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虑与思考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269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一书出自山东大学王学典、陈峰两位教授,此书以“新史学”与“新汉学”的百年轮回为基本线索,从历史学的根本问题“历史是什么”出发,讲述20世纪新史学与新汉学的三次交替,构成本书主要内容。本书线索分明,框架清晰,对于吾辈理解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有极大帮助。但因笔者学识有限,在阅读过程中对于作者提出的几个“可能”还存在些许疑惑。
  第一个“可能”位于该书的185页,谓“20世纪60年代历史主义思潮的勃兴,虽是史观派的内部事务,却可能与史料派有间接关系”。此一问题,王学典先生在其另一本著作《历史主义思潮的历史命运》一书中已有详尽的分析。作者提出:一部当代中国史学史,可归结为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的冲夹史,两者的碰撞与较量,是贯穿新中国史学界的一条基本线索,并进而疏理、描述了史学界的行程。“历史主义”一词本身的涵义里,就有注重史学客观性、重视史料的成分,与史料派的关系不言而喻。作者对于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关系的论述,与本书“新史学”与“新汉学”论述非常相似,我们不难理解其间的丝缕关联。
  关于第二个“可能”,即“学源上,社会经济史中的吴派学者可能与当年的“北平社会调查所经济史组”的经济史研究取向有某种传承关系。这里所指的传承关系,应该主要是指研究对象和方法上的相似性,主要突显两者对于史观和史料的结合。
  提及北平的“社会调查所”经济史组,不得不提及其核心人物汤象龙与陶孟和两位教授。陶孟和教授自英国学习社会、经济史归国后,任教于北大。1926年,在美国美国纽约社会宗教研究院的委托和资助下,陶主持成立“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有计划开展中国的社会调查事业。汤象龙教授于1930年从清华大学至北平社会调查所,继续从事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两年后担任该所经济史组组长。在此期间,汤、陶两位先生基于共同的治学愿望,组织调查所经济史组的治学人员,对清政府的财政经济档案进行了大规模摘录,并运用计量统计的方法做了系统的整理,主编了第一份中国经济史专业的学术刊物——《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领导发起了史学研究会,因而被誉为“中国经济史学科的主要奠基者与创始人”。
  “吴派学者”则主要指以社会经济史学家吴承明为核心的学术圈子。吴于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理学院,后转入经济系。“一二·九”运动后转考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可以说,吴之治学思想多少会受到当时北平经济社会史学氛围影响。而后,其赴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学习,深受克拉克经济学思想的影响,接受了较为系统的经济学熏陶。自哥大学成归国后,吴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吴先生可以说是当今中国计量史学的杰出代表,且他十分强调社会理论与历史资料的结合。其治学特点与北平社会调查所经济史组的治学方法具有一定关联。然是否存在必然的承传关系,作者并未无法根据学者的求学经历和治学思想贸然断定。
  另外,作者认为“史学将有可能从此走向没有意识形态重负的自由之路上”。此可谓绝大多数史学工作者的“高贵梦想”。我们称其为梦想,因为它是每一个治史者都不能放弃的原则,但也是我们很难克服自身局限而一直追寻的目标。因历史的主体“人”处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时代、区域、家族和自身经历致其选择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努力再现、诠释过去的史学工作者们也会因上述原因无可避免地使其成果带上自身的印记。
  我们当然无限追求客观地历史,但若一味强调历史本身的客观性,要求舍弃历史记叙中的意识形态色彩,以“人”为主体创造和再现的历史便失去了它最重要的价值。纵使未来的社会发展不再需要国家形式,但宗教、文化、习俗等思想和行为的区别难以磨灭。人类思想意识的差异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根源,我们最求相对客观、真是的历史,亦无法抹去史学差异性的存在。
  注释:
  王学典、陈峰:《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85页;
  王学典、陈峰:《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10页;
  参考:《中国经济史学科主要奠基人:汤象龙先生百年诞辰文集》,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
  王学典、陈峰:《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10页;
  王志华:《历史叙述——从客观性到合理性》,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17-30页;
  参考文献:
  [1]王学典.“二十世纪中国史学”是如何被叙述的.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3(2).
  [2]李伯重.一步探讨百年史学变迁的开新之作——读王学典、陈峰<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史学理论研究》,2011(2).
  [3]王学典,陈峰.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王学典.历史主义思潮的历史命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5][英]卡尔.历史是什么.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6]王志华.历史叙述——从客观性到合理性.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
其他文献
摘 要:被誉为“一代婉约词宗”的李清照是我国两宋之交著名的女性词人,其词在很多方面都显露出独有的女性意识。本文旨在通过李清照词中的花卉描写来探讨李清照及其词作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李清照词;花卉描写;女性意识  李清照现存于世的词作共有59首[1],其中有46首出现了花卉意象,涉及到词人对花的描写。在这些词中,有7首是专门的咏花词:《玉楼春 红梅》、《玉楼春(腊前先报东君信)》、《七娘子》、《渔
期刊
摘 要:姜夔是南宋著名词人,开咏物词之先,其留下的词作虽不甚多,但是独开清雅词派,亦受后人嘉许。宋末遗民词人张炎评其词“清空”、“骚雅”,是为绝佳概括。本文通过举例浅谈姜白石在咏物言志词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姜夔;白石词;咏物言志  姜夔是南宋时期著名词人、曲作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因其传世作品《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说》等,后代词集刻本多名为“白石词”。姜夔二十多岁时开始游寄生涯
期刊
摘 要:长久以来,文学批评因为有距离的审美观照给人以疏离和严肃之感,这不可不谓是一大缺憾,但实际上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李健吾等印象学批评家早已提供另一种途径,他们强调以自身靠近对象,通过调动自身情感来感悟文本,该文通过抓住“清澈”、“悲哀”等情感体验来对《秋天的快乐》一文进行审美批评。对富于审美性的印象学批评的重新发现和运用是对当代文学批评的重要借鉴。  关键词:清澈;悲哀;意境;《秋天的快乐》
期刊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也逐渐进入到千家万户,网络游戏也随之风靡起来,我国游戏设计主要以三维动画为主要发展方向。现在的网络游戏产品开始大量增加,进行网络游戏的玩家也随之增长。但是,因为对于游戏经验的要求,游戏玩家对于游戏的水准要求也开始提高,希望在游戏中获得更多的感官刺激和新鲜刺激,游戏角色的构建是网络游戏产生的重要基础,角色的个性化和独特性能够有效的抓住玩家的眼球,使得玩家能够玩得更
期刊
摘 要:作为一个2014年6月末才出现的网络词汇,直男癌的火爆程度已经不亚于一个热门现象,截止作者写作时,这个词在百度已经拥有10,100,000个搜索结果。直男癌这个词汇的流行反应了当代女权主义运动的崛起。本文从近期热门的伊能静微博手撕直男癌以及艾玛沃特森就性别平等在联合国的演讲谈起,分析所谓直男癌男性的矛盾存在。  关键词:直男癌;女权主义;性别平等  “直男”是相当于男性同性恋而言的,意思是
期刊
摘 要:热词往往是由一个社会热点话题的出现而衍生出来的词语,具有很强的事件性和时代性。现如今“吃土”等网络热词充斥着人们的生活,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大众对“吃土”一词的知晓程度、传播途径、喜好程度、使用频率、使用场合、个人态度等,分析其成因和影响力,从而预测网络热词的未来发展。热词的风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心理状况,研究热词不仅有助于规范和丰富语言的发展,更有助于引导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期刊
摘 要:翻译是把一种语言传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是使用不同语言的人进行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的手段,翻译也是一项语言再创造工作,另外是指从事翻译的工作人员。翻译是一种创造的语言活动,是一种艺术,而不是语言的机械易变。  根据社会发展实践的要求,翻译出现了专业细化的发展态势,且细化趋势不断增强,这对翻译工作人员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和要求,即要做专业行业里手,又做全面手。  关键词:翻译;布
期刊
摘 要:源语与译语生态系统纷繁复杂,译者在维持两者的生态平衡之间起主导作用,译者不仅仅是能够产生译文的翻译生态环境中的一般成员,而是要体现甚至代表翻译生态环境来实施对译文的选择。语言禁忌存在于每一种语言结构体系之中,它在文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红楼梦》原著中,存在着大量的避讳语,霍克思在翻译避讳语文化专有项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源语文化的传播以及译语读者的接受,采取多种翻译策略结合的方式将源语移
期刊
摘 要:语气词“吗”与“嘛”是一组同音词,都可出现在句中停顿处和句子末尾,因此易被混淆误用。在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网络版)所提供的“错误信息汇总”中,“吗”的误用共64例,其中该用“吗”的而用“嘛”的有14例;而在“嘛”仅有的3例误用中,皆是误用为“吗”的。说明“吗”与“嘛”混用问题的确不容小觑。  关键词:语气词;“吗”;“嘛”;混用偏误  通常以为,“吗”与“嘛”是两个驾轻就
期刊
摘 要:如今少林寺推行的“禅商并举”并非是一个全新的寺院发展模式,所谓的“禅商并举”事实上就是“禅农并举”在新的社会时代中的一种适应和表现。本文主要通过对“禅农并举”的探讨,以期理解当今少林寺的商业现状。  关键词:少林寺;禅农并举;禅商并举;禅宗  德国《南德意志报》在2009年8月12日关于少林寺的报道中曾使用这样的标题:“中国佛教寺院:废墟上的经济帝国,少林寺不仅是功夫中心,也是中原的‘资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