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互联网虚拟身份的(不)礼貌言语的建构研究

来源 :校园英语·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deng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言语互动参与者置身于互联网这一虚拟语言环境之中,通过言语所构建的虚拟身份与现实身份存在多元关系。本文从身份理论视角分析虚拟身份在其所依赖的网络(不)礼貌言语的中的多种表现,试图推断網络虚拟身份、现实身份、实现虚拟身份的(不)礼貌言语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关键词】虚拟身份 现实身份 (不)礼貌言语
  【Abstract】Situated in the virtual linguistic context of internet, the interactional participants construct the virtual identities in various conversations, which vary from their real identities in a number of ways. The the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ntity theory, addresses the manifestations of virtual identity in the internet (im)polite utterances and explores the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virtual identity, actual identity and the on-line (im)polite utterances.
  【Key words】virtual identity; actual identity; (im)polite utternaces
  一、(不)礼貌言语研究
  Culpeper早在1996年就关注到攻击其他互动参与者并造成交际不和谐的交际策略,论述了内在不礼貌的概念和与不礼貌相关的因素。与Brown 和 Levinson的经典礼貌理论不同的是,Culpeper构建了不礼貌理论分析框架。Bousfield研究了口语交际中不礼貌的触发、发展与解决的全过程,以此重新论述、补充完善和拓展了由Culpeper等学者提出的不礼貌言语的动态分析模式。两位学者的抛砖引玉,使得学界逐渐关注到不礼貌这一语用学中亟待研究的领域。此后,不同学者从多种学科视角审视不礼貌言语现象,不礼貌研究迅速发展。Culpeper认为,在一定语境中,如果言语行为与受话者的期待、互动需求和言语行为的预期形式相冲突,那么这一言语行为通常会受到负面评价,即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若受话者感知到,说话者明知某一言语行为是不礼貌的,却有意为之,则加深这一言语行为的不礼貌程度。因此Culpeper提出,不礼貌是人们对特定语境中的具体言语行为所持的消极态度。Spencer-Oatey认为,(不)礼貌是人们对于(非)言语行为在社会情境中的适宜性做出的主观判断。换言之,言语行为是否礼貌并非由其本身决定,而是取决于人们的主观判断。而这一判断会对互动参与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和交际和谐产生影响。Leech认为,将不礼貌进行理论化的最佳方法是基于礼貌理论,因为不礼貌是与礼貌紧密联系的一种现象,实际上是一种截然相反的现象。
  二、身份理论:礼貌研究的新切入点
  语用学学刊(Journal of Pragmatics)2007年第39卷第4期的专题《身份视角下的面子与(不)礼貌》,从身份的角度更新我们对于面子和礼貌的认识。在这一专题中,Graham深入研究了互联网社区中的冲突、(不)礼貌和身份三者的关系。她认为:(1)互联网这一媒介对互动参与者的要求和使他们产生的期望,都对网络社区中(不)礼貌言语行为的判定产生重大影响。(2)网络言语互动参与者对于个体身份或群体身份的感知存在差异,而这些感知又会随着言语互动的进行而改变。这样相异而又动态变化的感知与互动参与者对于礼貌言语行为的期望相互影响与制约着。换言之,个体若不具备某种身份而说出这一身份所特有的言语,就会被评价为不礼貌的言语行为。而一个参与者在社交互动中不断协商和动态建构身份(尤其是除了性别、种族、年龄等稳定身份之外的部分),那么其他参与者对其身份的感知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因此,身份是一个形成过程,并非是交际之前给定的或只是交际的产物。由此可见,在本质上,身份具有社会性和认知性。(3)互动参与者对于发言者的言语行为的期待可以通过在网络社区中的公开讨论而得以调节,而这样的调节或协商构建和发展网络社区的必要环节。
  三、网络互动中身份对言语的制约
  现实身份与虚拟身份是网络言语互动中所呈现出的两种最主要的分类。Francisco Yus对互联网中的现实身份和虚拟身份的关系区分出了九种情形。但就网络言语互动而言,两者关系呈现出以下三种现象:
  1.网络言语互动参与者虚拟身份与现实身份的分离。互动参与者有意识地将虚拟身份和现实身份区分开来,即在虚拟言语互动中将这两种身份有意识分离开来。互动参与者有可能在网络虚拟社区中构建一个内心向往但在现实世界中无以实现的理想身份。这是自我价值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但是由于这一虚拟身份所依赖的网络言语等形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延伸拓展性有限,这一身份具有暂时性。
  2.网络言语互动参与者虚拟身份与现实身份的重叠。在流行的网络实时语言交流工具(QQ、微信、微博等)中,言语互动参与者发布的语言信息(例如朋友圈或者微博中更新的、以语言或图片形式存在的、关于个人最新动态的信息)的受众通常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亲人、领导、好友同事和同学等。在这一网络语言环境中,言语信息发布者考虑到受众对本人的熟知程度,其所构建的虚拟身份不能过于偏离其现实身份,否则就会招致消极的或不礼貌的评价。这或许是两者关系最为常见的一种情形,言语互动参与者即便是在虚拟世界中也无法摆脱现实身份的部分属性。不仅是语言信息的最新发布者如此,作为这一信息的评论者也是如此。彼此熟知的现实身份,留言者与后来浏览这一信息的参与者的身份关系也有可能是朋友等,都制约着这些互动参与者,使其在网络中也需构建与其现实身份相对应甚至是相重叠的虚拟身份。   3.网络言语互动参与者基于现实身份而夸大虚拟身份。在网络言语互动中,参与者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度而基于自己的现实身份构建出一个夸大的虚拟身份。这一身份對于其他对其熟知的网络言语互动参与者而言,既熟悉又陌生。例如,一些言语互动参与者分明身在家中,却发布言语信息描述自己正在游山玩水,虽然其他参与者知道旅游是此人每年必有的行程安排。这一虚拟身份既基于大家所熟知的自己的现实身份,又是通过网络言语对现实身份进行了进一步的创造或发挥。这既非上述第一种情形的完全的虚拟身份,也非第二种情形中虚拟身份几乎完全反映出现实身份,而是在虚拟身份与现实身份的交集处因为特定的交际目的而衍生出的新的身份。例如,本人在腾讯QQ空间的说说中转发了一则题为《如果名人也考四六级,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的动态,下面有学生温同学和李同学的回复:
  Wen: My dear teacher, I would pass the exam with just a few more scores last time. So sad. I hope I can pass it this time.(老师,我上次居然就差了几分。好悲哀啊。希望这次能过)
  Li: You took the exam?(你考四级嘛?)
  Wen: TEM 8, lalala…(8级,啦啦啦……)
  Li: You must be kidding.((你在)搞笑吧)
  温同学试图在网络环境中通过言语构建出一个有别于真实身份的夸大的虚拟身份,但是对他熟悉的李同学并不认同这一身份,并同样用言语否定了前者所构建的虚拟身份。说话人有意建构不实的言语并以此塑造虚拟身份,低估了其他互动参与者的甄别能力。在其他互动参与者看来,这是不礼貌的。由此可见,说话者若在熟人的视听范围内(例如在网络言语互动社区中)构建偏离于真实身份的虚拟身份,就可能招致负面的或不礼貌的评价。
  四、结语
  在网络虚拟的言语互动社区中,参与者通过语言动态建构虚拟身份,这一虚拟身份可能与现实身份对立、重叠或是对现实身份的夸大。从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来看,从社会建构理论的角度来看,身份的定位对于理解会话参与者在互动中如何建构身份非常重要。当参与者试图表达个人身份之时,他会有意识地构建与目标虚拟身份相适应的言语来满足这一交际目的。互动的起始者或言语的优先发布者的言语所塑造的虚拟身份受到特定网络社区的言语规则和受众的认知期待所制约。这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网络虚拟身份、现实身份、实现虚拟身份的言语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Culpeper,Jonathan.Impoliteness:Using Language to Cause Offenc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23.
  [2]Geoffrey Leech.The Pragmatics of Politeness[J].Language Arts
其他文献
【摘要】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能力水平方面的差异性,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的一种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开展教学,分层教学与小组合作教学是初中英语学习的一种积极高效的教学手段,如何把两种教学方法有效整合,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又利于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效率,是本文探讨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分层教学 小组合作 英语 整合  英语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能力水平方面的
【摘要】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学目标以及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必须要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负责,以此来充分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本文主要是对初中英语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有效应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分层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新教育也开始倡导教师应高度关注学生的本身。因此,教师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应体现人文关怀,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重视和尊重,注重培养学生的内涵和文化素养,让学生改变为了考试而学习这一观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可以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本文就是对中学课堂教学中体现人文关怀的策略进行的一些探讨。  【关键词】中学英语 课堂 教学 体现、人文关怀 探讨  中共十七大报
【摘要】近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国际交流不断加强,而对英语的学习也随之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学时期作为英语学习的重要阶段,对学生今后英语知识与应用能力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在当前阶段的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英语教学质量下降,对英语人才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对英语教学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显得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 问题 对策  当前阶段,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存
【Abstract】Projectionist accounts of argument structure give verb’s semantic representation a central role in sentence interpretation, it is held that the argument structure and alternations related wi
【摘要】语言和文化唇齿相依。美国语言学家Sapir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无法脱离文化而存在,无法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观念。”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习得者要想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就必须了解该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才能更精确地掌握该语言。因此中学英语教学必须将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放在突出位置。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 中学英语教学 文化差异  一、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著名语言学
快乐教学,简单地说就是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里求知,充分感受学习的快乐,让学生的思维在快乐的情境中得到发展,促使他们在知识、能力、和精神上有更大的收获,因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方法。  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一定的手段,创设所需要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根据这种特定的情境理解和运用知识。它可以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感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运用情境教学到课堂教学中,很大程度提
【摘要】词汇教学对英语学习极为重要,但在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的进展十分缓慢,且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词汇教学缺乏连贯性和统一性,词汇课程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教学方式落伍等。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严重阻碍了高中词汇教学的进度,也影响了高中生的英语学习。对此,必须对当前英语词汇教学加以整改,使其满足当下高中学生的需求。基于此,本文就以词块理论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为论述课题,对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英语学科的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受到了高度重视,但是,对英语阅读的重视不过,导致初中学生面对英语阅读题目往往无从下手。阅读是衡量英语学科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对学生综合水平和综合素养评价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如何培养和提高初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当前初中英语教师任务的重要部分。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和研究初中英语阅读的策略,从而找出有效的策略,提高初
【摘要】东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在日常餐饮中就渗透着许多文化差异。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对比分析了中西餐饮文化之差异,指出了有趣的文化差异对外语教学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餐饮 文化对比 外语教学  引言  “民以食为天”,就餐饮而言,许多细节在中西方文化中就有着不同的表现,有些差异十分有趣,却很少有人关注。以下就从几个方面来进行对比、分析。  一、关于西餐中的一日三餐  “b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