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研究性学习课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1月11日,在参加浙江省研究性学习课程培训时,我开了一堂“形成课题方案”的教学研讨课。教学对象是杭州外国语学校的高一某班学生,听课的是全省的研究性学习骨干教师。这是浙江省第一次省级范围的研究性学习研讨课。研讨的主题是:如何上好研究性学习课?课后,省教研员伊红老师在博客上倡议,要求大家参与研讨,发表各自的看法。有教师说:“毫无疑问,这是一堂非常高效的课;毫无疑问,这是一堂理论教学的课;毫无疑问,这是一堂让人争议的课。”作为研讨课的主讲者,我感受颇深,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反思。
  
  一、定好课型,让课有效率
  
  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对这堂课的类型定位做到心中有数。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我们通常根据教学内容把课型分为:新课、复习课、练习讲评课、试卷分析课。很明显,这种分类是以巩固知识、强化学科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新课主要以接受新知识为目的,而复习课则是对教材的主干知识点与学生的疑难知识点进行复习,练习讲评与试卷分析课主要对练习与试卷中出现在普遍性问题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审题、解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课程既是传授探究方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探究型课程,又是直接参与社会实践的活动型课程。它具有上课地方不固定、上课内容开放等特点。因此,研究性学习课型的分类也就有自己的特色,我把它分为理论课、讨论课、实践课、展示课。理论课在本班教室进行,以传授教材中的基本知识为主要目的;讨论课的上课地点放在活动教室,以课题小组为单位,主要是讨论自己课题中存在问题;实践课则是指在指导教师带领下,学生在校外进行调查实践活动;展示课是指学生在展览室展示、讲解自己的研究成果的活动。可见,讨论课、实践课、展示课是以活动贯穿始终的,这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活动性特点。
  
  对高中生来说,这样的增加,课题方案的内容就显得完整,说理更加充分。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课题方案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在设计方案时投入更多的精力。同时,这也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增加“上届学生的课题案例”,会让学生有一种亲近感,可以引起他们的注意力。
  教材的安排是先理论后案例再设问,而在教学过程中,我把理论、案例、设问整合在一起,并在关键的地方设计了4个问题。这样就突出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让讨论更加深入,教学的操作性也就更强了。
  
  三、用好案例,使课堂活起来
  
  案例教学是研究性学习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既可以用于理论课,也可以用于活动课。在传授理论知识时结合案例,在讨论课中也可以展示案例让学生讨论。就是在实践活动中,指导教师也要讲一讲以前活动中的案例,让学生明白活动中的注意事项。案例教学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明白具体的操作要领,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如何选择案例、如何针对案例进行设问,是教师的重要工作,也是决定课堂质量的关键因素。研究性学习可以选择三种案例进行教学。第一类是教材中的案例,它具有典型性,学生可以借助教材详细了解案例的整个过程。第二类是上届学生的课题案例,学生感到亲近,能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第三类是本班学生的课题案例,可以有针对性地找出问题,及时解决学生的疑惑问题,提高课题质量。
  
  
  五、问题讨论
  
  1、理念与现实的差距。一堂课的设计都是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进行的,但上完一堂课后,想一想实际的效果,往往达不到事先预想的目标。这种理念与现实的差距是受课堂情景制约的。如本堂课是借班上班的,教师对学生不了解,设计的问题,有的能很好地开展讨论,而有的效果就不好。另外,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点评直接影响课堂的效果。精彩的回答与精彩的点评都不是事先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生成的。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只有准备得充分,才能运用自如。
  
  2、从教师反馈的信息来看,有的教师充分肯定了用案例法上“理论课”的必要性;也有的教师提出了质疑,认为研究性学习每一堂课都应该是活动课,认为分成理论课与活动课是不科学的。但对“到底如何上好教材的内容”“如何让课堂更好地动起来”,大家都没有深入分析。可见,要深入研讨一堂课,也需要有一个过程。
其他文献
摘 要:跨学科教学是跨界课堂的主要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打破学科界限,融合多学科知识,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学.通过对“跨学科思维下的理化问题分析”教学片段的分析,阐述了如何以“问题引导式”的跨學科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养成学生跨学科素养,并对目前的跨界课堂教学做了一些积极的思考.  关键词:跨界课堂;跨学科教学;跨学科素养;教学分析一、跨界课堂和跨学科教学  跨界课堂,主要是体现在学科的跨
摘 要:数学学习要以数学问题为载体.杭州中考数学试卷中的几何问题,源于课本,取材于数学经典,图形简洁,表述明晰,体现了命题者对数学韵味和育人情懷的兼顾,也启发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开发数学历史,助力日常教学,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批判思维.  关键词:数学文化;数形结合;数学思考
一、教学立意  唐代王维曾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课堂教学亦然!“黄金分割”究其本质,即为有别于线段中点分割的又一种线段分割. 线段的中点分割是学生进入中学后不久就已经认识,并从本质属性的角度进行了研究. 那么黄金分割又有何独特的、别致的、神奇的“景观”呢?研究的方式、方法与中点分割又有何借鉴之处呢?  “站在系统的高度,纳入知识的长河”,这是笔者对这节课的教学最初的教学思路和教学主张.而培植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教师的教学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探究的过程,才能更好地体会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探究”一词源于拉丁文的inward和quaerere(质询、寻找),指的是求索知识和信息的活动,提问或质疑的
教师应该是一个有思想的行动者,优秀教师与众不同的“研究”方式,加速了他们的专业成长.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他们在“知行合一”中提高专业水平.“知行合一”强调“知”和“行”的同步交互与“悟性自足”——在“行”中“知”、“行”和“知”齐头并进,注重主体悟性的发挥和行为的同步跟进,也就是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在问题的驱动下提高自身的水平以适应学生的需求.笔者有幸参加2014年宁波市教坛新秀评比,现就课
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极大地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更新了我们的教育理念,丰富了我们的教学资源,激发了我们的活力。但一味追求理念的契合、形式的新颖,课堂却变得烦琐、凌乱,师生负担在加重,教学效率在降低。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应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
摘 要:单元作业设计是发展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单元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单元作业设计策略有分析课程标准和单元内容确定单元作业目标,强调真实情境、实际问题作为测试切入点,由“重知识、技能”向“重能力、素养”测评转变,强调试题的探究性和试题类型的多样性等,全方位测评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水平。   关键词:生物学;核心素养;单元作业设计;生物工程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
人文教育,新课改以来一直喊得很响,高中语文教学领域也很不甘寂寞,从教材编写到课程安排再到教学实施,都鲜明地举起了人文教育的大旗。那么,究竟什么是人文教育呢?目前,比较占主导地位的说法是:所谓的人文教育就是教会做人的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就是人性教育,其精神内核即人文精神。顺便再解释一下人文精神。版本也不少,有人认为,人文精神
摘 要:利用“分离定律的发现过程”的科学史,对科学史在发展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有效的探索。通过还原孟德尔生平,在成功原因分析过程中渗透生命观念;再现孟德尔探究遗传规律的历程,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思路与方法;借助问题链刨根问底,驱动深度思考以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关键词:科学史;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分离定律   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
摘 要:SOLO分类等级的内隐范畴与学生的思维水平层次密切相关。以SOLO分类理论构建思维梯度,搭起观测桥梁,从定量与定性的角度分析学生接受思维可视化教学之后的思维水平发展状况,为思维可视化教学效果评价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SOLO分类理论;思维可视化;思维梯度;应用评价;初中化学  1983年,研究视觉媒体的霍尔蒂(J.A.Hortin)建议:“教学设计者应该将自己内部的表征外显化,并将学科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