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曲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麦浪呼啸,大地山河流金。
  这是丰收的序曲,是大平原上的人们期盼了一年的呼啸声,是微风的指尖弹奏着寂静的大海,数不尽的鸥鸟正从一支交响乐最高潮的部分飞过来——麦香天下散开。麦子养大了我们这些平原上的孩子,一听见麦浪巨大的呼啸声,低沉的、深沉的、沉睡的、沉甸甸的,仿佛可以看见一棵棵成熟的小麦站在黑夜中,麦穗依偎着麦穗,麦芒抚摸着麦芒,谷壳里,隐藏了一粒粒饱满的惊喜,五六月的大地上,千里流金,万里麦香,农民忙着收割,麦子流入粮仓,无疑,这是麦子的天堂!准确地说,这个天堂就是河南,就是我和薛顺名的老家……
  我喜欢麦子黄金般的色泽,更喜欢倾听麦子们放声歌唱,闻闻它们的香气。每当我享用一日三餐时,白面馍、汤面条、蒜面条、芝麻叶面条、甜面叶子糊涂、卷子饼子、锅盔麻果子、油条馓子、荆芥叶子藿香叶子煎茄子农村老婆扇的疙瘩汤,一顿不吃,真是想得慌啊!刹那间,我仿佛就站在千万亩波涛汹涌的麦田里,每一口饭就是眼前的一两棵麦子,每一顿饭就是眼前的几垄麦子,“哗啦啦,哗啦啦”的麦浪把我一个人淹没了,醉了我的,醉了我们这些农村孩子的,不正是麦香吗?所以啊,我们歌唱麦子、赞美麦子、感恩麦子,是因为麦子给了我们乳汁、给了我们血脉、给了我们骨气,不低头,不屈服,不认命,不怕苦,麦子是祖先们流传下来的麦子,大地赐予我们的金子,为什么要赐予这么多的金子呢?他们希望有那么一天,我们能变成一个个身价上亿的贵族哩。
  捧读薛顺名的散文集《心空回声》(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我脑海里时不时蹦出来“麦浪”这个词。
  我想象出了万千幅麦子丰收的画面。比如,薛顺名在散文《淡去的镰影》中说:“更深夜半,伴随着悦耳的鸟鸣和金鸡的高唱,人们便不声不响地赶往麦田,按照分工开始劳作。待东天放明,收麦的队伍如游泳队员一样,早已游过半程。举目望去,他们眼前是起伏的麦浪,身后是收获的金黄。”当人们赶往麦田时,作者用了“不声不响”这个词,既侧面描写了农民强压住丰收前的巨大惊喜,又传递出他们急切、紧张、即将大干一场的心理,最值得玩味的,是黑暗中这个队伍不约而同地呈现出来的同一种心理。麦收时节的故事太深刻了,人们在地里忙掉头,一天才吃两顿饭,不分白天黑夜、不分大人小孩地抢收麦子。作者说“收麦最关键的是抢。抢在下雨前不分昼夜打麦垛垛,抢在清晨夜半趁风扬场,抢在烈日炎炎的日子晒麦入仓”,一个动词“抢”,被作者勾勒出三个画面:“打麦垛垛”、“趁风扬场”、“晒麦入仓”,分别发生在下雨前、清晨夜半、烈日炎炎下,有细节,有生活现场感,逼真而传神。当然,《淡去的镰影》也写到了人们在不同时代丰收的变迁,作者面对古老的中原农耕文明离去后的无奈,尤其是镰刀这一农具的逐渐退出、木锨扬叉或裂或断、石磙落子弃置角落,大机械联合收割机的闪亮登场,传统耕种方式被现代化机器所取代,一代农民麦收的故事也画上了句号。
  这些中原农村的记忆,正是薛顺名这样的20世纪60年代的人亲历过的,也是他们独有的,无法复印的。我还注意到,在作者“忆海潮汐”一辑中,有几篇类似记忆的散文,比如《看庄稼》、《蹲饭场》、《牲口屋》、《过冬》,其中场景,在小城镇化建设包裹、吞噬掉农村的今天,已经变成了旧历史的绝版作品,像《看庄稼》中“大集体年代”的看坡人画面,像《蹲饭场》中全村人捧着碗在村头吃饭的热闹劲儿,像《牲口屋》对生产队牲口屋里昏暗的油灯的描摹,像《过冬》对乡下冬天的寒冷而漫长的苦涩感,语言极具豫东地域性。《看庄稼》中,薛顺名说“虽说临时避难所没有家里房子保把,但完全可以遮阳避雨”,我看到“保把”这个土语,笑了,“保把”是一个土得掉渣的词儿,指保险、保证、牢牢的意思,但农民还嫌词义介绍得不清楚,又突出了“把”字,我认为“把”就是用一双手紧紧攥住,不让手中的东西跑掉了,万一跑掉了的话,东西就抓不牢了。薛顺名用词很毒,一下子就击中了要害。一个作家的语言有没有个性,有没有特点,很关键的一点,你能不能告诉别人“我是不一样的谁”。
  薛顺名的亲情散文,角度也很新。比如散文《母亲的谎言》,作者就是纠结于“至爱的谎言”和“对生活中谎言的批判”两个心理,描写了母亲对我撒谎、我对女儿撒谎的三代人的故事,最终,作者事事选择了“爱的谎言”,方才心安。谈到母亲撒谎时,作者说起了“母亲阻止小时候的我吃煤渣”、“母亲吃不惯鱼的腥味”、“我上大学时,母亲卖掉一头驴给我买手表”等经历,随处可见母爱的点点滴滴,每一句谎言背后的故事,都会让人流泪。文章一开头,作者就提到了母亲的告诫:“不要撒谎,撒谎是最不讨人喜爱的孩子。”但一路读下来,你会发现母亲从第一次撒谎,到后来的事事撒谎,每一次,都事出有因,都是讲一位中国农村的母亲如何在教子做人,都是为了如何去爱自己的儿女,你会不由自主地原谅这位老人。文末有一个细节,特别让我感动:“最近一个时期,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候多了,之间的理解也多了。我越来越发现,母亲已不再撒谎,更多的时候是实话实说。”从撒谎,到不撒谎——母爱的序曲徐徐展开……
  《幸福感应》出自于“灵台探踪”一辑,可谓作者人生的一种哲学感悟。薛顺名并非只悟其一,与“偶感拾零”集成,乃悟多种,涉及良知、心志、读书、诱惑、智慧、悲悯、诚信、善心、节制、思廉、逆境等话题,有激情,有共鸣,更闪烁着许多思想的火花。而在《幸福感应》里,薛顺名提出了“有多少中国人最幸福”这个问题,他这样回答:“‘生活美满’的中国人只有12%,‘生活不易’的有71%。”为什么呢?作者说,贫穷年代“出一趟苦力,赚几元钞票,买点自己心意的东西”最幸福,“过年”最幸福,抛弃种种欲望,“看淡金钱名利,看重人间真爱”的人最幸福。作者还讲了一个小细节:“在世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深处,千万年来沉寂无声,偶尔会发现一些小光亮缓缓移动,那是从一种叫安康鱼身上发射出来的光芒。菲律宾的丘陵山地,常年被山岚雾气笼罩,时常被风暴和泥石侵袭,却顽强生长着一种只有三枚小叶子的风流草,只要树叶缝里滤过一丝阳光,它就能感知光与影的变幻,频繁划着美丽的曲线求得生存。安康鱼与风流草命运相仿,身处幽暗,却能捕捉瞬间的光亮……”如果你有一双爱的眼睛,你会发现世上万物,都各得其所,幸福安详。如果你还被欲望、金钱、名利、烦恼、贪婪所困,请尽数放下,留下空心,你也一定幸福安详。我想,薛顺名用一篇散文告诉我们:“这是灵魂的序曲——”
  这序曲里,恰如一群群清灵的鸥鸟似的,飞向天空,激起盛大的孤独的冰冷的蔚蓝色,麦浪般一路呼啸着扑向你……
其他文献
简单就是幸福。  去年对面小区搬来一对老夫妻,他们住在一楼,每天早晨六点钟,随着一曲优美的音乐响起,夫妇俩就伸展腰姿拉太极拳;中午在他家开发的小田地里开始劳动侍弄小菜园,下午他们沐浴着阳光听着梨园春细细品茶。老汉躺在躺椅上晃晃悠悠,老太太依偎在旁边坐着,编织各类毛线玩具……这样的画面周而复始,让我们年轻人好羡慕。  老夫妻的窗下有一小块空地,夫妇俩把它开发成了小菜园。扦插栽种,锄草施肥,捉虫浇灌,
期刊
上班也有三年了吧,简直一转眼。  一来的时候,我的办公室在北面,有一扇窗。因为视野还算开阔,天空啊、白云啊、菜园子啊、红屋顶都看得清楚,还因此写了篇散文《窗》。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窗外竟然伸出几个枝条,叶子宽宽大大的,是一棵桑树。它的根扎在地下,很可能不知是谁吃了桑葚,丢了种子,都未可知。总之,在一个春天,它破土而出,竟然欣欣喜喜地生长了。虽然备受雨淋,缺少阳光,它仍旧愉快地生长起来,如今竟然把
期刊
羊台山是缺雪的。这里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常年干旱缺水,夏天的雨水,冬天的雪花就成了这里的稀罕物。常年的干旱缺水,使得这里的戈壁沙漠更加寂寞和辽远。如果没有了这些常年奔跑在戈壁沙漠上的阿拉善骆驼,还有戈壁精灵刺拐枣、白刺、黄毛蒿子,似乎就没有了生命那种特有的勃勃生机。  这里的居民也保持了河西最早的民居,一律用土坯砌墙,木窗上镶着玻璃,一律坐北向南,没有一丝钢筋水泥的杂质,屋檐下挂一串红红的朝天椒
期刊
风雨夕。气氛烘托得更加萧索。她化好妆,在宣纸上勾勒了一个美丽的兰花瓣,题好字,卷好,放在樟木箱匣里。乘车来到西泠桥下,如素常一样坐等。  西泠桥边的幽兰,散发的暗淡的气息,让人无法不想起那个泪如清露的女子。油碧车风雨夕,坐待游子归来。接纳无数失望之后,再也承受不了了。于是,在西泠的风雨中消殒。暗香袅袅浮动,疏影横斜,期待被定格在笔墨之下淡写轻勾中,那位隔朝女子身上的气息,又复清晰明朗起来。  陪伴
期刊
我在西藏工作多年,曾先后两次到海拔5000多米的念青唐古拉山那根拉山口,从高处远远看到纳木错湖,像一块巨大的通灵宝镜静静地卧在蓝天白云之下,心中充满了神奇和向往。  车子沿着曲折山路,左转右拐,盘旋而下,直到山坡下纳木错扑入了眼帘。到了湖边,才真切感受到纳木错的神奇。  我兴奋地在湖边走着,伫立着,细细观赏湖面,近岸处,湖水清澈见底,偶尔能见到鱼在水里游动跳跃;远一点,浅蓝色的湖水泛着珍珠似的浪花
期刊
在大集体生产的时代,机械化水平相当低,没有农用机动车。犁地、播种、打场、拉车,全是毛驴、黄牛、骡子马,牲口自然就成了生产队的宝,每个生产队都有一两个牲口屋。  当时,农村的房舍都相当破旧、落后,最漂亮的房子往往是牲口屋。每人每天的口粮标准约定俗成,没法计算,但每个牲口的粮食每天却能达到两斤,特别是农忙时节还要加餐。黄澄澄的豆子在锅里一炒磨成面,很精细地加入草中,让人看着就眼馋。  每逢冬季,牲口屋
期刊
仿佛穿越了时空,一股怀幽思古之情悄然涌上心头。我终于见到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的绳武围——那间占地15717平方米的大屋。在龙门县龙城镇的新楼下村,它俨然一座坚固的城堡。  这土地多得像一幅画,吸引着人们悠悠然然走进“画中”,似泼了油彩的油画是绳武围农家四季的菜园。好大的一片菜园,呼啦啦挺拔生长的芥菜、芥蓝和香麦,青葱水灵得叫人爱怜。  村民小组长早早在等候着我们。跟随着他的引导,我们在古屋一个门口停了
期刊
盛夏,入夜,去滨江广场闲步,墨黑色的河水里面倒映着五彩的灯光,微风吹拂河面,灯光随波逐浪荡漾起来。  对岸星光灿烂,那是绵阳建市以来的硕果——全是住宅小区。隔江是游仙区。建市以前,滨江广场两岸全是一片荒滩,夜里黑暗一片,岸边停靠着几艘采沙船,到处皆是垃圾,臭气熏天。夜里,夜鹰在那里鬼叫,令人胆寒,晚上根本没人敢来光顾这河岸。如今,沿河两岸花草艳艳,芳香扑鼻。在这迷人的夜晚,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来这里闲
期刊
城隍庙悟道  到宁陕去,少不了要去城隍庙拜谒。  那是一个传奇而写满故事的地方,道佛合一的城隍庙,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背北面南,面积不过千平方米,建筑形制和古邑衙建筑相近,布局排列对称,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筑特征。  宁陕城隍庙于长安河河心拔河而起,历经洪水袭击,毫发无损,这不能不算是个奇迹。每次来这里,都听讲解员说城隍庙的外形如同一艘船,因为多把注意力集中在庙宇里的建筑、碑刻、匾牌、八
期刊
四月的长安,风和日丽,繁花似锦。我在商洛参加九省区作家采风会后,第一次踏上十三朝古都长安,这块古老而神奇的黄土地上,心潮澎湃。  我在游览中,学习唐诗,体验唐诗,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无穷魅力。我情不自禁地大喊一声:古都长安,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向往,我今天终于来了。  一  长安在两周时期称“丰镐”,是姜子牙奉周文王和周武王之命,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这是长安首次成为国都,从此将长安砌进了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