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中名词活用判定技巧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lj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类活用向来是文盲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考重要考点。中学语文课文中最常见的活用词类主要是动词、形容词和名词,其中名词活用的情况较为复杂,学生对此往往感到无从下手。本文就来谈谈如何判定名词的活用。以期能带给考生们一些帮助。
  名词的活用主要分为两大类:名词作状语和名词活用为动词。
  
  一、名词作状语
  
  判定名词作状语最便捷的方法是:名词位于动作性谓语之前,但此名词从语义上看并不是动作的执行者,两者不能构成主谓关系。此时,名词活用为动词谓语的状语。
  例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项脊轩志》)
  例2、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3、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
  例4、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例1中动作“吠”的执行者是“犬”,这两者构成主谓关系,“西”活用为“吠”的状语,表动作的方位,译为“向西”。同理,例2中的“廷”,例3中的“辇”,例4中的“兄”都不是各自谓语动作的执行者,从而活用作状语,分别表示动作的地点、工具和方式,分别译为“在朝廷”、“乘辇”、“像对待兄长一样”。
  一般情况下,方位名词,如:东、西、左、右、前、后、上、下等,活用作状语出现的频率较高。
  
  二、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三种情况: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由于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在结构形式上和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没有什么区别,它们只是在意念上有所不同:凡能译为“使…怎样”,就是使动用法,凡能译为“认为……怎样”就是意动用法,不具有使动和意动意义的全归为活用作一般动词。下面具体谈谈如何快速判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一)名词前出现能愿动词或副词修饰,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5、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
  例7、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
  例5“刃”前出现能愿动词“欲”,例6“名”前出现能愿动词“能”,例7“王”前出现能愿动词“可”和副词“尽”,从而三例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刃”译作“用刀杀”,“名”译为“识其本名”,“王”译作“称王”。
  (二)名词后出现名词或代词作宾语,此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8、妪,先婢也,乳二世。(《项脊轩志》)
  例9、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例8、例9中“乳”和“师”本都是名词,后不能带宾语,但在这两句中都带了宾语,从而均活用为动词,“乳”为“喂养”,“师”为“认为……是老师”或“把……当作老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三)名词前有介宾结构作状语或后有介宾结构作补语,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10、(魏)南与楚境,西与韩境。(《战国策》)
  例11、晋师军于庐柳。(《左传》)
  例1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例10“境”前有介宾结构“与楚”、“与韩”,译为“接壤”,例11“军”、例12“舍”后分别出现介宾结构“于庐柳”、“于其址”,从而均活用为动词,“军”为“驻扎”之意,“舍”为“筑舍定居”。
  (四)用连词“而”把名词与动词性词语或短语相连,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13、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五人墓碑记》)
  例14、买五人之脰而函之。(《五人墓碑记》)
  例15、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例13名词“墓”和动词“葬”用“而”连接,“墓”活用为动词,指“修墓”。例14“函”和动词性短语“买五人之胫”用“而”连接,名词“函”活用为动词“用盒子装”。例15动词“从”和名词“师”用“而”连接,名词“师”活用为动词“以……为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五)两个名词连用,如果它们之间既不是并列关系、同位关系,又不是偏正关系,也不表示判断,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常活用为动词。具体情况可分为三类:
  (1)连用的两个名词构成主谓关系。后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16、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例17、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
  两例中。“陈胜”“赵王之子孙”分别和“王”、“侯”构成主谓关系,“王”、“侯”活用为动词,作谓语,“王”指“称王”,“侯”指“封侯”。
  (2)两个名词连用构成动宾关系,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18、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例19、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伶官传序》)
  “籍”、“函”和后面的名词构成动宾关系。从而活用为动词,“籍”,“登记”。“函”,“用盒子装”。
  (3)两个名词连用,形成动补关系,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一个名词为地点名词。两者之间可补上介词“于”。
  例20、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例21、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
  “军”、“王”后都带地点名词,都可补上介词“于”,从而活用为动词。
  在文言文高考阅读解题中,以上各种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试看下列:2003年全国高考题: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此句翻译的关键是“廷折”和“面从”,两者结构相同。“折”为动词,有“反驳、驳斥”之意,这里意译为“辩驳”。动词“从”为“听从”之意。从语义看,“廷”、“面”不是动作“折”、“从”的执行者,“折”、“从”的执行者是“裴矩”,根据我们刚刚总结的方法可以判定:“廷”、“面”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当廷”、“当面”。此句可译为: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2004年浙江高考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家歙州 家:定居。
  B、君行坏堰 坏:使……毁坏。
  C、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 知:主持、执掌。
  D、四方奏疏不可其意者悉投二瓮中 可:符合、适合。
  A项“世家歙州”,名词“家’和地点名词“歙州”连用,两者之间可补上介词“于”,形成动补关系,从而名词“家”活用为动词,译为“定居”,可以肯定A项正确。
  2006年重庆高考题:
  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堪:忍受
  B、拜住袖其疏入谏 袖:藏在袖里
  C、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拜:拜访
  D、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少:稍微
  B项“袖其疏”,“袖”、“疏”两个名词连用,形成动宾关系,“袖”活用为动词,意为“藏在袖里”,B项正确。
  ②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这个句子的第二小句“犹以盗目之”,名词“目”后出现代词“之”作宾语,且“目”前出现介词结构“以盗”充当状语,很明显,名词“目”是活用为动词“看,看待”。
  此句可翻译为: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
其他文献
<正>课时:1课时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生物学》(苏教版)教学目标讨论探究:正确分析自然界生物间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食物链;食物链遭到破坏的启
计算机网络异常迅猛地扩展到了全球的每个角落,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和合作交流的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个名副其实的网络时代已经来临。但是,当我们享受着网络带来的种种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佐治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病毒性心肌炎住院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黄芪注射液静脉滴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白细胞介素-6(IL-6)在人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分型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50例胰腺癌组织及20例正常胰腺组
在全国高校中,绝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网络教学依然停留在对理论知识的灌输上,即使有些辅助性的实践操作课程,往往也因为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的制约而不能落到实处,最终导致理论和实践相脱节。许多教育行业的专家清醒地认识到,高校的网络实验室建设已成为开展计算机实践教学的重中之重。  现在,我们惊喜地看到,华中科技大学已率先提出了通过网络解决网络实验建设的思想,并成功付诸实施,为全国其他高校网络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
目的:观察利巴韦林联合小柴胡口服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8年4月~2010年4月我院收治的68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普通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观察组30例,治
《荷花淀》作为孙犁的代表作,为历年的高语教材所选编,对它的教学探讨可以说繁富之极。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它对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可以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他们的学习观念
例一, 激发兴趣。教学《活版》,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见过活版印刷,教师若只凭借课本泛泛讲解,学生很难理解课文内容,不易产生旺盛的学习兴趣,至于对印刷程序的说明则更是难以理解。
不走进互联网,不知道信息的海洋有多广;不走进新课程,不知道教育的理念有多新;不走进高考,不知道教育改革的难度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