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而不应该只规定一种固定不变的程式。这就像花园里的花卉一样,百花争艳,各显其英姿。
过去,曾有过这样的教训:五十年代初期,不论课文长短难易,不论何种文体,也不论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都一律采用逐段串讲的教学方法,结果往往是“耗时多,效果差”。后来,学习了苏联的文学教学法,又出现了另一种死板的教学程式,即不论什么文体的课文,都按照“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解释词语、分析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这样的步骤进行教学。这种程式的缺点在于常常发生脱离课文、肆意发挥、喧宾夺主的现象,把课文内容和形式割裂开来。六十年代初期,语文教学的程式被“一条鞭法”代替了。此法将景色材料、思想内容、写作形式、语法修辞等多项内容编织在统一的教学过程中,避免了内容和形式割裂的弊病,不过,这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教学方法,一般教师很难掌握,即使是老教师,如果置课文特点而不顾,不看学生的实际情况,只用这一套程式教学则难免会引起学生的误会,使他们感到语文教学千篇一律,因而索然无味,影响教学效果。
教学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是有艺术性,又具有趣味性的。我们要理解和运用教学的这些特点,从实际出发,对不同的班级,不同教材采取不同的程式。
如某位教师教朱自清的《春》是这样设计导语的:“我们一遇到春啊,你们想一想看,会不会眼前就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
另一位教师则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前不久,我们学习了两篇写景的散文,后来我们又写过《春天的景色》小作文。看过大家的作文后,我感到有些同学还不善于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景物,以此表现春天的特征。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春》,就要着重学习作者怎样细致观察事物和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景色的……”
前一位教师用感情丰富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美丽的景色,以情动人,唤起学生的情趣。后—位教师则先设问题,后说明学习目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效果都很好。
可见,在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一篇课文的时候,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突破口和不同的过程。如《藤野先生》这篇课文,常常就有三种不同的教法。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是“从分析结构入手”,即将课文分成三大部分:去仙台前、去仙台后、离开仙台,然后逐段逐层剖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主题和写作特点;第二种是“从分析人物入手”,即先把直接描述藤野先生的部分提出来分析,帮助学生从藤野先生的声音、神态、语言、行動以及与“我”的关系中了解藤野的性格特征;第三种是“从一句话入手”,即找出课文中关键性的一句话来提问,如问:为什么鲁迅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回答这样的问题,学生必须对课文作全面的思考和分析,这样就能达到掌握全篇课文内容的目的。
我们再看《苏州园林》的教学。这篇课文由两位教师分别在两个不同的班级讲授,教学重点和方法各不相同。第一位教师所教班级的学生水平较高,根据本课的这种独特的美质,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核心,以“了解事物的美”和“品味语言的美”为目标,还结合表演、绘画、写作等实践活动,锻炼学生想象美、创造美的能力。另外,还把《红楼梦》中写大观园里假山堆叠的语句与课文作比较,分析了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区别。区别首先在于目的的不同,课文以假山堆叠为例,介绍园林文化。《红楼梦》节选则是借写景、抒情、记事来显示贾宝玉的文采。其次,表达方式也不同,课文是概括说明,《红楼梦》节选用的则是生动的描述。而在另—个班级,教学目的是:了解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根据这个班级学生语文水平相对较低,写作文时常常语无伦次的现状,只要求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能把校园的各个建筑写出来即可。
为什么语文教学会出现多种多样的形式呢?能否规定使用某种统一的形式呢?绝不能!
语文教学多种多样,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而统一的教学过程则是主观的,因此是不适当的。这是由上述语文教学的历史、实践证明了的。那么,是哪些因素决定语文教学的多种多样呢?
首先,是课文内容的综合性。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多种语文能力,这些能力的形式,各有其特殊的规律,因而培养的过程也是各有不同。这样,语文教学过程势必具有多样性。
课文是进行听、说、读、写能力所必需的教材,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桥梁。一篇课文是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的统一体,包含多种教育因素,所定的教学目标各有侧重,所谓“仁者见仁”、“智都见智”、“各取所需”,这在语文教学中是常有的事。故此,同一篇课文,教师能根据实际情况在处理上进行变通,就能形成五彩缤纷的教学方法,使得语文教学呈现多样性。
其次,是学生情况的复杂性。语文教学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好地获得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不同,智力不同,班级不同,所处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同,爱好和习惯不同,接受能力不同等,使学生的情况又具有复杂性。语文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就不可忽视对学生的了解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出教学方案。有一位教师在介绍教学经验时说:“我同时教两个初二班,甲班学生学习踏实、刻苦,但不够灵活,我就引导他们多做一些提高思维灵敏度的练习,教给一些学习方法。乙班学生领会得快,而遗忘率较高,我就引导他们深入思考问题,多作巩固性的练习,使他们发挥己长,克服己短。”
再次,是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因为语文的教学任务、教材特点、学生情况、教师水平不尽相同,所以培养语文能力的方式不应该只规定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新课标提出“自主探究学习”,但有些教师却不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去学习别人的经验,而是生搬硬套。这样做只能阻碍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只能把事情搞坏。从古到今,语文教学方法是很多的,如读、讲、背、议、练、批、写、改等。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都要灵活地选用最适于自己的习惯使用的方式方法,但绝不能搞程式化。学习经验要分析别人成功的因素,而不要生吞活剥。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别人的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最适于自己、最能体现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学方法。
最后,是教师水平的重要性。以上所述的几个因素虽能决定教学过程的多样性,但是决定性的因素却在于教师的水平。一篇课文的教学目的以及重点、难点是教师确定的,学习复杂的情况是教师了解掌握的,使用何种教学方法也是由教师选择的,而这几个方面都由教师水平的高低制约着。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水平的高低又决定着教学水平的高低。如果教师的水平高,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只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都能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自成一种风格。相反,如果教师水平低,尽管采用的是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未必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多种多样的,是灵活的,并且,在将来也会越来越丰富多样。我们在确定用什么样的教学程式时,应当因时因地、因文因人而异,反对搞公式化。
(责任编辑 刘宇帆)
过去,曾有过这样的教训:五十年代初期,不论课文长短难易,不论何种文体,也不论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都一律采用逐段串讲的教学方法,结果往往是“耗时多,效果差”。后来,学习了苏联的文学教学法,又出现了另一种死板的教学程式,即不论什么文体的课文,都按照“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解释词语、分析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这样的步骤进行教学。这种程式的缺点在于常常发生脱离课文、肆意发挥、喧宾夺主的现象,把课文内容和形式割裂开来。六十年代初期,语文教学的程式被“一条鞭法”代替了。此法将景色材料、思想内容、写作形式、语法修辞等多项内容编织在统一的教学过程中,避免了内容和形式割裂的弊病,不过,这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教学方法,一般教师很难掌握,即使是老教师,如果置课文特点而不顾,不看学生的实际情况,只用这一套程式教学则难免会引起学生的误会,使他们感到语文教学千篇一律,因而索然无味,影响教学效果。
教学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是有艺术性,又具有趣味性的。我们要理解和运用教学的这些特点,从实际出发,对不同的班级,不同教材采取不同的程式。
如某位教师教朱自清的《春》是这样设计导语的:“我们一遇到春啊,你们想一想看,会不会眼前就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
另一位教师则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前不久,我们学习了两篇写景的散文,后来我们又写过《春天的景色》小作文。看过大家的作文后,我感到有些同学还不善于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景物,以此表现春天的特征。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春》,就要着重学习作者怎样细致观察事物和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景色的……”
前一位教师用感情丰富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美丽的景色,以情动人,唤起学生的情趣。后—位教师则先设问题,后说明学习目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效果都很好。
可见,在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一篇课文的时候,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突破口和不同的过程。如《藤野先生》这篇课文,常常就有三种不同的教法。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是“从分析结构入手”,即将课文分成三大部分:去仙台前、去仙台后、离开仙台,然后逐段逐层剖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主题和写作特点;第二种是“从分析人物入手”,即先把直接描述藤野先生的部分提出来分析,帮助学生从藤野先生的声音、神态、语言、行動以及与“我”的关系中了解藤野的性格特征;第三种是“从一句话入手”,即找出课文中关键性的一句话来提问,如问:为什么鲁迅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回答这样的问题,学生必须对课文作全面的思考和分析,这样就能达到掌握全篇课文内容的目的。
我们再看《苏州园林》的教学。这篇课文由两位教师分别在两个不同的班级讲授,教学重点和方法各不相同。第一位教师所教班级的学生水平较高,根据本课的这种独特的美质,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核心,以“了解事物的美”和“品味语言的美”为目标,还结合表演、绘画、写作等实践活动,锻炼学生想象美、创造美的能力。另外,还把《红楼梦》中写大观园里假山堆叠的语句与课文作比较,分析了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区别。区别首先在于目的的不同,课文以假山堆叠为例,介绍园林文化。《红楼梦》节选则是借写景、抒情、记事来显示贾宝玉的文采。其次,表达方式也不同,课文是概括说明,《红楼梦》节选用的则是生动的描述。而在另—个班级,教学目的是:了解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根据这个班级学生语文水平相对较低,写作文时常常语无伦次的现状,只要求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能把校园的各个建筑写出来即可。
为什么语文教学会出现多种多样的形式呢?能否规定使用某种统一的形式呢?绝不能!
语文教学多种多样,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而统一的教学过程则是主观的,因此是不适当的。这是由上述语文教学的历史、实践证明了的。那么,是哪些因素决定语文教学的多种多样呢?
首先,是课文内容的综合性。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多种语文能力,这些能力的形式,各有其特殊的规律,因而培养的过程也是各有不同。这样,语文教学过程势必具有多样性。
课文是进行听、说、读、写能力所必需的教材,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桥梁。一篇课文是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的统一体,包含多种教育因素,所定的教学目标各有侧重,所谓“仁者见仁”、“智都见智”、“各取所需”,这在语文教学中是常有的事。故此,同一篇课文,教师能根据实际情况在处理上进行变通,就能形成五彩缤纷的教学方法,使得语文教学呈现多样性。
其次,是学生情况的复杂性。语文教学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好地获得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不同,智力不同,班级不同,所处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同,爱好和习惯不同,接受能力不同等,使学生的情况又具有复杂性。语文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就不可忽视对学生的了解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出教学方案。有一位教师在介绍教学经验时说:“我同时教两个初二班,甲班学生学习踏实、刻苦,但不够灵活,我就引导他们多做一些提高思维灵敏度的练习,教给一些学习方法。乙班学生领会得快,而遗忘率较高,我就引导他们深入思考问题,多作巩固性的练习,使他们发挥己长,克服己短。”
再次,是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因为语文的教学任务、教材特点、学生情况、教师水平不尽相同,所以培养语文能力的方式不应该只规定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新课标提出“自主探究学习”,但有些教师却不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去学习别人的经验,而是生搬硬套。这样做只能阻碍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只能把事情搞坏。从古到今,语文教学方法是很多的,如读、讲、背、议、练、批、写、改等。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都要灵活地选用最适于自己的习惯使用的方式方法,但绝不能搞程式化。学习经验要分析别人成功的因素,而不要生吞活剥。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别人的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最适于自己、最能体现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学方法。
最后,是教师水平的重要性。以上所述的几个因素虽能决定教学过程的多样性,但是决定性的因素却在于教师的水平。一篇课文的教学目的以及重点、难点是教师确定的,学习复杂的情况是教师了解掌握的,使用何种教学方法也是由教师选择的,而这几个方面都由教师水平的高低制约着。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水平的高低又决定着教学水平的高低。如果教师的水平高,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只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都能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自成一种风格。相反,如果教师水平低,尽管采用的是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未必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多种多样的,是灵活的,并且,在将来也会越来越丰富多样。我们在确定用什么样的教学程式时,应当因时因地、因文因人而异,反对搞公式化。
(责任编辑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