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小地方的年轻人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ning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我们带着刚满8个月的孩子回了老家——浙西的一个五线城市。在与同辈、长辈交流的过程中,了解了这样一些事。
  一个大龄未婚女青年,我称之为A。A今年31岁,是家中独女,父亲是公务员,母亲为家庭主妇。从重点大学毕业之后,A接受父母的安排,通过省考进入了家乡政府的一个强势部门,社会地位和收入都令人羡慕。A很快在父母的帮助下买了自己的房子,加上长相不错,一时间为她介绍对象的人不少。也许是A心高气傲,可能更大的原因是小城市奉行“甲男配乙女”的婚配原则,因为A太优秀了,一旦不愿“将就”,甲女的选择空间也就小了很多。
  斗转星移,从大学毕业已经七八年,年过30的A还没有对象,A的母亲开始放话:自己已经无脸出门了。好在A并不与父母住在一起,新居装修也一直拖着没有完成。只要装修不完成,她就可以住在单位宿舍,这样一来,A就可以避免父母随时探访,从而减轻自己的压力。
  一对结婚一年半的夫妻,我称之为B夫妇。B夫妇曾是高中同年级不同班的同学,当年并不认识,但大学毕业后,各自回到家乡小镇,一个在银行任职,一个在高中任教。在选择空间并不大的前提下,两个人在一次聚会中认识并互生好感,几个月后,他们便领了结婚证。可是小两口一直没有怀上孩子,一年的时间并不长,但矛盾却日益激化,男方父母要求女方去检查,女方父母回应要检查就双方一起去。检查的结果是二人都没有问题,但这却成了更大的问题。婆婆在这时出马,各种民间催孕的土方、中药出现在家里,要求女方服下,这令女方非常愤怒。
  在旁人的建议下,女方要求丈夫跟自己搬出去居住,理由是环境简单,可以更好地备孕。但这一建议却遭到公公的反对,当女方希望丈夫据理力争的时候,丈夫却低下了头。几经折腾,女方终于明白,丈夫从小生活在公公的“淫威”之下,即使是结婚后,他也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女方的父母爱女心切,加之女方的上班地点离娘家更近,所以她大部分时间都住在了娘家。
  还有一对婚后育有10个月大孩子的夫妻,我称之为C夫妇。C夫妇婚前恋爱的时间也只有几个月,用“闪婚”来形容他们并不过分。
  婚后,儿子的诞生给家庭带来了欢乐,但育儿的任务分摊也成了更大矛盾的肇因。婆婆责怪媳妇只顾自己、不管儿子,媳妇指责丈夫不够关心自己,甚至存在家暴行为。男方则表态在二选一的情況下,要母亲不要妻子。目前,二人的关系几乎破裂,在对外人倾诉中,他们都喜欢算从婚前到婚后的经济账,以此表明自己付出巨大。在正式离婚前,可预料的是,二人一定会在财产归属和儿子抚养权的争夺上耗费巨大。
  从以上3个家庭的概况,可以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与父母生活在同一空间,或相隔很近,或与父母同住。他们现有的生活严重依赖父母,从工作到买房,再到相亲、结婚、育儿,父母也都希望或已经深度参与其中。
  此外,还有一个或隐或显的共同点是,他们的生活都以家乡小城为舞台。可以说,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工作、生活、结婚、生子,也在这个舞台上相爱相杀、激化矛盾。很多时候,这些矛盾与这个舞台是紧密相连的,若离开这个舞台,才可能消除这些矛盾。遗憾的是,他们中所有的人,要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要么即使意识到,也已经丧失了跳出这个舞台的勇气。
  A原本在杭州读大学,以她的能力,毕业后留在杭州并不成问题,只不过生活可能不像在父母身边那么优裕。但在婚配问题上,如果是留在杭州这样的大城市,A因为足够普通,反倒更容易走入婚姻的殿堂。
  B夫妇也曾在外地读书,他们的情况与A类似,毕业后就接受父母的安排回到家乡。只不过他们并没有A那么优秀,若毕业后留在外地,则婚配选择的空间更大。但反过来,无论哪一方,假如留在了外地,离开父母的他们可能会更加独立。B妻子不会长期待在娘家,B丈夫则能逐步获得人格独立。也许他们不会在一起,也许他们没有如今物质上的充裕,但他们可能会更加独立,也更加自由。
  C夫妇也是本科毕业,与前者情况基本相同。他们的共同经历都是毕业后觉得在大城市太辛苦,最终禁不住父母的威逼利诱回到家乡小城。在进入体制内后,他们的收入丰厚、地位较高。如今再让他们跳出来,去大城市找一份工作,在短期内生活状况一定会有一个断崖式下跌。因此,他们绝没有勇气那样做。
  回到小城市的这些年轻人,一方面自己显得出类拔萃。在大城市,普通本科生堪比大白菜,但在小城市,他们进入体制的概率却不算低,一次不行就考第二次,第二次不行就考第三次,总有一次可以成功。另一方面,他们回到家乡之后,父母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无论是金钱、时间,还是人情关系,深耕多年的父母总有一定优势。
  冷酷一点来说,很多大学毕业的子女选择回乡,是一场与父母的交易。在这场交易中,子女获得了更优裕的物质供给;父母则获得了一种安全感,通过深度介入子女的生活,善于控制以及乐意被控制的这一辈人,获得了内心的一种确定感。若子女漂泊在外,他们照顾不到,也觉得心里不踏实。
  但是,这场交易的负面代价却被家乡的主流观念遮蔽了。在本文所列的3个案例中,我们看到了这场交易与小城市这个舞台紧密相连的内生性问题。即选择回归小城市,选择回到父母身边的子女,他们获得了物质上的充裕,但却失去了自主选择的空间和能力。
  一旦毕业后没能独立,靠向父母,之后便会形成路径依赖。于是,通過工作、婚姻、生子、育儿呈现的家庭矛盾就会越来越多。从此,他们获得了表面安逸的生活,却失去了内心自由的舞台。
  (若 子摘自腾讯《大家》栏目,沈 璐图)
其他文献
有些客人一坐上寿司店的吧台便光顾着讲话,对师傅端出来的寿司连瞧都不瞧一眼,一搁就是五六分钟。  这种行为辜负了师傅事前的用心准备,尤其是亲手捏制的诚意。没有立即享用更是违反了寿司的食用原则。早知如此,师傅一开始就用冷饭来捏,不就好了?或者客人直接去买外带的寿司便当吃,不也一样吗?既然专程到寿司店来享受,我不太理解为什么有客人会这样浪费美食。  很多人都觉得寿司本来就是冷的,任何时候吃都没有差别。那
期刊
为了帮扶全市26万名低收入者,慕尼黑市政府和民间组织制定和出台了許多相关政策和措施。为了让人们对这些政策和措施一目了然,市政府每年都印发名为《在慕尼黑的便利生活》的书籍,约140页,详细介绍该市几百项便利措施,并附有服务机构的地址和电话。通过此书,低收入者可以知道哪里能买到几乎没有用过的二手家具、衣服、鞋子,哪里提供免费食物,哪里可以报名参加政府提供的免费园艺工作体验活动,等。  《在慕尼黑的便利
期刊
中国古代,尧舜搞禅让传为美谈:见贤德者,主动让天下,端的是好!就连韦小宝也知道“尧舜禹汤”是大大的好词。  自然也有些知识分子对禅让制很怀疑。荀子质疑其真实性:“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是陋者之说也。”韩非子更直白:“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意思是:所谓禅让,都是说得好听,实质上,就是强权、逼宫、弑君。  细一想,还真是。中国历史上有年表可查的禅让
期刊
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是著名的巴西纪实摄影师。他的早期作品,总是以战争、污染、逃难、饥饿、劳作等为主题。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自己“病”了。后来,他走向自然,进入风光摄影和动物摄影领域。同时,他的“病”在自然那里得到治愈。  《創世纪》这部摄影大作,是萨尔加多用近10年的时间,在全球进行了32次旅行之后才完成的。这部作品记录了那些脱离现代社会印记的动物及土地,呈现了一个仍然保持着原始状态的星球。萨尔加多
期刊
津端修一出生于1925年,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建筑师。快要30岁时,经相亲认识了英子,二人于1955年结婚。英子女士比修一小3岁,当时是爱知县一位酿酒坊主家的千金,从小到大衣食无忧,身边诸事都有仆人代劳,对錢从不计较。  二人结婚后,英子肩上的担子一下子重了起来:原本花钱大手大脚的她,如今要对一个家庭的收入与支出精打细算;她从前没下过厨房,如今却要每天琢磨怎样才能把饭菜做得更好吃、更健康。  在广岛生
期刊
2017年5月,美国波士顿,中国留学生丁丁刚从哈佛大学法学院LLM(相当于国内法学硕士——作者注)毕业,转身又将投入美国司法考试的准备中。  29年前,因宫内缺氧,丁丁一出生就被诊断患重度脑瘫。在5份病危通知书以及“将来非瘫即傻”的预言面前,妈妈邹翃燕选择将他留下。  2007年,丁丁以660分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6年考入哈佛。丁丁说,能做妈妈的儿子很幸运。  邹翃燕是一名
期刊
菜市在一条胡同里,融化的雪水又黑又脏,脚下湿漉漉的。我跟随手提菜篮的人们往里走。胡同口有辆报刊车,一个患过小儿麻痹症的中年女人守在车旁。她身后的两侧是热气腾腾的炉子,煤火烧得正旺,大铁锅里的面汤开花似的抢着翻上来,大团大团的热气拥挤而出,不断地消失在空气中。这锅汤是做刀削面的,面片飞身落下,沉了又浮。  旁边有一张小桌子,上面排了一溜小碗,碗里有红有绿有黑——辣子、小葱、咸菜等等,女人用手指撮着,
期刊
1  成功艺术品的魅力在于感染力。有个性的建筑在带给人视觉震撼的同时,也影响人大脑的生理状态,左右着人的情绪。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浓缩着生命伤痛的稀世作品《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它的设计者,是大屠杀幸存者后代丹尼尔·里伯斯金。他在设计之初就明确了自己并不想创造一个抚慰人心的空间,而是直接把历史的伤痕具象化成曲折破碎的空间。  游客在踏入这座建筑的一刹那,前一秒的雀跃心情会在庄严肃穆的建筑面前沉静下来
期刊
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所谓的艺术家,从前是用有色土在洞窟的石壁上大略画个野牛形状,现在的一些人则是购买颜料,为商家设计广告画。过去也好,现在也好,艺术家还做许多其他工作。只是我们要牢牢记住,用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方,艺术这个名称所指的事物会大不相同,只要我们心中明白根本没有大写的艺术其物,那么把上述工作统统叫作艺术倒也無妨。  伟大的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在给他的小男孩画素
期刊
狄更斯是英国著名小说家。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批评他说:“狄更斯虽然喜欢描写底层人,像乞丐、孤儿、妓女、小偷之类的;但是他不明白,越是底层的人,越是梦想过中产阶级的生活,而不是仇恨中產阶级。”  反过来,狄更斯虽然也描写有钱人,但是他又缺乏描述有钱人的能力。比如:他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那种善良的富翁,你也不知道这些富翁是做什么生意的,反正就是有钱,天天提高职员的薪水,天天上街拍孩子的脑袋,给他们点零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