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诗中的“贡茶”史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2009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钟歌俱绕身。
  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
  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
  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
  ——〔唐〕白居易《夜闻贾常州崔湖州
  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因寄此诗》
  大部分茶诗,都是饮茶过后所写,记录的是茶事心得。一盏好茶,触动万千心事,妙笔生花自然不在话下。
  当然,这里面也有例外。有的时候,喝不到茶的人也能写出茶诗,而且可能还更精彩。白居易的这首《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因寄此诗》就是其中一例。
  对于诗人白居易,我们实在太过熟悉,在这里就不多谈其生平了。
  这首茶诗,我们就从题目讲起吧。
  诗歌题目的长短,并没有一定之规。例如我们熟悉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题目就两个字,叫做《悯农》。而另一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题目叫做《静夜思》。别看诗题只有两三个字,但主旨已经表达得十分清楚了。
  正所谓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若想表达比较多的内容,题目多写几个字也无妨。白居易的这首茶诗,题目就有20个字之多。信息量相当丰富,对于我们理解此诗大有好处。
  题目开头用了“夜闻”两个字,即“晚间听说”的意思。也就是说,诗中的内容都不是诗人自己的所见所闻,而是别人口中的描述,或是自己脑海中的想象。
  不是亲身经历,自然有不够准确的地方。但道听途说再加上无限遐想,却又给人以很大的发挥空间。这便是这首诗的精彩之处了。
  接下来引出了两个人物,一个是“贾常州”,另一个是“崔湖州”。古人经常把姓氏与所任官职连读,作为一种对于官员的尊称。比如《三国演义》里的刘备,因为担任过豫州牧一职,所以世称其为“刘豫州”。诗中的“贾常州”,自然是在常州任职的贾姓官员,而“崔湖州”,则是在湖州任职的崔姓官员。
  “贾常州”,即贾(sù)。他于唐长庆四年(824)至大和元年(827)间,在常州任刺史之职。白居易还有一首《看常州柘枝赠崔使君》,也是写给这位贾的。至于“崔湖州”,即崔玄亮。白居易与其交往甚密,曾有《夜泛阳坞入明月湾即事寄崔湖州》《郡中闲独寄微之及崔湖州》《崔湖州赠红石琴荐焕如锦文无以答之以诗酬谢》等诗。崔玄亮死后,白居易还为其撰写墓志铭,即《唐故虢州刺史赠礼部尚书崔公墓志铭并序》,对崔玄亮在湖州的政绩颇为肯定,其中写道:“俄改湖州刺史,政如密、歙。加之以聚羡财而代逋租,则人不困;谨茶法以防黠吏,则人不苦;修堤塘以备旱岁,则人不饥。罢氓赖之,如依父母。”由此可见,崔湖州的官声
  颇佳。
  那么这两位刺史大人凑在一起干什么呢?原来是“茶山境会”。这可让不能前往赴会的白居易羡慕不已。没办法,他只能把自己对于“欢宴”的美好想象再加上一肚子的遗憾,一起写成诗寄过去了。
  这首茶诗,写于唐宝历二年(826)。此时的白居易正在苏州刺史任上。同为刺史,白居易为何不能去参加这次茶山聚会呢?我们暂且按下不表。先来聊聊他们到底为什么要在茶山聚会。理由就是贡茶。
  学者黄正建通过对《通典》所记贡物的全面梳理,指出唐代前期并无湖州茶贡。唐代前期,皇帝也并未将茶作为饮料,而是作为与治疗“风疾”或“头痛”有关的药物。成书于唐开元二十六年的《唐六典》中,“户部郎中、员外郎”条详细记载着全国的贡赋,其中也没有茶叶,且记载湖州土贡为白纻布。也就是说,唐太宗李世民虽然富有四海,但很可能没怎么喝过茶。
  唐代贡茶的开端,还要从茶圣陆羽开始。据唐《义兴县新修茶舍记》记载:“义兴贡茶非旧也,前此,故御史大夫李栖筠实典是邦,山僧有献佳茗者,会客尝之。野人陆羽以为芳香甘辣,冠于他境,可荐于上。栖筠从之,始进万两,此其滥觞也。厥后因之,征獻浸广,遂为任土之贡,与常赋之邦侔矣。每岁选匠征夫至二千余人。”这里说的李栖筠,就是宰相李德裕的祖父。他在唐永泰元年(765)至大历三年(768)间任常州刺史。在陆羽的劝说下,李栖筠主持并开展了向中央贡茶的活动。
  唐代贡茶,始于常州。常州贡茶数年之后,便令临近的湖州分山造茶。据钱易《南部新书》记载:“唐制,湖州造茶最多,谓之‘顾渚贡焙’,岁造一万八千四百八斤。焙在长城县西北。大历五年以后,始有进奉。至建中二年,袁高为郡,进三千六百串,并诗刻石在贡焙。”由此可知,湖州贡茶正式始于唐大历五年(770),也算是受茶圣陆羽的间接影响了。



  如今世人只知陆羽撰写了《茶经》,却不了解他还是推动唐代茶贡的第一人。
  常州与湖州,都是唐代出贡茶的地方。开始时,这两个州各自为政,到后来则是两州刺史联合操办贡茶事宜。据《嘉泰吴兴志》记载:“《旧编》云:顾渚与宜兴接,唐代宗以其岁造数多,遂命长兴均贡。自大历五年,始分山析造。岁有客额,鬻有禁令。诸乡茶芽置焙于顾渚,以刺史主之,观察使总之。”这里的“刺史”,指的就是湖州、常州二刺史。至于“观察使”,即浙西道观察使。茶贡制度,便是由常州与湖州二刺史共同监造,总之于浙西道观察使后,进奉朝廷。
  于是乎,在督造贡茶的时节,湖州与常州的刺史一般都要合署办公,这便有了白居易诗中贾常州与崔湖州“茶山境会”的场景。因此,白居易这首茶诗,不仅反映了士大夫的饮茶闲情,更是研究唐代贡茶制度的珍贵史料。
  接下来,我们来看正文。头两句诗文,写的是热闹。茶山境会,是常州与湖州的大事。两州刺史齐聚茶山、珠翠歌钟的场景,显现着一派热闹的太平景象。但开篇“遥闻”二字,又点明了作者因故未能到场的现实情况。
  前文中我卖了个关子,此时要揭开谜底了。原来就在这一年,白居易不慎坠马受伤。他在《马坠强出赠同座》一诗中写道:“足伤遭马坠,腰重倩人抬。只合窗间卧,何因花下来。”由此可见,白居易是不慎坠马,腰足皆伤,这才未能出席这次重要的茶事。作为一个爱茶人,白居易的心中自然向往这样的茶界盛事。心中无限的畅想,便是写作此诗的原动力了。
  三、四两句,写的是和谐。古诗中的句子,当我们单独拿出来欣赏时,便成了一副副对仗工整的对联。例如这两句茶诗,“盘下”对“灯前”,“中分”对“合作”,“两州界”对“一家春”。两两词语的对仗,都是那么严丝合缝。作者利用这样的写作方法,烘托出两州官员同心协力、共襄盛举的和谐之感。
  五、六两句,写的是想象。虽然没到茶会现场,但白居易的心却早已飞向了茶山。他既熟悉官场,更熟悉茶事,自然知道“茶山境会”的精彩与热闹。靓丽的青娥,舞姿定然是曼妙无比;紫牙的贡茶,滋味想必是鲜嫩爽口。由于怀着向往之情,白居易笔下的茶会自然既有写实,又有想象。因此,这首茶诗既可当作史料来参考,更可当作文学来欣赏。
  七、八两句,写的是遗憾。前六句的字里行间,将“茶山境会”渲染到一种极其美妙的意境。但七、八两句,作者却急转笔锋写回现实生活。美人与佳茗,不过都只是作者的想象罢了。北窗之下,有的只是蒲黄酒与病眠人。无限落寞,溢于言表。有好茶,却喝不到,这样的痛苦,怕只有爱茶之人才能理解吧!
其他文献
伴着夏天的繁华,不经意间岁月溜到了盛夏的末梢,进入了立秋。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是秋季开始的节气。按传统历法,立秋是七月的节气;但按公历,立秋一般在8月7-9日之间,这时太阳到达黄经135°。  有关立秋的物象和風俗,唐代诗人元稹在其《咏廿四气诗·立秋七月节》中写得较为详细:“不期朱夏尽,凉吹暗迎秋。天汉成桥鹊,星娥会玉楼。寒声喧耳外,白露滴林头。一叶惊心绪,如何得不愁?”  与其他节气一
期刊
当前,人们过节的意识似乎越来越浓重了,但对节日的内涵却没有太多的了解和关注,就拿我们熟知的“七夕”来说吧,它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爪。  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七”是一个有着神秘力量的数字。“七”与“期”“吉”谐音,当月份和日期全都是“七”时,会给人一个特别的时间感应。“七七”蕴含着双吉的信息,是个吉利的日子。因此,
期刊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謹,为酒甚美,县帜甚高,然而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而狗迓而龅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龅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故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公曰:“何
期刊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中的这一句写尽了相思之情。那么,古人的衣带跟我们今天的腰带有哪些异同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带”这个字。  “带”的金文字形为,像一条弯曲的长带子的形状,两端有缨,并向下垂。到了小篆时,字形就已经跟现在的写法很接近了,上面的部分表示系结处,下面的“巾”表示垂下来的部分。今天“带”字的写法是根据草书楷化而来的,被确定为规范字形。  《说文解字》:
期刊
寒冬时节,叶落树秃,稼穑暂歇,堰塘枯荷,老树寒鸦,呈现出一派朔风凛冽的萧瑟景象。相对于百花齐放、美景如画的春天,碧荷万顷、五彩缤纷的夏天,金黄璀璨、硕果累累的秋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冬天,仿佛缺少了一些鲜活的色彩。其实,冬天亦有冬天的独特韵味,那天地间纷飞的雪花精灵,那房檐下垂挂的晶莹剔透的冰凌,那旷野上千里冰封的雪景,还有那“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的腊梅,“岁暮大雪天,压枝玉
期刊
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  莞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  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  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  悠扬喷鼻宿酲散,清峭彻骨烦襟开。  阳崖阴岭各殊气,未若竹下莓苔地。  炎帝虽尝未解煎,桐君有策那知味?  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顷余。  木兰坠露香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  僧言灵味宜幽寂,采采翘英为嘉客。  不辞缄封寄郡斋,砖井铜炉损标格。  何况
期刊
在古代,人们经商、远戍、应举和宦游,都难免要背井离乡。由于通讯不发达,游子只能以书信的形式与家人取得联系。这种写给家人的书信,又称为家书。家书的内容虽然很丰富,但竹报平安乃是永恒的主题。  家书报平安,除了以信中的文字陈述出来之外,还需在信封上加以表现。古人通行的做法是,将“平安”二字题写在信封上,让收信人对寄身他乡的游子的状况一目了然。袁枚说“大抵平安注函外”,就表明了“平安”二字见于信封之外的
期刊
帝尧时代,社会曾经面对严重的洪灾。“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史记》开篇的《五帝本纪》记录了帝尧因此而发的感叹,并寻求主持治水的合适人选的情形。“四岳”共同推荐鲧,“皆日鲧可”,帝尧有所犹疑,但同意试用。然而“九岁,功用不成”,于是“殛鲧于羽山”。又任用禹,终于取得了成功。鲧、禹的治水工程,是中原地区迈上文明初阶的标志。夏王朝于是出现。  工程,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人文成就的表现。
期刊
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北有一座茂陵,是西汉武帝的陵墓。在茂陵东北1公里处,并排有两座坟墓,其中最大且“起冢象庐山”的,埋葬的是汉代名将卫青。据史料记载,卫青去世后,谥号为烈,陪葬茂陵,可谓哀荣备至。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位与西汉皇室异姓的人究竟有何功绩能够在死后享有如此殊荣呢?这就要说说卫青的人生轨迹了。卑微的出身  卫青是西汉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人,父亲叫郑季,是一个小吏。郑季曾经在平阳侯曹寿府
期刊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阨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