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戏漫说

来源 :中华瑰宝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elf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公戏描绘关羽出世、桃园结义、一生征战、死后显灵等情节,歌颂生前威猛勇武、足智多谋、忠君重义,死后为神为圣、庇佑众生的关公,是力与美的赞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关公戏,也称关戏、关羽戏、老爷戏、夫子戏、红生戏,是演绎关羽故事或以关羽为重要人物的戏曲。
  关羽被尊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普通百姓相信他可以降妖伏魔,商人供奉他为财神,佛道两教尊其为护法。他被民间尊称“关公”“关老爷”,被历代皇帝不断加封为“三界伏魔大帝”“关帝圣君”“关圣大帝”,以他为主神的庙宇统称“关帝庙”。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乃至大洋彼岸,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关羽崇拜。
  关羽集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于一身,尤其是“义”的化身,规范着中华民族的道德行为。清人王侃在《江州笔谈》中写道:“《三国演义》可以通之妇孺,今天下无不知有关忠义者,演义之功也。”关公戏在民间的影响力远比小说《三国演义》更大。
  历代源流
  关公戏的内容,有些是依据史书或《三国志平话》《三国演义》等故事加工而成的,如《三顾茅庐》《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关云长千里独行》等;也有些是取材于民间神话、逸闻传说或作者虚构的,如不徇私情、伸张正义的《寿亭侯怒斩关平》,不为美色所动的《斩貂蝉》,驰骋疆场、守边御敌的《关云长刀劈四寇》,为表现关羽出世虚构的《斩熊虎》等;更有些是神化关公的戏,如《关张双赴西蜀梦》《大破蚩尤》《三捉红衣怪》等,这些戏中的关羽不是人而是神,他托梦报冤,降妖捉怪,神通广大,庇佑众生。
  关公戏于何时何地被搬上表演舞台已无从稽考,但隋唐宫廷傩戏中已有祭祀关公的史料。关公戏在宋金时期得以发展,元明清时期趋向繁荣,晚清民国时盛极一时,京剧中出现了专演关公戏的行当“红生”,其他各地方剧种也有诸多关公戏,但是近年来关公戏渐趋式微。
  宋人高承《事物纪原》记载:“影戏之源,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宋朝仁宗时,市人有能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识为魏、吴、蜀三分战争之像。”这说明影戏起源于宫廷,之后慢慢由宫廷走向民间,宋仁宗时瓦舍勾栏中已出现三国戏,当然其中不会缺少关公戏。直接记载关公戏搬演情况的是宋人张耒《明道杂志》:“京师有富家子,少孤专财,群无赖百方诱导之。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这里有富家子观看关公影戏的情状,但并无具体演剧出目。
  最早记载关公戏具体出目的是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此书提到金无名氏院本剧目有三国戏5种,其中《赤壁鏖兵》《襄阳会》应为关公戏,其余3种戏也可能有关公情节。不过这里只提供了演剧出目,并无具体搬演情况和观众反应,殊为遗憾。胡世厚主编《三国戏曲集成》收宋元戏文三国戏10种,其中《貂蝉女》《关大王独赴单刀会》《斩蔡阳》为关公戏。
  元杂剧三国戏,《三国戏曲集成》收录65种。其中,剧本尚存的关公戏有关汉卿撰《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关张双赴西蜀梦》,高文秀撰《刘玄德独赴襄阳会》,郑光祖撰《虎牢关三战吕布》,以及无名氏撰《诸葛亮博望烧屯》《关云长千里独行》《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关云长单刀劈四寇》《张翼德单战吕布》《寿亭侯怒斩关平》;存有残曲的关公戏有武汉臣撰《虎牢关三战吕布》,无名氏撰《千里独行》《斩蔡阳》;目前仅存无名氏撰《关大王月夜斩貂蝉》《寿亭侯五关斩将》《关云长古城聚义》等。
  明代杂剧今存剧本的有朱有燉撰《关云长义勇辞金》、无名氏撰《庆冬至共享太平宴》等,存目的关公戏尚有《关岳交代》《斩貂蝉》等;明传奇剧本尚存的关公戏有无名氏撰《古城记》、徐文昭撰《三国志大全》,存残曲的有《桃园记》《草庐记》《古城记》《三国记》《关云长训子》《五关记》《赤壁记》《单刀记》《四郡记》《兴刘记》等。
  鼎盛时期
  清杂剧、传奇均有大量三国戏,其中关公戏主要集中在花部和宫廷大戏《鼎峙春秋》中。《故宫珍本丛刊》《善本戏曲丛刊》《车王府藏曲本》《三国戏曲集成》均收有大量关公戏,诸如《斩华雄》《虎牢关》《斩貂蝉》《古城》《辞曹》等。清代宫廷大戏《鼎峙春秋》自第一本第六出《关夫子夜看春秋》到第十本最后《三教同声颂太平》,关羽出场达66出之多。其中第四本斩颜良诛文丑、挂印封金、千里独行、斩蔡阳、古城聚义,充分演绎了关羽的忠、义、勇;第八本包括单刀会、水淹七军、生擒于禁、活捉庞德、刮骨疗毒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充分展现了关羽的勇猛神武、足智多谋,这两本笔墨集中,可谓戏曲本的“关羽傳”。
  《鼎峙春秋》体现了浓重的天命归一、因果报应、忠孝节义和关羽崇拜思想,关羽是人和神的统一,不但出场次数他人无法能及,关羽之名在戏中也从不出现。他自称“关某”,别人尊称他“关公”“关夫子”“关将军”“君侯”,刘备称王后封他为“荆襄王义虎大将军”,他前生是佛门“红护法”,死后为“三界伏魔大帝”,名号不一而足,但从不出现“关羽”二字。全剧对他刚愎自用的缺点尽力淡化、忽略、掩盖,对他的忠义则极力宣扬、褒奖,对关羽之死非常避讳,并不明言。《鼎峙春秋》运用各种手段,神化关羽的出身,儒化关羽的形象,美化关羽的品格。
  《鼎峙春秋》犹如三国戏的集大成、蓄水池,极大影响了京剧和地方戏中的三国戏。京剧三国戏中以关羽戏为最多,这与《鼎峙春秋》以关羽为核心人物,其中有大量关羽戏不无关系。《鼎峙春秋》孕育了第一个京剧剧本—卢胜奎的三十六本连台本戏《三国志》。今《三国志》剧本不存,但其最精华的部分八本《赤壁鏖兵》,为卢胜奎义子萧长华收藏,载于《萧长华演出剧本选集》。
  早期京剧关公戏剧本主要收藏在《车王府藏曲本》中,这是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至光绪年间大量通俗文艺作品的集成,所收125种三国戏中关公戏有24种。之后京剧关公戏主要收于1962年出版的李洪春《关羽戏集》中,有27种关公戏。其中除了《造刀投军》《阅军教刀》《破汝南》《收关平》《走麦城》少数几种外,其他剧目《鼎峙春秋》中均有,而且《斩熊虎》剧名的第一次出现正是在《鼎峙春秋》中。京剧三国戏是民间与宫廷、花部与雅部的融合,这种双向互动促进了宫廷与民间戏曲的共同繁荣。   “活关公”
  晚清民国时期,关公戏盛极一时,出现了新的行当“红生”,涌现出米喜子、程长庚、王鸿寿、李洪春等一批“活关公”。
  徽班汉剧演员米应先(1780—1832年),乳名喜子,擅演《古城会》《战长沙》《走麦城》,尤以《破壁观书》神态逼真,倾倒四座。程长庚于三庆班演《战长沙》,邀米应先饰关羽,米喜子既不勾脸,也不揉脸,穿戴整齐,脸上略扑水粉,将随身携带的一壶酒一饮而尽,上场时以水袖掩面,待到台口亮相之时,恰好酒劲上来,面如重枣,台下为之惊愕,以为“关老爷显圣”。
  “徽班领袖”“京剧鼻祖”程长庚(1811—1880年),位列京剧老生“三鼎甲”之首。他深得米喜子真传又有创新,其三国戏代表作有《战长沙》《华容道》《群英会》等。在演关公开脸之际用胭脂均匀涂面以体现关公的重枣面色,在额头中间用两指夹出一条血道,扮相威武严肃,气场十足。
  安徽艺人“三麻子”王鸿寿(1850—1925年),20歲左右以《灞桥挑袍》《过五关》《古城会》《水淹七军》《走麦城》等关公戏走红京津。他勾红脸,戴三绺髯,丰富了关公舞刀和理髯的动作,唱腔兼具老生和花脸唱法,趟马中用马童的翻跌渲染气氛,其关羽形象庄严肃穆、沉稳凝重、神威逼人。王鸿寿将关公戏丰富至三十余出,并对唱腔念白、身段造型、盔头服饰、刀型样式及脸谱化妆都进行了革新创造,是当之无愧的“红生鼻祖”。周信芳、李洪春、林树森、刘奎官等均是其亲传弟子,夏月润、李吉来、唐韵笙等人扮演关羽,也都宗法王鸿寿。
  李洪春(1898—1991年),追随王鸿寿五年之久,不仅把王派关公戏完全继承下来,而且根据《三国志平话》改编了《走范阳》《阅军教刀》《破羌兵》等关公戏剧目。其中《阅军教刀》一剧有全套“关王十三刀”的表演,发展了关羽的春秋刀法。李洪春在20世纪40年代即被同业称为“红生宗师”,其弟子有李少春、李万春、王金璐、高盛麟、宋遇春、李金声、李和曾等。
  关公戏对演员表演要求极高,演出有诸多禁忌,屡遭禁演。近几十年来由于戏曲观众减少、市场萎缩,戏曲大环境不景气,关公戏日渐式微。目前见于舞台的京剧关公戏,常演的不过《汉津口》和《古城会》的前半部,以及《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显现出保护和传承的紧迫性。
  近年来,国家先后颁布了多项政策支持文艺繁荣发展,2015年文化部将戏曲纳入“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在戏曲形势向好的今天,希望关公戏也能借助东风再现辉煌,为全面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姿添彩。
  李小红,中国戏曲学院梅兰芳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其他文献
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文化碰撞激烈的时期,汉、胡服饰风格各异且变化多端,在冠履饰物上尤有表现。然而,在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汉、胡服饰相互影响与模仿,竟发展至南北方好尚相同,许多配饰延至后代并经演变,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  南北朝時期战乱频仍,政治动荡,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频繁的朝代更替,使得在错杂迁居之中的各民族相互影响,服饰风格也屡屡发生变化。晋代葛洪的《抱朴子·讥惑篇》云:“丧乱以来,事物屡变
期刊
《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历代史家中,司马迁的地位无人能及,他洞察史事、秉笔直书,但最难得的是他对个人精神的高扬。  提及《史记》,最为有名的当然是司马迁的夫子自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十五个字言简意赅地表述了《史记》的主要内容和历史观。  “究天人之际”,表明《史记》的根本旨趣在于探寻天与人的关系,这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所关注的几个核心议题之一。就《史
期刊
在感情世界、精神世界和审美境界等方面,古典文学对人的长期熏陶浸染,带来的是整体气质的改变,不但让个人擁有文化自信,而且有利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养。  我们为什么需要古典文学?古典文学有什么当代价值?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它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以我们熟知的四大名著为例,看看小说中那引人入胜的情节与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还有精美的语言和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是怎样为人所喜爱和关注,就不难知道答
期刊
中华民族历来有『礼仪之邦』之美誉,服饰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服饰中的官服体制又以其系列化、延续年代久远而著称,在世界服装史上绝无仅有。  我国古代官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官服”也作“冠服”,包括冠帽、服装和配饰,对皇帝、文武百官、皇后、嫔妃命妇的服饰都有详尽的规定,其中皇帝的“冕服”即皇袍规格最高,各级官员以品级递降,对黎民百姓则有许多限制,成为“分贵贱,别等威”的首要标识。如黄色从
期刊
看到热搜话题『疫情后的第一件事』排名榜首的是『去武汉看一场樱花』,瞬时激起了我过往的回忆……  新冠肺炎疫情让武汉这个最适合春分时节的城市按下了暂停键,在居家的间隙,我想起了过往的武汉时光—披一身花瓣,赴一场盛大的花事;去街头“过早”,品一次鲜活的烟火人生;登黄鹤楼极目楚天,见证那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风来,沐一场樱花雨  “嫣然欲笑媚东墙,绰约终疑胜海棠。颜色不辞污脂粉,风神偏带绮罗香。”可
期刊
皕宋楼是中国清代著名私人藏书楼之一,所藏宋元珍本在量与质上都远胜其他私人藏书楼。可惜的是,这些藏书现已成为日本静嘉堂文库的一部分。  书籍在中国古代士人的一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中国古代士人对书籍往往抱着无比珍视的态度,藏书之风随之兴起。当收藏的书籍越积越多,便需专辟楼阁以便存放,藏书楼应运而生。中国古代藏书有官、私之分,而私人藏书往往是某个家族集数代人之力的成果。  在明清两代众多的私家
期刊
梁楷工写兼备,独步画坛,却为何被人称为『梁疯子』?他参禅悟道,亦庄亦谐,又被后世奉为写意画的鼻祖。欣赏他的画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寻常忘物我,浑不涉希夷。  梦落秋坛冷,从教斗柄移。  —宋·释智愚《梁楷忘机图》  八百多年前的南宋初年,智愚禅师为好友梁楷写下了这首五言绝句,描绘了梁楷绘画时物我两忘的痴迷境界。梁楷不只是画痴,还被世人看作“疯子”。  辞职的“梁疯子”  梁楷在南宋畫坛是一个传奇般
期刊
中国的少数民族服饰各异而斑斓,它们以形象或写意的方式,记录并传递着属于本民族的文明符号与情感密码。  服饰是以人为中心的艺术创造,生活在不同环境、拥有不同历史的民族创造的服饰自然各不相同。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除汉族外的各少数民族服饰缤纷多样,各具特色。它们是当地人民对特定的地理环境与生活方式的适应,是长久形成的群体文化心理与审美情趣的映射,也寄寓着人们对神明的信仰、对历史的回溯和对生活的期盼。
期刊
一个志愿者的初体验,一次十二生肖的邂逅。行走在馆藏文物之间,如同步入璀璨的文化宝库。与文物对话,倾听来自远古文明的声音,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志愿者的初体验  这个春天有点冷,但寒冷和疫情挡不住文明的进程。  2020年3月27日至28日,江西省博物馆连续两天组织了新馆志愿者专场试体验活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宅家良久,我有幸受邀参加活动,心情有些激动。  新馆位于南昌市青山湖区赣江北岸。我们志愿
期刊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能宽  幽幽燕山脚下,翠翠官厅之畔,一座布满弹洞的水泥碉堡隐藏在青青绿草之间。40年了,这里已经人迹罕见。平日里,只有远处那不知建于何年的烽火台与它共诉历史的沧桑。但是,门口那斑驳锈蚀的大锁,远处那站如苍松、目如鹰隼的警卫战士,草丛里那隐约可见的条条小路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它曾经的重要与辉煌。  2000年9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51周年庆典前夕,一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