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钢用在刀刃上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ZI19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一年,正是乾隆八十大寿,有个叫林儒全的三品官员,不知从哪儿搜罗到了一幅唐寅的《凤凰傲翼图》,小心地收藏在卧室,只等皇上大寿这天,呈上这份厚礼。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皇上大寿之前,一个盗贼夜入卧室,将林儒全杀害,并偷走了这幅宝图。
  乾隆龙颜大怒,命令刑部不惜动用一切力量,捉拿案犯,追回宝图。这件事,和珅也上了心,他太清楚了,乾隆之所以如此大动干戈,不仅是痛恨盗贼的无法无天,更是心痛那幅被盗的唐寅真迹。
  和珅回到府中,叫来了一个名叫何凡的心腹,嘱咐他立马去追查此案,务必赶在刑部之前找到案犯。这个何凡,其实早年就是非常有名的飞贼,后来被和珅放出大牢,专门帮和珅干一些见不得人的差事。所以,这件事让何凡去查,很可能比刑部调查更有效率。
  几天后的一个深夜,何凡回来了,同时他还悄悄地押回了一个贼眉鼠眼的人。这个人名叫杜先,是个小蟊贼。有一天夜里,他无意中窜到林府,准备偷东西,不料却听到了林儒全和夫人的对话,说的就是那幅画。杜先心中暗喜,等到林儒全睡后,悄悄潜入房中,杀死了林儒全,从床后隔层里盗走了宝图。只可惜这幅图实在太烫手,竟一时找不到买家。不承想何凡很快找到了杜先,夺回了宝图,并将他绑回了和珅府中。
  和珅非常高兴,连夜披衣起来,和管家刘全一同来到堂前。和珅满脸堆笑地问何凡:“你捉住了这个杜先,有没有惊动刑部?”何凡不屑地说道:“刑部那些官老爷哪有我的这些江湖手段?他们还在四处乱窜呢!我按照大人的吩咐,完全是机密行事。”说罢,他得意地将捉拿杜先的经过说了一遍。
  和珅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亲自展开了《凤凰傲翼图》,也不去管跪在一边的杜先。灯光下,和珅看着宝图,突然脸色一沉,缓缓地说道:“何凡,你确信这图是真迹?”何凡肯定地说:“大人,绝对是真的,不信你问这个杜先。”
  和珅一声低喝:“大胆,这分明就是个赝品,你竟敢糊弄本大人?”何凡吓得赶紧和杜先一样跪在地上,叩头如捣蒜:“和大人,这确实就是杜先偷的那幅图啊,如有谎言,天打雷劈!”和珅沉吟了一下:“谅你也不敢。刘全,去把他扶起来回话。”说完,和珅偷偷地向刘全使了个眼色。
  刘全会意,上前去扶何凡,就在何凡快要起身的时候,却突然一声惊叫,只见一柄匕首已经插在他的肋间,刘全狞笑着抽出匕首,何凡的血喷涌而出,倒地身亡了。
  跪在一边的杜先吓傻了,这分明就是杀人灭口,看来自己也小命难保。杜先挣扎着起身想跑,被刘全一脚踹倒在地,举起匕首就要刺下,和珅却喝道:“刘全,不要杀他,这人留着还有用。”
  刘全疑惑地看着和珅,仿佛不太明白,和大人之所以杀了何凡,不就是为了能独占宝图,不用献给皇上,那现在留着杜先这个活口还能有什么用呢?和珅并没向刘全解释,只是吩咐道:“把这个人押入后花园的地牢,好好地养着,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拿你是问。”
  刘全连忙答应,和珅的后花园里有一个隐秘的地牢,刘全虽然不明白和珅的用意,但和大人的命令必须执行。
  不久后,刑部通过无数线索终于查出,杀害林儒全的是一个叫杜先的蟊贼,但是这个蟊贼和那幅宝图都已经失踪了。乾隆虽然非常恼怒,却也无可奈何,只是那幅宝图没有追到,实在是一大憾事。转眼到了乾隆八十大寿,乾隆一高兴,把这件事暂时忘在了一边。
  过了几年,江南发生了一起震惊朝野的贪赃案,有个叫王亶望的朝廷命官,竟然大肆侵吞朝廷发放的赈灾款,数目之大令人发指。而这个王亶望,正是和珅的得意门生。谁都知道如果没有和珅在背后指使,他绝对不敢有这么大的胆子,也就是说,这次赈灾案,和珅肯定难逃其咎,这一点,乾隆不可能不知道。
  当然,和珅也意识到了危险。这天,和珅皱着眉头回到住所,叫来了刘全:“去地牢里把杜先带出来。录好口供,明天交给刑部。”第二天,刑部就传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和大人这些年来,一直都没有忘了当年林儒全一案,呕心沥血,终于将当年的罪魁祸首缉拿归案,并追回了《凤凰傲翼图》。
  和珅将宝图呈给了乾隆,乾隆打开一看,果然是出自唐寅的手笔,爱不释手,龙颜大悦。和珅赶忙趁机上前拍乾隆的马屁,乾隆看了和珅一眼,点了点头,突然就笑了,挥手让和珅退下。
  和珅出了宫,摸了摸头上的冷汗,从皇上今天的神态来看,侵吞赈灾款一案是不会再追究了。过了不久,王亶望被斩,果然没有牵扯出和珅。
  和珅松了一口气,当年,他并不是想私吞那幅宝图,那时的他已经位极人臣,不需要再向皇上邀功,而这个功劳,他要留在关键时刻再用。如果不是留了这个心眼,现在才把这幅宝图交出来,能不能逃过今天这一劫还真说不定,因为皇上并不是昏君,凡事都异常清楚。
  刘全明白了和大人当年的苦心,佩服得五体投地,和珅也颇为得意地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接下来的几年里,和珅依然是如鱼得水,深得乾隆的信任。
  嘉庆四年正月,八十九岁的乾隆病入膏肓了。乾隆卧在病床上,令人叫来了和珅。和珅跪伏在地,向乾隆请安,乾隆摆了摆手,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虚弱地问道:“和爱卿,当年赈灾款一案,你知道朕为什么不追究你的责任吗?”和珅心中一惊,意识到了不妙,但嘴上仍然说道:“皇上厚爱微臣,微臣虽死难报。”乾隆摇了摇头:“当年有了王亶望替罪,不管杀不杀你,人人都会说我是明君,所以是你提醒了我,留着你,因为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说罢,乾隆轻轻挥了挥手,和珅还没有反应过来,已被几个大内侍卫反剪着拿下,随后就软禁了起来。
  几天后,乾隆驾崩。按照乾隆生前的吩咐,等他死后,嘉庆即可诏告天下,已将大贪官和珅押入大牢,等候法办。
  和珅被送入了死囚大牢,在他牢房的旁边,关着一个胖得出奇的大胖子。大胖子看到和珅,笑着问道:“和大人,想不到你也有今天,你还认得我吗?”和珅看了看大胖子,摇了摇头,他现在哪里还有心情和大胖子聊天,他脑子里一直在琢磨着,怎么才能抵赖嘉庆帝指责他的那些罪名,好保住一条老命。
  大胖子长叹一声:“和大人真是贵人多忘事,自从你把我关入地牢,再到皇上令人将我关到这里,已经好吃好喝地供养了我九年,把我养成了这副模样。皇上曾经派人告诉过我,只要我能活到指证你的那一天,就会给我留个全尸,不用受凌迟之罪。我等了九年,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和珅这才认出,这个大胖子竟就是当年的蟊贼杜先,杜先竟然还活着!乾隆一直留着这个证人,看样子是早就看穿了和珅当年的伎俩,只是他没有声张,留着杜先这个活口到现在,就是为了能坐实和珅当年杀人灭口的欺君罪名。    和珅终于泄了气,精明的乾隆早已计划好了一切,看来自己再也没有活路了。既然必死无疑,又何苦再抵赖?于是和珅和盘托出了这些年犯下的罪行,最终被赐自缢。
  选自《故事会》2015.9上
  (段明 图)
其他文献
历史上,有关瑶姬的传说是很多的。比如说她是炎帝(南方天帝赤帝)之女,还没出嫁就死了,葬在巫山之阳,她的魂魄附在灵芝草上。战国时,宋玉对于瑶姬有不少的描写,在《高唐赋》里,他称先王游高唐时,大白天做梦梦到了神女,神女走的时候说自己“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神女赋》里,他更是写到了楚襄王也做梦梦到了神女,神女美艳绝伦,举止仪态端庄文雅,不禁萌发了爱意,但是神女却拒绝了楚襄王的追求,正所谓“襄王有意,神
期刊
仓神,就是主管粮仓之神,不知从什么年月开始,民间就有了正月十五晚上给仓神送灯的风俗,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穷还是富,都代代传承。  灯是用面粉做成的,故而也叫面灯,大多都是元宝形,中间凹,边沿高,先在锅里蒸熟,到了晚上,在凹坑里倒进一点菜油,放上一根棉花捻,点着后恭恭敬敬地放在粮仓边,一亮就是一宿。面灯用过后就是一块厚厚实实的馍,一直是孩子们争着吃、抢着啃的“面点”。  这年正月十五晚上,仓
期刊
這天是星期六,可杨晓燕像平时上班一样起得早。她参加了志愿者服务中心的活动,利用周末的时间去做服务工作。虽然这工作没有报酬,但她乐于为别人服务。她觉得为别人服务,人生更有意义。  一吃过饭,杨晓燕就嘴里哼着小曲,往林奶奶家走去。今天是她第一次去林奶奶家,林奶奶的老伴去年去世了,儿女都在外地,她不肯去和儿女住,就一个人生活。这样的人,就是志愿者服务中心的服务对象。  杨晓燕走进了海棠园小区。这是一个老
期刊
县长陈兴国下班回到家,见放暑假的儿子陈雷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就关心地问道:“怎么了儿子,遇到什么难题了?”  陈雷犹豫半天,才鼓足勇气对老爸说:“爸,我要是说我马上结婚了,你是不是感到很意外?”  陈兴国闻言惊诧不已:“什么?结婚?我说儿子,你从来没有說过你有女朋友啊,这也太突然了吧!陈雷,你是怎么想的,大学没毕业就想着结婚,这对你将来考公务员是有影响的!再说了,你才二十二岁,火急火燎的要结婚,就
期刊
说起麻山村的贫困户麻大军,那可是老大难了,换了几任扶贫干部都没辙,不是大伙不用心,实在是他麻大军烂稀泥糊不上墙。扶贫干部给他苗木,他要么卖了要么任它枯死,根本不上心;给他项目资金,一转眼就吃光花光输光。反正他是四十开外光棍一个,没家庭没负担,死心塌地破罐子破摔了。  这天,麻大军听说村里又新来了扶贫干部,叫黄华东,顿时把嘴一撇,说:“扶贫、扶贫,又要上门跟我啰唆了,都烦死了,给我吃的喝的比啥都强。
期刊
钟羽是大学生村干部,刚刚上任就发现一个问题。村里的小河上搭着一根大树干,村民背着东西从上面经过,到河对面的地里去干活。遇到下雨,大树干湿滑,经常有人落水,十分危险。  钟羽想修一座桥,解决村民的实际困难。他到了镇上,找到了主管水利的吴涛,说了修桥的事。吴涛也很为难,因为村民以前反映过这个问题,他去做过调查。离大树五百米的地方,有一座小石桥。村民只要绕道,就可以去河对面干活。按规定,这里不用再修桥了
期刊
古蓼城濒临淮河,环臂大别山。蓼爷祖上三代在蓼城吉祥老街经营“蓼茶”铺子,口碑好,一年四季闲不着。蓼爷中等身材,结实硬朗,走路极轻,就像一片羽毛在地上滚动,可能与他习武有关。蓼爷年轻时给国民党护国军当武术教官,后来厌倦了部队的生活,加之父亲年事已高,便回到了蓼城,继承父业,以卖茶为生。卖茶之余,依然广收门徒,传授“百步穿杨”的绝世武功。  有人见蓼爷表演过这门绝艺,蓼爷吸溜一口茶,站在一丈多远,对着
期刊
枳镇南边有座庙山,山腳下有一户人家,住着相依为命的祖孙俩。奶奶将近六十,瘫痪在床。孙子鲁石不满十岁,每天靠给地主放羊,以此维持祖孙俩的生计。  北山腰有一个深不见底的洞,溪流源源不断地从中流出。因为背阴潮湿,洞口周围的野草树木长得非常茂盛。鲁石每天都赶着羊群到这里来……  这年夏天的一天早上,鲁石又赶着羊群来洞口。像往常一样,他让羊儿自由地吃草,喝水,他则一会儿扑蝉,一会儿上树掏鸟窝,玩得不亦乐乎
期刊
某县新任县官修缮公堂,伐了县城文庙院中的柏树,并截下一段要为其老母做寿棺。此事触怒了县中豪绅名流和读书人,他们联名状告县官不敬圣哲有辱斯文,闹得满城風雨。县官惊慌失措没了主意,便到讼师王太亨处求教解难。县官等在院外,先叫下人说明求见。王太亨早听说了县官遇到的麻烦,他对来人说:“县太爷近来伐了文庙中的树要给孔夫子换匾牌,剩下的木头还要修河桥,忙上加忙,哪有空到我这里来?”下人出去对县官把王太亨的话原
期刊
元朝统治者马上得天下,格外轻视文人,文人的地位一落千丈。对于宋末士子黄公望来说,读书做官这条路彻底被封死了。直到中年,他才得到浙西廉访使的赏识,到其门下当书吏。后来上京到都察院,仍做书吏,经办田粮杂务。不料,他的上司是个贪官,46岁的黄公望受牵连入狱。出狱后的黄公望心灰意冷,开始四处漂泊,靠卖卜为生。  为了排解苦闷,黄公望加入了全真教,与一位道士相识。两人一起云游山水,探讨风水要略;一起渔樵闲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