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岸登临空灵岩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ris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雨夕。气氛烘托得更加萧索。她化好妆,在宣纸上勾勒了一个美丽的兰花瓣,题好字,卷好,放在樟木箱匣里。乘车来到西泠桥下,如素常一样坐等。
  西泠桥边的幽兰,散发的暗淡的气息,让人无法不想起那个泪如清露的女子。油碧车风雨夕,坐待游子归来。接纳无数失望之后,再也承受不了了。于是,在西泠的风雨中消殒。暗香袅袅浮动,疏影横斜,期待被定格在笔墨之下淡写轻勾中,那位隔朝女子身上的气息,又复清晰明朗起来。
  陪伴了她十几年的玉兰花树还在开着洁白的花,古典的建筑间,白色的点缀更加衬托出平静安和的气息了。隔朝的女子,在天气晴和的日子里,是不会静默地待在家里的。何况玉兰花瓣上的雨露尚未晞干,有的不胜清晨的微凉,便飘转回旋委地为尘泥。生命在绽放绚烂的那一刻,就酝酿了零落的宿命。在昔日的烟雨里,有多少这样的女子啊!
  这些女子宛如兰花一般,身上带着暗香,在生命中某个环节痴迷于一点,凝滞于外物不得解脱,遂为其所束缚,以致最终会萎靡、困顿、凋零。
  颐和园里的玉兰花开了,它们成了园中的宠儿,洁白如雪而充满生机。白色花瓣,不断地绽放,迎接四方来客。待到春和景明,风色微醺,花瓣的纯白也逐渐变为赭石色。——花期渐渐过去,雄雌蕊之间的传粉受精早已完成,花心部位可以看出有杏仁大的种子。满地的落花,香满爱花人的归路,襟袖间携满了清新的气息。它看似飘忽不定,却似淡实浓。
  若论及哀伤,不如再渲染一下背景,这样效果会更好。天幕是幽兰的,圆月照亮雕镂玉砌,女子手执纨扇,细碎步履挪移向前,簪子在高高的发髻上颤动。透过明眸,闪烁着湖光灯影,她分明就是湖山间的烟岚雾霭,又恰似玉兰花的精魄。兰花坠落本身就是女子的写照。谁能不心存哀伤呢?玉殒香消,确实是悲哀的事。有几个女子能够在衰败面前释怀呢?
  “亭亭独自倚栏杆,柳色衰残不忍看。记得与君相别后,香肌消尽觉衣宽。”民国时期的女子,也会有这种暗暗的相思的愁烦么?寂寞、夜影、孤灯、清泪,古时的西泠桥畔的漫无期限的守候,一切都在绝望中延伸。不同的是,论断爱情的年轻人,会在自己的日记里详细写下自己内心的感受,并与心上人讨论之。哭笑嬉闹之间,皆得内心的抚慰与安宁。
  庭外海棠花的花苞,昨夜尚泛着羞涩的曙红,今日在煦风中早已变大变红,层次上看已经是胭脂一般嫣红。文人挥毫之余都会画几笔水草花卉,墨块在澄泥古砚上旋转、摩擦,发出细腻的摩擦声。香气逐渐浸润开来,晕开满室。毫羽濡墨,轻轻勾勒点染,兰香墨香一并在文人的梦里浸出。他们的书斋也都会沾溉上阴柔的气息:玉兰苑、漱玉斋、碧玉堂。文人的笔下也会生出些许愁怨来:“多画春风不值钱,一枝青玉半枝开。山中旭日林中鸟,衔出相思二月天。”在抑郁堆积的山阴老屋,画家画完几篇芭蕉紫藤后,把笔抛在身后,在春气复苏的阳春三月,原野煦暖得春芽竞相映发,就连最懒得出门的画家,也会用翠绿来描绘山川河岳的时候,谁也不会产生审美疲劳的。各种植物散发着泥土里的香气,是源于地层深处的久远的质朴气息。你不必设防,更无须回避,敞开心扉去接受它,会感到甘露般的喜悦。我喜欢尚有余寒的初春天气,楼台上人的脚踪不多,篱落疏影横斜,楼台暗香袅袅浮动。
  在城市郊区的一隅,有兰花苑。主人精心培植,呵护备至。室外余寒犹厉,室内却如暑天。在这样的温度下,兰叶兰花保持着绝好的生长态势,不知今夕何夕。暗香缥缈,文人聚于一室,品茗看山,不觉夕阳在山,兰香似淡实浓。独自一人读书到深夜的文人,最能感受到季节的味道。当瑞光楼里的蜡烛燃尽时,《琵琶记》的手稿已经写完了。集善院里海风吹来,柑橘和桂树的香气冲散了一夜的疲倦,这个生活在元代江南的小渔村里的写手,把从橙黄橘绿的果实间捕获的灵感,化作笔下唱腔的抑扬顿挫。
  吝惜落花的人会叹息道:“昔则姹紫嫣红,枝头烂漫。今则飘茵堕溷,随水浮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春去春来,花开花落,年年如是,不足兴悲。可惜绮年如水,一去不再。捻灯再读早年的落花词,又到了四野姹紫嫣红的暮春,仿佛闻到黄土与山石间的庋藏着的暗香了。
其他文献
记忆中,童年的集市是上个世纪的。  小尾巴似的我紧握母亲温暖的手,踏着厚厚的积雪,发出咯吱咯吱声响,随母亲赶往市场。好奇、神秘、新鲜冲淡了寒冷。我清楚地记得,母亲以每尺两角八分五厘的价格,为我和姐姐每人扯了一件过年穿的花布上衣。最神奇也是我最不能理解的是悬挂于老槐树上的小木匣子,它能传出优美的歌声,和让我似懂非懂的讲话。后来才知道,那就是原始的有线广播。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今天的集市,又是怎样的
期刊
在我的印象中阿尔卑斯山与中国的秦岭一样,横贯东西,一个把欧洲一分为南北两半,一个将中国一分为两个单元,而它们都是亚欧大陆东西逶迤连串山脉的组成部分。然而,当走进横亘在欧洲中部的阿尔卑斯山时,它却以纯洁与美丽而著称。  由意大利米兰翻越阿尔卑斯山脉到达瑞士,一路上山路盘曲,林木茂盛,碧草翠树夹道欢迎。草是草毯毫无杂念,广袤连片,接地连天,与树木、雪山和湖泊无缝衔接,树与树相连,青苍刚毅,挂于山巅,头
期刊
我扫了一眼地边那瓜蔓下边的绿晶晶的玉瓜,心头一紧,双眉紧锁,30多年前发生在菜园边那老玉瓜的故事清晰地浮现在面前……  出事那天,玉芬嫂为了第二天全家人的饭,领着女儿到工厂旁的菜地拔野菜。如果拔不到野菜,家里就要揭不开锅了。小女儿在野草丛中的瓜蔓上,发现了一个软软的变了颜色的小玉瓜,像拾到个宝贝一样,顺手摘下高兴地大喊:“妈妈快看!玉瓜!玉瓜!”嫂子听了还没回过神来,看菜园的二老李听到了喊叫声,看
期刊
阴冷的腊月里,我常常想起母亲的那只铜脚炉。  早些年,我家确有只铜脚炉,提襻拎放自如,盖子上有密密麻麻排列有序的小孔。别看那脚炉已开始氧化了,表面锈迹斑斑,极具沧桑感,却是非同寻常的脚炉——那是我母亲18岁出嫁时最值钱的嫁妆之一,所以母亲很自然地就把脚炉与自己的命运维系到了一起,视脚炉为自己生命的象征,爱若至宝,珍视有加。  在我用高亢嘹亮的呱呱啼哭声张扬地昭示世人之前,母亲已生五男三女,不堪承受
期刊
七奶说,农家的春天是布谷鸟叼来的。布谷鸟很久以前不是一只鸟,是农家的一个勤劳能干的小媳妇,一次,她和小姑到野外挖菜,一阵大风刮过,那风大得能刮飞一头大牛,比德武家的那头大牛还大。结果小姑不见了,小媳妇急得要死,就像五婶家娶媳妇没有钱,一夜急白了头那样。小媳妇可不是白了头那么简单,找不到小姑,回到家里和婆婆没法交代,自己也寻了短见。她的鬼魂变成了一只鸟,一到春天就四处飞,声声呼喊“姑姑——姑姑”,这
期刊
猴年本命,花甲迎春,才晓知“白驹过隙,时光荏苒”。蓦然回首,四十年工作,从乡下到城里,从教师到行政,该退休了,终于卸下了理应担当的沉重使命!同时代的人,虽是成长在和平年代,但条件差、工作苦、待遇低、负担重、责任大,自小以家训知勤奋,仰父母身教晓事理,经坎坷历练铸韧性,尊传统信念能担责,倚尽心尽力明公正,卸政归民而感恩一切。  悄然已是五猴花甲,一切都要转轨。由工作转为生活,由忙碌转为休闲,由职责转
期刊
一个人在城市中生活久了,免不了要生出些情感来的。  我的一个朋友,前几年进了城。开始没有什么实在的职业,后来找到了一份做户外广告的事,风里雨里几年,有了些积蓄,打算置一份房产。有人建议他不要赶买房的潮,万一这城里找不到事做了,房子还怎么养?朋友坚持己见,咬咬牙买了,还东挪西借了不少,说过两年就还上。当时,我还真为朋友捏一把汗,这万一哪天他找不到工作了,房子还真能养吗?  又过了几年,朋友生活得好好
期刊
简单就是幸福。  去年对面小区搬来一对老夫妻,他们住在一楼,每天早晨六点钟,随着一曲优美的音乐响起,夫妇俩就伸展腰姿拉太极拳;中午在他家开发的小田地里开始劳动侍弄小菜园,下午他们沐浴着阳光听着梨园春细细品茶。老汉躺在躺椅上晃晃悠悠,老太太依偎在旁边坐着,编织各类毛线玩具……这样的画面周而复始,让我们年轻人好羡慕。  老夫妻的窗下有一小块空地,夫妇俩把它开发成了小菜园。扦插栽种,锄草施肥,捉虫浇灌,
期刊
上班也有三年了吧,简直一转眼。  一来的时候,我的办公室在北面,有一扇窗。因为视野还算开阔,天空啊、白云啊、菜园子啊、红屋顶都看得清楚,还因此写了篇散文《窗》。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窗外竟然伸出几个枝条,叶子宽宽大大的,是一棵桑树。它的根扎在地下,很可能不知是谁吃了桑葚,丢了种子,都未可知。总之,在一个春天,它破土而出,竟然欣欣喜喜地生长了。虽然备受雨淋,缺少阳光,它仍旧愉快地生长起来,如今竟然把
期刊
羊台山是缺雪的。这里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常年干旱缺水,夏天的雨水,冬天的雪花就成了这里的稀罕物。常年的干旱缺水,使得这里的戈壁沙漠更加寂寞和辽远。如果没有了这些常年奔跑在戈壁沙漠上的阿拉善骆驼,还有戈壁精灵刺拐枣、白刺、黄毛蒿子,似乎就没有了生命那种特有的勃勃生机。  这里的居民也保持了河西最早的民居,一律用土坯砌墙,木窗上镶着玻璃,一律坐北向南,没有一丝钢筋水泥的杂质,屋檐下挂一串红红的朝天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