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花的欧阳修

来源 :意林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engan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月来时,你会发现,每个宋朝人头上,都顶着一朵花,走在热闹的春天里。
  就在这戴花的队伍里,有一个人很特别,他就是欧阳修。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但很少人知道,他还是一个“花痴”。
  他在一首词里这样写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意思是说,只有将洛阳城所有的鲜花看遍,才容易与春天告别。只有全身心地爱过一回,分手时才不会后悔。
  在洛阳当官时,欧阳修很喜欢牡丹,他遍访民间,将洛阳牡丹的栽培历史、种植技术、品种、花期及赏花习俗等做了详尽总结,撰写出现存最早的牡丹专著——《洛阳牡丹记》。
  到安徽滁州做官时,欧阳修工作之余,仍然对花爱不释手,要属下在官衙四周种满花木。



  欧阳修爱花,但自己却被生活摧残。他有两次丧妻之痛,一次丧子之痛,加上父亲早逝,母亲体弱多病,妹夫病故,胞妹也无人照看,他够惨了。他还经历了几次被朝廷贬官,到很偏远的地方去工作,壮志难酬,人格遭到无数次羞辱。
  而他,依然爱春天,爱花。他写了一首词: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意思是说:春天来了,河堤上满是踏青、赏春的游人。有画船从河的远处开来,游人追逐着,打闹着。船开过去了,春水荡漾,拍打着堤岸。水晃荡着,天也跟着晃荡起来。天幕低垂,水天相接,广阔无边。河边绿杨掩映的小楼内,传出荡秋千的人欢快的叫声。游人啊,你不要笑话画船上那个头戴鲜花的白头发的老人,他正随着委婉动听的《六幺》的歌舞和音乐,一次又一次举起酒杯。人生万事,人间百态,就让他在今天的酒中沉醉吧。
  欧阳修说的“那个白头发老人”,就是自己。彼时,他家境贫寒,体弱多病。尽管如此,他还是头戴鲜花,走在春天里的那个欧阳修呀!生了白发又怎样,长得丑点又怎样,被人笑一笑又怎样,春天是属于每个人的。如果花朵有决心,春天有决心,我们就可以有同样的决心。在任何时间,都头戴鲜花,走在所有春天和时间里。
  欧阳修爱惜人才,也像爱惜花朵一样,怕一不小心,它们就枯萎了。他为国家发掘和提拔了大量的人才,如苏轼、苏洵、苏辙、曾巩、王安石、司马光、程颐、张载、包拯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北宋乃至中国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
  欧阳修发现一个人才,就像发现一朵花,把它戴在头上,想让更多的人看到。
  在一次科举考试中,作为主考官的欧阳修第一次读到二十岁的苏轼写的文章时,觉得碰到了对手。五十岁的欧阳修没有嫉妒,而是欣喜若狂,因为自己为国家找到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在给另一位批阅试卷的考官梅尧臣的信中,盛赞苏轼的文才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欧阳修说,三十年后,没有人知道我欧阳修,人们记住的,将是这个二十岁的青年苏轼。
  三十年后,欧阳修去世;再过三十年,苏轼也去世了。百年以后,千年以后,他們都没有被遗忘。人们记住了苏轼,也没有忘记欧阳修。
  欧阳修多虑了。
其他文献
人的自虐往往胜于他虐。  被别人打了一拳,可能打的人忘了,看到的人也忘了,自己却忘不了。一遍遍地回忆,就是一遍遍地把自己重新打过。  也就是说,别人打了你一次,你打了自己无数次。  无力去战胜别人,就无休止地折磨自己。这样的人往往懦弱。越是懦弱的人,越渴望英雄主义。只是,所有的英雄主义,不过是自我脑海中的风暴。  这个世界每天都上演着怒火和仇恨,也同时发生着宽恕和忘记。  别人跟你过不去已经够没意
期刊
比起悠闲地散步,我更偏爱大步流星地疾走。周一至周五,我住在律所附近的公寓。天气晴朗的日子里,不用焦虑拥堵的交通状况,穿上滑板鞋,大步流星地疾走二十分钟,就能到达律所。疾走是一项令人愉悦的运动兼休闲项目,不过需认真做好准备工作。时值春夏交替之际,出门之前,我会给所有裸露在外的皮肤认真涂抹防晒霜。因为对花粉轻微过敏,戴副口罩必不可少。不要迷恋铅笔裙及高跟鞋,穿上设计简约的裤装,搭配滑板鞋或跑鞋。阳光强
期刊
“魔镜,魔镜,谁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动画电影《白雪公主》中女主人公的继母并不是唯一一个经常在镜中端详自己容貌的人——《今日美国》2014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女人每天照镜子的平均时间是55分钟——也就是说,一生中花在照镜子上的时间相当于两年!而男人每天照镜子的平均时间是39分钟,这一数据同样不可忽视。  每天照镜子的习惯其实不知不觉影响了我们的审美倾向。  不仅如此,镜子会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审美
期刊
往澳门的船上,我遇到一位老人,缩在一角,望出海外。从他的眼神可以看出“孤独”两个字。  忽然产生一份同情,我主动跟他说:“到澳门去赌钱?”  他有点惊讶,从头到尾把我望了一遍,看出我不是一个不怀好意的人,露出笑容:“不,我回去办事。”  各自再寒暄几句,船已抵达,问老人往哪一方向走,答案是在我下榻的酒店对面。  “不必搭的士,我送你。”  “不不,走路可以走到。”他说。  “酒店有专车接送,不用花
期刊
成语“杯弓蛇影”最早出现在东汉末年应劭写的《风俗通义·怪神》里。应劭的祖父应郴为汲(今河南卫辉)令,某年夏至,应郴把主簿杜宣请来一起饮酒。当时,北墙上挂着一张红色的弓,光线折射,那张弓在酒中的影子就像一条蛇在蠕动。杜宣又怕又恶心,可上司赐酒,只好硬着头皮喝了下去。当天杜宣就觉得胸部、腹部疼痛异常,进食困难,服用各种药物均不见好转。应郴知道这事后,把杜宣接到家,让他坐在原来的位置上,斟了一杯酒,指着
期刊
自从家里来了只小灰机,下班赶紧往家奔,有饭局,推!被问起,赶紧说:“家里有鸟,鸟太小。”周末有聚会,推!被問起,赶紧说:“一堆衣服要洗呢,都给拉上了。”终于有一天,一个朋友憋不住,凑过来:“你是不是生二胎不想让大家知道?”  我!像哺乳期妇女吗?  我一个劲解释养的真是鸟,别人又问:“你这鸟有嘛特点?”我脑子唰唰唰地想,都是思绪的火花,它不会说人话,不会握手和摆手,也不会什么技能,你叫它都不过来,
期刊
我对苹果里的肉虫子很有兴趣  我并不是一开始就从事天象科普相关的工作,小时候我特别喜欢昆虫,进而对各种动植物都有了很大的兴趣。  小时候在家里帮大人择菜,经常观察菜里取出来的虫子,它们总是能在各种蔬菜水果里咬出一个个小洞,我不但不害怕它们,反而觉得很有趣——100个苹果里可能99个都是完好的、千篇一律的,但其中那个有虫子的就显得非常特别,虫子会在里面修筑出各式各样不同的家。  我成长在20世纪八九
期刊
有一天我心血来潮,跟同事们商量好叫黎巴嫩菜外卖。黎巴嫩菜有薄面饼、烤羊肉丸子、煎鸡肝,家常美味,清爽实落又不油腻。然而在牛津叫外卖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城区街道狭窄,游客成群,几乎没有停车的地方。送外卖的大多是兼职的年轻人,骑着自行车或摩托车,身背四四方方的保温箱,如风似电,掠过窄窄的街巷,经常会吓行人一跳。  给我们送外卖的人是个不了解市区行车困难的新手(后来我们发现他几乎不会讲英语),开着车兜进曲
期刊
与媳妇商定,为了家庭和谐,跟她家说平常我做饭,跟我家说平常她做饭。一天丈母娘来我家住,我就自告奮勇去做了一顿饭,结果丈母娘说:“闺女啊,以后还是你做饭吧,妈看你做饭心疼,可看你每天吃这饭妈更心疼啊!”
期刊
90后文艺女子苏丹卿从全国旅行到环游世界,一直在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微博搜索@《我们终将在路上释怀》,评论转发,或者发送短信到意林互动号码:13717688046,就有机会获得一份神秘礼物哟。  “茉莉和阿月估计也回来了,没准儿都睡了。”我说着,顿时觉得尴尬极了。独白神游的时候,一定是想起了过去的事情。吉他对他那么重要,为什么不去找她呢?他再次来到拉萨,难道是因为在拉萨和前女友认识的?出租车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