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我国畜产品的供需情况及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不同档次收入人数的变化、城乡结构和居民在外用餐情况对精品畜产品需求的影响,说明我国畜产品市场的分层化趋势,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关键词]畜产品;市场;分层;趋势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5-0020-02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畜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畜产品需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与购买力的提高,人口增长只是影响畜产品需求量增长,而购买力的提高对畜产品的需求主要产生三种影响。一是只影响畜产品需求量的增加,不影响畜牧业生产结构;二是既引起畜产品需求量增加,又因对不同种类、不同质量的畜产品需求增长的幅度不同,甚至有的是负增长,从而影响畜牧业生产结构的变化;三是在购买力提高到一定水平以后,普通畜产品需求量因受生理限制而不再继续增长,但对畜产品质量的要求提高,选择性加强,所以影响畜牧业生产结构趋向多样化。事实上,购买力的提高首先是对畜产品的市场产生影响,即促使畜产品市场的分层化。
1 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促使精品畜产品需求上升
居民收入对畜产品需求的影响首先是平均收入水平的总体性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畜产品总体需求量的增加。自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持续稳定增长。1978年我国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为133.6元,1990年达到686.3元,到了2006年达到3587元,16年间年均增长率为10.9%。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4元,1990年达到1510.2元,到了2006年达到11759.5元,16年间年均增长率为13.7%。
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我国居民对畜产品的需求也呈上升趋势,但各类畜产品的增长速度各不相同。其中,奶类的增长速度最快,1995—2006年的11年间我国城乡的人均奶类消费量从1.97公斤上升到了9.81公斤,年均增长率为15.7%;蛋类消费从5.11公斤上升到7.38公斤,年均增长率为3.4%;在肉类产品中禽肉的增长速度最快,从1995年的2.45公斤增加到2006年的5.63公斤,年均增长率为7.9%;其次是牛羊肉,牛肉从1995年的0.68公斤增加到2006年的1.43公斤,年均增长率为7%;羊肉从0.53公斤增长到1.11公斤,年均增长率为7%;猪肉的增长速度最慢,从12.51公斤增加到17.45公斤,年均增长率仅为3.1%。在温饱问题解决后,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居民对畜产品的消费倾向于高蛋白低脂肪的高档产品,如禽肉、牛羊肉、奶的消费。根据市场细分化理论中以收入因素和心理因素作为细分标准的理论,居民的收入提高会促使居民对精品畜产品需求增长。
2 高收入阶层的增长,对精品畜产品需求上升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各种畜产品消费的总趋势是增加的,但收入的高低不同,增加的幅度不同,而且消费的档次也不同。以2006年不同收入组的我国城市居民的畜产品消费量和消费支出情况加以说明。最高收入户年人均消费肉禽制品总量是最低收入户的1.48倍;鲜蛋1.27倍;奶及奶制品的消费差距最大,最高收入户的年人均消费量是最低收入户的3.14倍。可见,收入水平越高的居民对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高档畜产品消费的需求量越大,例如牛奶。最高收入户的人均肉类消费支出是最低收入户的2.1倍;蛋、奶分别是1.54倍、4.28倍。可以看出对于同一类畜产品在消费支出上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之间的差距要大于在消费量上的差距,这说明收入档次越高,对高档畜产品消费的量越大,而对普通畜产品的消费量相对缩小。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我国各个收入档次的居民数量也发生了变化,高收入的人数呈稳定上升趋势,而中低档收入的人数呈下降趋势。以吉林省为例,根据《吉林统计年鉴》(1997)的吉林省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的划分标准加以调整:分为低、中、高三个收入档次。具体标准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月每人可支配收入在300元以下的为低档收入家庭;在300~500元之间的为中档收入家庭;在500元以上的为高档收入家庭。上述划分是依据《吉林统计年鉴》(1997)的数据:1996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806.4元;低收入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75.48元;中等偏下收入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12.84元;中等收入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43.56元;中等偏上收入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556.28元;高等收入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352.96元;最高收入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992.76元。平均每月可支配收入为300元,年可支配收入为3600元,接近吉林省城镇居民的中等收入户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因此把月均可支配收入为300元作为中档收入和低档收入的分界线;月均可支配收入为500元,年可支配收入为6000元,介于高等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之间,把其作为中高档收入的分界线(见下图)。从下图可以看出:高档收入的人数稳步上升,中低档收入人数均呈下降趋势,2001年高档收入人数已经超过低档收入人数,到了2002年又超过了中档收入的人数。根据收入弹性理论,随着高档收入人数的增长,对高档消费品的需求也会上升。由此可见,相对于畜产品而言,对精品畜产品的需求会呈上升趋势,而对普通畜产品需求会呈下降趋势。
3 城镇居民的增加,对精品畜产品需求增长
我国的城镇人口比重持续上升,乡村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畜产品消费量远远高于农村居民。2006年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人均肉类消费量分别为32.12公斤和22.31公斤,蛋类消费量分别为10.41公斤和5公斤,奶类消费量分别为18.32公斤和3.15公斤,城镇居民人均肉、蛋、奶消费量分别是农村居民的1.44倍、2.08倍、5.82倍。但是不同的畜产品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奶类消费的城乡差距最大;在肉类产品的消费量中,从各个年份综合来看,牛羊肉的城乡差距最大,1995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城镇消费量分别是农村的3.44倍、2.64倍、2.8倍、2.76倍、2.56倍、2.63倍、2.82倍、2.52倍、2.41倍;猪肉的城乡消费量差距在逐步减小,从1995年的1.65倍下降到2006年的1.29倍。可见,城镇居民在畜产品消费中更倾向于消费蛋白质高营养丰富的高档畜产品。那么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加,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必然促进对精品畜产品需求的增加。
4 在外消费的炫耀性,对精品畜产品需求上升
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镇居民在外用餐的次数不断增加,用餐额也不断增加。居民在外用餐额增加是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同时也表明居民对精品畜产品的消费增加。以吉林省为例,自1994年以来,吉林省城镇居民在外用餐额呈持续稳定上升趋势。1994年吉林省城镇居民年人均在外用餐额为37.44元,2001年为165.72元,年均增长率为23.7%;2002年为231元,比2001年增长了39.4%;2005年为396.09元,2001—2005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为24.3%。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城镇居民对精品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结 论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畜产品的市场已经呈现出了分层化的趋势。按照市场细分化理论的细分标准,可以分为精品畜产品市场和普通畜产品市场。我国普通畜产品市场目前已处于需求的稳定状态,而精品畜产品市场正处于需求的上升阶段。因此,我们应把握住畜产品市场的这一趋势,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把发展精品畜牧业作为畜牧业发展的主导。第二,精品畜产品市场的消费者主要是高档收入人群,我国高档收入居民对畜产品的消费倾向于高蛋白低脂肪的畜产品。精品畜产品市场按照不同的畜产品种类又分若干子市场,在高蛋白低脂肪的奶类、牛羊肉类市场,居民需求的上升幅度要大于其他子市场。因此,在发展精品畜牧业的过程中,要根据精品畜产品的各个子市场的需求特点,有重点地发展主导产品。
参考文献:
[1]李明哲,张光辉,王钟建.中国畜牧业经济学导论[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3:12-20.
[2]郭庆海.吉林省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12-30.
[3]蔣乃华,辛贤,尹坚.我国城乡居民畜产品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2(12):25-45.
[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12-21.
[5]吉林省统计局.吉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12-23.
[收稿日期]2008-12-12
[作者简介]张守莉(1974—),女,吉林四平人,讲师,在读博士,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关键词]畜产品;市场;分层;趋势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5-0020-02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畜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畜产品需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与购买力的提高,人口增长只是影响畜产品需求量增长,而购买力的提高对畜产品的需求主要产生三种影响。一是只影响畜产品需求量的增加,不影响畜牧业生产结构;二是既引起畜产品需求量增加,又因对不同种类、不同质量的畜产品需求增长的幅度不同,甚至有的是负增长,从而影响畜牧业生产结构的变化;三是在购买力提高到一定水平以后,普通畜产品需求量因受生理限制而不再继续增长,但对畜产品质量的要求提高,选择性加强,所以影响畜牧业生产结构趋向多样化。事实上,购买力的提高首先是对畜产品的市场产生影响,即促使畜产品市场的分层化。
1 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促使精品畜产品需求上升
居民收入对畜产品需求的影响首先是平均收入水平的总体性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畜产品总体需求量的增加。自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持续稳定增长。1978年我国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为133.6元,1990年达到686.3元,到了2006年达到3587元,16年间年均增长率为10.9%。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4元,1990年达到1510.2元,到了2006年达到11759.5元,16年间年均增长率为13.7%。
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我国居民对畜产品的需求也呈上升趋势,但各类畜产品的增长速度各不相同。其中,奶类的增长速度最快,1995—2006年的11年间我国城乡的人均奶类消费量从1.97公斤上升到了9.81公斤,年均增长率为15.7%;蛋类消费从5.11公斤上升到7.38公斤,年均增长率为3.4%;在肉类产品中禽肉的增长速度最快,从1995年的2.45公斤增加到2006年的5.63公斤,年均增长率为7.9%;其次是牛羊肉,牛肉从1995年的0.68公斤增加到2006年的1.43公斤,年均增长率为7%;羊肉从0.53公斤增长到1.11公斤,年均增长率为7%;猪肉的增长速度最慢,从12.51公斤增加到17.45公斤,年均增长率仅为3.1%。在温饱问题解决后,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居民对畜产品的消费倾向于高蛋白低脂肪的高档产品,如禽肉、牛羊肉、奶的消费。根据市场细分化理论中以收入因素和心理因素作为细分标准的理论,居民的收入提高会促使居民对精品畜产品需求增长。
2 高收入阶层的增长,对精品畜产品需求上升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各种畜产品消费的总趋势是增加的,但收入的高低不同,增加的幅度不同,而且消费的档次也不同。以2006年不同收入组的我国城市居民的畜产品消费量和消费支出情况加以说明。最高收入户年人均消费肉禽制品总量是最低收入户的1.48倍;鲜蛋1.27倍;奶及奶制品的消费差距最大,最高收入户的年人均消费量是最低收入户的3.14倍。可见,收入水平越高的居民对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高档畜产品消费的需求量越大,例如牛奶。最高收入户的人均肉类消费支出是最低收入户的2.1倍;蛋、奶分别是1.54倍、4.28倍。可以看出对于同一类畜产品在消费支出上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之间的差距要大于在消费量上的差距,这说明收入档次越高,对高档畜产品消费的量越大,而对普通畜产品的消费量相对缩小。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我国各个收入档次的居民数量也发生了变化,高收入的人数呈稳定上升趋势,而中低档收入的人数呈下降趋势。以吉林省为例,根据《吉林统计年鉴》(1997)的吉林省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的划分标准加以调整:分为低、中、高三个收入档次。具体标准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月每人可支配收入在300元以下的为低档收入家庭;在300~500元之间的为中档收入家庭;在500元以上的为高档收入家庭。上述划分是依据《吉林统计年鉴》(1997)的数据:1996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806.4元;低收入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75.48元;中等偏下收入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12.84元;中等收入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43.56元;中等偏上收入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556.28元;高等收入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352.96元;最高收入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992.76元。平均每月可支配收入为300元,年可支配收入为3600元,接近吉林省城镇居民的中等收入户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因此把月均可支配收入为300元作为中档收入和低档收入的分界线;月均可支配收入为500元,年可支配收入为6000元,介于高等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之间,把其作为中高档收入的分界线(见下图)。从下图可以看出:高档收入的人数稳步上升,中低档收入人数均呈下降趋势,2001年高档收入人数已经超过低档收入人数,到了2002年又超过了中档收入的人数。根据收入弹性理论,随着高档收入人数的增长,对高档消费品的需求也会上升。由此可见,相对于畜产品而言,对精品畜产品的需求会呈上升趋势,而对普通畜产品需求会呈下降趋势。
3 城镇居民的增加,对精品畜产品需求增长
我国的城镇人口比重持续上升,乡村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畜产品消费量远远高于农村居民。2006年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人均肉类消费量分别为32.12公斤和22.31公斤,蛋类消费量分别为10.41公斤和5公斤,奶类消费量分别为18.32公斤和3.15公斤,城镇居民人均肉、蛋、奶消费量分别是农村居民的1.44倍、2.08倍、5.82倍。但是不同的畜产品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奶类消费的城乡差距最大;在肉类产品的消费量中,从各个年份综合来看,牛羊肉的城乡差距最大,1995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城镇消费量分别是农村的3.44倍、2.64倍、2.8倍、2.76倍、2.56倍、2.63倍、2.82倍、2.52倍、2.41倍;猪肉的城乡消费量差距在逐步减小,从1995年的1.65倍下降到2006年的1.29倍。可见,城镇居民在畜产品消费中更倾向于消费蛋白质高营养丰富的高档畜产品。那么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加,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必然促进对精品畜产品需求的增加。
4 在外消费的炫耀性,对精品畜产品需求上升
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镇居民在外用餐的次数不断增加,用餐额也不断增加。居民在外用餐额增加是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同时也表明居民对精品畜产品的消费增加。以吉林省为例,自1994年以来,吉林省城镇居民在外用餐额呈持续稳定上升趋势。1994年吉林省城镇居民年人均在外用餐额为37.44元,2001年为165.72元,年均增长率为23.7%;2002年为231元,比2001年增长了39.4%;2005年为396.09元,2001—2005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为24.3%。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城镇居民对精品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结 论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畜产品的市场已经呈现出了分层化的趋势。按照市场细分化理论的细分标准,可以分为精品畜产品市场和普通畜产品市场。我国普通畜产品市场目前已处于需求的稳定状态,而精品畜产品市场正处于需求的上升阶段。因此,我们应把握住畜产品市场的这一趋势,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把发展精品畜牧业作为畜牧业发展的主导。第二,精品畜产品市场的消费者主要是高档收入人群,我国高档收入居民对畜产品的消费倾向于高蛋白低脂肪的畜产品。精品畜产品市场按照不同的畜产品种类又分若干子市场,在高蛋白低脂肪的奶类、牛羊肉类市场,居民需求的上升幅度要大于其他子市场。因此,在发展精品畜牧业的过程中,要根据精品畜产品的各个子市场的需求特点,有重点地发展主导产品。
参考文献:
[1]李明哲,张光辉,王钟建.中国畜牧业经济学导论[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3:12-20.
[2]郭庆海.吉林省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12-30.
[3]蔣乃华,辛贤,尹坚.我国城乡居民畜产品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2(12):25-45.
[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12-21.
[5]吉林省统计局.吉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12-23.
[收稿日期]2008-12-12
[作者简介]张守莉(1974—),女,吉林四平人,讲师,在读博士,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