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是一个充满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等危险因素的工作环境,强调安全操作规律,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加强职业保护,以确保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危险因素;防护对策
消毒供应中心担负重复使用医疗器械的回收、清洗、包装、灭菌、储存、发放等工作。工作人员每日与致病菌、锐器,化学消毒液,环氧乙烷,压力蒸汽灭菌接触,操作不慎就会造成健康损害。根据工作环境的背景特点,本文分析了其存在危险因素,然后针对这些危险因素提出防护措施,以保障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1 危险因素
1.1 生物因素:主要发生在污染器械回收、清洗环节。每天回收、清洗大量被污染的医疗器械,被污染过的针头、穿刺针以及手术器械存在着可能穿透医务人员皮肤、黏膜的危险性,而被感染上HIV、HBV、HCV等传播性。
1.2 化学因素:消毒供应中心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含氯消毒剂、环氧乙烷。含氯消毒剂对人体呼吸道和其他器官均有损害,高浓度长时间接触,能破坏皮肤质层,引起呼吸道深部病变,对皮肤黏膜有刺激与腐蚀作用。溅入眼内可导致烧伤,含氯消毒剂有挥发性。环氧乙烷主要用于不耐高温、不耐湿的器械物品灭菌。环氧乙烷来源于环氧乙烷灭菌后排放过程或灭菌设备意外漏气。吸入环氧乙烷气体可引起头晕、头痛、恶心、,严重者可引起肺水肿。
1.3 物理因素:(1)表现在回收、清洗、包装污染物以及制作敷料过程中,存在着被针、刀片、剪刀等利器造成皮肤损伤的可能(2)表现在高压蒸汽灭菌、干热灭菌等过程中,存在着被烫伤的可能(3)表现在工作环境的紫外线因素,存在着对人体眼睛和皮肤造成损伤的可能。1.4个人因素: (1)表现在工作环境,因过度紧张、疲劳而造成的心理压力(2)表現在对危险因素的重视程度不够,消毒供应中心的护理人员每天都要大量接触被患者污染过的医疗器械,因此手部就成了最易被细菌污染的部位。有些工作人员不重视自我防护,不认真按照科学的方法洗手,则双手就会成为传播病源微生物的媒介,从而诱发护理人员自身感染以及院内交叉感染。
2 防护对策
2.1 生物因素的防护 回收及清洗污染物品过程中,应按照规定穿戴好护目镜或面罩、口罩、加厚塑胶手套、隔离衣、围裙、套鞋等防护用具,回收物品必须先冲洗,然后进行浸泡消毒,感染物品必需先消毒后再进行冲洗,养成勤洗手的习惯。
2.2 化学因素的防护 掌握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特性、毒副作用以及配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按照规定配戴口罩、眼镜、手套等防护装置,尽量减少配置液与皮肤直接接触,如不慎溅到眼睛里或皮肤,马上进行反复冲洗,降低毒副作用的危害程度。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防范化学消毒剂的危害。
2.3 物理因素的防护 (1)利器的防护 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应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各项操作规程。在回收各种刀片、穿刺针等利器时应用钳子夹取,切忌用手直接接触。严禁用双手回套使用过的针头或折弯,必须采取单手回套针头。(2)高温的防护 灭菌器灭菌前要先检查机器性能,检查水、电、汽情况,掌握正确的操作程序,防止灭菌器发生故障或操作不当引起爆炸及操作人员烫伤事故。高压蒸汽灭菌时物品需冷却10分钟后才能上架。[4](3)紫外线防护 紫外线辐射消毒时,避免人员进入照射区域,注意保护眼睛,不可直视紫外线灯。检测紫外线强度时必须戴防护眼镜和穿防护衣。紫外线开关安在室外,消毒1小时工作人员才能进入室内.
2.4 个人因素防护 (1)加强防护知识学习 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和操作流程。收集有关安全防护信息,每月人员业务学习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加强自我防护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2)养成严格正确的洗手习惯 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7步洗手法,采用快速洗手消毒液坚持搓擦2分钟,必须强调的是佩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3)积极参加预防接种 作为消毒供应中心的护理人员,应根据自身免疫水平,定期参加体检,定期进行预防乙肝疫苗接种,以降低职业感染风险。
3 小结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职业暴露是一项长期的不容忽视的工作[3],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应充分认识职业暴露的危害性,树立自我防范意识,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同时加强安全保护措施的管理,使伤害降到最低,以保护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
参考文献:
[1] 陆晓燕,施海娟. 医护人员锐器损伤与防护[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9,26(1):82
[2] 高丹,王艳芹,医院护士职业防护难点分析及相应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3):2184-2185
[3] 张光蕙,赵庆华.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6,8(20):1600.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危险因素;防护对策
消毒供应中心担负重复使用医疗器械的回收、清洗、包装、灭菌、储存、发放等工作。工作人员每日与致病菌、锐器,化学消毒液,环氧乙烷,压力蒸汽灭菌接触,操作不慎就会造成健康损害。根据工作环境的背景特点,本文分析了其存在危险因素,然后针对这些危险因素提出防护措施,以保障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1 危险因素
1.1 生物因素:主要发生在污染器械回收、清洗环节。每天回收、清洗大量被污染的医疗器械,被污染过的针头、穿刺针以及手术器械存在着可能穿透医务人员皮肤、黏膜的危险性,而被感染上HIV、HBV、HCV等传播性。
1.2 化学因素:消毒供应中心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含氯消毒剂、环氧乙烷。含氯消毒剂对人体呼吸道和其他器官均有损害,高浓度长时间接触,能破坏皮肤质层,引起呼吸道深部病变,对皮肤黏膜有刺激与腐蚀作用。溅入眼内可导致烧伤,含氯消毒剂有挥发性。环氧乙烷主要用于不耐高温、不耐湿的器械物品灭菌。环氧乙烷来源于环氧乙烷灭菌后排放过程或灭菌设备意外漏气。吸入环氧乙烷气体可引起头晕、头痛、恶心、,严重者可引起肺水肿。
1.3 物理因素:(1)表现在回收、清洗、包装污染物以及制作敷料过程中,存在着被针、刀片、剪刀等利器造成皮肤损伤的可能(2)表现在高压蒸汽灭菌、干热灭菌等过程中,存在着被烫伤的可能(3)表现在工作环境的紫外线因素,存在着对人体眼睛和皮肤造成损伤的可能。1.4个人因素: (1)表现在工作环境,因过度紧张、疲劳而造成的心理压力(2)表現在对危险因素的重视程度不够,消毒供应中心的护理人员每天都要大量接触被患者污染过的医疗器械,因此手部就成了最易被细菌污染的部位。有些工作人员不重视自我防护,不认真按照科学的方法洗手,则双手就会成为传播病源微生物的媒介,从而诱发护理人员自身感染以及院内交叉感染。
2 防护对策
2.1 生物因素的防护 回收及清洗污染物品过程中,应按照规定穿戴好护目镜或面罩、口罩、加厚塑胶手套、隔离衣、围裙、套鞋等防护用具,回收物品必须先冲洗,然后进行浸泡消毒,感染物品必需先消毒后再进行冲洗,养成勤洗手的习惯。
2.2 化学因素的防护 掌握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特性、毒副作用以及配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按照规定配戴口罩、眼镜、手套等防护装置,尽量减少配置液与皮肤直接接触,如不慎溅到眼睛里或皮肤,马上进行反复冲洗,降低毒副作用的危害程度。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防范化学消毒剂的危害。
2.3 物理因素的防护 (1)利器的防护 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应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各项操作规程。在回收各种刀片、穿刺针等利器时应用钳子夹取,切忌用手直接接触。严禁用双手回套使用过的针头或折弯,必须采取单手回套针头。(2)高温的防护 灭菌器灭菌前要先检查机器性能,检查水、电、汽情况,掌握正确的操作程序,防止灭菌器发生故障或操作不当引起爆炸及操作人员烫伤事故。高压蒸汽灭菌时物品需冷却10分钟后才能上架。[4](3)紫外线防护 紫外线辐射消毒时,避免人员进入照射区域,注意保护眼睛,不可直视紫外线灯。检测紫外线强度时必须戴防护眼镜和穿防护衣。紫外线开关安在室外,消毒1小时工作人员才能进入室内.
2.4 个人因素防护 (1)加强防护知识学习 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和操作流程。收集有关安全防护信息,每月人员业务学习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加强自我防护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2)养成严格正确的洗手习惯 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7步洗手法,采用快速洗手消毒液坚持搓擦2分钟,必须强调的是佩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3)积极参加预防接种 作为消毒供应中心的护理人员,应根据自身免疫水平,定期参加体检,定期进行预防乙肝疫苗接种,以降低职业感染风险。
3 小结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职业暴露是一项长期的不容忽视的工作[3],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应充分认识职业暴露的危害性,树立自我防范意识,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同时加强安全保护措施的管理,使伤害降到最低,以保护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
参考文献:
[1] 陆晓燕,施海娟. 医护人员锐器损伤与防护[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9,26(1):82
[2] 高丹,王艳芹,医院护士职业防护难点分析及相应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3):2184-2185
[3] 张光蕙,赵庆华.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6,8(20):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