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介绍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对于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提出了城市绿化中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生物多样性保护
一、前言
生物多样性保护对于城市园林绿化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 生物多样性是促进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基础, 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 其次, 生物多样性能充分反映出城市园林绿化的地方特色, 通过城市绿化中乡土树种及基调植物的应用, 代表着本区域类型的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能够构筑出具有区域特征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同时,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重建, 可以改变人类对自然的传统观照和索取的方式, 确立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关系, 从而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在城市绿化工作中, 应采取切实措施, 建立城市良好的绿地布局, 提高城市自然保护管理水平, 形成城市绿地内的自然群落结构,从而真正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 营造出具备良好城市生态质量的绿色空间环境。
二、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前提和保障。要使城市绿地对城市发挥作用,就必须对其绿地系统的用地比例、布局方式和绿化效应进行分析,结合城市其他组成部分的规划,综合考虑、全面安排。同时,结合当地特点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城市绿地应布局合理,绿地均匀,从而满足居民休息游览的要求。只有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的规划,才能获得贴近自然的环境,进而改善城市小气候条件,改善市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创造出清洁卫生、美丽的城市环境,最大地发挥防尘、降温、增湿、减噪的作用。
2、城市园林绿化的形式是促进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途径。点、线、面相结合一直是城市园林绿化采取的合理方式。一座城市通过网状道路有机地连接在一起,沿线的植物景观优美地表现出来。当然,这条线不是单一的,一排或两排行道树的简单排列,而是植物沿道路的大量、丰富的应用,给人以连续的美感。不同的游园、小型绿地把道路连接起来,为游人提供了休息、愉悦的场地;而公园、广场等大型绿地,则是人们放松、游览、聚集的良好场所,所有这些,只有依靠生物的多样性才能展现出来。
3、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城市园林绿化的必然选择。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是物种多样性,只有物种多样性才能实现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群落多样性的基础,它能提高群落的观赏价值,增强群落抗逆性和韧性,有利于保持群落的稳定,避免有害生物入侵。只有丰富的物种种类才能形成多彩的群落景观,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要求;也只有多样性的物种种类,才能构建不同生态功能的植物群落,更好地发挥植物群落的景观和生态效果。植物是构成园林景观的主要素材,有了植物,城市规划艺术和建筑艺术才能得到充分表现。由植物构成的空间,无论是空间变化、时间变化和色彩变化,反映在景观变化上是极为丰富和无与伦比的。城市园林绿化中生物多样性特色集中表现在兼顾城市景观要求和满足城市规划及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情况下,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尽可能多的种植不同类型的植物,并且要做到因地制宜和以植物造景为主。
三、城市绿化中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措施
1、城市园林绿化要发挥健全城市的生态功能, 将更多的野生动植物引入城市, 满足市民与大自然接触的天性和要求。城市要尽量保存适应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的栖息地, 西方国家常以野生动物的种类及数量来衡量城市绿地和生态环境质量, 这对于中国也有借鉴意义。保护和建立半自然栖息地是城市园林绿化实现自然保护的重要途径, “半自然”是指人类干扰之前保留自然植被痕迹的地方, 但又被人类深刻改变, 不能视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然, 如遗留的林地、湿地、草地以及废弃的深坑、水库和人工湿地系统, 它们是水生动植物良好的栖息场所,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量自然生境的丧失。生态公园是模仿自然生境、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理想途径, 如伦敦中心城区的海德公园、中山市的歧江公园,都是较好的例子。中国大多数城市中的自然环境, 与外部大自然断绝联系。但通过划分城市的生态功能区, 构建城市的“绿楔”、“绿廊”以及“绿网”, 能够恢复城市外部生物基因的正常输入和城市内部生物基因的自然调节。特别是在草地生态、森林生态、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交换关系, 不仅要求是水平向的而且应该具备垂直向的承载条件(如自然坡岸、湿地、攀缘面等) 。城市中引入自然群落运行机制时, 宜划分正常生态区、过渡生态区、变异生态区、半自然区等不同区域, 确立各级生态功能区之间、城市生态区之间与外部生态区之间的生境通道和生态走廊, 为不同丰度、不同干扰承载力的生物群落之间的基因系统和调节创造条件。
2、绿地群落是一个有序而渐进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过程。生态绿化应改变绿化的事后管理和末端管理为源头管理, 改善种植结构, 提高绿地自身的稳定性和抗逆性, 应尽量选用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物种。利用绿地凋落物和绿肥等土壤适应物, 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 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 减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能源的使用, 降低绿地建设、维护费用。多样性和复杂性导致稳定性, 通过构建复杂的种类组成和结构,重视绿地水体的建设, 为有益昆虫和两栖动物提供适宜生境, 绿化植物—病虫害—天敌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制约, 形成病虫害生态调控机制。因此通过生态设计和生态系统管理, 能够将病虫害防治由直接使用化学药物, 转向间接利用绿地群落间生态位分异、生存与竞争关系以及次生代谢物等的作用, 调节目标植物与有害生物动态平衡, 实现城市绿地植物无公害控制。
3、城市生态绿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合理的植物配置。首先要求提高植物品种意识,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型和变种的筛选和驯化, 构筑具有乡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同时慎重而节制地引进国外特色物种, 重点应是原产中国, 但经过培养改良的优良品种。借鉴地带性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 合理选择耐荫植物开发利用绿地空间资源, 丰富林下植被, 改变单一物种密植的做法, 使自然更新种具有生存和繁衍空间, 以快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建立接近自然和符合潜在植被特征的绿地。应用人工顶级群落和动态平衡演替理论, 形成具备多个优势种的不同类型群落交错分布、稳定而优美的城市自然景观。
4、生物多样性是促进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基础, 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城市绿化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恢复和重建城市物种多样性。城市绿化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 对城市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 因此城市绿地不应局限于仅仅作为视觉的欣赏对象, 满足城市绿化的外在形象美观。作为城市自然生产力的主体, 应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城市绿化应贯彻生态优先准则, 同步参与城建项目规划和建设过程, 而不是工程建设的最后补漏和修饰。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把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完善城市绿地规划布局。建立城市居民与环境的协调有序结构。根据城市气候效应特征和居民生存环境质量要求, 搞好城市绿化布局并进行城市绿化系统设计, 提出城市功能区绿地面积分配、品种配置、种群或群落类型方案。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基底—廊道—斑块”理论, 建设城市生态绿地的绿网系统。根据城市不同分区的空间异质性,贯通城市内的绿廊结构, 其中绿廊穿越外环绿带、楔形绿地和中心区园林绿地, 形成绿色生态网络。根据生态功能区建设理论, 建立环境生态调节区, 在此区中, 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和过程应被保留、维护或模仿。发挥绿地在城市生态环境中担负的重要还原功能, 防止城市污染。应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 建立自然保護地, 维护自然演进过程, 修建绿色廊道和暂息地, 增加开放空间和各生境斑块的连接度, 减少城市内生物生存、迁移和分布的阻力, 给生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境空间。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 李迪华, 段铁武.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规划途径[J]. 生物多样性, 1998, 6(3) : 205- 212.
[2] 周向频.生态意识和规划的应付———基于生态原则的城市景观规划概念及方法[J]. 城市规划汇刊, 1995,(3): 36- 42.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生物多样性保护
一、前言
生物多样性保护对于城市园林绿化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 生物多样性是促进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基础, 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 其次, 生物多样性能充分反映出城市园林绿化的地方特色, 通过城市绿化中乡土树种及基调植物的应用, 代表着本区域类型的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能够构筑出具有区域特征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同时,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重建, 可以改变人类对自然的传统观照和索取的方式, 确立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关系, 从而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在城市绿化工作中, 应采取切实措施, 建立城市良好的绿地布局, 提高城市自然保护管理水平, 形成城市绿地内的自然群落结构,从而真正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 营造出具备良好城市生态质量的绿色空间环境。
二、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前提和保障。要使城市绿地对城市发挥作用,就必须对其绿地系统的用地比例、布局方式和绿化效应进行分析,结合城市其他组成部分的规划,综合考虑、全面安排。同时,结合当地特点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城市绿地应布局合理,绿地均匀,从而满足居民休息游览的要求。只有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的规划,才能获得贴近自然的环境,进而改善城市小气候条件,改善市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创造出清洁卫生、美丽的城市环境,最大地发挥防尘、降温、增湿、减噪的作用。
2、城市园林绿化的形式是促进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途径。点、线、面相结合一直是城市园林绿化采取的合理方式。一座城市通过网状道路有机地连接在一起,沿线的植物景观优美地表现出来。当然,这条线不是单一的,一排或两排行道树的简单排列,而是植物沿道路的大量、丰富的应用,给人以连续的美感。不同的游园、小型绿地把道路连接起来,为游人提供了休息、愉悦的场地;而公园、广场等大型绿地,则是人们放松、游览、聚集的良好场所,所有这些,只有依靠生物的多样性才能展现出来。
3、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城市园林绿化的必然选择。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是物种多样性,只有物种多样性才能实现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群落多样性的基础,它能提高群落的观赏价值,增强群落抗逆性和韧性,有利于保持群落的稳定,避免有害生物入侵。只有丰富的物种种类才能形成多彩的群落景观,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要求;也只有多样性的物种种类,才能构建不同生态功能的植物群落,更好地发挥植物群落的景观和生态效果。植物是构成园林景观的主要素材,有了植物,城市规划艺术和建筑艺术才能得到充分表现。由植物构成的空间,无论是空间变化、时间变化和色彩变化,反映在景观变化上是极为丰富和无与伦比的。城市园林绿化中生物多样性特色集中表现在兼顾城市景观要求和满足城市规划及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情况下,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尽可能多的种植不同类型的植物,并且要做到因地制宜和以植物造景为主。
三、城市绿化中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措施
1、城市园林绿化要发挥健全城市的生态功能, 将更多的野生动植物引入城市, 满足市民与大自然接触的天性和要求。城市要尽量保存适应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的栖息地, 西方国家常以野生动物的种类及数量来衡量城市绿地和生态环境质量, 这对于中国也有借鉴意义。保护和建立半自然栖息地是城市园林绿化实现自然保护的重要途径, “半自然”是指人类干扰之前保留自然植被痕迹的地方, 但又被人类深刻改变, 不能视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然, 如遗留的林地、湿地、草地以及废弃的深坑、水库和人工湿地系统, 它们是水生动植物良好的栖息场所,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量自然生境的丧失。生态公园是模仿自然生境、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理想途径, 如伦敦中心城区的海德公园、中山市的歧江公园,都是较好的例子。中国大多数城市中的自然环境, 与外部大自然断绝联系。但通过划分城市的生态功能区, 构建城市的“绿楔”、“绿廊”以及“绿网”, 能够恢复城市外部生物基因的正常输入和城市内部生物基因的自然调节。特别是在草地生态、森林生态、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交换关系, 不仅要求是水平向的而且应该具备垂直向的承载条件(如自然坡岸、湿地、攀缘面等) 。城市中引入自然群落运行机制时, 宜划分正常生态区、过渡生态区、变异生态区、半自然区等不同区域, 确立各级生态功能区之间、城市生态区之间与外部生态区之间的生境通道和生态走廊, 为不同丰度、不同干扰承载力的生物群落之间的基因系统和调节创造条件。
2、绿地群落是一个有序而渐进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过程。生态绿化应改变绿化的事后管理和末端管理为源头管理, 改善种植结构, 提高绿地自身的稳定性和抗逆性, 应尽量选用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物种。利用绿地凋落物和绿肥等土壤适应物, 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 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 减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能源的使用, 降低绿地建设、维护费用。多样性和复杂性导致稳定性, 通过构建复杂的种类组成和结构,重视绿地水体的建设, 为有益昆虫和两栖动物提供适宜生境, 绿化植物—病虫害—天敌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制约, 形成病虫害生态调控机制。因此通过生态设计和生态系统管理, 能够将病虫害防治由直接使用化学药物, 转向间接利用绿地群落间生态位分异、生存与竞争关系以及次生代谢物等的作用, 调节目标植物与有害生物动态平衡, 实现城市绿地植物无公害控制。
3、城市生态绿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合理的植物配置。首先要求提高植物品种意识,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型和变种的筛选和驯化, 构筑具有乡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同时慎重而节制地引进国外特色物种, 重点应是原产中国, 但经过培养改良的优良品种。借鉴地带性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 合理选择耐荫植物开发利用绿地空间资源, 丰富林下植被, 改变单一物种密植的做法, 使自然更新种具有生存和繁衍空间, 以快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建立接近自然和符合潜在植被特征的绿地。应用人工顶级群落和动态平衡演替理论, 形成具备多个优势种的不同类型群落交错分布、稳定而优美的城市自然景观。
4、生物多样性是促进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基础, 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城市绿化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恢复和重建城市物种多样性。城市绿化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 对城市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 因此城市绿地不应局限于仅仅作为视觉的欣赏对象, 满足城市绿化的外在形象美观。作为城市自然生产力的主体, 应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城市绿化应贯彻生态优先准则, 同步参与城建项目规划和建设过程, 而不是工程建设的最后补漏和修饰。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把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完善城市绿地规划布局。建立城市居民与环境的协调有序结构。根据城市气候效应特征和居民生存环境质量要求, 搞好城市绿化布局并进行城市绿化系统设计, 提出城市功能区绿地面积分配、品种配置、种群或群落类型方案。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基底—廊道—斑块”理论, 建设城市生态绿地的绿网系统。根据城市不同分区的空间异质性,贯通城市内的绿廊结构, 其中绿廊穿越外环绿带、楔形绿地和中心区园林绿地, 形成绿色生态网络。根据生态功能区建设理论, 建立环境生态调节区, 在此区中, 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和过程应被保留、维护或模仿。发挥绿地在城市生态环境中担负的重要还原功能, 防止城市污染。应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 建立自然保護地, 维护自然演进过程, 修建绿色廊道和暂息地, 增加开放空间和各生境斑块的连接度, 减少城市内生物生存、迁移和分布的阻力, 给生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境空间。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 李迪华, 段铁武.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规划途径[J]. 生物多样性, 1998, 6(3) : 205- 212.
[2] 周向频.生态意识和规划的应付———基于生态原则的城市景观规划概念及方法[J]. 城市规划汇刊, 1995,(3): 36-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