果
  高阶思维虽然是复杂而高级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而发生,但是高阶思维的发生是静默的、无形的,一般情况下难以直观地被感知、监测到。尽管如此,高阶思维并不是捉摸不透、飘忽不定的“海市蜃楼”,因为它会用恰当的方式将它创造的成果外显出来。
  (一)生成博物馆“锦囊”,解决“探究问题”
  在小组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风信子小队”成员现场生成了锦囊妙计,它就是高阶思维发生的产物。学生在倾听小队汇报时,分析了网上搜集资料这一做法的缺点——过于简单、笼统,无法得到好的资料。因此他们结合自己的经验,给出评价——做法不具有可操作性,并追问:怎样的资料才算是好的资料?最后,学生创造性地提出了“要找点赞高的、权威专业的帖子”这一有效做法,并将其写在小锦囊上。这就是高阶思维的外显。
  (二)设计博物馆“攻略”,总结“探究指南”
  在小组交流时,面对“不熟悉地形,找了很久”“等待走散的同学花费了很长时间,因此来不及仔细参观”等问题,一个小组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提前制作攻略。攻略通常在旅游时会用到,该小组将它迁移到课堂,旨在有效解决问题。一个攻略的制作需要整合很多内容,还要区别、分辨、筛选信息,有的甚至要进行现场踩点,因此会涉及很多思维活动。
  (三)创生博物馆“宝典”,建构 “探究模型”
  各小组的亮点、经验、解决问题的锦囊妙计写在一张张牛皮纸制成的活页上,犹如一颗一颗散落的珍珠。教师将所有的活页用卡口串联起来,加上封面和封底,做成一本专属于这个班级的“探究宝典”。它就像一个“模型”,包含着博物馆探究的方方面面,既可以指导学生以后更好地開展研究,还可以作为留给低年级学生的礼物。博物馆是学校的特色课程,一本本宝典的积累也使博物馆课程成为学生、学校的一笔宝贵财富。
  需要说明的是,高阶思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突然出现的,它往往和低阶思维相伴相生,且二者之间还能进行相互转换。教育除了保证学习的进行,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促进迁移的发生。因此,教师除了要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之外,还要帮助学生运用思维更好地进行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贺斌.默会知识研究:概述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3,42(5).
  [3]安德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M].蒋小平,张琴美,罗晶晶,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4] 汪茂华.高阶思维能力评价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8.
  [5]林崇德.教育与发展[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浙江省杭州市学军小学   310024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310012)
其他文献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这个概念看似简单,但要真正理解其内涵并不容易,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方程的意义。  一、给算式分类,揭示方程概念  1.教师呈现几个算式并提出任务:请你按照一定的标准给这些式子分类,可以怎么分?  ①20+30=50 ②4x=360 ③40+25120 ⑤70+90=100+60 ⑥30+x=100  学生可能会先把它们分成等式和不等式两类,在此基础上,
期刊
【摘 要】课堂乐器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音乐、进行艺术实践、表现和创造音乐的重要手段。教师在多年的葫芦丝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教学的新思路,优化葫芦丝教学。实践证明,借鉴柯达伊教学法,巧用手势、借用教材、活用创编,对于丰富教学内容,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提升课堂教学的生机和活力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乐器教学;葫芦丝;柯达伊理念;创造力  课堂乐器教学是学生音乐学习过程中的重
【摘 要】故事写作是写作教学中的一种形式,它能够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在指导小学英语写作时,教师可以通过激活语言旧知、设计故事导图、深度解读范文、分层设计写作、开展作文点评等策略,优化故事写作教学,提升学生的写作质量。   【关键词】小学英语;写作教学;故事写作;写作指导  张伊娜在《当前小学英语读写教学的问题及建议》一文中指出:“对小学
【摘 要】基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在保护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前提下,开展小学科学低段乐考实践是学科评价与时俱进的表现。学校、教师及相关方面应清晰定位乐考设计,抓住乐考的出发点、落脚点和衔接点;关注乐考的内容与形式,及时优化乐考环节;同步关注顶层与基层,着力推进乐考实践,从而让乐考在评价学生学业水平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科学;低段乐考;实践策略  2017年《义务教
【摘 要】Start to read板块是PEP英语三年级教材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为了改变教师把该板块简单处理成作业练习课的现状,教师应巧用图片,图文结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图、读文、表达,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PEP;小学英语;Start to read;情境;表达  在人教版《英语》三年级上、下两册课本中,每单元都设计了Start to read板块,作为阅读启蒙内容。三
《道德与法治》教材针对儿童道德成长的需要,有意将公共意识的培养作为低段教学的重要目标.为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聚焦认知盲点,开展主题教学,帮助学生厘清共有物品、共有场域、共有事件这三个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渗透公共意识,提升学生的德性.
【摘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对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教师借助对话能力、实践能力、质疑能力这三力评价维度,可有效掌握学生论证活动中的思考历程,并进一步调整教学策略,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论证能力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小学科学;论证能力;三力评价  论证行为是生活中常见的思维实践,而科学论证是围绕相关问题展开的论证,是学生形成科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目前科学教育界普遍认为的科学论证能
“观察物体”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观察实物建立表象,然后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空间操作,再观察实物验证操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空间观念逐渐形成。  【活动准备】  1.人员分工。4人一组,抽签确定角色,角色分别为组长、汇报员、联系员和记录员。  2.学具准备。每组一张方桌,小组成员围坐在桌子的四个不同方位;每张桌子上放一个玩具熊猫,玩具熊猫的正面正对着其中的一个同学。  
期刊
“深度”一词随着“深度学习”概念的普及,已成为数学教师使用的高频词.“深度”在词典中的释义一般有以下几种:①深浅的程度;向下或向里的距离.②触及事物本质的程度.③事物向更高阶段发展的程度.人们在不同情境中对“深度”有不同的理解.
期刊
草稿纸是小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帮手.对草稿纸使用现状进行观察,教师发现部分学生不喜欢、不善于使用草稿纸.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后,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打草稿的意识、规范学生打草稿的方法、重视学生打草稿的习惯等方面提出培养学生草稿纸使用习惯的策略.实践证明,根据学生对草稿纸的使用需求,可以对草稿纸的设计进行微改进,并通过分区安排、加方格纸底色等方式,提升学生使用草稿纸的频率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