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数学作业的优化与创新

来源 :江西教育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x197810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富有创造力与启发性的作业,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更多的思考与实践。在本文中,笔者从趣味性、实践性与反思性三个方面,针对小学数学作业的优化途径与创新展开探讨,并力求以此为契机,推进数学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作业  优化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应增强作业的趣味性、实践性与反思性,促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设计趣味性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般来说,笔者通过以下途径,设计趣味性作业:首先,发挥信息技术作用。笔者巧妙运用信息化手段,将传统的纸质作业转化成鲜活而生动的线上作业,利用图片、影像、声音、文字等,增加作业的趣味性。其次,构建生活化问题情境,虽然数学知识是抽象的,但数学知识所解决的问题往往是具象的。因此,笔者通过构建生活化问题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象的生活问题相联系,从而增加作业的趣味性。最后,构建游戏化问题情境,笔者将纯知识性的问题转化成游戏化的情境,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从而实现作业的优化与创新。
  例如,在学习“加法和减法”的时候,如果布置的作业只是让学生机械地进行加减法运算练习,则学生容易产生倦怠情绪。相反,如果能对作业进行优化与创新,则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一是设计线上游戏作业。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将加减法运算练习“包装”成“线上闯关”任务——学生肩负打败恶龙,营救公主的任务,前提是能够答对每个关卡中的问题,才能逐级通关,解救公主。在这种带有故事情节和“英雄使命”的线上作业中,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游戏角色。二是设计生活化问题情境。加法和减法是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基础运算,笔者在作业中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从而提升作业的趣味性。比如,创设“到超市购物”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加法和减法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购物问题,从而提高课后作业的趣味性。三是构建游戏化问题情境。针对加法和减法的内容,笔者设计结对游戏或小组游戏。比如,笔者设计“手指凑十”的结对游戏,两人轮流利用手指“互碰”做加法,最先凑到十的学生获胜。构建游戏化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设计实践性作业,拓宽学生的学习范畴
  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倡导教师在做中教,学生也在做中学。因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观察类作业。给学生布置观察类作业,让学生用自己的双眼和大脑,去发现和探索数学的奥秘。二是操作类作业。给学生布置操作类作业,使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巩固数学知识、锻炼数学能力。三是综合类作业。给学生布置综合类作业,使学生手、眼、脑、口并用,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
  例如,在学习“认识图形”的时候,笔者给学生布置观察类作业,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生活中常见的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物品,总结这些物品在形状上的特点,并尝试利用课堂上所学的剪、粘、折、拼等方法,实现这些物品在形状上的相互转换。在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的时候,笔者给学生布置操作类作业,让学生通过实地测量和公式演算,计算校园草坪、操场、花坛等区域的面积。在学习“认识负数”的时候,笔者给学生布置综合类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相互讨论、生活体验等多种途径积累素材,以小组为单位,以“‘正’与‘负’的哲学”为题目设计手抄报,通过实践,学生不仅能进一步掌握“负数”的概念及特点,还能了解与“负数”有关的数学文化和人生哲理,使学生不仅巩固了数学知识,更提升了数学素养。总之,布置实践性作业能帮助学生创新数学学习形式、拓宽数学学习渠道,从而以优化课外作业为契机,推进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三、设计反思性作业,完善学生的知识架构
  在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后,绝大多数教师布置的都是“结果性”作业(巩固学生学习成果的作业),而不是“过程性”作业(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作业)。这样往往导致学生对课后作业产生较强的依赖心理,认为只要能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就代表自己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课后作业进行优化与创新,通过设计反思性作业,帮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整合学习成果、完善知识构架、提升学习能力。一是知识梳理类作业。小学生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初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通常是零散的,并没有形成体系。这就需要为学生布置知识梳理类作业,使学生在作业的引导下,将零散的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重新排列与整合,从而形成较为清晰的知识脉络。二是错题回顾类作业。“错题”是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独有的宝贵资源。无论是课堂上答错的问题,还是书本上写错的答案,抑或是头脑中一闪而过的错误念头,都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某种错漏或不足。所以,笔者给学生布置错题回顾类作业,使学生通过回顾错题,对课堂所學内容加以补充与修正。三是课堂反思类作业。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与方法。笔者给学生布置这类作业,是使学生在总结学习成果的同时能反思学习过程,从而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分数除法”的时候,笔者给学生布置以下反思类作业,使学生在反思中完善学习过程、巩固学习成果。一是知识梳理类作业。笔者要求学生以“分数除法”为核心词,以“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除以整数、分数除以分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倒数”三个部分为关键词绘制思维导图,使学生能对“分数除法”的内容加以总结与梳理。同时,要求学生以表格形式,对“整数除法”“小数除法”和“分数除法”的概念、意义和运算法则进行对比,从而形成关于“除法”的知识脉络。二是错题回顾类作业。笔者要求学生整理“错题本”,将错题抄录下来,分析原因并书写正确答案。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改正错误、补充遗漏,进而完善知识架构。三是课堂反思类作业。笔者要求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填写“学习自评表”,从学习态度、方法、成果等方面,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加以反思,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南漕小学)
其他文献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让小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写作是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普遍关注的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两大要求:一是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二是让学生能够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课堂教学小练笔对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重要作用,它的内容广泛、内涵丰富,或仿写、或拓展、或补白、或评议、或概括
童话因为其生动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受小学生的欢迎.在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童话文本,《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是一篇童话故事,篇幅较长、内容丰富,在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引领学生在阅读和感知童话故事的过程中体会童话的想象魅力呢?下面笔者以该篇童话为例,谈一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要想达到深度阅读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必然丰富,师生关系必然融洽,教学模式必然灵活。教师不应是教材的搬运工,而应是引领者,不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这样方能体现语文学科的育人本质,让学生在科学的教育观念下提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重视教师的指导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阅读教学承担的教育使命,思维的发展、审美的提升、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基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习作单元收录了一些精读课文,其阅读目标和能力指向与普通的课文相比,学习主题更突出,带有明确的习作指导价值。如何充分发挥习作单元课文的价值,是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中的《麻雀》一文,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瞄准靶心,聚焦重点  从三年级开始,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便根据学段目标,将习作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细化,这就让教材的习作单元有了明确而具体的教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时不时会出现一些理解或认知方面的错误,这些错误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学生某些方面的认知缺陷。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出现的种种错误,并且透过错误的表象挖掘学生深层次的认知缺陷,引导学生修正错误的认知,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及时补救,完善认知  学生在阅读、理解、感悟的过程中,往往会局限于自身的生活经验,导致他们的认知存在缺陷。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善于分析,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知识
期刊
写话,顾名思义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对于刚刚接触书面语言表达的低年级孩子来说,尝试将自己平时的口头语言转化成无声的文字符号,并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长期以来,孩子都浸润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就把意思表达完毕的简单交流中,突然要求他们围绕一个中心,或按照空间顺序、时间顺序进行详细的表述,无论是从语言习惯还是词汇积累上,对他们来说,都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摘要:因材施教是孔子倡导的教育原则,其核心思想是对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的教育。新课程标准倡导“为了每一个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基础、学力等的不同,采用差异性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本文结合“解比例”教学案例,对如何利用差异性教学方式因材施教进行简单论述,希望给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差异性教学 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在习惯、兴趣、能力、基础、思维等方面都不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言”是指对文字的感悟与解读,“意”是指对文本含义的深刻体会,二者相结合就能更好地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教师要把握从“言”到“意”的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含义,并对语言文字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挖掘。本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由言到意”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思考。  一、“由言到意”的语言解析  (一)“由言到意”的含义  “由言到意”是理解和倾听的过程,“由意到言”是解读和表达的过
期刊
通过角色体验唤醒内心的感知,是提升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品析词语的重要基础。很多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朗读时,常常采用专业性的指导方法,重音在哪里、怎样划分节奏、语速快慢如何调整等都为学生完全设置好,学生难以形成自己的体验。角色朗读的指导应该淡化纯技巧的点拨,鼓励学生从文本的语言中形成感受、获取体验,最终促使朗读能力的提升。笔者以统编版语文教材小学二年级《坐井观天》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
在信息时代,怎样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利用各个渠道的资源,丰富写作内容和内涵呢?笔者尝试从“活用”“用活”两个角度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写出丰富、生动、有创意的作品。  一、活用材料:豐富内容  小学阶段的学生生活经验有限,能用于写作的素材不够丰富。在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活用在阅读中积累的素材,丰富自己的作文内容。  例如,在描写自己喜欢的植物时,很多学生自然而然地从植物的形状入手,在作文中融合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