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传染病

来源 :奇闻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7376184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古代,尽管没有“流行病”这个名词,但其医学概念是存在的,这就是“疫”。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疫”为“民皆疾也”,即好多人都得病的意思。如果疾病大规模暴发,则称为“大疫”。伤寒、瘴气、传尸、疠风、虏疮等五大传染病,曾给古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伤寒,古代最普遍的传染病
   对于流行病的现象,古人认识得很早。《周礼·天官》“疾医”条称:“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春季的“痟首疾”是什么病?从字面来说就是“头疼病”。
   晚清国学大师孙诒让在《周礼正义》中写道:“春气不和,民感其气,则为痟痛而在首也。”以孙氏的观点来看,就是春天气温不稳,或冷或热便容易患头疼脑热,这就是古代医学所说的“伤寒”。古代伤寒的概念很宽泛,一切由外部感染的疾病,均可称为“伤寒”。
   中国历史上第一波伤寒大流行发生于东汉时期,世界上第一部总结性临床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就是在这时诞生的。作者张仲景是当时的名医,其宗族原来有200多口人,但自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以来,不到10年竟然死了三分之二,其中有七成死于伤寒。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魏大军也曾为伤寒所困,曹操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南征,打了一场著名的“赤壁之战”。但到十二月,曹军突发“大疫,吏士多死者”。实际上,曹军所患的传染病就是冬春时高发的“伤寒”。
   伤寒导致的另一起大规模死亡事件发生于13世纪上半叶。据《金史·哀宗本纪》记载:天兴元年(1232年),“汴京大疫,凡五十日,诸门出死者九十余万人。”汴京就是今河南省开封市,不到两个月,死了近百万人。现代学者结合当时医学家李杲《内外伤辨惑论》所记,认为这次大疫就是伤寒。
   瘴气,古代最凶猛的传染病
   在古代传染病中,瘴气大概是古人眼里最为可怕、凶猛的传染病。瘴气到底是什么传染病?其实就是疟疾。“疟”字从“疒”从“虐”,“虐”是老虎头,其意思很明了,这是似老虎一样凶猛的传染病。
   早期,人们直接将疟写成“虐”,《礼记·月令》即称“民多虐疾”。东汉人刘熙在《释名·释疾病》释“疟”时称,此病“酷虐也”。“凡疾或寒或热耳,而此疾先寒后热两疾,似酷虐者也。”
   先秦时期,疟疾最早在中国南方地区流行。《周礼》中所谓“秋时有疟寒疾”,即指此疫秋天多发。究其发病原因,《礼记》认为:如果秋天气温偏高,即所谓秋“行夏令”,就会暴发疟疾,因传播疟疾的蚊虫繁衍密集。
   在古代,岭南、川贵一带多瘴气,所以这些地区也是疟疾的重灾区。云南过去有民谣称:“五月六月烟瘴起,新客无不死;九月十月烟瘴恶,老客魂也落。”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泸江水”条也称,泸江两岸“时有瘴气,三月、四月迳之必死”。
   历代官兵南征,多因疟疾而遭遇重挫。当年蜀国丞相诸葛亮即因畏惧瘴气,而推迟其南征计划。唐玄宗李隆基南征时更因瘴气而失利。据《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三》记载,天宝十三年(754年)六月,朝廷派侍御史李宓率7万大军征伐南诏国(今云南境内),结果士兵被传上瘴疫,又病又饿,死去“十有八九”。
   传尸,古代傳播最厉害的传染病
   “传尸”是古代传播最厉害的一种传染病,有“尸注”“遁尸”“风尸”“沉尸”“飞尸”等许多别称。所谓“传尸”,其实就是“肺痨”,亦即肺结核。肺结核对古人的祸害历史久远,成书于先秦时的《黄帝内经》中已提到此病。
   古人为什么把肺结核称为“传尸”?华佗所著的《华氏中藏经》中有“传尸论”篇,“钟此病死之气,染而为疾,故曰传尸也”。大意是,这种病极容易传染,探视病人、死后吊丧都可能染上。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有专门的“治卒中五尸方”,称此传染病“无处不恶,累年积月,渐就顿滞,以至于死,死后复传之旁人,乃至灭门”。
   隋代著名医学家巢元方则为肺结核起了新的病名,他在《巢氏诸病源候论》中提出了“五蒸”概念,其中的“骨蒸”就是结核病,意思是病深及骨,阴虚潮热由里透外,疴久难愈。
   对于肺结核,虽然古人谈之色变,但从史书记载来看,隋唐时期一位叫许胤宗的治疗肺结核病专家,曾用偏方绝技治愈过肺结核。《新唐书·方技传》记载,当时“关中多骨蒸疾,转相染,得者皆死,胤宗疗视必愈”。
   疠风,古代病患不宜结婚之“恶疾”
   疠风,即麻风病,又称“大麻风”“天刑病”“癞大风”“癞病”等,是令古人畏惧的又一恶性传染病。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的冉耕曾患麻风病,孔子前去看望他,从窗子外握着他的手,连声感叹:“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说成白话就是,德行这么好的人却得这种病,这就是命吧!《史记》中未明说冉耕患的是麻风病,仅称“恶疾”。但东汉学者何休曾就《春秋公羊传》中的“恶疾”作注:“谓瘖、聋、盲、疠、秃、跛、伛、不逮人伦之属。”结合冉耕被隔离在屋内,只有“疠”这种恶疾符合条件。
   古代将感染疠风的病人列为“不宜结婚对象”。据《大戴礼记·本命》记载,最晚在汉代已有“五不娶”风俗,其中之一就是“世有恶疾不取(娶)”。
   古代患麻风病的名人除冉耕外,还有初唐诗人卢照邻等。卢照邻病中曾写下《病梨树赋》,诉说自己的痛苦。当时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曾给他开方疗病,但一直没有治好,最后投河溺亡。
   据记载,麻风病在隋唐时期曾一度大流行,朝廷在一些寺院专辟“疠人坊”,这也是中国设立麻风病专治医院的开始。
   虏疮,古人最早发现防治办法的传染病
   虏疮,又称“宛豆疮”“天行发斑疮”“豆疮”,明清时则称为“天痘”“疹痘”,即国际通称的“天花”。
   有关此传染病的最早记载,见于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伤寒时气温病方》:“比岁有病时行,仍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
   “虏疮”这种传染病非中国本土疾病。当时坊间传,“永徽四年,此疮从西东流,遍于海中”。为何称为“虏疮”?葛洪考证:“以建武中于南阳击虏所得,乃呼為虏疮。”但葛洪所记疑点多多,“永徽”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建武”是东汉第一位皇帝光武帝刘秀的年号,在葛洪之前至少还有晋惠帝司马衷等三位皇帝用过“建武”年号。
   有学者根据光武帝刘秀时的名将马援在南征交趾染疾死亡的传说,认为“建武”是刘秀的年号,进而考证,天花最早是东汉时由马援南征军带回来的。笔者查《后汉书·马援列传》,确有马援“出征交阯(趾)”,得传染病死亡的记载,但应是感染瘴气(疟疾),而非天花。
   虽然葛洪所记存疑,但两点事实应肯定,一是天花是外来传染病,二是中国人对天花认识很早。
   现代考古专家曾在3000年前的埃及木乃伊上发现天花病,并推测,天花在公元4世纪时从埃及或印度向外传播。整个18世纪,欧洲超过1亿人死于天花。天花虽凶,但由于中国最早发现了防治天花的办法,因而天花在中国并未像在欧洲那样造成空前的灾难。据清朱纯嘏《痘疹定论》记载,在宋代赵恒(真宗)当皇帝时,已有“王素种痘”的记载。
其他文献
2012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获奖作品
⊙供稿: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    刘士铭简历  刘士铭,1926年出生于天津。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并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荣誉津贴”。  1946年,考入国立北平艺专(中央美术学院前身),作为徐悲鸿先生亲自招录的该校第一批雕塑系学生之一,师从王临乙、滑田友等名师。1950年中央美术学院本科班毕业。1951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班毕业后留校任职。自1955年起,先
达·芬奇花了好几年画一个鸡蛋的故事,相信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其实,在科学领域,跟一个小东西“较真”的科学家还真不少,比如,在美国哈佛大学,有教授会为一根香蕉开一学期的课程,还有人花几年时间研究一个鸡蛋的诞生过程,真是让人大开眼界。现在,有一个小问题也让科学家困惑了几百年,这个问题就是摆钟问题。  摆钟的发明  1582年,在意大利比萨大教堂里,牧师正在向人们讲道,这些人中有一个贫寒的大学生,他对讲
长久以来,正是受到知识和思维的限制,人们认为太阳系之内除了地球,其他星球都没有生命,因为没有一个星球与地球相似。此外,对于外星智慧生命的认识,人们往往更倾向于相信它们是某种人形生物,就如同电影中描述的那般。  随着不断的探索,我们对地球以及其他星球有了更多的了解,外星球上的环境看似神秘诡奇,但是同样的环境竟然在地球上也能找到。而根据生物学家的观点,在相似的环境中能进化出相似的生物,比如海洋中进化出
公共空间艺术创作与医疗空间的结合,是当代艺术空间转向的必然趋势。医疗空间的功能属性决定了自身必然会成为视觉体验和交流的场所所在。  随着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医疗环境的逐步提升,医院文化建设,特别是视觉文化建设,日益成为医院建设重要议题之一;现代医院发展壮大越来越依靠自身文化作为推动力,适宜的行业文化和精湛的技术成为医院发展的灵魂与动力之源;同时,重视和加强医院文化不仅是卫生行业的自身需要,也是
大约60多年前,一名叫做詹姆斯·M·胡斯顿的美国海军飞行员在太平洋上执行任务时,飞机被日军炮火击中而坠毁;11年前,一名叫詹姆斯·雷宁格的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男孩降临到人世,然而这名男童的种种古怪行径让他的父母相信,他的“前生”很可能正是那名在太平洋战场上阵亡的美军二战飞行员。   詹姆斯的父母雷宁格夫妇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美国公民,但他们不得不相信他们的儿子詹姆斯很可能拥有“前世的记忆”!母亲安德丽
Exerting the Sculpture’s Memory Function is Benefit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Urban Sculpture   —Thinking to the Problem between Urban Sculpture and Culture Ecology     内容提要:城市雕塑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形象反映,表现的
在去年10月去往德克萨斯的路上,我期待着所看到的每个事物都是巨大的而且充实的,的确如我所愿,当地的牛排和啤酒杯果然都是超大的(它们都需要两只手来拿)。对我来说,一些固有的经验是十分正确的,当我站在Dallas(达拉斯)的Nasher雕塑中心的门前时,我感觉到就算是在那些窄小的空间中也能够容纳下无尽的欢乐。  最近开放的Renzo Piano-designed US$70millon complex
     
全北国立大学是韩国十大名校之一,位于全罗北道全州市。  全州市素有教育之都的美誉。这座城市在韩国定位为巨匠之乡,是文学、艺术和民歌的摇篮,所以全北大学的美术学院也是实力相当的艺术家培养基地。  金秋十月,红黄绿黛,层林尽染。我走进这所环荫簇抱的名校,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丁铉道接到采访通知后,早以恭候。恰好采访期间,迎来了雕塑系毕业作品展。  这个展览是四年大学生活即将结束的最后一次检阅,所以,可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