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数字化时代,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拓展创新文化馆的服务模式和内容,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数字文化馆建设应围绕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和文化服务的数字化两方面开展。资源库建设是数字文化馆的基础,也是最大的难题。当前数字文化馆建设面临缺少统一标准指引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就当前数字文化馆建设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谈谈个人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馆 数字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热潮。1993年,美国国会图书馆联网,宣告图书馆进入数字化时代。我国数字化图书馆工程(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从1998年提出至今,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推进实施方面也已取得重大进展。但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却是近几年才被提出来的。关于数字图书馆的研究著述汗牛冲栋,而“数字文化馆”方面的专著几乎为零,说明数字文化馆建设才刚刚起步。这是我们文化馆人要面对的客观事实。
在数字化时代,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拓展创新文化馆的服务模式和内容,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一、数字文化馆的基本内涵
建设数字文化馆,首先要弄清楚数字文化馆到底是什么?参考国外组织学者对“数字图书馆”的定义:2001年,美国总统信息技术咨询委员会(PITAC)将数字图书馆定义为“获取人类知识的通用途径”,即所有公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使用与互联网连接的设备,搜寻到所有人类知识①。由定义可知,数字图书馆的两个最基本要素是:组织管理“人类知识”和提供相应服务。数字文化馆也应具备这两方面基本内涵。并围绕这两方面开展建设:
一方面,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借助现代数字技术将各种文化资源转化为数字,建立资源库,也就是使文化(上文定义中的“人类知识”)以数字为载体存在、传播和发展。区别于数字图书馆全门类的资源搜集,数字文化馆的资源应侧重文艺资源,建立海量的文化资源库,分享给公众使用。资源库是数字文化馆的基础,是提供文化服务的前提。
另一方面,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立功能多样、内容丰富的平台(包括文化资讯、在线直播、远程教学、知识管理、文化论坛、搜索导航及网上办公等),公众通过网络终端即可享受文化服务,也就是使文化馆得以数字化的方式进入人们的“文化生活”。
二、数字文化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数字文化馆建设是大势所趋,然而当前还面临一系列困难和问题。
(一)政策、标准、指引的问题
目前,我国数字文化馆建设仍在探索阶段,相关政策还没出台,缺少统一标准指引。文化部挑选六家文化馆开展“数字文化馆”建设试点应用示范,其经验也正在总结当中,还没有在全国范围正式推广。但文化馆评估标准对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已经有了定性要求,2015年全国文化馆评估在即,许多文化馆已紧张筹建数字文化馆。没有统一行动,缺少标准指引,各级文化馆一哄而上会导致盲目建设、重复建设。
(二)资源库建设的问题
数字文化馆的资源库建设是最基本的问题,也是最大的难题,关系到数字文化馆的成败。
“点对点技术”(P2P)使网络用户摆脱对传统服务器的依赖,每一台网络电脑都成为资源库的一个单元,所有的客户端都能提供资源。因此,整体的“资源库”无限大,其资源应有尽有,甚至无所不有。那么,作为新生的“数字文化馆”要建立什么样的资源库,才能把更多用户的吸引过来?这就要求数字文化馆的资源必须有所选择,而不是包罗万象;其次必须是专业的、权威的、别处所没有或不能比拟的。
(三)管理运作和维护的问题
在数字图书馆工程论证之初,一些专家就指出“数字图书馆工程的成败不在技术,而在管理”,可谓“三分技术,七分管理”。我们也看到,许多地方早期建设的文化网站其信息更新停留在几年之前,明显已经被弃置。究其原因,一是网站为应付检查评估,建成之后无人重视,无人管理维护; 二是网站设置本身空洞乏味,根本不能满足群众需求。数字文化馆建设不容易,持续高效的维护运作也更为艰巨。数字文化馆的建设不能重蹈覆辙。
三、数字文化馆建设的建议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数字资源建设的重复率高达90%以上②。这是十几年前数字图书馆建设初期的数据。现在,数字文化馆刚起步,决策者必须做好充分调研,探索数字文化馆示范馆的经验,同时总结借鉴数字图书馆的得失,少走弯路。
(一)做好全国性的宏观规划和布局,做好顶层设计,避免重复建设。
1.明确数字文化馆定位,统一标准规范。
是不是每一个文化馆甚至文化站都有必要建立数字文化馆?这是现实迫切的问题。个人认为,省级建设独立的数字文化馆,市级及县(区)级以下文化馆、站应联合建设统一的数字文化馆(网)。这样有利于集中资源和力量建设更强大更完善的数字文化馆,减少区域性的重复建设,减轻基层文化单位的筹建压力。因此,政策层面尽快出台相关意见,指导各级数字文化馆建设,规范省级、市级数字文化馆建设规模、配置标准。(数字图书馆建设方面已有《省级、市级数字图书馆硬件配置标准》、《2012年“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软件配置方案》、《2012年“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资源配置方案》等指引)。
2.做好示范试点工程,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
目前文化部已挑选了重庆北碚区文化馆、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马鞍山市文化馆等六家文化馆开展“数字文化馆”建设试点应用示范,针对这六个文化馆的数字建设成果作综合评价,推广有用经验,指出弊端,做到既尊重数字文化馆建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又要避免重复浪费。
3.避免应付检查,一哄而上。很多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是被动地推行的。因为上级文件规定,因为评估定级要求,使数字化建设落后的文化馆会“快马加鞭,迎头赶上”。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应分级差别对待,不能为应付文化馆评估定级而建设。对此,主管部门应慎重。 (二)从公众实际需求出发,科学设置数字文化馆内容架构。
1.科学设置数字文化馆。
建成的数字文化馆是否能吸引公众,能否提供公众真正需要的文化服务?这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因为网络技术消除了地理距离,所以公众在选择数字文化馆时,完全不必像选择实体文化馆那样考虑远近,而是可以经过“货比三家”后选择最好、最强的。因此,设计一份针对公众文化消费喜好、上网习惯、家庭网络设备情况以及文化资源库建设、共享等数字文化馆相关问题的调查问卷,开展广泛调查,然后再作决策,是非常必要的,以免建成的数字文化馆无人访问使用,最终废弃。
2.各有侧重,各具特色。
根据文化馆的级别(省级或市级)、地区特点和公众需求,确定数字文化馆建设的内容、规模和功能板块,做到各有侧重,各具特色。比如,省级数字文化馆要侧重文化资源库的建设,而市级的着重开展服务;网络发达地区可以侧重视频、直播等流量大的信息资源,相反,网络欠发达地区只能退而求其次。看一场演出直播需要不断地缓冲停顿,登录一个3D体验厅或看一个展览要半天,在网络体验中是不受欢迎的。
(三)加强交流联合,加强管理,确保数字文化馆持续高效、统一开放运行。
1.加强文化馆与其他文化单位和企业的联合。
数字文化馆应纳入到文化共享工程、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等大范畴内统一建设,因此不是某一个文化馆的独立职责,而是该地区文化部门、文化企业以至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要加强文化馆与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以及文化企业等横向联动,加强各级数字文化馆(国家数字文化网、省级数字文化馆和各地市级数字文化馆)的纵向联动。
2.加强联合管理。
数字文化馆建设和管理是一个跨部门的工程,即使目前在财政和人员上无法统一,技术上也要努力克服各文化馆各自为政的管理局面,从整体规划到资源建设、技术服务都要加强联盟,合作协调。没有国家层面的统一规划布局,没有各文化馆之间的统一协调,混乱、重复不可避免,最后建成的数字文化馆大面积荒废也在所难免。
(四)紧扣文化服务大众的宗旨,避免标新立异。
数字文化馆的服务是以公众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必须紧扣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便利性和均等性”,不能简单的引入高新网络技术,一味追逐潮流时尚。数字文化馆的功能之一是扩大服务受益面,尽可能多地为需求用户提供服务,其服务模式是一对多的、广泛性的。在全国第一届文化馆年会博览会上,我们看到展方提供的一系列数字化设备,可以进行舞蹈、音乐或书法美术等文化体验。这种体验式的文化服务很新颖,很吸引人,但一组设备同时只能让一个人体验。这种“一对一”的服务成本高,可以应用到收费的商业模式,不适合文化馆“一对多”的服务精神。文化馆能做的是提供数字平台,设计软件,让爱好者利用自己终端设备进行体验。落到实践,各文化馆在设计建设类似“体验厅”时不必标新立异,争相仿效,而要扬长避短,量力而行。
结语
数字文化馆的吸引力与实体文化馆息息相关。实体文化馆丰富强大了,其数字文化馆才能吸引人访问使用。花数百万建成的数字文化馆如果年访问量都达不到一百万(更不说有效访客数、平均访问时长、流量等实质性指标),那么真正使用数字文化馆享受文化服务的人数就非常有限。
最后,数字文化馆是否实用,是否为公众喜欢接受,能否收到预期的社会效益,专家评审的意见固然重要,但最终必须以公众的关注度和满意度来衡量与评定。
参考文献:
[1]文化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Z].文社文发[2011]54号;
[2]胡唐明,郑建明. 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内涵、现状与体系研究 [J]. 图书情报知识,2012(06):P32-38;
[3]魏大威,谢强. 我国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策略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06):P1-4。
作者简介:吴永强(1976——),男,硕士,馆员,现任职深圳市群众艺术馆。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馆 数字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热潮。1993年,美国国会图书馆联网,宣告图书馆进入数字化时代。我国数字化图书馆工程(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从1998年提出至今,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推进实施方面也已取得重大进展。但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却是近几年才被提出来的。关于数字图书馆的研究著述汗牛冲栋,而“数字文化馆”方面的专著几乎为零,说明数字文化馆建设才刚刚起步。这是我们文化馆人要面对的客观事实。
在数字化时代,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拓展创新文化馆的服务模式和内容,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一、数字文化馆的基本内涵
建设数字文化馆,首先要弄清楚数字文化馆到底是什么?参考国外组织学者对“数字图书馆”的定义:2001年,美国总统信息技术咨询委员会(PITAC)将数字图书馆定义为“获取人类知识的通用途径”,即所有公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使用与互联网连接的设备,搜寻到所有人类知识①。由定义可知,数字图书馆的两个最基本要素是:组织管理“人类知识”和提供相应服务。数字文化馆也应具备这两方面基本内涵。并围绕这两方面开展建设:
一方面,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借助现代数字技术将各种文化资源转化为数字,建立资源库,也就是使文化(上文定义中的“人类知识”)以数字为载体存在、传播和发展。区别于数字图书馆全门类的资源搜集,数字文化馆的资源应侧重文艺资源,建立海量的文化资源库,分享给公众使用。资源库是数字文化馆的基础,是提供文化服务的前提。
另一方面,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立功能多样、内容丰富的平台(包括文化资讯、在线直播、远程教学、知识管理、文化论坛、搜索导航及网上办公等),公众通过网络终端即可享受文化服务,也就是使文化馆得以数字化的方式进入人们的“文化生活”。
二、数字文化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数字文化馆建设是大势所趋,然而当前还面临一系列困难和问题。
(一)政策、标准、指引的问题
目前,我国数字文化馆建设仍在探索阶段,相关政策还没出台,缺少统一标准指引。文化部挑选六家文化馆开展“数字文化馆”建设试点应用示范,其经验也正在总结当中,还没有在全国范围正式推广。但文化馆评估标准对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已经有了定性要求,2015年全国文化馆评估在即,许多文化馆已紧张筹建数字文化馆。没有统一行动,缺少标准指引,各级文化馆一哄而上会导致盲目建设、重复建设。
(二)资源库建设的问题
数字文化馆的资源库建设是最基本的问题,也是最大的难题,关系到数字文化馆的成败。
“点对点技术”(P2P)使网络用户摆脱对传统服务器的依赖,每一台网络电脑都成为资源库的一个单元,所有的客户端都能提供资源。因此,整体的“资源库”无限大,其资源应有尽有,甚至无所不有。那么,作为新生的“数字文化馆”要建立什么样的资源库,才能把更多用户的吸引过来?这就要求数字文化馆的资源必须有所选择,而不是包罗万象;其次必须是专业的、权威的、别处所没有或不能比拟的。
(三)管理运作和维护的问题
在数字图书馆工程论证之初,一些专家就指出“数字图书馆工程的成败不在技术,而在管理”,可谓“三分技术,七分管理”。我们也看到,许多地方早期建设的文化网站其信息更新停留在几年之前,明显已经被弃置。究其原因,一是网站为应付检查评估,建成之后无人重视,无人管理维护; 二是网站设置本身空洞乏味,根本不能满足群众需求。数字文化馆建设不容易,持续高效的维护运作也更为艰巨。数字文化馆的建设不能重蹈覆辙。
三、数字文化馆建设的建议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数字资源建设的重复率高达90%以上②。这是十几年前数字图书馆建设初期的数据。现在,数字文化馆刚起步,决策者必须做好充分调研,探索数字文化馆示范馆的经验,同时总结借鉴数字图书馆的得失,少走弯路。
(一)做好全国性的宏观规划和布局,做好顶层设计,避免重复建设。
1.明确数字文化馆定位,统一标准规范。
是不是每一个文化馆甚至文化站都有必要建立数字文化馆?这是现实迫切的问题。个人认为,省级建设独立的数字文化馆,市级及县(区)级以下文化馆、站应联合建设统一的数字文化馆(网)。这样有利于集中资源和力量建设更强大更完善的数字文化馆,减少区域性的重复建设,减轻基层文化单位的筹建压力。因此,政策层面尽快出台相关意见,指导各级数字文化馆建设,规范省级、市级数字文化馆建设规模、配置标准。(数字图书馆建设方面已有《省级、市级数字图书馆硬件配置标准》、《2012年“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软件配置方案》、《2012年“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资源配置方案》等指引)。
2.做好示范试点工程,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
目前文化部已挑选了重庆北碚区文化馆、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马鞍山市文化馆等六家文化馆开展“数字文化馆”建设试点应用示范,针对这六个文化馆的数字建设成果作综合评价,推广有用经验,指出弊端,做到既尊重数字文化馆建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又要避免重复浪费。
3.避免应付检查,一哄而上。很多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是被动地推行的。因为上级文件规定,因为评估定级要求,使数字化建设落后的文化馆会“快马加鞭,迎头赶上”。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应分级差别对待,不能为应付文化馆评估定级而建设。对此,主管部门应慎重。 (二)从公众实际需求出发,科学设置数字文化馆内容架构。
1.科学设置数字文化馆。
建成的数字文化馆是否能吸引公众,能否提供公众真正需要的文化服务?这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因为网络技术消除了地理距离,所以公众在选择数字文化馆时,完全不必像选择实体文化馆那样考虑远近,而是可以经过“货比三家”后选择最好、最强的。因此,设计一份针对公众文化消费喜好、上网习惯、家庭网络设备情况以及文化资源库建设、共享等数字文化馆相关问题的调查问卷,开展广泛调查,然后再作决策,是非常必要的,以免建成的数字文化馆无人访问使用,最终废弃。
2.各有侧重,各具特色。
根据文化馆的级别(省级或市级)、地区特点和公众需求,确定数字文化馆建设的内容、规模和功能板块,做到各有侧重,各具特色。比如,省级数字文化馆要侧重文化资源库的建设,而市级的着重开展服务;网络发达地区可以侧重视频、直播等流量大的信息资源,相反,网络欠发达地区只能退而求其次。看一场演出直播需要不断地缓冲停顿,登录一个3D体验厅或看一个展览要半天,在网络体验中是不受欢迎的。
(三)加强交流联合,加强管理,确保数字文化馆持续高效、统一开放运行。
1.加强文化馆与其他文化单位和企业的联合。
数字文化馆应纳入到文化共享工程、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等大范畴内统一建设,因此不是某一个文化馆的独立职责,而是该地区文化部门、文化企业以至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要加强文化馆与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以及文化企业等横向联动,加强各级数字文化馆(国家数字文化网、省级数字文化馆和各地市级数字文化馆)的纵向联动。
2.加强联合管理。
数字文化馆建设和管理是一个跨部门的工程,即使目前在财政和人员上无法统一,技术上也要努力克服各文化馆各自为政的管理局面,从整体规划到资源建设、技术服务都要加强联盟,合作协调。没有国家层面的统一规划布局,没有各文化馆之间的统一协调,混乱、重复不可避免,最后建成的数字文化馆大面积荒废也在所难免。
(四)紧扣文化服务大众的宗旨,避免标新立异。
数字文化馆的服务是以公众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必须紧扣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便利性和均等性”,不能简单的引入高新网络技术,一味追逐潮流时尚。数字文化馆的功能之一是扩大服务受益面,尽可能多地为需求用户提供服务,其服务模式是一对多的、广泛性的。在全国第一届文化馆年会博览会上,我们看到展方提供的一系列数字化设备,可以进行舞蹈、音乐或书法美术等文化体验。这种体验式的文化服务很新颖,很吸引人,但一组设备同时只能让一个人体验。这种“一对一”的服务成本高,可以应用到收费的商业模式,不适合文化馆“一对多”的服务精神。文化馆能做的是提供数字平台,设计软件,让爱好者利用自己终端设备进行体验。落到实践,各文化馆在设计建设类似“体验厅”时不必标新立异,争相仿效,而要扬长避短,量力而行。
结语
数字文化馆的吸引力与实体文化馆息息相关。实体文化馆丰富强大了,其数字文化馆才能吸引人访问使用。花数百万建成的数字文化馆如果年访问量都达不到一百万(更不说有效访客数、平均访问时长、流量等实质性指标),那么真正使用数字文化馆享受文化服务的人数就非常有限。
最后,数字文化馆是否实用,是否为公众喜欢接受,能否收到预期的社会效益,专家评审的意见固然重要,但最终必须以公众的关注度和满意度来衡量与评定。
参考文献:
[1]文化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Z].文社文发[2011]54号;
[2]胡唐明,郑建明. 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内涵、现状与体系研究 [J]. 图书情报知识,2012(06):P32-38;
[3]魏大威,谢强. 我国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策略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06):P1-4。
作者简介:吴永强(1976——),男,硕士,馆员,现任职深圳市群众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