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文化散文的重要收获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panzi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存葆的《飘逝的绝唱》以文化为视点,在古今对话中,重新阐释王实甫的《西厢记》,肯定《西厢记》的文学文化价值。作为一篇优秀的文化散文,《飘逝的绝唱》彰显了鲜明的文化意识,流淌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文化批判精神;在两万五千余字的大篇幅中,充盈著大格局、大视野和大思考,奠定了文本“大气”而雄浑的风格;《飘逝的绝唱》的艺术价值还体现在文化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结合,有效避开了同类散文写作的弊病,成为21世纪初文化散文创作领域的重要收获。
  关键词:《飘逝的绝唱》 文化散文 思想内涵 艺术价值
  《飘逝的绝唱》(《十月》2000年第3期),是著名作家李存葆大散文的代表作之一,也是21世纪初当代文坛文化散文的重要收获。所谓文化散文,是指那种在创作中注重作品的文化含量、取材于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自然事物和人文景观,或通过一些景物人事探究一种历史文化精神的散文。《飘逝的绝唱》以古典名著《西厢记》为书写对象,在两万五千余字的庞大篇幅中,作者不断穿梭于今古之间,以文化为视点,从那已经飘逝远去的“绝唱”中反思当代人的人文精神困境,格局宏大,气势雄伟,不失为文化散文的经典之作。本文将立足文化散文的理论视野,从创作观念、思想内涵、艺术特色等方面,解析《飘逝的绝唱》之为文化散文的美学特征。
  一、以文化为视点,彰显强烈的文化意识
  《飘逝的绝唱》描写了大量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自然事物和人文景观,在书写这些“风景”时,作者有意避开其自然性的一面,而从文化的角度切人,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文化意识。例如文中用大量篇幅铺陈蒲州风物,包括九曲风涛的黄河、三月的中条山、蒲津渡遗址、第一座以舟楫竹索相衔的浮桥、鹳雀楼等,同时还引述了郦道元、韩愈、当地县志、歌谣等诸多地域文化知识,通过这些带有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自然景观和地域知识,探究《西厢记》之生成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深刻地提出:“世界上,大凡一部经典作品的诞生,都离不开独特的历史、地理尤其是文化的烛照。当我一踏上永济这片古老的土地,便强烈地感受到,一曲旷世绝唱在这里诞生,乃天经地义之事。”李存葆为我们进入《西厢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文化的视角,并以文学的方式去“阐释”它,读来充满趣味又不失启迪。
  正是采用了“文化”的视点,《西厢记》在作家笔下才是一部处处散发出文化气息的经典名著。因而,作家看到了《西厢记》中的“诗”:“是诗,使莺莺获得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愉悦”“也是诗,使张生得到了‘千古难得一知己’的快慰”;看到了“琴”:张生以琴代语,丝桐传情,莺莺窗外有耳,芳心自懂,“琴声,如同一块巨大的磁石,牵引着莺莺情难自已地走出花园,径直向张生的书房奔去”。“诗”和“琴”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它们在《西厢记》中的大量出现,丰富了作品的文化气息,营造了一种典雅的文化氛围,而作家能够敏锐地挖掘出这些,并与之展开精神对话,不能不说也是他与《西厢记》作者的“心有灵犀”。
  此外,《飘逝的绝唱》在将《西厢记》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时,也凸显了两者在文化上的差异,深刻地指出:“张生与莺莺面对的是门第的差别、罗密欧与朱丽叶面临的是家族的怨恨,两对恋人,要比翼双飞,都需冲破世俗的樊篱。只不过因了时代的差别、民族的不同、文化的差异,莺莺在渴望爱情时,羞涩、矜持、含蓄;而处在欧洲文艺复兴、后人文主义思想浪潮中的朱丽叶,则显得大胆、火辣、奔放罢了。”
  二、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文化批判精神
  文化散文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成为一种文学现象,反映了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之后,面对人文精神的失落与“启蒙”精神的退场,文化散文的创作者以其个体对于社会历史文化的心灵交汇,既是对弥漫于整个时代的文学审美精神表层走向的一种反拨,同时也是对知识分子自身价值观的重新认知和坚守,因而文化散文往往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文化批判精神。李存葆的《飘逝的绝唱》,就其思想内涵而言,也流淌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文化批判精神。
  《飘逝的绝唱》从第三节到第七节,均采用古今对比的模式,由分析《西厢记》的文化之“美”,进而反观当今社会文化之“鄙”。例如第四节,作家在颂赞崔张爱情之美好、纯粹的同时,又将其作为一面镜子,反观当代的爱情,针砭“以金钱为媒,用钞票铺设婚床”的庸俗情爱观,不无忧伤地喟叹道:“现代恋人,恐很难走进崔张以诗为媒的那种环境与氛围中了。”当今社会,手写情书传情不再流行,以诗为媒更是凤毛麟角,“现代都市里的红男绿女,对崔张这种以优雅音乐结情系爱的方式,恐也很难理喻了”。再如第七节,作家以《西厢记》中的“红娘”角色为切入点,肯定这一爱情中介的文化意义;同时,作家又联系当今社会,抨击当下流行的恶俗的“公关”文化:“周旋于生意场和交际圈中靓女们的那张张漂亮的脸蛋,往往是她们自我介绍的‘红娘’。在杯觥交错中,在悠悠舞步里,美色与金钱常常会一见‘钟情’,一拍即合。就这样,美色温驯乖巧、小鸟依人般地投入金钱的怀抱,成为金钱的俘虏。”作家在叹惋一种文化生存方式流逝的同时,也对当今社会无处不在的铜臭气息表达了尖锐的批判和深深的忧虑。
  三、“大气”而雄浑之风格
  20世纪90年代初,著名作家贾平凹针对国内散文界“浮靡甜腻之风”盛行、缺少雄沉之声的现象,在其主编的《美文》杂志倡导“大散文”“鼓呼扫除浮艳之风,鼓呼弃除陈言旧套,鼓呼散文的现实感,史诗感,真实感……”李存葆的《飘逝的绝唱》即是一篇“大气”而雄浑之佳构。
  首先,大格局。《飘逝的绝唱》之“大气”并非来自于某种宏大叙事或者对主流文化意识的归附,它的大气象、大境界从根本上是一种个人与历史、时代交融的大格局。在第六节,作家用九组排比句式,历数权力和金钱对美色的霸占、掠夺和玩弄。从充塞于汉宫中的美女王昭君、明末江南名妓陈圆圆的命运说到大独裁者墨索里尼,美国总统罗斯福、肯尼迪、约翰逊,希腊船王等对美色的恣意享乐,联系到当今世界及中国一些大款们与丽人间的种种丑态,最后落脚在对现实的理性反思:“当一些靓女把自己的美色当作盛宴,让金钱这个‘食客’尽情饕餮时,上苍赐给她们的那青春的富有便沦为精神的贫穷。她们用金钱为自己打造的巢穴,实则已成了埋葬自己灵魂的坟墓。”   其次,大思考《飘逝的绝唱》从个体之思出发,最后表达了对知识分子自身价值观的重新认知和坚守。作家围绕《西厢记》进行生发,但又大大地超越了《西厢记》本身,对历史进行呈现,最终又都回到现实,通过古今对话,思考紧迫的时代命题。因而《飘逝的绝唱》紧锣密鼓地罗列了如下曾引起社会震荡的大事件:1995年夏,一艳丽惊人的村姑以色谋财案;1999年春发生的“金屋藏娇”大案;美国影星安东尼·帕金斯作枷自铐,死于艾滋病;深圳小小采购员狎妓导致性病缠身……李存葆无比痛心地指出在这些案件的背后,无不体现出现代人的精神空虚和对权欲物欲色欲的毫无原则的追求。
  四、文化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结合
  20世纪90年代后期,文化散文逐渐陷入困境,许多文化散文的作者普遍缺乏史识、缺乏深邃的精神识见,无法超越材料、获得洞见,也不可能实现真正地与文化开展精神对话,许多文化散文“文化性”有余而“文学性”不足,理性精神过于强大而感性色彩欠缺,成为文化论文。一篇优秀的文化散文,首先必须是散文,而后才是其文化意识;只有实现文化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结合,才是艺术上值得称道的文化散文。而李存葆的《飘逝的绝唱》之所以成为文化散文普遍陷入困境之后的成功之作,就在于实现了这种结合。
  第一,重文化感悟而不重过程和细节描叙《飘逝的绝唱》没有把笔力放在对九曲风涛的黄河、三月的中条山、蒲津渡遗址、第一座以舟楫竹索相衔的浮桥、鹳雀楼等观赏细节的描述上,而特别注重所得到的文化启示和文化感悟。如在写鹳雀楼时,作家写道:“那灿若仙子的被称为鸟中‘贵族’的鹳,曾在黄河那辽阔的水面上,进行着美的翔舞……”李存葆并未细写鹳的特征,只是说它在进行着美的翔舞,给读者留下遐思空间。
  第二,重文化联想而不重事实考据,重理性阐发而不重资料引证,融合了诗的一些艺术表现手法,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美感。作者无意于论证某种文化事象的确凿无误,如:进入佛殿,丘生看到四壁畫满《西厢记》的画图时,作者只是以“相传”开始叙写。
  第三,语言典雅优美,富于变化。作为一篇大篇幅的散文,《飘逝的绝唱》在语言的使用上,不拘一格,巧妙地将叙事性、抒情性、议论性、描述性等语言融合在一起,使文章充满可读性和趣味性。例如在勾勒中条山时,作家写道:“三月的中条山,是由碧绿、草绿、葱绿、翠绿、黛绿、石绿、墨绿、铜绿编织的奋发的世界。遍山野花静谧踊跃地开放着:银白的龙柏吐蕊,金黄的连翘绽放,火红的春梅播香,艳紫的杜鹃含苞……花是中条山春的佩环,春的金钗。中条山中多清泉流溪,那清凌凌碧玉般的泉水,是大山梳妆的明镜;那条条流溪里柔美舒展的涟漪叮咚作响,是奇峰怀抱里的琴弦。”这里的语言可谓:生动活泼,典雅精致,充满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律动。
  《飘逝的绝唱》的问世,不失为李存葆与王实甫一次精彩的文化对话!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随着朝代的更迭不断发展变化着,在当今的全球化语境下,不免要与当代艺术发生对话和碰撞,书法传统的艺术形态置于当代艺术语境下的艺术创作中,形态和含义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转变。本文通过符号学的视角,结合中国书法的历史演变传承过程和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历程,就现今为止当代艺术语境下书法艺术的发展状况和创新方法提出一些看法与思考。  关键词:书法艺术 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追
摘 要: 《幸福事件》 是黄宗之、朱雪梅夫妇在以往的写作基础上对新移民小说题材的进一步拓展。作者不仅揭示了移民家庭的生之烦恼,还通过三个家庭“海归或海不归”的两难选择深度展示了移民家庭被掩盖的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此外小说中关于幸福的探讨更是作者一次有意识的跨越,他们将关注点上升到全人类,表现了对现实更为宽广的关怀。  关键词:美国华文文学 黄宗之 朱雪梅 海归  一 、 “烦恼人生”的日常书写  
摘 要: 土家族婚礼文书又称“七言四句”或者“吉利话”,是土家族在传统婚礼仪式中使用的七言四句诗,该文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本文在贵州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调研收集的土家婚礼文书资料的基础上,从其韵律、修辞手法及其思想内涵三方面分析其艺术特色。  关键词:土家族婚礼文书 韵律 修辞手法 思想内涵  对土家族文化的研究一直是土家族的一门显学。著名的学者说:“一定的风俗习惯是一定社会发展历史阶段的产物
摘 要:红娘是《西厢记》中最为经典的人物形象之一,其形象在诸多方面都已摆脱了侍女身份的限制,体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身份错位特征。结合元代的社会背景,笔者认为,除了要满足受众的欣赏口味及文本剧情需要之外,元代文人地位的下降、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导致礼教的松弛与女性地位的提高都是红娘产生身份错位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西厢记》 侍女形象 文化交融 身份错位  红娘作为《西厢记》里的经典人物形象之一
摘 要:《昆明的雨》侧重于描写昆明雨季中的见闻与感受,看似未直接描述昆明的雨,实则句句提及。以 “我想念昆明的雨季”一句为依托,细致解读《昆明的雨》中所描述的令人心生愉悦的事物,从美与景物、美与食物、美与人情、美与氛围切入,展示了昆明雨季所呈现的四重“美”。  关键词:《昆明的雨》 文本细读 多重审美  朱潜光曾说:“辨别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评判,玩索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欣赏,把自己在人生自然或艺术中
摘 要:作为一种火爆的文学现象,《人民的名义》有其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而它的火爆开始于电视剧的热播,进而引起了读者对于原著的追捧。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它顺应了观众痛恨贪腐的心理以及满足了普通身份读者对于未知职业领域的好奇心。本文试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受众 期待视野 文本 审美距离 隐含读者  《人民的名义》讲述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侦查处长侯亮平临危受命,调任H省检察院审
摘 要: 作为一部神话重述之作,叶兆言的《后羿》自诞生之日起引起的争议就从未间断,以往研究多从《后羿》对神话的重述角度着手,本文拟从一个新的视角——互文性研究入手,从人物形象的隐喻和情节、作品风格等角度重新剖析《后羿》文本,旨在剖析小说在对神话的致敬和重述中的文学价值和魅力。  关键词:后羿 嫦娥 互文性 神话重述  人们通常认为互文性是一个含混不清的概念,互文性在文本解读研究中更多地被类似“隐喻
摘 要:太宰治笔下的角色几乎都具有边缘性。这些角色几乎都在主流社会与自身的理想世界间游走,呈现出一种边缘性人格。简单来说,所谓的边缘人是指被所在的社会文化群体所孤立,亦不为主流社会群体所接受的人,也指具有边缘性人格的一类人。太宰治作为日本二战后的代表作家,也多次游走在理想与现实的边缘。透过他的作品,我们可窥见日本二战后的生活百态,而透过他笔下的人物,我们又可以窥见二战后日本百姓的内心以及他们在生活
摘 要: 本文主要从“角色功能”的角度出发,分析张爱玲《金锁记》中姜季泽以及苏童《妻妾成群》中陈飞浦这两个男性人物形象的建构问题。通过分析笔者将指出这两个人物角色在各自的文本里所承担着的相同的叙事功能,同时笔者也将指出张爱玲和苏童对这两个具有相同角色功能的人物形象的不同处理方式。  关键词:姜季泽 陈飞浦 角色功能  一、 引言  俄罗斯著名民间文艺学家普罗普于1928年所著的《故事形态学》,自问
摘 要:《相似形》是日本女作家高桥多佳子的代表作。它通过一个母亲的视角和心理活动,反映出一对母女之间爱恨交织的复杂感情。与传统作品中塑造的母亲形象不同,文中的母亲不再仅仅是集母爱与无私奉献于一体的形象,而是交织爱与恨、罪感与抑郁的母亲形象。本文通过分析母亲这一主要人物,梳理母女间关系,借助拉康的镜像理论和弗洛伊德主义理论家梅兰尼·克莱茵的客体关系理论,探求母亲对女儿有复杂情感的原因和作品对改变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