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吕祖谦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史学家和教育学家,也是金华学派的创始人,与张拭、朱熹齐名,并称“东南三贤”。本文以诗歌为切入点,通过探讨吕祖谦以明招为中心,与金华文化圈之陈亮,浙东文化圈之陈傅良,以及东南文化圈之朱熹、陆九渊等大儒的交游酬唱,以期理清其学术特征,分析其作为中原南迁世家中的一员对金华乃至江南地区的贡献,并以此说明吕祖谦作为金华本土学术大家,成为金华文化标志的可能性。
关键词:吕祖谦;诗歌;金华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K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3-0046-03
金华古称婺州。公元1138年,宋室采取弃淮守江的战略,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随着南宋生机的复苏,经济文化也迎来发展,重续了北宋的繁荣局面。婺州地近京畿,受杭州辐射影响,一时亦人文荟萃、名儒辈出,特别是南宋中后期,成为名重一时的文化重镇。
金华在南宋时期能够成为重要的文化中心,与吕祖谦密不可分。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学者称东莱先生,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史学家和教育家,与张栻、朱熹并称“东南三贤”。作为浙东学派的奠基者和婺州学派的创始人,他与王阳明、黄宗羲一起,构建了南宋、明代和清代浙东学派的三座学术高峰。吕祖谦的讲学之地——武义明招山甚至一度成为南宋理学的传播中心和浙东南一带文人心目中的圣地。明招文化作为金华文化的代表,由此走向繁荣兴盛,成为浙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影响超越了地域局限,由武义扩展到浙东乃至全国,这与吕祖谦和当时名儒的频繁沟通往来密不可分。
作为南宋时期金华举足轻重的人物,吕祖谦曾与金华、浙东、东南等地多位名儒耆老有过深入交流,也提携了陆九渊等南宋中后期的重要学术人物。吕祖谦《东莱集》中存诗150余首,其中酬唱赠别之诗则有30余首,从中可以一窥吕祖谦和各文化圈文人之交游以及南宋时期金华文化中心的形成。
一、金华文化圈:与陈亮交游
吕祖谦之于金华学派,言开山鼻祖亦不为过。金华之学术文化,经由吕祖谦之手逐渐得到发展,吕祖谦与本土士人交游,并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陈傅良在《何君墓志铭》中回忆,吕祖谦以经学教授,天下之士靡然而从,而其居乡诸生自表见者为多,已形成乡学之风。
以陈亮为例。陈亮(1143—1194),字同甫,号龙川,学者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人,开创了“永康学派”。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颇负经济之才。陈亮与吕祖谦相识于应试时,陈亮见祖谦而心折,于是从祖谦处问学。乾道四年(1168),吕祖谦在明招山守墓并讲学。永康陈亮闻讯,即赴明招探视。其后,陈亮七上明招与吕祖谦会面,或论学,或讲学,私交甚密。陈亮曾与朱熹言:“伯恭(吕祖谦)晚岁与亮尤好,盖亦无所不尽,箴切诲戒,书尺具存。”[1]“箴切诲戒”四字尤见吕祖谦对陈亮的影响之深。吕祖谦有诗《许由》曰:许由不耐事,逃尧独参寥。行至箕山下,盈耳康衢谣。谓此汙我耳,临流洗尘嚣。水中见日驭,劳苦如尧朝。尧天接山际,尧云抺山椒。谁云能避世,处处悉逢尧[2]。
古之墨客骚人,无不赞颂许尤为淡泊名利的贤者,吕祖谦却另辟蹊径,言其不耐事而逃,而赞颂劳苦功高的尧帝,这一观点与金华学派事功的特点难以分开。巧合的是,陈亮创立的“永嘉学派”亦是浙东事功派的一大分支。
吕祖谦去世的前一年,陈亮曾为他寄来《桂枝香·观木樨有感寄吕郎中》词一首。
天高气肃,正月色分明,秋容新沐。桂子初收,三十六宫都足。不辞散落人间去,怕群花自嫌凡俗。向他秋晩,唤回春意,几曾幽独。
是天上余香剩馥,怪一树香风,十里相续。坐对花旁,但见色浮金粟。芙蓉只解添愁思,况东篱凄凉黄菊。入时太浅,背时太远,爱寻高躅[1]。
芙蓉入世太浅,黄菊背世太远,唯有“一树香风,十里相续”的桂花,才能为诗人欣赏。颇有以桂相互砥砺的意味。吕祖谦看后,在《东莱别集》卷二七《与陈同甫》中“固深感嘆”,以为知音,甚渴与之相见。
吕祖谦与陈亮无论是私交还是学术均保持十分密切的联系。吕祖谦去世后,陈亮一时情难自已,连作两篇祭文,叹曰:“一代人物,风流尽矣。”[1]
二、浙东文化圈:与陈傅良交游
吕祖谦与浙东巨卿多有往来,其中又与以尚主功利之学、反对空谈性命的永嘉学派人士最为同音共律,叶适、陈傅良皆为吕之好友。
以陈傅良为例。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南宋永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前承薛季宣的事功之学,后启叶启之集大成者,与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鼎足而立。陈傅良与吕祖谦交情深厚,祖谦曾为之言本朝文献相承条序,两人互相影响。《陈公行状》曰:“数请间,扣以为学大指,互相发明。”[3]就史学而言,陈傅良受益于吕祖谦颇多,特别是关于“本朝文献相承条序”的问题,“而吕祖谦关于‘不合分礼义为两涂’的理论就深受陈傅良的‘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的影响”[4]。
淳熙三年(1176年),吕祖谦与陈傅良相约拜见叶衡,三人一同游南园,吕祖谦作《次韵叶丞相陈尚书游南园》。
乐事良辰古所难,三分春色一分宽。润花雨过红裙湿,倚竹风斜翠袖寒。自有南堂谁举白,可无东绢为施丹。两翁醉墨曾题品,便作平泉草木看[2]。
叶衡为婺州(今浙江金华)人,淳熙二年罢相归婺。从“春色”“润花雨”“翠袖寒”诸句可知,此诗大致为初春所作。叶衡屡遭贬谪,陈傅良受诬告而赋闲,据《东莱别集》卷十《答潘叔度》记载,吕祖谦自己亦是“内不敢旷职,外不敢立异”,唯有借春色以暂宽。吕祖谦在诗中夸赞两位友人超然高蹈,似平泉草木。
三、东南文化圈:与张陆朱诸子交游
(一)与张栻——亦师亦友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后避讳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学者称南轩先生,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右相张浚之子。乾道元年(1165)主管岳麓书院教事,从学者达数千人。其学自成一派,为湖湘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乾道五年(1169),吕祖谦除服复出,改任严州(今浙江承德)之时,与同任严州的张栻一见如故,交流各自所學。后两人先后入京为官,同巷居住,时时讲辩,进益日深。张栻曾有诗《丽泽》曰:“长哦伐木篇,伫立以望子。日暮飞鸟归,门前长春水。”这首诗应当是写给吕祖谦的。《诗经·小雅·伐木》有言:“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张栻的丽泽“友声”,只吕祖谦一人。从诗中不难看出,张栻引吕祖谦为知音,丽泽之美,即其人文之美。
(二)与陆九渊——诱掖后进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江西抚州金溪(今江西金溪)人。书斋名“存”,世称存斋先生,又因讲学象山书院,人称象山先生。陆九渊为宋明心学的开山之祖,其与王阳明之学说合称“陆王心学”。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是中国哲学史上最主要的两大流派。
乾道八年(1172)二月,吕祖谦任秘书省正字,负责点检试卷并参与主持礼部考试,阅卷时发现江西陆九渊试卷不同凡响,极力推荐。除识拔之外,吕祖谦对陆九渊多有指点:“甲午之夏,公尚居里,余自钱塘,溯江以诣。值公适衢,浃日至止,一见欢然,如获大利。”陆九渊得知吕祖谦病逝,特从江西赴金华吊唁。
(三)与朱熹——莫逆之契
朱熹(1129—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徽州婺源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二程(程颢、程颐)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朱熹与二程的学说合称“程朱理学”。
吕祖谦与朱熹相识于弱冠,祖上又为世交,因此学术论辩、私交往来最为密切。观朱熹之文集,与吕祖谦之书信达上百篇,内容多涉经学、史学议论。淳熙二年(1175)春,吕祖谦接到朱熹信件,决定入闽拜访朱熹;淳熙三年(1176)二月,吕祖谦与朱熹晤面于衢州开化;淳熙六年(1179)十二月,在吕祖谦的协助下,朱熹复建庐山白鹿洞书院。两人的频繁相会从诗中亦能看出,《云谷杂诗十二首·倦游》曰:古人千里别,约我仍丹丘。云何一解散,书到令人愁。此山岂不幽,何必赋远游。“千里别”指鹅湖之别,此时鹅湖之会刚刚结束不久。吕祖谦与朱熹刚作别,就已将下次的天台之行约好,由此可见两人交游之密切。
(四)鹅湖之会——纽带桥梁
吕祖谦与陆九渊、朱熹心契,然朱陆之间却因为学术见解不同而相轻,吕祖谦对此颇为苦恼。淳熙二年(1175),吕祖谦馆于朱熹书室一月有余后欲赴铅山鹅湖(今江西上饶),朱熹出闽相送。吕祖谦见适逢其会,便出面邀好友陆九渊、陆九龄、刘清之等人同至鹅湖,开展学术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意欲以此会减小朱陆之间的学术分歧。鹅湖之会朱陆二人辩论了三天,虽未达成一致意见,但成果颇多。首先,吕祖谦组织此次讲论,加深了朱陆之间的关系,两人自此开始直接的学术交流;其次,朱陆的沟通对于理学与心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朱熹认为“讲论之间,深觉有益”,双陆也开始重视读书讲论。可以说,吕祖谦推动了理学与心学的发展。
四、中华文化之集成
(一)中原与江南
吕祖谦杰出的文化成就离不开源远流长的吕氏家族文化的熏陶和培育。吕氏家族是中原南迁的科宦望族和文化世家。宋兴以来,宰相以三公平章重事者即有四人,同时又深得“中原文献之传”,理学传家成为吕氏家族突出的文化特征,《宋元学案》中列有吕氏子弟姓名者多达七世二十二人。虽经历南宋初年的动乱与南迁,但吕氏非但未断学脉,反而培养出吕祖谦、吕祖俭等影响深远的学术大家,可见东莱吕氏家族家训、学训等文化的强有力传承,吕祖谦正是在这种能量的推动下成为“深得中原文献之传”的中原文化传承人。
吕祖谦既得中原文化之旧,又以之促进了东南学术的发展,为江南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吕祖谦的贡献首先体现在创立和完善婺学,其创立的婺学在吸收二程学说的基础上首倡“经世致用”,强调事功,并在与浙东诸儒的讲论交流中不断完善,使之成为浙东三大学派之一。其次,吕祖谦以一己之力促成朱、陆展开交流,鹅湖之会后,朱陆学术交流逐渐增多,促进了理学与心学的发展。去世前夕吕祖谦仍不忘调解朱、陆两人间的学术论争,书信来往于两人之间,希望他们消除分歧,求同存异。再次,吕祖谦于明招讲学,培养了不少后学,他以中原之乳反哺江南文化,促进了江南学术的发展[5]。
(二)学术特征
吕祖谦的婺学承自家学,但又有所突破。朱熹之学说,概而言之,即要求学者要在《四书》上下功夫,而陆九渊之学说则认为心即是理,强调人的自主性与自我意识。吕祖谦的理学主张既吸收了朱熹于经史下功夫、“就实入细”的观点,又认可陆九渊的心即是理的论述,吕祖谦兼容并包二家,开启朱陆合流的先河。
吕祖谦的理学特征,首先是主张经史贯通。吕祖谦以读书广博为课,他认为《四书》为根本,但不可不读史书。吕祖谦在《东莱吕太史外集》卷五《己亥秋所记》中言:“为人立址基,须是坚实。既坚实,须是要充扩。”这与朱熹仅读《四书》的观点有所抵牾。其次,他强调经世致用,注重实效,这与永嘉等学派不无关系。吕祖谦在南宋初这一特殊时期,在主客观两种因素的推动下融合了诸家学说,集中华文化之大成,其学术特征亦反映了他的人格气度。
五、余论
与吕祖谦诗文交游者多为浙东学术大儒,以其诗歌为切入点,构建吕祖谦的学术交游网络,有助于从文学的角度观照其对浙东文化发展的影响。作为金华学术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吕祖谦的学术大家地位毋庸置疑,他不仅推动了金华学术文化的发展,而且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而金华能够成为南宋杭州之外的另一文化中心,与其丰厚的人才储备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密不可分。无论研究浙东学术还是中国儒学,吕祖谦都是绕不开的人物。
由于缺乏引导以及儒学相对较高的认知门槛,若只是强调吕祖谦的经史成就,就可能使吕祖谦的思想研究成为学术圈的小众狂欢。而相比经史之学,直抒胸臆的诗歌往往更易为大众喜爱。因此,可以吕祖谦易学易记的诗歌作为认识路径,在对诗歌的解读中适当融入其经史思想,或许能使阳春白雪的经学研究更易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
参考文献:
[1] 陈亮. 龙川文集:卷二零[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16-30.
[2] 吕祖谦. 吕祖谦全集(第一册)[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01.
[3] 陈傅良. 止斋文集[M]. 吴兴刘氏嘉业堂刻本:48-52.
[4] 陈欣,方如金. 陈傅良交游考略[J]. 合肥: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8(03):299-304.
[5] 范浚. 范浚集[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281.
(荐稿人:胡建平,河南理工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基金项目:金华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双高’建设背景下地方文化与高职语文课程的互动与创生——以婺文化为例”(课题编号:JB2020021)。
作者简介:汪珍(1993—),女,硕士,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明清诗歌)。
关键词:吕祖谦;诗歌;金华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K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3-0046-03
金华古称婺州。公元1138年,宋室采取弃淮守江的战略,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随着南宋生机的复苏,经济文化也迎来发展,重续了北宋的繁荣局面。婺州地近京畿,受杭州辐射影响,一时亦人文荟萃、名儒辈出,特别是南宋中后期,成为名重一时的文化重镇。
金华在南宋时期能够成为重要的文化中心,与吕祖谦密不可分。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学者称东莱先生,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史学家和教育家,与张栻、朱熹并称“东南三贤”。作为浙东学派的奠基者和婺州学派的创始人,他与王阳明、黄宗羲一起,构建了南宋、明代和清代浙东学派的三座学术高峰。吕祖谦的讲学之地——武义明招山甚至一度成为南宋理学的传播中心和浙东南一带文人心目中的圣地。明招文化作为金华文化的代表,由此走向繁荣兴盛,成为浙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影响超越了地域局限,由武义扩展到浙东乃至全国,这与吕祖谦和当时名儒的频繁沟通往来密不可分。
作为南宋时期金华举足轻重的人物,吕祖谦曾与金华、浙东、东南等地多位名儒耆老有过深入交流,也提携了陆九渊等南宋中后期的重要学术人物。吕祖谦《东莱集》中存诗150余首,其中酬唱赠别之诗则有30余首,从中可以一窥吕祖谦和各文化圈文人之交游以及南宋时期金华文化中心的形成。
一、金华文化圈:与陈亮交游
吕祖谦之于金华学派,言开山鼻祖亦不为过。金华之学术文化,经由吕祖谦之手逐渐得到发展,吕祖谦与本土士人交游,并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陈傅良在《何君墓志铭》中回忆,吕祖谦以经学教授,天下之士靡然而从,而其居乡诸生自表见者为多,已形成乡学之风。
以陈亮为例。陈亮(1143—1194),字同甫,号龙川,学者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人,开创了“永康学派”。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颇负经济之才。陈亮与吕祖谦相识于应试时,陈亮见祖谦而心折,于是从祖谦处问学。乾道四年(1168),吕祖谦在明招山守墓并讲学。永康陈亮闻讯,即赴明招探视。其后,陈亮七上明招与吕祖谦会面,或论学,或讲学,私交甚密。陈亮曾与朱熹言:“伯恭(吕祖谦)晚岁与亮尤好,盖亦无所不尽,箴切诲戒,书尺具存。”[1]“箴切诲戒”四字尤见吕祖谦对陈亮的影响之深。吕祖谦有诗《许由》曰:许由不耐事,逃尧独参寥。行至箕山下,盈耳康衢谣。谓此汙我耳,临流洗尘嚣。水中见日驭,劳苦如尧朝。尧天接山际,尧云抺山椒。谁云能避世,处处悉逢尧[2]。
古之墨客骚人,无不赞颂许尤为淡泊名利的贤者,吕祖谦却另辟蹊径,言其不耐事而逃,而赞颂劳苦功高的尧帝,这一观点与金华学派事功的特点难以分开。巧合的是,陈亮创立的“永嘉学派”亦是浙东事功派的一大分支。
吕祖谦去世的前一年,陈亮曾为他寄来《桂枝香·观木樨有感寄吕郎中》词一首。
天高气肃,正月色分明,秋容新沐。桂子初收,三十六宫都足。不辞散落人间去,怕群花自嫌凡俗。向他秋晩,唤回春意,几曾幽独。
是天上余香剩馥,怪一树香风,十里相续。坐对花旁,但见色浮金粟。芙蓉只解添愁思,况东篱凄凉黄菊。入时太浅,背时太远,爱寻高躅[1]。
芙蓉入世太浅,黄菊背世太远,唯有“一树香风,十里相续”的桂花,才能为诗人欣赏。颇有以桂相互砥砺的意味。吕祖谦看后,在《东莱别集》卷二七《与陈同甫》中“固深感嘆”,以为知音,甚渴与之相见。
吕祖谦与陈亮无论是私交还是学术均保持十分密切的联系。吕祖谦去世后,陈亮一时情难自已,连作两篇祭文,叹曰:“一代人物,风流尽矣。”[1]
二、浙东文化圈:与陈傅良交游
吕祖谦与浙东巨卿多有往来,其中又与以尚主功利之学、反对空谈性命的永嘉学派人士最为同音共律,叶适、陈傅良皆为吕之好友。
以陈傅良为例。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南宋永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前承薛季宣的事功之学,后启叶启之集大成者,与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鼎足而立。陈傅良与吕祖谦交情深厚,祖谦曾为之言本朝文献相承条序,两人互相影响。《陈公行状》曰:“数请间,扣以为学大指,互相发明。”[3]就史学而言,陈傅良受益于吕祖谦颇多,特别是关于“本朝文献相承条序”的问题,“而吕祖谦关于‘不合分礼义为两涂’的理论就深受陈傅良的‘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的影响”[4]。
淳熙三年(1176年),吕祖谦与陈傅良相约拜见叶衡,三人一同游南园,吕祖谦作《次韵叶丞相陈尚书游南园》。
乐事良辰古所难,三分春色一分宽。润花雨过红裙湿,倚竹风斜翠袖寒。自有南堂谁举白,可无东绢为施丹。两翁醉墨曾题品,便作平泉草木看[2]。
叶衡为婺州(今浙江金华)人,淳熙二年罢相归婺。从“春色”“润花雨”“翠袖寒”诸句可知,此诗大致为初春所作。叶衡屡遭贬谪,陈傅良受诬告而赋闲,据《东莱别集》卷十《答潘叔度》记载,吕祖谦自己亦是“内不敢旷职,外不敢立异”,唯有借春色以暂宽。吕祖谦在诗中夸赞两位友人超然高蹈,似平泉草木。
三、东南文化圈:与张陆朱诸子交游
(一)与张栻——亦师亦友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后避讳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学者称南轩先生,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右相张浚之子。乾道元年(1165)主管岳麓书院教事,从学者达数千人。其学自成一派,为湖湘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乾道五年(1169),吕祖谦除服复出,改任严州(今浙江承德)之时,与同任严州的张栻一见如故,交流各自所學。后两人先后入京为官,同巷居住,时时讲辩,进益日深。张栻曾有诗《丽泽》曰:“长哦伐木篇,伫立以望子。日暮飞鸟归,门前长春水。”这首诗应当是写给吕祖谦的。《诗经·小雅·伐木》有言:“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张栻的丽泽“友声”,只吕祖谦一人。从诗中不难看出,张栻引吕祖谦为知音,丽泽之美,即其人文之美。
(二)与陆九渊——诱掖后进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江西抚州金溪(今江西金溪)人。书斋名“存”,世称存斋先生,又因讲学象山书院,人称象山先生。陆九渊为宋明心学的开山之祖,其与王阳明之学说合称“陆王心学”。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是中国哲学史上最主要的两大流派。
乾道八年(1172)二月,吕祖谦任秘书省正字,负责点检试卷并参与主持礼部考试,阅卷时发现江西陆九渊试卷不同凡响,极力推荐。除识拔之外,吕祖谦对陆九渊多有指点:“甲午之夏,公尚居里,余自钱塘,溯江以诣。值公适衢,浃日至止,一见欢然,如获大利。”陆九渊得知吕祖谦病逝,特从江西赴金华吊唁。
(三)与朱熹——莫逆之契
朱熹(1129—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徽州婺源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二程(程颢、程颐)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朱熹与二程的学说合称“程朱理学”。
吕祖谦与朱熹相识于弱冠,祖上又为世交,因此学术论辩、私交往来最为密切。观朱熹之文集,与吕祖谦之书信达上百篇,内容多涉经学、史学议论。淳熙二年(1175)春,吕祖谦接到朱熹信件,决定入闽拜访朱熹;淳熙三年(1176)二月,吕祖谦与朱熹晤面于衢州开化;淳熙六年(1179)十二月,在吕祖谦的协助下,朱熹复建庐山白鹿洞书院。两人的频繁相会从诗中亦能看出,《云谷杂诗十二首·倦游》曰:古人千里别,约我仍丹丘。云何一解散,书到令人愁。此山岂不幽,何必赋远游。“千里别”指鹅湖之别,此时鹅湖之会刚刚结束不久。吕祖谦与朱熹刚作别,就已将下次的天台之行约好,由此可见两人交游之密切。
(四)鹅湖之会——纽带桥梁
吕祖谦与陆九渊、朱熹心契,然朱陆之间却因为学术见解不同而相轻,吕祖谦对此颇为苦恼。淳熙二年(1175),吕祖谦馆于朱熹书室一月有余后欲赴铅山鹅湖(今江西上饶),朱熹出闽相送。吕祖谦见适逢其会,便出面邀好友陆九渊、陆九龄、刘清之等人同至鹅湖,开展学术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意欲以此会减小朱陆之间的学术分歧。鹅湖之会朱陆二人辩论了三天,虽未达成一致意见,但成果颇多。首先,吕祖谦组织此次讲论,加深了朱陆之间的关系,两人自此开始直接的学术交流;其次,朱陆的沟通对于理学与心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朱熹认为“讲论之间,深觉有益”,双陆也开始重视读书讲论。可以说,吕祖谦推动了理学与心学的发展。
四、中华文化之集成
(一)中原与江南
吕祖谦杰出的文化成就离不开源远流长的吕氏家族文化的熏陶和培育。吕氏家族是中原南迁的科宦望族和文化世家。宋兴以来,宰相以三公平章重事者即有四人,同时又深得“中原文献之传”,理学传家成为吕氏家族突出的文化特征,《宋元学案》中列有吕氏子弟姓名者多达七世二十二人。虽经历南宋初年的动乱与南迁,但吕氏非但未断学脉,反而培养出吕祖谦、吕祖俭等影响深远的学术大家,可见东莱吕氏家族家训、学训等文化的强有力传承,吕祖谦正是在这种能量的推动下成为“深得中原文献之传”的中原文化传承人。
吕祖谦既得中原文化之旧,又以之促进了东南学术的发展,为江南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吕祖谦的贡献首先体现在创立和完善婺学,其创立的婺学在吸收二程学说的基础上首倡“经世致用”,强调事功,并在与浙东诸儒的讲论交流中不断完善,使之成为浙东三大学派之一。其次,吕祖谦以一己之力促成朱、陆展开交流,鹅湖之会后,朱陆学术交流逐渐增多,促进了理学与心学的发展。去世前夕吕祖谦仍不忘调解朱、陆两人间的学术论争,书信来往于两人之间,希望他们消除分歧,求同存异。再次,吕祖谦于明招讲学,培养了不少后学,他以中原之乳反哺江南文化,促进了江南学术的发展[5]。
(二)学术特征
吕祖谦的婺学承自家学,但又有所突破。朱熹之学说,概而言之,即要求学者要在《四书》上下功夫,而陆九渊之学说则认为心即是理,强调人的自主性与自我意识。吕祖谦的理学主张既吸收了朱熹于经史下功夫、“就实入细”的观点,又认可陆九渊的心即是理的论述,吕祖谦兼容并包二家,开启朱陆合流的先河。
吕祖谦的理学特征,首先是主张经史贯通。吕祖谦以读书广博为课,他认为《四书》为根本,但不可不读史书。吕祖谦在《东莱吕太史外集》卷五《己亥秋所记》中言:“为人立址基,须是坚实。既坚实,须是要充扩。”这与朱熹仅读《四书》的观点有所抵牾。其次,他强调经世致用,注重实效,这与永嘉等学派不无关系。吕祖谦在南宋初这一特殊时期,在主客观两种因素的推动下融合了诸家学说,集中华文化之大成,其学术特征亦反映了他的人格气度。
五、余论
与吕祖谦诗文交游者多为浙东学术大儒,以其诗歌为切入点,构建吕祖谦的学术交游网络,有助于从文学的角度观照其对浙东文化发展的影响。作为金华学术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吕祖谦的学术大家地位毋庸置疑,他不仅推动了金华学术文化的发展,而且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而金华能够成为南宋杭州之外的另一文化中心,与其丰厚的人才储备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密不可分。无论研究浙东学术还是中国儒学,吕祖谦都是绕不开的人物。
由于缺乏引导以及儒学相对较高的认知门槛,若只是强调吕祖谦的经史成就,就可能使吕祖谦的思想研究成为学术圈的小众狂欢。而相比经史之学,直抒胸臆的诗歌往往更易为大众喜爱。因此,可以吕祖谦易学易记的诗歌作为认识路径,在对诗歌的解读中适当融入其经史思想,或许能使阳春白雪的经学研究更易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
参考文献:
[1] 陈亮. 龙川文集:卷二零[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16-30.
[2] 吕祖谦. 吕祖谦全集(第一册)[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01.
[3] 陈傅良. 止斋文集[M]. 吴兴刘氏嘉业堂刻本:48-52.
[4] 陈欣,方如金. 陈傅良交游考略[J]. 合肥: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8(03):299-304.
[5] 范浚. 范浚集[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281.
(荐稿人:胡建平,河南理工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基金项目:金华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双高’建设背景下地方文化与高职语文课程的互动与创生——以婺文化为例”(课题编号:JB2020021)。
作者简介:汪珍(1993—),女,硕士,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明清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