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的落日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deli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8月22日(农历七月初十),那是一个黑暗的日子,一个天崩地裂的日子,一个让我终身难忘的日子,那是我有生以来遇到的第一位亲人离开了我的日子。我在离老家200多公里之外的工作岗位上接到父亲用颤抖的声音打来的电话,噩耗传来——二爷爷去世了。心灵的自责和伤感让我感到这不可能,就在两个月前他还和我一起吃饭,给我讲我们的家世,嘱咐我出去好好工作,保重身体。当我把电话打到二弟那边时,确实证明了78岁的二爷爷已经离开了我们。他老人家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带着他今生今世许多未了的心愿,采用非常极端的手段离开了属于他的世界,这个世界没给他一生任何幸福,带给他的是无尽的灾难和痛苦。特殊的年代造就了特殊的环境,也影响了一个一世特殊的老人。
  那个下午残阳如血,那个夜晚乱星如滴,我一个人开车从200多公里的地方往回赶,一路上思绪万千,万千思绪。路过杭锦旗亲戚家,看了一眼熟睡中一个多月没见面的儿子轉身就走,等回到老家已是凌晨一点多钟。远处望见那灵光忽明忽暗,仿佛这个世界上有多少倾诉不出来的恩怨,但我心里最明白,明白他老人家临终时的遗愿,明白他今生今世所走过的每一步坎坎坷坷,明白我们做子孙的欠他老人家的太多太多,明白我们今后生活中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因为我明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也不一定让我的心灵得到安慰,因为我明白“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的深刻道理,我也明白“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是我立文的目的,毕竟他老人家已离开了我们。那个夜晚很黑很黑,仿佛我心灵的世界末日就此到来。一切空空荡荡。那个夜晚很短很短,我们多想时间就此停留,让我们再多陪他老人家一会儿,因为天亮了他就要走了。尽管我们舍不得离开他,但我们没办法阻挡。那个壮丽的落日还是慢慢照亮了东方,犹如我们没有回天之力挽救一个老人的生命一样如期到来。
  太阳升的再高也高不过天,你走的再远也走不出我们对你的思念,有的人如果遇到凭自己能力不能改变现实的时候,他将会用反抗或者死亡来解决,这样也许留给自己的是了却,而留给亲人的注定是痛苦。这个痛苦将会伴随他们很久很久……也许这个痛苦本身就来自于他老人家一身不平凡的身世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终将汇成一股浓浓的血脉亲情,直到永远永远……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家姊妹弟兄四个,在村子里是最穷的,所以父母每年都要外出搞副业。有一年十一月,爸爸要去离我们家200多里外的白彦淖掏碱,当时我们家有一头毛身(犟)骡子,母亲又要照顾我们几个,不能同父亲一起出去打工。出于对父亲的疼爱,年过花甲的二爷爷主动提出同父亲一起出去搞副业,后来听父亲说,在碱湖的那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由于那头骡子很犟,二爷爷不论天气再冻,始终光着手拉着冰冻的铁嚼子,一刻也不敢松手。就是因为家里穷,数九寒天连一副手套也舍不得买,那一双本来就沧桑的老手哪能耐的住狂风暴雪的折磨,几天下来就冻得出脓了,加上每天凌晨三四点出工,晚上八九点回来还得自己做饭,半夜起来喂骡子,非常辛苦。快要过春节了,碱湖停工了,回来的路上二爷爷也没有忘记给我们四个孙子买回一袋混糖饼子和一把洋糖。年幼无知的我们哪里能够知道,只有二爷爷和父亲付出了那么多,才让我们家和别人家一样过了一个愉快的春节,也才让我们兄弟姊妹几个有了那些其实不是太多的学费。而对于他老人家来说,得到的不是金钱,而是对后代爱的延伸。世界上最真挚的感情莫过于血浓于水的亲情。二爷爷是一个不善于言辞的人,而他那种默默无闻的大爱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直到现在,乃至今后,永远……
  那是我初中三年级的时候,弟弟妹妹也相继上了初中,这对于一个本来就生活艰苦的家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每到开学报名的时候,父亲总是东挪西借筹学费,好多人家怕我们还不上,有时跑上好几天也凑不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六十多岁的二爷爷一次又一次拿出了他那点在墙缝里保存的养老钱供我们上学。在我们老家有一句话叫“讨吃打瓦供孩子”,这一点上,可能是二爷爷在村子里受到邻居们的欺负后感悟最深的事情。也就是那一年,爷爷和二爷爷两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又一次背着简陋的行囊走上了揽工放羊的道路,一走就是四五年。也是从那一年起,每到开学的时候我们总能按时拿到学费,俗话说的好“好出门不如歹在家”,我们也深深的知道东山阳婆背到西山的那种含辛茹苦,更能理解没天阴没下雨的那种寄人篱下的生活。而我们几个也一个接一个的上了高中、中专、大专,在城里参加了工作,开始了独立的生活。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十多年过去了,我们还没来得及好好孝敬他老人家,他便匆匆离开了我们,永远离开了让他曾经饱受苦难的人间,离开他曾经也和常人一样满怀激情的土地,离开他相依为命的弟弟——我的爷爷(自幼父母离世),离开他唯一的希望——我的父亲、离开他的孙子、孙女、孙媳妇、孙女婿、重孙子们。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个下午,那个下午有一轮壮丽的落日悬挂在如血墨染的天际久久不愿落下,也许那是让曾经苦难的老人家再看一眼这个让他一生困苦的世界,再看一眼他恋恋不舍的亲人们。也许是他徘徊在去了另一个世界想象的踌躇中,让老人家一路走好,我们会永远想念您、敬重您,永远传承您做人的朴实厚重、延续您对后代的大爱。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清明前夕,回昆明有事,特意抽出一天,由三弟驱车去了凤凰山,拜祭埋葬在那里的父母。  还是早春二月,昆明的的樱花却已开始衰败了,环围凤凰山的,是一圈一圈的樱花树,花瓣飞洒,如霞如霭,弥漫蓝天,覆盖林荫道。  我和弟妹顺缓坡徐徐而上,来到父母的坟前,四周的松柏肃穆而立,和我们垂头思亲,和暖的春风从枝叶间吹过,更衬托出墓地的宁静。  父亲不爱照相,因此墓地上镶嵌的照片是父母结婚时的那张黑白照。照片上的父
期刊
今天去车库整理杂物,偶尔翻到了中学时的一本日记,上面写满了青春呓语,其中的一首小“诗”,引起我对雪的回忆。  这首小“诗”是这样写的:  思念  悄悄把我包围  月光  梳理着你的皎美  长发如瀑啊  淡淡的发香  迷乱  这颗少年的心  辗转反侧  你让我无法入睡  你的笑,做我的安眠药吧  让这皎洁的月光作证  让这美丽的校园作证  也许一生依赖  也许一世情怀  记得是一个深秋的晚上,晚自习
期刊
因为爱,这个世界变得美好而温暖,因为爱,也让许多人的一生变得精彩而璀璨。当然,爱也有可能是一种磨难。今天我要讲的就是,两个发生在山间村野——关于爱的悲情故事。  这两个故事,没有人为他们传诵,只有两个地名可以作证!  寡妇坪  寡妇坪位于大山深处,大河之畔。  山,是陕北莽莽群山之中的某一座,没有具体的名字。河,却是号称中华龙脉的母亲黄河,  寡妇坪是不幸的,它贫瘠且闭塞,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
期刊
神木地处边塞,好食羊肉的习惯自古有之。一次朋友以羊肉设宴,称此羊在草原上自由恋爱长大,因此肉质嫩而鲜美。那天的羊肉确实好吃,但席上一直未见我所钟情和期待的羊杂碎。  一只羊被宰杀后,羊肉最贵,羊头蹄肉次之,最后才是羊内脏,羊内脏统称“羊下水”,是羊身上最不起眼的部分,却是制作神木民间美食羊杂碎最直接的材料。  我的记忆中,每当奶奶做羊杂碎时,我们便站在炉子旁边。她将洗净的羊肠、肚、肝、羊血囫囵放入
期刊
对于一个北方人来说,南方与水都有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悠远和飘逸。二者意象相关,让人感觉似乎每件事物都要和水关联才更像南方。  水塘便是如此。星罗棋布的南方水塘无时不刻提醒着我这里的地理属性。  麻塘镇万垅村就有一个水塘,它安静地依偎在洞庭湖的身旁,距浩浩汤汤的“八百里洞庭”仅有三五公里。  水塘在村子中央,各家各户以水塘为中心,傍水而居,四向层层铺开。每户房前屋后皆有条条小渠,渠中浅浅细水日夜低吟着欢
期刊
一  人生是一次修行,生命是匆匆的过客,是一个驿站,于过往的世俗中,疲于奔波,繁华落尽,曲终人散,故: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春去无痕,潮起潮落。人生没有单行道,岁月凝成一首歌。人,原本是客体,是高级动物,主观是有一定思想性的,而非万能之本,亦无法主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你能让自己长生不老吗?  人,赤条条地来,两手空空地去。岁月轮回,日月递进,心如止水,学会放下,善待自己,重塑自我。冥冥之中,幡
期刊
风一吹,满地新绿,万物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触动着人的感官,告诉人们:春天来了。然而,我更相信春天是可以闻得到的,不需要桃花香的浓烈,不需要杏花香的清雅,单是驻足院子便可闻到那种夹杂在浓浓枯沙蒿味中的沙葱味,这种清新的、淡淡的味道顿时就会让人联想到,春已爬满了大地。每当这时,奶奶也会在院子里吆喝:“两个小子,上坡上掐点沙葱,回来给你们摊鸡蛋饼子。”  屋后坡上铺满丛丛小草丫,弯下腰看,又细又嫩的杆上,小
期刊
从岳阳县城出发,搭了两个小时的车,我们来到了位于鄂湘赣交界处的小村,这个村子叫杨林。一条小路将我们引入村子,在冬日大山的苍翠影子下,杨林显得异样朴素、安宁与祥和。  村庄背靠山麓,明堂开阔,视野极佳,远处有公路环抱,公路的另一尽头处雾气漫漫,极目远眺,对面远山茂林修竹,有薄雾上下飘飞,山峰明灭,若隐若现,藏风聚气,宛若仙境。  作为一个历时几百年,穿越了几个时代的古朴小村落,杨林村并不大。它依背后
期刊
在河北省南部的邯郸市永年区坐落着两座城,西部这座叫临洺关,距此东南25公里处的那座叫广府,人们习惯称之为“老城”。1958年县政府机关从“老城”搬迁到临洺关至今,期间2016年9月撤县设区。  两座城像双子星座,相映生辉。广府称为“老城”,而临洺关并不称为新城。为什么单单广府称为“老城”呢?笔者生于斯长于斯,对这样的问题既熟悉又感到陌生,可能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吧。  2019年4月的一个周日,天
期刊
乡有一种花,繁殖能力很强。这种花春季弥漫草滩,盛夏开黄花,秋季成熟结荚,荚内裹籽,其籽黄米粒般大小,纯黑色,晶莹剔透。陕北人将它叫做“面人人眼睛花”。很长时间,我想弄清楚它的学名,但都未能获知,后来想,也罢,这名字也怪生动,或许换个名字反而觉得不顺口。  每年逢七月十五前夕,我们便去从这种花上摘一些荚子回来,晒干、揉碎、将碎叶吹开,留下黑籽,用作面人眼睛。  捏面人是陕北的传统活动,每逢七月十五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