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初中数学教学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198308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众所周知,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常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而起源于美国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则是先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再与教师进行课堂的互动交流,从而使所学知识得到内化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而在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提升的过程中,教师的学科素养、教育教学素养、信息技术素养以及教育智慧等共同决定着翻转课堂教学的质量。本文就是对翻转课堂应用中教师所需要注意问题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翻转课堂;初中数学;教师成长
  一、翻转课堂的起源
  翻转课堂式教学,最早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一个山区镇学校“林地公园高中”。由于该校地理位置的原因,许多学生常由于各种原因而错过正常的教学,而且学生将过多的时间花费在往返学校的路上,导致很多学生由于缺课而学习跟不上。在2007年春,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 萨姆斯两名化学教师为了帮因缺课而跟不上学习进度的同学 , 开始录制课堂教学内容,并通过 YouTube 把录制
  好的视频上传到网上,这样缺席的学生可以把错过的课程补上,其他学生也可以利用视频对知识进行强化和复习。
  与此同时,两位教师注意到,学生真正需要教师是在他们完成作业遇到做错问题、或者疑难问题需要解答的时候,而知识的学习是可以通过自学来完成。因而,两位教师逐渐构建了借助于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制作的微视频为载体将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过程颠倒过来的教学——翻转课堂教学。
  二、什么是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Flipped Class Model”,是指教育者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课堂外,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课堂内,以便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
  所谓翻转,主要是为了重新建构了学习流程。在传统教学模式里,学生一般是在学校里听老师讲课,课后复习、做作业、然后参加考试。而在翻转教学模式里,学生是先通过老师制作的教学视频在家中利用电脑来自学。到课堂上,做一些实践性的练习,并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才会进行指导,而不是当场讲授新课。在课堂上,学生将概念应用于实践,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主题,而教师只是课堂的指导者。
  相比于传统课堂,其特点是“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学习”,旨在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促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在翻转课堂中,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的发现与疑难的解决,各抒己见地表达、独特的思考视角——有灵性的学生与充满活力的课堂。
  三、“翻转课堂”各阶段中教师技能
  教學技能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转课堂的出现对教师的教学技能的要求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翻转课堂理念下数学教师不仅应具备扎实的数学功底,更应具备筛选、整合数学信息的技能、自学并制作数学微视频的技能以及正确使用各种数学专业软件的技能。
  1、课前微课的学习。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课前微课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这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基础。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翻转课堂平台是北京四中网校,由于教学微视频是翻转课堂的核心,所以对于微课的选用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在微课的选择上,不仅要选择质量较高的视频,还要考虑视频的趣味性,这需要教师对课程精准的把握,以及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另外,初中生持续的注意力较短,因此视频长度不宜过长,以5到10分钟最佳,而且微课的数量不宜过多,总课时每天2到3个最好。现有的平台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资源,不一定非要自己录制,其中数学的微课做的较好的是“洋葱数学”,兼顾知识的掌握与趣味性相结合,难易适中,思维清晰,讲解细致。
  在微课前期学习上,需要在学校给予一定时间的示范,教师利用上课时间,一起共同观看微课,教会学生对于需要计算或者记录的部分要暂停,留给一定的时间,并提醒他们在家也要如此,反复演练,形成习惯。微课的完成情况往往决定了对知识的掌握状况,因此,保证高质量完成微课则是课堂成功的关键。也正是这个原因,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无法在校监督学生完成微课,则需要加强家校沟通,督促家长监督学生高质量完成微课的学习。
  2、课堂生成方面。
  关于课堂生成,微课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压缩版,翻转后的课堂教学也不是微课的放大版,两者是优势互补的关系,而不是相互替代和相互重复。
  翻转课堂式的教学得以开展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假设和前提就是承认学生可以不依靠教师的灌输,而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支持,进行自我教育和互助教育来学习知识。其实这就是苏伽特·米特拉所发现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组织行为”,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支持,任何学生可以教会自己和朋友任何知识和技能,而学习的最大乐趣和动力是可以教会其他人学习。
  翻转课堂本质上就是一种教育技术支持的自组织学习借助教学视频的支持,学生可以自己组成学习小组,不仅完成对知识的个性化学习,而且通过协作探究、展示交流、意义建构,完成自己对知识的拓展和创新,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在自组织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可以更好地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流程。
  翻转后的课堂教学内,教师的角色从以前的“讲台上的传授者” 变成了“学生身边的指导者”。因此如何做好对学生的有效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成了每位教师的难题。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关注学习内容的拓展。所以翻转课堂上,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启发,是翻转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这需要教师对学生学习状态的知晓,需要教师对教学目标熟练的把握,并能够根据学生的状态找到实现学习目标的策略与方式。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非常熟悉数学的知识体系和思想方法,与此同学在和学生交流互动中,更加关注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反应。   那么如何有效地组织课堂生成呢?笔者认为基于数学学科特点,有以下几个阶段可供参考:
  第一阶段:动机阶段。
  这是课堂的开始,这一阶段主要是要激发学生动机,引起学生对当前内容的注意和兴趣,并告知学习目标,帮助学生确立学习动机,形成学习期望。这一过程非常快速,也可由学生自行回答。此阶段时间不宜过长,却要明了精准,展现出的教育智慧和艺术,灵活恰当地运用教学手段。
  第二阶段:领会习得阶段。
  将当日的内容进一步强化,能过对学生作业中问题的反馈,将个案中所体现出来的共性问题给予恰当的指导。将新获得的刺激进行编码后先储存在短时记忆里,然后将它们进一步编码加工进入长进记忆中。而在课堂内这些有针对性的指导与辅导学生,是基于学习平台的帮助或者课前教师的批阅,教师及时掌握了学生的学习关况与学习困惑。在翻转的课堂内,虽然教师的讲解少了,看起来教师的角色不再那么凸显,但其功能实际上是越来越重要的。
  第三阶段:强化概括阶段。
  对于数学而主,学生所习得的知识,应用时往往并不是在与最初学习时相同的情境中进行的。教师当然也是希望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各种类似的情况中,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因此,学习过程要有一个概括的阶段,也就是知识的迁移过程。为促进知识的迁移,教师要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学习,尤其中进得知识的强化以后,要升级知识的应用情境,提升习题的难度。同时给学生提供在不同情境中提取信息的机会,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概括和掌握其中最要本的原理和原则。
  而在此教师需要的是:头脑里装的是数学知识,眼里看的是学生学习状态和对知识的反应,心里要想的是如何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更大的发展。这是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和教学智慧的挑战。
  第四阶段:作业阶段。
  作業毫无疑问是教学的重要反馈形式,而在作业的完成上,应该让学生像是完成一次小测验一样,不仅要题目适宜,还要规定恰当的时间,以及需要学生端正认真的态度。《Make It Stick》一书当中,作者向大家解释了这样一个原理:人们在学习某个知识上花费的精力越大,那么学习效果越好,而且,相应记忆也会更加持久。当人需要绞尽脑汁来回忆这些知识和信息的时候,实际上是在长期记忆之上重构知识,在这一点上,与从短期记忆直接获取信息是完全不同的。有很多人会认为测验或考试只是一种评估学习进度的工具,但实际上,相关研究已经表明,测验或者考试,也是一种自主寻回学习方法,它们是极其有效的学习工具。所以,将作业当作测试来做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不单单只是检测学习成效的。
  要想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取得发,首要任务是转变师生的角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学习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课下、课上自主学习和协作探讨,并通过针对性题型帮助学生内化课堂知识,以此实现教学目标。
  结语:数学学习的一个主要价值就是有利于人们思维方式的改进,并能使人们逐步学会更清晰、更合理、更深入地思考问题。而这也正是翻转课堂所强调和提倡的。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自然就应当将这种思维方式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与学习之中,以真正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不断反思,以学促学,与学生一同进步!
  参考文献:
  [1] 曹晓燕. 对翻转课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 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 2016, 23(3):44-44.
  [2] 陈亮. 翻转课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 考试周刊, 2016(104):75-75.
  [3] 范胜芬. 浅谈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J]. 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 2010(12):60-60.
  作者简介:郭淑楠,女,河南新乡人,中教二级,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王众杰,男,内蒙古人,讲师,主要从事数学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国内高校的发展。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但与高校教学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密切相关,同时也关系到国内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目前国内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教师由于工作量较大,心理压力大,科研环境不完善,创新研究难和回报较低等问题,高校青年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存在较大障碍,因此,对高效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和出路进行相关的分析是至关
期刊
【摘要】:在现代教育发展中音乐创新教育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也能够有效满足当前教育发展需求。其中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想要提高儿童音乐学习兴趣,必须要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对于每一位学前音乐教师来讲,必须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加大现代化教学技术应用,以此显著提高学前儿童音乐学习兴趣。  【关键词】:学前儿童;音乐;教学  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主要也就是培养儿童的音乐学习兴趣,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想要为学前儿童
期刊
摘 要:大学英语在我国所有高校中都是一门必修课程,且课时长,这与英语的国际地位有着必然的联系。但是,虽然我国对加强英语教学非常重视,但其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在教师和学生中都有,这些问题是亟待解决的。而叙事视角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对于大学英语语法课堂的教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将基于大学英语语法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从叙事视角对大学英语语法课堂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的剖析。  关键词:叙事视角;大学英语
期刊
摘要:柯尔文手势是柯达伊音乐教学方法中的一个构成部分,其主要借助七种不同的手势及高低位置,代表七个不同的唱名,在空间内把所常的音的高低关系完美体现出来。为帮助小学生理解在首调唱名体系中音级之间的高低关系以及调式音级倾向,使其抽象的音高关系转变的直观、形象,然后为师生之间展开音高、音准沟通交流的一个身体语言表达形式。本文主要讲述在小学音乐课从柯尔文手势进行音准训练的方式方法,以期能够为后续音乐课程的
期刊
摘要:准备活动是体育课准备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准备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身体各关节,肌肉和韧带活跃起来,促使各器官、系统尽快进入准备工作状态,为学习基本部分做好充分的准备,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  关键词:体育课;准备活动;组织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一.准备活动的意义  室外体育课从由准备部分、基本部分以及结束部分三部分组成。准备部分是体育课的重要组成
期刊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高中地理教学中,很多教学方法的引入,能够使得教学更加顺畅。例如地理比较法的广泛运用,能够使得地理教学更加顺畅,便于人们更好的了解地理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通过该种方法对地理知识全面认知,能够对高职地理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高中阶段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相关教学质量和效果,诸如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当然,高中地
期刊
摘要:著名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术教育可以让人们知道怎样在生活中去发现美,寻找美,同时美术教育可以提高一个人的内涵,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儿童阶段是智力发展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会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在儿童阶段教师能够对儿童进行恰当的学前教育,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一定意义的影响。因此在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中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至关重要,本文将对此进行展开
期刊
摘要:艺术专业教育教学资源应用于社区服务,不仅可推动艺术教育实践发展,也可为推动社区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贡献。文章分析了艺术专业教育资源服务社区的可行性,并具体从丰富艺术内容资源、开发多元社区活动等几个方面探究了艺术专业教育资源在社区服务中的应用途径。  关键词:艺术专业;教育资源;社区服务;应用  分类号:G642;J0-4  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而整合艺术专业教育资源融入社区
期刊
【摘要】高等医学院医学人才培养上,卓越医学生培养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卓越医学人才要求上,除了强调医学生具备完备的医学知识架构及医学操作技巧,还需具备创新思维、发散思维、创业精神的良好品质。因此,在医学院校中,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卓越医学生培养不但是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有力回应,还还原了医学教育的本质。本文主要分析了高等医学院校中,创新创业教育与培养卓越以学生融合的现实意义,探后具体探讨两者的融合
期刊
摘 要:体育教学是树立新时代青少年积极健康的运动思想、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课程。本文在深刻总结过去体育教学的问题的基础上,综合阐述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应用措施,旨在改变目前体育教学现状,加强对体育心理学的重视,促进体育教学事业发展。  关键词:体育心理学;体育教学;教学应用  分类号:G804.8  一、体育心理学  体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内容有对运动的看法、运动的目的、运动过程中的心理感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