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百年:引人心动的文化现象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lj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的巴黎,处处烙着萨特的标记。
  塞纳河边的树绿了,春风中幽幽地带着萨特的独特气息,时淡时浓,似远犹近。
  萨特生于1905~6月21日,死于1980年4月15日,2005年是萨特100周年诞辰和25周年的祭日。从3月至6月,法国和世界各地都举行丁许多纪念活动。
  6月21日,在巴黎索邦大学将由法国官方举行正式的纪念仪式,同时举行连续两天的大型讨论会。法国国家图书馆3月起举办题为“萨特和他的时代”展览会。报纸头版、杂志封面上,随时可看到萨特手持雪茄的著名照片。
  萨特的鼎盛期是20世纪50-60年代, 70年代后期开始,对他的批评渐多。甚至有人宣称“萨特死了”,要告别“萨特一代”。
  不过,从百年诞辰纪念活动之丰富来看,人们并没有忘记萨特,包括他的对手。虽然,这种场面或许是萨特所不喜的,他一生中都拒绝任何来自官方的荣誉。
  
  “写作机器”
  
  1940年年初,法国阿尔萨斯前线剑拔弩张。德军阵地离这里只有几公里之遥,双方随时都有交火的可能。
  法军兵营里,一个30多岁的士兵却埋头在笔记本里,写啊,写啊,周围的世界对他来说似乎不存在。
  为了节省纸张,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竟找不到一厘米的空隙。一年的前线生涯,士兵有了15本这样涂满墨迹的本子。从内容来看,笔记里有随想,有哲学思辨,有小说梗概,有剧情构想;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毫无限制。
  这位“写作狂”便是日后成为法国文坛泰斗的萨特。
  自幼失去父亲,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萨特,从小就自视甚高,自律甚严。他在年轻时给自己立下的人生目标也许是绝无仅有的:“我要同时成为斯宾诺莎和司汤达。”也就是说,既要当一个一流的哲学家。也要当一个一流的文学家,而这成为了现实。
  1936年,他发表《想象》一书,以胡塞尔的现象学批判传统形象思维理论,观点深入浅出,行文豪迈自信,已经显露出一个大哲学家的风范。
  1938年,《恶心》问世。这部小说一反传统,人物哲理化,情节内心化,是现代派文学的精品。
  之后,萨特持续交替发表哲学作品和文学作品:《墙》(小说,1939年)、《想象》(哲学著作,1940年)、《苍蝇》(剧作,1943年)、《存在与虚无》(萨特的哲学代表作,1943年),《间隔》(剧作,1944年)……
  这些作品在20世纪哲学和文学领域中都是少有的经典。法国哲学教授让·吕克·南希近日在《世界报》上著文说,萨特是个古往今来从未出现过的两面神;没有一个哲学家像他那样在文学海洋中游弋,也没有一个文学家像他那样大举进行哲学操练。
  对此,萨特的反对者并不以为然,说萨特所做的一切,就是处心积虑地要向人们表明,他是一个怎样的天才。
  有意也好,无心也罢,有一点谁都不会否定:萨特是个勤奋的人。除了去世前几年间因半失明而辍笔外,他一生中从没有停止过写作。萨特把笔耕当作是一种乐趣,一种需要,一种人生的基本支撑点。他这样说:“我没办法让自己看到—胀白纸时,不产生在上面写点什么的欲望。”
  萨特喜欢去一家咖啡馆写作;他每天早上9点到咖啡馆,开始工作,奋笔疾书,直至中午;出去吃饭和休息后,下午2点又回咖啡馆,继续工作到晚上8点。晚饭后则在那里接待朋友。他的存在主义哲学实际上是在咖啡馆定型的。
  咖啡馆叫“花神咖啡馆”,坐落在圣,米歇尔大街的一个路口。作为存在主义的发源地,咖啡馆现在已成为巴黎的景点之一,是怀旧的知识分子爱去的地方。
  2004年,我陪国内来访的复旦大学童兵教授特地去这家咖啡馆喝咖啡。不大的店堂内飘散着特别浓郁的黑咖啡香,只见一桌一桌的有好几圈人,分别在小声地讨论各自的文稿,也有人在埋头写作。
  这分明是一个文化俱乐部,童教授感慨地说:“萨特气息犹在啊!”
  
  “存在先于本质”:一种入世精神
  
  萨特的魅力大约还在于他的近于狂热的人世精神。
  他这样看待人的社会参与:人的出生是由于他的先人撒了几滴精液造成的结果,他的出生或不出生本来是完全偶然的;人的存在因此并不是按照某种事先设计好的路线而规划的,人应当“自由地”做自己生活的主人,应当完全介入到自己生存的社会中去,以自己的行为来决定自己的命运。
  这种精神使他很自然地对当时的社会持批判态度,而对社会革命大表支持。 60年代,萨特和他的终生女友波伏娃的身影出现在世界各地最敏感的前线上:1960年加勒比海危机时,他们在古巴;1967年中东7日战争爆发时,他们在加沙地带。
  1964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萨特,以表彰他“丰富的思想,对真理的追求和对当代社会的巨大影响力”。但萨特拒绝了,这是历史上第一个自觉拒绝诺奖的人(之前有两人因政治原因被迫拒领)。
  有不少人说,这样做是为了更大的沽名钓誉。其实并非如此。因为早在颁奖前,当萨特知道自己被列入候选人名单时,就写信给皇家科学院,希望不要选他,并简要说明了理由。
  获奖消息一公布,萨特再次致信给科学院,委婉而又坚定地表达了拒绝之意。他在信中说,他之所以不能领奖,有个人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前者是他作为一个自由作家,不愿接受任何正式的桂冠;后者是在当时东西方文化如此冲突的形势下,接受任何一方的授奖都是不合适的。
  1968年,巴黎发生“五月事件”,大学生们上街示威游行,与戴高乐政府以及警察发生冲突。萨特是学生们的支持者,也是他们的精神领袖。在当时其他一些法国的工潮和学潮中,萨特同样亲自出马,走上街头,为之振臂。
  整个60年代,萨特在法国知识界如日中天,是无可争议的无冕之王。德里达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那时对我们这些年轻人来说,只有—条路,那就是跟着他(萨特)走。”
  
  “萨特恐惧症”
  
  萨特在他晚年以及死后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认为他搞错了很多事情。例如盲目支持造反,把年轻人引入暴力歧途、极端主义等等。批评愈演愈烈,到了将萨特全盘否定的地步:他除了在政治上一无是处外,学术上也毫无可取之处。同时,萨特的私人生活,萨特与加谬、梅洛·庞蒂这些同时代大文豪之间的恩恩怨怨,也成为评论的热点。
  到了这一步,已经不再是学术上的争论了。人们把这种全面诋毁现象叫做“萨特恐惧症”。
  当萨特百年诞辰和25周年祭口来临时,有颂扬,有批评,有反驳,有善意的调侃,有恶意的嘲弄,真是把萨特弄成—个千面人。
  萨特爱好者协会在网上警告说,值此萨特纪念日之时,“萨特恐惧症”大约又要爆发。法国最有影响的杂志之一《EXPRESSE》新闻周刊的有关专号是以如下句子作为主题的:“萨特总是搞错吗?”
  萨特曾在美国一家杂志写过一篇哲学杂文,其中说:“我想创造一种炒鸡蛋,期望它能表达存在的虚无。但到烧成,它却并非如此,只飘散出一股奶酪味。我眼睁睁地看着盘子里的它,而它却不回答我。我试着把它端到黑暗里去吃,但这一点儿也没用。马尔罗(萨特同时代的法国作家)建议我在里面加辣椒粉。”
  如今的萨特也如一盘炒鸡蛋,人们在里面添了不少料,很难再找到其原味了。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萨特对当代社会发出的哲学疑问,他在文学领域所作的探索,以及他作为一个文人所表现出的罕见的政治热情,将继续启发人们的思路,引起人们的心动。
其他文献
“首钢十几万工人,事关首都稳定,安置问题一定要让他们满意”    王燕铭(化名)将记者领进家里的阳台,指着西山方向问道:山顶上的积雪,你能看到吗?    北京:难舍西山晴雪    他清楚地记得,2002年冬,新华社发了一张图片,说由于首钢加大治污力度,北京大气状况改善,站在城区西眺,又能重新看到燕京八景之一“西山晴雪”了。此后,每逢冬末春初,站在古城南路自己家中的阳台上远眺西山晴雪,就成了王燕铭的
期刊
5月6日,上海青浦福寿园公墓邓丽君衣冠冢前,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邓丽君中国歌友会的会员。  上午还飘着蒙蒙细雨,到中午的时候,天空出现了奇迹般的变化,阳光普照。  “看来,邓丽君小姐看到大家到来,很高兴,也显灵了。”台湾著名节目主持人林光宁的趣语引起了人群中的笑声。  专程从深圳赶来的于加林是邓丽君大陆歌友会的副会长,“邓小姐的歌声伴随我长大,”加林说,邓丽君的墓地在台湾金宝山,我们无法去墓地为
期刊
“陪审员的比例问题决定了民众对司法的监督和对法官权力的制约能力”    一周以来,上海市卢湾区城市规划管理局监督检查队副队长徐欣的电话天天占线。他没有想到,自己一夜间会成为明星式的人物。  5月8日,作为第一批亮相法庭的人民陪审员之一,徐欣在上海各大电视台和报纸上频频亮相,专访不断,一夜之间亲朋好友祝贺、关注的电话此起彼伏,甚至有不认识的人见了他都问:“你不就是新当选的陪审员吗?”  5月1日,十
期刊
新设立的政治版被各大网站转载的新闻平均每天两条以上    2005年4月以来,人民网首页的左侧一直挂着一个非常显著的专题:《新变革、新起点,人民日报采编改革纪实》。  用“新起点”这样的词来形容从今年1月开始全面推开的编采分离的改革,可见人民日报社高层对其的重视程度。  所谓编采分离的改革,即由原来一位报纸工作员既当记者,又当编辑,改为由不同人分担。这种改革,符合中央对新闻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也符合
期刊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中国成立能源办以及中石油前掌门人马富才能否“东山再起”的话题,一直引起人们的关注。5月 17日下午,记者致电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曹玉书,要求就新的能源办成立和马富才就职进行采访。他表示:马富才确已在国家发改委上班。  业界传言已经成为现实一一在国家新近组建的“能源办公室”中,发改委主任马凯将出任一把手,而马富才是副主任之一。据《隙望东方周刊》了解,他在发改委已经拥有一间
期刊
4月20日晚7时40分,中国外交部部长李肇星出现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中。央视推迟了热播的电视剧,拿出70分钟黄金时段,完整播出了李外长前一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所做的关于国际形势和当前中日关系的报告。  19日的报告会由中宣部、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和中共北京市委联合举行,听众约3500人,而20日晚间在央视收视率最高时段播出的这个“特别节目”,观众可达将近两亿。 
期刊
阿拉曼之伤    从埃及首都开罗出发向北100多公里,就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北非主战场阿拉曼。这座狭长的城市北临地中海,南靠卡塔拉盆地。  一边是碧波万顷的蔚蓝海洋,一边是绵延数里的黄色沙漠,景色非常优美。但让人感觉扎眼的是有大片大片的土地被铁丝网围着,让人一下子觉得60多年前那场战争似乎从未离去。  这就是改变二战北非战争格局的著名的“阿拉曼战役”的发生地。  1942年夏天,德意军队攻占了利比亚
期刊
2005年5月11日,九位来自科技领域不同研究方向的学者联名在《科技日报》上发表题为《科学探索不需要也不可有“科学警察”》的文章,反对“科学警察”干涉科学研究。  该文执笔人之一、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研究员孙文鹏直言不讳地对《嘹望东方周刊》说,发表的稿子已经过删节,而原文的矛头直指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和以学术打假而成名的方舟子。  “以何祚庥、方舟子为代表的一群人,用的是陈旧的科普知识,把在特定条件下
期刊
胡锦涛与阿巴斯会谈    5月18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与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举行会谈,就双边关系和中东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双方表示要共同努力,全面发展中巴友好合作关系、积极推动中东和平进程。    外交部:“四国联盟”决议草案损害联合  国改革进程    5月17日,外交部发言人孔泉表示,日本等“四国联盟”仓促提出的安理会改革框架性决议草案,其核心内容与许多国家的立场还有很大差
期刊
一份近百万字的关于中国“三农问题”的调查报告即将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位于陕西省杨凌区——中国惟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这份调查报告是由106名博士,在集中两个月左右的时间,调研上万农产的基础上精心撰写而成的,调研方向包括农村基层政权、减负增收、医疗教育文化、退耕还林和打工者权益等近10个热点问题。”5月12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常务副院长侯军岐在接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