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模拟实验中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92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学生通过学习,将“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通过日常教学培养的,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应进行一定的设计来达到这一目的。本文以高中生物课程中《种群的特征》一课为例进行说明。
  1.问题驱动
  通过提出问题驱动学生进行思考,提升其科学探究能力。本节课我们整合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与浙江科学出版社两套教材中介绍的两种活动方案,设计了“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两个模拟活动,在此过程中,通过设计问题驱动学生思考。如在从“样方法”到“标志重捕法”的过渡处,设计问题,制造认知冲突。学生最容易想到的是使用“样方法”来测量种群的密度,但是“调查一片森林里灰喜鹊的种群密度”的任务就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样方法”的局限性,矛盾出现,此时再引导学生探讨,最终得出解决方案,即采用“标志重捕法”。同时,“标志重捕法”作为操作難度较大的调查方法,学生在活动中会遇到更多的问题,思考并解决这些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及时地组织讨论和总结,能够深化学生所学的知识,并进一步内化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预留空白
  通过活动设计中预留空白的方式,促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提升科学探究能力。本课中的活动设计,教师并没有给出完善的方案,而是进行了一定的“留白”处理。例如,在模拟“样方法”进行种群数量调查时,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包括:塑料托盘(代表一片草地,塑料托盘的长和宽分别是32cm和10cm,比例尺1:100);托盘中的青豆和黄豆(代表这片草地上生长的小草和蒲公英);小培养皿(划定样方的工具,半径是3cm)。具体的材料使用方法由学生小组讨论得出。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动手的热情,因为他们急于检验自己所想出的方法的实效性。
  3.实践摸索
  实验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体验科学研究的精神,提升科研能力。在标志重捕法的模拟实验过程中,学生遇到了一些操作上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有些是事先预设的,有些则是意料之外的“生成性”问题,但不论预设或生成,都是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充分利用和开发的资源,进行摸索性质的尝试。例如,有的学生在捕捉样本时用培养皿“扣”住对象,但发现难以取出计数,于是他们更改了取样方式,用“捞”的方法来捕捉对象。类似这样的问题,单纯的讲授是难以让学生体会到的,只有在不断地摸索尝试中才能感受到。
  总而言之,在科学探究的课程中,教师更应该扮演的是“组织者”的角色,设计问题,驱动学生探究;预留空白,指导学生探究;关注生成过程,体验探究的精神。
  编辑 李刚刚
其他文献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丁玲是一个以塑造知识分子形象见长的作家,她承袭鲁迅的衣钵,表现了大失败后直到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后各个时期知识分子挣扎、探索和成长的完整历史.
最近 2 0年里 ,甘肃学术界结合甘肃和西部民族地区的实际 ,对民族经济问题作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探讨 ,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民族地区发展市场经济的基本思路、草原牧业经济
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提高小学生数学能力和思维品质的重要手段和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我在实际教学中尝试运用五种解题方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转化法”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有些较难的实际问题,通过转化变得简单明了。一题多解的训练可以达到一定广度,而转化方法的训练,可以达到一定深度。例如,甲与乙的比是2:3,可转化为:甲是乙的3/2,乙是甲的2/3,甲是总数的2/5,乙是总数3/5,
期刊
期刊
朱生豪是我国首位杰出的莎士比亚翻译家,凭借极大的爱国热情和对莎剧的热爱,在贫病交相迫的艰难处境下,为中国近百年翻译界完成了一项最艰巨的工程。所译作品成为了我国文学
作为江西诗派主要成员之一的韩驹,除了在艺术上为江西诗带来较大影响外他还写下了多种题材的诗篇,特别是在异族入侵国难当头之际以及汴京沦陷后他颇有一些富有现实意义和史料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通过对杨村的调查发现,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爱情实践正在乡村兴起.本文着重探讨了手机电视、手机和摩托车乡村的普及在乡村青年爱情实践兴起中的作用.
2019年1月,上海电力大学(原上海电力学院)临港校区综合能源服务示范项目正式运行,这是全国首批、也是上海唯一入选国家能源局的“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该项目运行以来,通
期刊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多彩的时代和世界.21世纪前面可以添加无数个形容词来定义和描述它,但一定缺络已经渗入青年一代--这些未来时活中.当人们惊叹网络带我们进入更候,作为青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