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不琢不成器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me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什么吸引学生?我拿什么让学生喜欢上我,喜欢上听我的课?”这是我踏上工作岗位后经常问自己的问题。如蔡芸芝老师那般用心去爱孩子?是的,爱是征服孩子心灵的最有效的语言。但是除了爱,还需要什么?这才是我更想探求的答案。于是,我模仿、尝试、琢磨、反思,所有的一切其实都是在做一件事:增加吸引学生的魅力筹码。因为,我知道要真正地让学生爱上自己,就必须有高过他们的学识,能体现独到的见解,能展现睿智的分析。
  在这段历程中。我一直认为自己是最幸运的。虽怀有对教学的热情,但就像一块璞玉,有太多的瑕疵,实在称不上圆润光洁。但任何璞玉都是可以雕琢的,只要有心去打磨,它最起码能体现属于一块玉应有的价值。我的教学之路就是一段不断打磨的历程。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我庆幸,在我语文教学的道路上,在一位经验丰富、循循善诱的戈锋老师带教后,又遇上他——薛法根。当时刚评上特级教师的他,做了我的师傅。听他的课,品他的每句话,为什么他每节课都能上得那么好?为什么在我眼里这么平常的课文在他解读下,就变得如此有滋有味?为什么学生只要经他点拨,都变得富有灵气?太多的为什么,让我明白,语文教学就是一门艺术,语文教材富有魔力。
  我手捧一本语文书,就如挖掘到了人生的宝藏,斟酌每句话,推敲每个字眼。我觉得,一篇课文要解决的问题太多太多了。当时师傅向我提出要求:“每篇课文、每篇教案都要背下来,要不捧语文书、不捧教案上讲台。这样才说明你真正地把握了教材。”于是,我很认真地备课和背课,却发觉好辛苦。每篇教案密密麻麻,设计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几乎是从头问到底。逐渐地,我产生了困惑:是不是这样就是教语文?我问这些问题来做什么?我是不是就是把问题当做一根线,不管是不是珍珠全都串了上去?当时。薛法根老师主持的“小学语文组块教学实验研究”课题掀起了教学改革的热潮。通过五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他形成了语文组块教学的思想。探索出了组块教学的方法与课堂教学模式。语文教师,究竟应该具有怎样的教育理念?他以为,语文教学应该实现“四个走向”: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他用自己的实践把不是很好听的“组块”这一名称演绎得极为生动。作为课题组的一员,作为他的徒弟,我更真真切切地体验到了组块教学带来的课堂变革。因为它解决了我的困惑。在学校“师韵舜湖”的课堂展示中,我作为青年教师,在师傅的指导下和名师一起执教了《特殊的葬礼》一课。
  教学流程如下:
  板块一:感受昔日瀑布的雄壮
  1 观看昔日塞特凯达斯瀑布的录像。看了这段录像,你的头脑当中闪现了哪些词、哪些句,或者是哪首诗?
  2 (出示词语:咆哮而下
  滔滔不绝
  一泻千里雄伟壮观)自己读读这些词语。一边读,一边想象刚才看到的这幅画面。要注意把瀑布的雄伟气势体现出来。
  3 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如此雄伟壮观。课文的第三小节就是用这些词直接描写了昔日的塞特凯迭斯瀑布。指导朗读。
  板块二:体验今日瀑布的消亡
  1 看今日塞特凯迭斯瀑布的录像。与前面我们所看到的昔日雄伟壮观的画面相比较,你有什么话想说?
  2 作者也有同样的感受,并且把这种感受融于这段话中。(出示课文中描述的这段话)请同学自己读读,体会一下。注意读出自己的感受。
  3 作者把瀑布比作是生命垂危的老人,他怎么会想到把瀑布比作是生命垂危的老人呢?他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4 总结。
  板块三:理解葬礼的特殊
  1 “葬礼”懂吗?在巴拉那河上举行的确实特殊的葬礼,特殊在哪儿呢?
  2 在特殊的葬礼上,巴西总统菲格雷特用饱含深情的语调做了演说。请你们说说演说包含了哪几个内容?可是总统到底怎样深情地演说,我们不知道,但我们可以写出来!现在把自己当作巴西总统,面对世界各地前来参加葬礼的人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快速默读4、6两小节,注意一定要读懂,读懂后才能写好。要写好,必须读好这两小节。读好后就开始动笔写,要善于运用课文描写瀑布的词语或句子。注意自己作为总统的身份。看谁的演说词最饱含深情,最能打动人。
  3 生写,交流。
  没有多余的问题,没有冗长复杂的教学环节,上完这一课,我觉得自己终于懂得了立体与平面、线性与块状这两组相反词语的含义。原本以问题串联全篇的教学,转变为简单的三个板块。这三个板块围绕核心知识,把原本零散的教学内容整合成具有内在联系的意义块。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我感觉到那样轻松自在,也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游刃有余,课堂效果也显得格外干净清爽。语文课堂确实如一句广告词:多则惑,少则明。经过筛选和重组后,课堂结构简明,整个课堂面貌焕然一新,直指核心。
  
  书:打开我的另一扇窗
  
  在一次参加省教育学会的赛课时,我执教《平分生命》一课。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一篇比较沉重的文章。我用自认为的组块理念剖析新教材、筛选教材、重组教材,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学生似乎怎么都进不了我所预想的情境中。真的只是主题太沉重,所以不适合孩子?或许吧,我只能这样安慰自己。2006年,苏南五校联盟第一次活动在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举行,我代表学校上萧红的作品《我和祖父的园子》。又是钻研教材,又是试上,但遇到了同样一个问题:学生似乎跟我离得还是比较远,总触动不了他们的心。问题出在哪儿呢?或许是自己解读教材的工夫不够火候,但解读教材的密码在哪儿呢?当时,薛老师提示我去看一本书《儿童阅读心理学》。当我看完书回过头再来审视当初的教学设计时,我发现自己丢失了课堂的主角——儿童。薛老师肯定了我的发现:“抓住萧红的童年,童年的生活是和学生最贴近的。”对呀。我所有的所谓研究只是在课堂结构上打转,只是在教学环节的简洁上下工夫,却不知道,在教学形式的简单背后更需要内容的简单。贴近学生的,才是真的简单,儿童才是解读教材的密码。
  萧红的童年并不快乐。《呼兰河传》记述了萧红的一生,读完全文,就会发现,萧红的童年是孤独痛苦的。但这些不快乐并不需要学生也一定了解。正如薛老师所说的:“读一遍文章,就有一种理解;读两遍文章,就有两种答案。课上阅读有课上阅读的理解,课后阅读有课后阅读的感受,长大后再读会有更深刻的体验,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阅读就会有不同阶段的理解。这就叫读书,因为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是呀,这样的读书才是真正的儿童阅读。因为在单纯的一篇课文里,字里行间所流露的就是快乐。萧红的童年有蜜蜂、蝴蝶、蜻蜒、蚂蚱做伴,有栽花、拔草、铲地、浇水作乐,有慈爱的祖父永远陪伴在身边的幸福。这样的童年生活是学生向往的。如果把教学定位于带领学生走进祖父的快乐园子。那么文本就会变得和学生亲近了。萧红的童年、萧红的人生,可能需要学生用自己未来的人生才能真正读懂。不同阶段的阅读 会有不同阶段的理解,我们不能剥夺学生自己读书的权利,教师应该做的是为学生架起一座阅读的桥梁。基于这样的把握,我再教学这一课时,就突然间轻松了、简单了,因为全文的教学是以儿童的眼光来解读文本,是带着一颗童心去备课的。适合于学生的,就是适合于教师的。
  教学环节清简,教学内容贴近学生,更是简单背后的一种深刻。上完《我和祖父的园子》这一课,我觉得实现了这一教学理念的蜕变:南外在形式到内容。后来的日子,王尚文的《语感论》,徐云知的《语感和语感教学研究》,张颂的《朗读学》,施良方的《课程理论》等等,它们就如一双双神奇的手,打开了我的另一扇窗,使我总能看到窗外鲜活的富有生机的世界。
  
  研究基地:掀起头脑的风暴
  
  我们学校是吴江市语文学科教学研究基地,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总能零距离地分享专家们的思想。上海师范大学的王荣生教授更开阔了我的视野。他作为我们研究基地的顾问,在我头脑中掀起了一股强烈的风暴。王荣生教授提出:“先进的理念首先关乎教学内容,首先要落实到‘教什么’上。”确实,“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确立正确、精当、合适的教学内容,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问题,只有切实解决这一问题,语文教学才能柳暗花明,才能云开雾散。
  王荣生教授这一观点的提出,得到了许多教师的认同,然而在新旧理念相交替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却依然发现许多教学改革中发生的异化现象。针对多年的课改研究实践,我在对阅读教学中新旧理念进行梳理后,提出了以下几个观点:
  1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用教材教”不是对教材的舍弃。教材在以前是神圣的,教师对待教材就如对待法典,绝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学的研究往往是沉醉于如何更好地执行教材,教师成为“‘教教材’的奴隶”。但是“教学大纲”的时代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是“新课程标准”,这是一个全新理念的变革:教材不全等于课程内容。特别是作为教材内容的“例文”“样本”和“用件”,更是不等同于课程内容。由此,课程专家提出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叶圣陶先生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诚然,教材是例子,不能把例子当做是教学的全部,但是例子毕竟应该具有它应该有的价值。“教教材”是需要的,“用教材教”更是必需的。“教教材”是基础,而“用教材教”是“教教材”的延伸拓展,是教学内容的优化重组的前提。两者并没有矛盾,相反,它们是如何对待教材的两个不同角度的元素,是内在统一于教材处理这一个维度中的。实践一个新的教学理念,应该以辩证的观点,先正确解读这一理念。
  2 “写什么”和“怎么写”——关注“怎么写”并不是不能“得意”。其实每个学生拿到课文都会有自己多多少少的阅读所得,绝对不是零的起步,于是,教育专家提出不仅要关注课文写什么,更要关注怎么写。李海林这样说:不着眼于它的“如何转播信息”的智慧而着眼于它所传达的信息本身的智慧,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经常犯而又容易犯的错误。但其实,“写什么”和“怎么写”也同样不是对立的,“怎么写”这一教学价值,教材并没有直接告诉,它内隐在“写什么”中。学生需要通过“写什么”的接受,间接获取“如何写”。“得意”与“得言”是互补关系,它们都具有各自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而一方的优点恰恰是另一方的缺点。实践一个新的教学理念,应把前后两个理念整合,互补发展。
  3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评课并不是对“教学方法”艺术的否定。方法是为内容服务的,在“教什么”都还没弄明白的情况下,试图通过研究“怎么教”来提高教学效益或者效率,必然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返。所以,这一现状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在实践中,把教学内容的确定和优化作为教学研究的主旋律。教学方式的花架子当然不可取。但是提出要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观课,也要讲究教学内容如何更好地呈现给学生,做到心中有学生。因为内容与方法的有效结合。更是一种教学艺术的境界。实践一个新的教学理念,应该确立新旧理念相辅相成的观念,不偏不倚,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入另一个极端。
  马克思提出矛盾的对立统一学说,这一学说在阅读教学改革的浪潮中也是适用的。阅读教学发展中也存在着许多矛盾,而矛盾的核心是“科学性”和“人文性”之间的矛盾。两个教育主张都具有符合教育规律与发展趋势的正确合理的一面,也有背离教育理论与实践不足的一面,且一方的不足,正是另一方的优势所在。这两者在理论上是对立的,但却又是同属于一个统一体中,相辅相成,是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语文是科学主义。也是人文主义,是两者的相关要素的和谐融合。当我们行走在“之”字形的教学改革之路上时,应该把准不断歪斜而摇摆的方向盘。只能做些“科学与人文”之间轻微的矫正偏离,走的永远是语文的道路,目的地永远是语文的方向。我们的“之”字形线路才能走得短一些,才能更快到达语文的终点站。
  2009年,我主持研究了江苏省青年专项课题“在组块教学理念下的小学阅读教学内容的研制策略研究”。我认为,儿童是研制教学内容的途径,但绝对不是唯一。我相信,任何有价值的思想的诞生,都必须经历一个艰难的磨炼过程,因为玉不琢不成器。
  幸运,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旅程是多么重要。能享受幸运,感激幸运,更是重要。我希望通过自己扎扎实实的实践、思索,寻找到适合于学生的正确的教学内容,能够在教学研究的道路上留下一点儿自己的痕迹。
其他文献
结合辖区快餐行业制作加工类型,对具有潜在危害的操作单元进行了分析,为卫生监督管理工作选择了避免在实践中出现随意性监督,以便把精力放在最大危险问题上,而不是用在一般卫
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560例住院患者符合张东铭主编<大肠肛门局部解剖与手术学>诊断标准,术后随访治愈率100%,无一遗留后遗症.
不少读者误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速度与加速度关系的标量微分表达形式与其矢量微分表达形式之间有相似性,而事实上在二维和三维空间中其表达形式与一维空间中不同,为此本文在不同的
目的:了解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农村妇女生殖道感染现状及避孕节育使用情况.方法:我们用二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曲江乡12个村的妇女共430人.进行问卷调查、妇科检查、现场镜
本文舟电信级VOD视频点播系统的结构、功能做了详细介绍,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布鲁纳认为,学生学习的是围绕关键概念而建构起来的网络结构的知识.它既包括结构性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知识。只有当学生获得了结构化的知识,才能对知识形成深刻的、真正的理解。
<正> 1 一般资料本组251例脑血管病患者中,脑出血87例,其中男56例,女31例,50~60岁年龄组58例(占67.0%);脑梗塞164例,其中男105例,女59例,50~60岁年龄组119例(占72.5%)。87例脑出
<正> 1 激素替代治疗(HRT)发展概况自1932年Geist和Spielman首先提出雌激素预防更年期综合征以来,50年代国外对雌激素替代治疗(ERT)作了大量研究。直到1966年Robert Wilson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