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能力标准体系”的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革研究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yechun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等一系列文件,即“新能力标准体系”。文章分析了“新能力标准体系”的特点及其对贵州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启示,针对此科公共课存在的问题,重构了课程内容框架、改进了教学手段及方法、革新了课程评价形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师范生;教育技术;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6-0008-04
  Abstract: In 2004,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romulgated a series of documents like "standard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bility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Trial)", namely, "New Competence Standards System".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andard System"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the elementary course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is course, the curriculum content frame is reconstructed, the teaching methods are improved, and the curriculum evaluation form is reformed.
  Key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ormal school students; educ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reform
  一、概述
  2004年12月教育部發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为《04教育技术标准》)。作为我国第一个教师专项标准,《04教育技术标准》为教师们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随着标准逐步地实施,该标准的不足之处也逐渐凸现出来,如:1.标准为概括性表述,無法具体地指导培训机构制定培训内容。2.未考虑到我国不同地区教学环境的差异。3.对教育技术的关注点仍是教师的教,忽视了培养学生用技术提高学习绩效的能力。4.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依据《04教育技术标准》所制订的《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大纲》的内容已有较大的滞后性。《04教育技术标准》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1]。各地在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时候也存在着学用脱节、标准不一、项目分散、模式单一等问题[2]。
  在此背景下,2013年10月,教育部决定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作为此工程的一部分,2014年5月前后,教育部依次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南》(后文分别简称为《新能力标准》、《课程标准》、《测评指南》)。此三个文件构成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后文简称“新能力标准体系”)。以上文件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新能力标准体系”主要针对在职教师。但师范生作为在职教师的源头,将毫无疑问地受其影响。而作为师范生发展教育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要渠道,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评形式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师范生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发展的快慢,知识能力的高低。本文将探讨“新能力标准体系”对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改革的影响,并提出改革该公共课的策略。
  二、“新能力标准体系”的特点
  (一)关注差异
  祝智庭(2015)指出“一个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所能达到的高度与他所处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是密切相关的”。我国各省(市、区)教育信息化程度不一,“新能力标准体系”将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分为了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同时,《课程标准》在学习内容上要求:要丰富的选修课程;推行“菜单式、自主性、开放式”的教师培训选学机制。这种对学习者差异的重视能让教师按需取食,避免了重复学习给学习者带来的厌学感。
  (二)重视应用和实践
  新能力标准比《04教育技术标准》多出了“应用”二字,显示出其对于应用和实践的重视。在《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教师[2013]13号)中,教育部要求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确保实践成效,使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应用、边提升。
  对应用和实践的重视让教师们更加关注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的具体方法。同时,《新能力标准》共五个维度,其中的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等三个维度和教师的备课、上课、评价等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是相吻合的,更易于学习者的理解与应用[1]。
  (三)促进专业发展
  《04教育技术标准》仅用两句话指出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且没有具体给出操作方法。在《新能力标准》专门列出了“学习与发展”维度,并给出了“利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积极参与教育技术支持的专业发展活动”等五项具体内容。
  (四)重视测评
  和《04教育技术标准》附带“教育技术水平考试大纲”不同,“新能力标准体系”使用《测评指南》的形式来规范测评。该指南把测评的组织管理职责下放到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部仅负责在宏观上对测评进行指导。这种方法能让各省(市、区)根据当地情况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测评。   《测评指南》同时要求各地要创新测评方式方法,建立网络测评系统,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测评,以评促学、以评促用,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和主动应用动力。
  三、贵州师范大学现阶段《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现状
  (一)贵州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现状
  贵州师范大学自1993年为所有师范类学生开设《现代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基础)公共课,至2016年已有23年。围绕如何有效提高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也在一直革新。
  当前贵州师范大学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在本科生第三学年开设一个学期,占2学分。每周2课时,共32个学时,讲授课和实践(实验)课各占16个学时。采用单周在多媒体教室进行理论教学,双周在网络机房进行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此外,每周规定课外自学2学时。使用黄威荣等人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作为教材。
  (二)贵州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特色
  1. 培养目标明确
  贵州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培养目标全面、清晰,从整体目标、意识要求、理论要求、实践要求等方面对该科公共课的目标进行了表述。
  2. 创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专题实践和活动创作三种形式穿插进行,使用贵州师大网络教学平台(Moodle平台)对教学进行支持服务。课堂教学主要培养学生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专题实践是在理论教学的指导下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能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活动创作是根据教学实践需求,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实践活动。
  3. 强化了实践环节的培养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实践教学是对于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具有重要作用。32学时总课时中,要求不少于16学时的实践,场所由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络与信息中心提供。
  根据实践要求,专门开发了实践任务,并根据内容难易程度划分为个人任务和小组任务,将“个人完成”与“小组合作”结合,使学生清楚实践项目和实践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教学内容,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结合。
  4. 较科学的评价方式
  现阶段《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对学生的评价采用多元评价方法,打破了单纯以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决定课程成绩的做法,增加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平时成绩(出勤、作业、讨论)、期末考试(闭卷)、个人及小组实践作品评价等方面,考试重点考查学生对教育技術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个人作品评价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能力;小组作品评价考查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学生课外学习情况也被纳入了考核范围,主要以课外作业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定。
  (三)“新能力标准体系”对贵州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启示
  对比“新能力标准体系”,贵州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还需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改进。
  1. 无移动设备学习途径
  《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教师[2013]13号)指出:“推行移动学习,为教师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便捷有效学习提供有力支持”。随着智能手机功能发展以及网络速度不断提高,更多学生逐步习惯用手机进行移动学习。移动学习可以让学习者灵活地掌握学习时间,便捷地学习短小精湛的内容,利用移动设备学习将是未来远程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但贵州师范大学当前的《现代教育技术》只在教务网上开通了Moodle平台。该平台对视频支持性差,且只能用电脑访问,强制使用手機访问则出现排版混乱等情况。需要进一步改进。
  2. 缺乏对不同学科(领域)的适应性
  不同的学科有各种的专用软件以及各自的资源获取途径。《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分学科(领域)开发培训课程。针对不同学科(领域)应用信息技术的特点,确定培训课程内容,运用典型案例,帮助教师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教学重难点问题。但贵州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没有对各个学科不同的特性进行更多的关注。一是因为教学时间有限,二是因为教学教师很难做到对不同学科专业软件的了解。此种状态不能很好地发展师范生在本专业(领域)的教育技术实际应用能力。
  3. “教育技术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相关内容不足
  《新能力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拓宽成长路径,实现专业自主发展,做终身学习的典范”。该表述体现出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但现阶段贵州师范大学教材《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鲜有涉及。只表述了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在三个方面促进教师发展,没有具体阐述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和自主发展的途径、方法。
  4. 可尝试建立课程网络资源库(网上学习平台)
  教学资源库能让学生学习更加方便,能让师生间的交流跟家快捷有效,同时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切实提高教和学的效率。《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教师[2013]13号)指出:启动教师培训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建设工作,利用合作项目引进和开发优质资源,建立优质课程资源库。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需求。但贵州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Moodle平台上的资源以PPT课件、文本和图片为主,几乎没有视频资源。平台内容形式较单一,无选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点击量不高。
  5. 教学方法较单一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掌握较新的技术和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能力。《课程标准》指出: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但现实中一些公共课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忽视运用适当的教育技术。有些教师在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在向学生讲授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的同时,却没有注意到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这不仅仅因为学生多、教师少,不利于开展活动,还因为教师使用教育技术的意识需要提升。   四、改进《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革的策略
  依据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了以下几项改革策略:
  (一)课程内容方面的调整
  1. 建设在线学习平台(网络资源库)
  贵州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不应偏安于现有的以文字和图像为主的Moodle平台,应朝着在线教育的方向跨出更大的一部。努力建设《现代教育技术》学科网络学习平台(包含网络资源库)。
  MOOC和SPOC及类似互动学习平台有着资源充裕、授课形式丰富、交互性强、易于管理的特点,将是未来在线学习平台发展的趋势。贵州师范大学应建设包括《现代教育技术》学科在内的综合性、互动式网络学习平台。该平台不必重复开发,可以利用EduSoho等网校平台自建,也可以和其他MOOC平台合作,借助其他机构成熟的软件和优质的管理,达到快速有效的部署。不管是自建平台还是和其他平台合作,都可以把平台中学生的学习考评情况和本校原有的教务系统联网,使管理和评价更有效率。
  2. 与时俱进,掌握最新知识内容
  时代在进步,《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所包含的教学内容也应及时更新,如2012年以前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中没有MOOC、翻转课堂、微课制作等内容。2012年以后,这些内容成为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中的重要内容。而如今SPOC、弹幕、现场统计、在线作业、师生课堂互动系统、游戏教学、创客空间、DLNA屏幕投射等新的教学模式(工具)都应让学生知晓,让学生走上教师岗位时从容应对。
  3. 增加各个学科专用资源(专用软件)的学习
  不同学科可能有不同的资源获取网站和不同的软件,《现代教育技术》应重视对这些学科专用资源的学习。如对于地理学专业学生,有必要介绍电子沙盘、地图制作软件;对于物理学专业学生,有必要介绍虚拟实验室等软件。各个学科专用资源的学习可以安排在网络学习平台,让学生课后自学,在上课时师生再进行答疑、交流、展示等互动。
  4. 增加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教师应持续接收新知识和新理念。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教师个人,对于整个教育行业都十分重要。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教研模式因其便捷性和实用性逐渐成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方式。师范生是教师队伍的生力军,贵州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应增加对教育专业发展方面的培养,让师范生具备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促进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新能力标準》,具体来说:首先,师范生具有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应让师范生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校本研修的方法;第三,师范生应利用信息技术和专家及优秀同行保持联系,促进自身专业成长;最后,师范生可以利用教师工作坊和网络研修社区,积极参与各类技术支持下的专业发展活动。
  5. 需要精简的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讲授的内容不能无限扩大,而是应随着信息技术和新理念的发展,不断革新。不适宜在此公共课中出现的内容应及时剔除。同时,《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与《教育技术学》等专业书籍不同,应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把较难的内容进行精简,或者列入选修范围。如:删除和《大学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相重复的内容;把中小学校园网的网络建设等难度较高的知识列入选修范围;删除Authorware、FlashGet等课程中不常用的软件。
  6. 改进《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框架体系
  原有教材需要被更新、调整以适应教育技术知识以及教学方式新的發展。(如图2所示)
  (二)教学手段及方法方面的改进
  1. 开展混合式培养
  单纯的网络学习不利于学生对系统知识的掌握,不利于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而混合式学习既能发挥面对面教学中教师的引导、监控、启发作用,又能发挥网络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混合式培养却能扬长避短,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不只应该在网络平台上和学生们进行交流、督促、远程协助,也要在面对面课堂中和学生就网上学习内容进行互动,帮助学生解决使用网上学习平台无法解决的问题。
  2. 关注实践 重在应用
  贵州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目前已经很重视实践教学,单周在教室上讲授课;双周在机房上实践课。这种方式不足之处为:一些理论、方法、技能在单周学习之后,要等待一周时间才能进行机房实践,不利于“趁热打铁”。如所有课时都在多媒体网络机房上课,学习相关知识之后立即进行实践,会让学生第一时间得到练习,更能增强学习效果。
  3. 实施“教学即示例”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认为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而学得的。依靠观察学习可以迅速掌握大量的行为模式。观察学习是人们行为习得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教授《现代教育技术》中工具、方法等内容时,应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不仅把各种教育技术作为教学内容,而且在自己的教学中运用这些技术[3]。做到教学过程本身即应用示例(教学即示例)。如用微课的形式来告诉学生如何制作“微课”。学生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更容易对学习内容进行模仿、创新。
  4. 推行移动学习
  《地平线报告》(2015年基础教育版)指出:从老人到儿童越来越多地持有移动设备,并在不同环境下联网学习[4]。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5版)发现: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约5小时[5]。黎加厚(2015)也曾表示:最终改变课堂的技术或许是手机。贵州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也应拓展途径,让学生通过移动途径进行学习。
  前文所述的网上学习平台应可通过移动设备进行访问,同时提供短信群发、学习提醒等功能。而该课程教学团队也应建立微信、微博账号,从各种途径推送相关学习资源给学生。
  5. 培养良好的教育技术应用氛围   学校每学期可面向全校师生开展一项教育技术类活动,如教育技术讲座、信息化教学大赛、教育技术展示、微课教学大赛等活动、组织信息技术应用示范课评选与网上展示活动等。通过不同活動的耳濡目染,来增强师范生合理使用教育技术的意识,形成良好的教育技术应用氛围。
  (三)课程考核评价形式方面的尝试
  1. 尝试“小学分、多维度”评价方式
  在学习形式多样、活动丰富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中,如何准确地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尤为重要的。笔者建议推行“小学分、多维度”的评价方式,即对课程内容依据重要性划分为100个小学分,而评价形式则细分为“参与情况、活动表现、成果评价、自评和互评、综合应用测评、期末考试”等多个维度,赋予不同的权重。虽然该评价稍显复杂,但授课教师可利用网络智能评价工具,快速、科学、客观地对学生实施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
  2. 通过案例开展情境测评
  《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南》指出:要注重利用案例开展情境测评。情境测评符合教学实际,能同时反映被试者教育技术能力和教学水平。可尝试在测试中增加教学情境设计测评。这样不但能让师范生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得到准确展示,也训练了他们的教学设计能力。
  3. 建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动态调整机制
  类似《测评指南》中的关于“前后测评”的要求,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开课之初,应对学生开展诊断性测评,明确学生的不足之处,调整教学内容。在期末考试设计时,应考虑和(学期开始时)诊断性测评的对比。以两次测评的对比来对课程进行绩效评估,为下学期的教学提供借鉴,让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持续改革与创新。
  在《现代教育技术》网上学习平台中,可以建立学生匿名评教机制,依此推动教师修正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式,达到良性的教学循环。
  五、结束语
  “新能力标准体系”发布后,其目标理念、培训方式、培训内容、评价方式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具有深度的指导意义。本文首先总结了“新能力标准体系”的四个特点:关注差异、重视应用和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重视测评。然后通过分析贵州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现状,提出了“新能力标准体系”对该科公共课的五点启示。最后,本文在课程内容模块,教学手段和方法、课程考核评价等三个方面对该公共课提出了改进策略。
  参考文献
  [1]祝智庭,闫寒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解读[J].电化教育研究,2015(09):5-10.
  [2]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12):3-4.
  [3]刘梅.新加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带给我们的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0,11:102-105.
  [4]黎加厚,王竹立.最终改变课堂的或许是手机——关于学生自带设备进课堂的讨论[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20):4-12.
  [5]王俊秀,楊宜音.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其他文献
(1、福建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2、福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摘 要:文章首先通过分析调查问卷的结果,指出了福建省高校特殊用途英语专业教师队伍的素质现状及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接着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特殊用途英语;素质发展;复合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7-0207
期刊
(华北电力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 102206)  摘 要:在中国电力体制改革背景下,电力经济管理人才需求将会不断增长。文章从电力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角度,对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创新实践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在凝练特色方面,主要针对经管与工科融合、能源电力类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共享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文章以华北电力大学的教育教学实践为基础,将会对相同教育领域的教育改革提供借鉴作用。  
期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4)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生产和生活对高深知识的需求不断增长,西方大学走出传统“象牙塔”,在接受社会经济资助的同时履行了一定的社会义务。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社会力量的介入,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自治的权力,破坏了学术自由的氛围,学术自由与大学在进行学术研究时承担的社会责任构成一对矛盾。现代大学应在坚持学术自由原则的前提下承担相应的
期刊
摘 要:文章根据远程教育的特点和移动学习的特点,提出一种面向远程教育、支持多终端的在线练习和测评系统的设计和实现理念。构建稳定可靠的系统架构,部署与外部系统连接的接口,分析面向学生、管理教师、辅导教师、管理员四种角色的各类功能模块。对面向远程教育的支持多终端的在线练习和在线测试系统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远程教育;在线测试;多终端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
期刊
摘 要:针对大学生新媒体使用习惯等方面设计问卷,对成都市九所高校在校大学生新媒体使用进行调研。调查内容主要针对手机硬件、新媒体应用热点和新媒体使用习惯。调研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上网、运用新媒体成为普遍现象,休闲娱乐、社交和获取热点事件信息为主要目的。大学生对校园新媒体应用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和参与度有所提高。如何更好地理解“互联网一代”的心态,探索并适应这种需求
期刊
摘 要:加强水产专业认同教育,首先要充分利用综合性专业课程教学,加强学生对水产专业的全面认识;其次,课程设置避免以“养殖”为中心,提升专业形象,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最后,综合性专业课程的开设时间要提前,以真正起到专业认同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水产养殖;专业认同教育;课程改革;专业英语;水产养殖工程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6-0016-0
期刊
摘 要:3D打印,又称增材制造,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加工技术的新型技术,其技术本身以及基于该技术的制造能力都体现出强烈的创新思想,并为创新活动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文章分析了3D打印技术在大学生创新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并探讨了3D打印与大学生创新活动的结合形式。  关键词:3D打印;增材制造;創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6-0058-02
期刊
摘 要:如何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明,将严谨的数学语言通俗化,几何直观教学法应该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基于作者在《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体会。  关键词:几何直观;数学分析;数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6-0082-02  Abstract: How to convert the abstract into
期刊
(河南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摘 要:随着假期大学生打工热度的不断升温,假期打工所引发的一系列棘手问题也“水涨船高”,如何合理解决大学生假期打工这一“热”的议题,理应成为高校一线思政工作者“冷静”关注的课题。为了获取有关大学生假期打工的相对客观的第一手资料,我们采用问卷和访谈两种方式对河南农业大学部分本科生假期打工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在对调查结果合理分析的基础上,
期刊
摘 要:文章阐述了航海类专业开设专业双语课的必要性,并总结了航海类专业双语授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开展了针对不同职能开展模块化、弹性化教学培训的课程设计,并对培训工作的开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航海类专业;双语教学;职能模块化培训;弹性化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6-0075-02  Abstract: This paper 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