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麦浪呼啸,大地山河流金。
这是丰收的序曲,是大平原上的人们期盼了一年的呼啸声,是微风的指尖弹奏着寂静的大海,数不尽的鸥鸟正从一支交响乐最高潮的部分飞过来——麦香天下散开。麦子养大了我们这些平原上的孩子,一听见麦浪巨大的呼啸声,低沉的、深沉的、沉睡的、沉甸甸的,仿佛可以看见一棵棵成熟的小麦站在黑夜中,麦穗依偎着麦穗,麦芒抚摸着麦芒,谷壳里,隐藏了一粒粒饱满的惊喜,五六月的大地上,千里流金,万里麦香,农民忙着收割,麦子流入粮仓,无疑,这是麦子的天堂!准确地说,这个天堂就是河南,就是我和薛顺名的老家……
我喜欢麦子黄金般的色泽,更喜欢倾听麦子们放声歌唱,闻闻它们的香气。每当我享用一日三餐时,白面馍、汤面条、蒜面条、芝麻叶面条、甜面叶子糊涂、卷子饼子、锅盔麻果子、油条馓子、荆芥叶子藿香叶子煎茄子农村老婆扇的疙瘩汤,一顿不吃,真是想得慌啊!刹那间,我仿佛就站在千万亩波涛汹涌的麦田里,每一口饭就是眼前的一两棵麦子,每一顿饭就是眼前的几垄麦子,“哗啦啦,哗啦啦”的麦浪把我一个人淹没了,醉了我的,醉了我们这些农村孩子的,不正是麦香吗?所以啊,我们歌唱麦子、赞美麦子、感恩麦子,是因为麦子给了我们乳汁、给了我们血脉、给了我们骨气,不低头,不屈服,不认命,不怕苦,麦子是祖先们流传下来的麦子,大地赐予我们的金子,为什么要赐予这么多的金子呢?他们希望有那么一天,我们能变成一个个身价上亿的贵族哩。
捧读薛顺名的散文集《心空回声》(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我脑海里时不时蹦出来“麦浪”这个词。
我想象出了万千幅麦子丰收的画面。比如,薛顺名在散文《淡去的镰影》中说:“更深夜半,伴随着悦耳的鸟鸣和金鸡的高唱,人们便不声不响地赶往麦田,按照分工开始劳作。待东天放明,收麦的队伍如游泳队员一样,早已游过半程。举目望去,他们眼前是起伏的麦浪,身后是收获的金黄。”当人们赶往麦田时,作者用了“不声不响”这个词,既侧面描写了农民强压住丰收前的巨大惊喜,又传递出他们急切、紧张、即将大干一场的心理,最值得玩味的,是黑暗中这个队伍不约而同地呈现出来的同一种心理。麦收时节的故事太深刻了,人们在地里忙掉头,一天才吃两顿饭,不分白天黑夜、不分大人小孩地抢收麦子。作者说“收麦最关键的是抢。抢在下雨前不分昼夜打麦垛垛,抢在清晨夜半趁风扬场,抢在烈日炎炎的日子晒麦入仓”,一个动词“抢”,被作者勾勒出三个画面:“打麦垛垛”、“趁风扬场”、“晒麦入仓”,分别发生在下雨前、清晨夜半、烈日炎炎下,有细节,有生活现场感,逼真而传神。当然,《淡去的镰影》也写到了人们在不同时代丰收的变迁,作者面对古老的中原农耕文明离去后的无奈,尤其是镰刀这一农具的逐渐退出、木锨扬叉或裂或断、石磙落子弃置角落,大机械联合收割机的闪亮登场,传统耕种方式被现代化机器所取代,一代农民麦收的故事也画上了句号。
这些中原农村的记忆,正是薛顺名这样的20世纪60年代的人亲历过的,也是他们独有的,无法复印的。我还注意到,在作者“忆海潮汐”一辑中,有几篇类似记忆的散文,比如《看庄稼》、《蹲饭场》、《牲口屋》、《过冬》,其中场景,在小城镇化建设包裹、吞噬掉农村的今天,已经变成了旧历史的绝版作品,像《看庄稼》中“大集体年代”的看坡人画面,像《蹲饭场》中全村人捧着碗在村头吃饭的热闹劲儿,像《牲口屋》对生产队牲口屋里昏暗的油灯的描摹,像《过冬》对乡下冬天的寒冷而漫长的苦涩感,语言极具豫东地域性。《看庄稼》中,薛顺名说“虽说临时避难所没有家里房子保把,但完全可以遮阳避雨”,我看到“保把”这个土语,笑了,“保把”是一个土得掉渣的词儿,指保险、保证、牢牢的意思,但农民还嫌词义介绍得不清楚,又突出了“把”字,我认为“把”就是用一双手紧紧攥住,不让手中的东西跑掉了,万一跑掉了的话,东西就抓不牢了。薛顺名用词很毒,一下子就击中了要害。一个作家的语言有没有个性,有没有特点,很关键的一点,你能不能告诉别人“我是不一样的谁”。
薛顺名的亲情散文,角度也很新。比如散文《母亲的谎言》,作者就是纠结于“至爱的谎言”和“对生活中谎言的批判”两个心理,描写了母亲对我撒谎、我对女儿撒谎的三代人的故事,最终,作者事事选择了“爱的谎言”,方才心安。谈到母亲撒谎时,作者说起了“母亲阻止小时候的我吃煤渣”、“母亲吃不惯鱼的腥味”、“我上大学时,母亲卖掉一头驴给我买手表”等经历,随处可见母爱的点点滴滴,每一句谎言背后的故事,都会让人流泪。文章一开头,作者就提到了母亲的告诫:“不要撒谎,撒谎是最不讨人喜爱的孩子。”但一路读下来,你会发现母亲从第一次撒谎,到后来的事事撒谎,每一次,都事出有因,都是讲一位中国农村的母亲如何在教子做人,都是为了如何去爱自己的儿女,你会不由自主地原谅这位老人。文末有一个细节,特别让我感动:“最近一个时期,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候多了,之间的理解也多了。我越来越发现,母亲已不再撒谎,更多的时候是实话实说。”从撒谎,到不撒谎——母爱的序曲徐徐展开……
《幸福感应》出自于“灵台探踪”一辑,可谓作者人生的一种哲学感悟。薛顺名并非只悟其一,与“偶感拾零”集成,乃悟多种,涉及良知、心志、读书、诱惑、智慧、悲悯、诚信、善心、节制、思廉、逆境等话题,有激情,有共鸣,更闪烁着许多思想的火花。而在《幸福感应》里,薛顺名提出了“有多少中国人最幸福”这个问题,他这样回答:“‘生活美满’的中国人只有12%,‘生活不易’的有71%。”为什么呢?作者说,贫穷年代“出一趟苦力,赚几元钞票,买点自己心意的东西”最幸福,“过年”最幸福,抛弃种种欲望,“看淡金钱名利,看重人间真爱”的人最幸福。作者还讲了一个小细节:“在世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深处,千万年来沉寂无声,偶尔会发现一些小光亮缓缓移动,那是从一种叫安康鱼身上发射出来的光芒。菲律宾的丘陵山地,常年被山岚雾气笼罩,时常被风暴和泥石侵袭,却顽强生长着一种只有三枚小叶子的风流草,只要树叶缝里滤过一丝阳光,它就能感知光与影的变幻,频繁划着美丽的曲线求得生存。安康鱼与风流草命运相仿,身处幽暗,却能捕捉瞬间的光亮……”如果你有一双爱的眼睛,你会发现世上万物,都各得其所,幸福安详。如果你还被欲望、金钱、名利、烦恼、贪婪所困,请尽数放下,留下空心,你也一定幸福安详。我想,薛顺名用一篇散文告诉我们:“这是灵魂的序曲——”
这序曲里,恰如一群群清灵的鸥鸟似的,飞向天空,激起盛大的孤独的冰冷的蔚蓝色,麦浪般一路呼啸着扑向你……
这是丰收的序曲,是大平原上的人们期盼了一年的呼啸声,是微风的指尖弹奏着寂静的大海,数不尽的鸥鸟正从一支交响乐最高潮的部分飞过来——麦香天下散开。麦子养大了我们这些平原上的孩子,一听见麦浪巨大的呼啸声,低沉的、深沉的、沉睡的、沉甸甸的,仿佛可以看见一棵棵成熟的小麦站在黑夜中,麦穗依偎着麦穗,麦芒抚摸着麦芒,谷壳里,隐藏了一粒粒饱满的惊喜,五六月的大地上,千里流金,万里麦香,农民忙着收割,麦子流入粮仓,无疑,这是麦子的天堂!准确地说,这个天堂就是河南,就是我和薛顺名的老家……
我喜欢麦子黄金般的色泽,更喜欢倾听麦子们放声歌唱,闻闻它们的香气。每当我享用一日三餐时,白面馍、汤面条、蒜面条、芝麻叶面条、甜面叶子糊涂、卷子饼子、锅盔麻果子、油条馓子、荆芥叶子藿香叶子煎茄子农村老婆扇的疙瘩汤,一顿不吃,真是想得慌啊!刹那间,我仿佛就站在千万亩波涛汹涌的麦田里,每一口饭就是眼前的一两棵麦子,每一顿饭就是眼前的几垄麦子,“哗啦啦,哗啦啦”的麦浪把我一个人淹没了,醉了我的,醉了我们这些农村孩子的,不正是麦香吗?所以啊,我们歌唱麦子、赞美麦子、感恩麦子,是因为麦子给了我们乳汁、给了我们血脉、给了我们骨气,不低头,不屈服,不认命,不怕苦,麦子是祖先们流传下来的麦子,大地赐予我们的金子,为什么要赐予这么多的金子呢?他们希望有那么一天,我们能变成一个个身价上亿的贵族哩。
捧读薛顺名的散文集《心空回声》(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我脑海里时不时蹦出来“麦浪”这个词。
我想象出了万千幅麦子丰收的画面。比如,薛顺名在散文《淡去的镰影》中说:“更深夜半,伴随着悦耳的鸟鸣和金鸡的高唱,人们便不声不响地赶往麦田,按照分工开始劳作。待东天放明,收麦的队伍如游泳队员一样,早已游过半程。举目望去,他们眼前是起伏的麦浪,身后是收获的金黄。”当人们赶往麦田时,作者用了“不声不响”这个词,既侧面描写了农民强压住丰收前的巨大惊喜,又传递出他们急切、紧张、即将大干一场的心理,最值得玩味的,是黑暗中这个队伍不约而同地呈现出来的同一种心理。麦收时节的故事太深刻了,人们在地里忙掉头,一天才吃两顿饭,不分白天黑夜、不分大人小孩地抢收麦子。作者说“收麦最关键的是抢。抢在下雨前不分昼夜打麦垛垛,抢在清晨夜半趁风扬场,抢在烈日炎炎的日子晒麦入仓”,一个动词“抢”,被作者勾勒出三个画面:“打麦垛垛”、“趁风扬场”、“晒麦入仓”,分别发生在下雨前、清晨夜半、烈日炎炎下,有细节,有生活现场感,逼真而传神。当然,《淡去的镰影》也写到了人们在不同时代丰收的变迁,作者面对古老的中原农耕文明离去后的无奈,尤其是镰刀这一农具的逐渐退出、木锨扬叉或裂或断、石磙落子弃置角落,大机械联合收割机的闪亮登场,传统耕种方式被现代化机器所取代,一代农民麦收的故事也画上了句号。
这些中原农村的记忆,正是薛顺名这样的20世纪60年代的人亲历过的,也是他们独有的,无法复印的。我还注意到,在作者“忆海潮汐”一辑中,有几篇类似记忆的散文,比如《看庄稼》、《蹲饭场》、《牲口屋》、《过冬》,其中场景,在小城镇化建设包裹、吞噬掉农村的今天,已经变成了旧历史的绝版作品,像《看庄稼》中“大集体年代”的看坡人画面,像《蹲饭场》中全村人捧着碗在村头吃饭的热闹劲儿,像《牲口屋》对生产队牲口屋里昏暗的油灯的描摹,像《过冬》对乡下冬天的寒冷而漫长的苦涩感,语言极具豫东地域性。《看庄稼》中,薛顺名说“虽说临时避难所没有家里房子保把,但完全可以遮阳避雨”,我看到“保把”这个土语,笑了,“保把”是一个土得掉渣的词儿,指保险、保证、牢牢的意思,但农民还嫌词义介绍得不清楚,又突出了“把”字,我认为“把”就是用一双手紧紧攥住,不让手中的东西跑掉了,万一跑掉了的话,东西就抓不牢了。薛顺名用词很毒,一下子就击中了要害。一个作家的语言有没有个性,有没有特点,很关键的一点,你能不能告诉别人“我是不一样的谁”。
薛顺名的亲情散文,角度也很新。比如散文《母亲的谎言》,作者就是纠结于“至爱的谎言”和“对生活中谎言的批判”两个心理,描写了母亲对我撒谎、我对女儿撒谎的三代人的故事,最终,作者事事选择了“爱的谎言”,方才心安。谈到母亲撒谎时,作者说起了“母亲阻止小时候的我吃煤渣”、“母亲吃不惯鱼的腥味”、“我上大学时,母亲卖掉一头驴给我买手表”等经历,随处可见母爱的点点滴滴,每一句谎言背后的故事,都会让人流泪。文章一开头,作者就提到了母亲的告诫:“不要撒谎,撒谎是最不讨人喜爱的孩子。”但一路读下来,你会发现母亲从第一次撒谎,到后来的事事撒谎,每一次,都事出有因,都是讲一位中国农村的母亲如何在教子做人,都是为了如何去爱自己的儿女,你会不由自主地原谅这位老人。文末有一个细节,特别让我感动:“最近一个时期,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候多了,之间的理解也多了。我越来越发现,母亲已不再撒谎,更多的时候是实话实说。”从撒谎,到不撒谎——母爱的序曲徐徐展开……
《幸福感应》出自于“灵台探踪”一辑,可谓作者人生的一种哲学感悟。薛顺名并非只悟其一,与“偶感拾零”集成,乃悟多种,涉及良知、心志、读书、诱惑、智慧、悲悯、诚信、善心、节制、思廉、逆境等话题,有激情,有共鸣,更闪烁着许多思想的火花。而在《幸福感应》里,薛顺名提出了“有多少中国人最幸福”这个问题,他这样回答:“‘生活美满’的中国人只有12%,‘生活不易’的有71%。”为什么呢?作者说,贫穷年代“出一趟苦力,赚几元钞票,买点自己心意的东西”最幸福,“过年”最幸福,抛弃种种欲望,“看淡金钱名利,看重人间真爱”的人最幸福。作者还讲了一个小细节:“在世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深处,千万年来沉寂无声,偶尔会发现一些小光亮缓缓移动,那是从一种叫安康鱼身上发射出来的光芒。菲律宾的丘陵山地,常年被山岚雾气笼罩,时常被风暴和泥石侵袭,却顽强生长着一种只有三枚小叶子的风流草,只要树叶缝里滤过一丝阳光,它就能感知光与影的变幻,频繁划着美丽的曲线求得生存。安康鱼与风流草命运相仿,身处幽暗,却能捕捉瞬间的光亮……”如果你有一双爱的眼睛,你会发现世上万物,都各得其所,幸福安详。如果你还被欲望、金钱、名利、烦恼、贪婪所困,请尽数放下,留下空心,你也一定幸福安详。我想,薛顺名用一篇散文告诉我们:“这是灵魂的序曲——”
这序曲里,恰如一群群清灵的鸥鸟似的,飞向天空,激起盛大的孤独的冰冷的蔚蓝色,麦浪般一路呼啸着扑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