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沦》中零余者心理分析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dfafdsfs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沉沦》中的主人公从一个追求自由的青年,变为一个自卑、敏感、孤独的人。他受社會的排挤,并且无力掌控自己的命运,只能通过变态行为抒发压抑的感情,最后在颓废中自杀。显然,这是一个零余者的形象,研究其心理,对当今青年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零余者;心理;《沉沦》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9-0-02
  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是自述传抒情小说,而其作为一种创作潮流始于郁达夫1921年出版的《沉沦》小说集[1]。“一切小说都是作者的自述传”[2],《沉沦》也不例外,此小说“有意识地运用精神分析法,通过不断切换的矛盾冲突以及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灵刻画”[3]或多或少地反映了郁达夫的经历与感情。本文通过分析《沉沦》中主人公的形象与心理轨迹,逐步展示零余者的心理状态及其成因,旨在激励现今刚刚进入社会、承受巨大经济与心理压力的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 新旧文化冲突下的青年
  1.1 反传统与传统的矛盾心态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一项重要制度[4],自清末废科举办学堂以来,读书人通过科举入仕的途径被切断。为了解放思想,促进传统“士”向新型知识分子转变,新文化运动开展。大量西方先进思想涌入国门,掀起了一场思想风暴,迫使知识分子站队。
  《沉沦》中的主人公就成长于新旧思想交替的知识分子家庭。“长兄在日本W大学卒了业,回到北京,考了一个进士,分发在法部当差。”[5]由此可见,主人公的长兄是同时具备新旧思想的。他受新思想的熏陶,却用旧思想谋职,整个人自然也会受此影响。“在部里办事,铁面无私”[5]显然是受传统“修齐治平”的影响,但是他“比一般部内人物又多了一些学识”,[5]这自然离不开在日本接受的新思想,所以“部内上上下下都忌惮他”[5]辞职调任了。所谓长兄如父,主人公的父亲在他3岁时去世,长兄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此背景下,主人公的内心也处于新旧交锋的状态,反传统与传统交织。“他以为他一个人同别的学生不同,不能按部就班地同他们同在一处求学。”[5]这体现出了主人公自我意识的觉醒,也体现出了他与周围人的格格不入。他反抗教会学校的专制弊风,不甘心服从迷信的管束,从而被学校开除,为社会不容。零余者就此与社会产生隔膜,与此同时,他骨子里还保留着旧文人的积习,“幻想自己是多情的骑士”[5]。在新旧冲击下就很容易引起自我的怀疑。而长久的怀疑则会引起幻想,从而培育抑郁病的根苗。可以说他是“在对立与矛盾中挣扎生存”[6]。
  1.2 “心灵孤岛”的形成
  《沉沦》中主人公居家半年后随长兄远赴日本求学。他去日本并非是自愿的,只是因为大哥的一封信。在这种非自愿的情况下,他是缺少动力的,这很容易引起心理上的随波逐流与对自我、对未来的迷茫。
  彼时的日本,经历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及一战后,已经发展成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反观那时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内,知识分子对失败的中央政府的幻灭引发了对省自治的吁求,提倡一种“每一省各自的力量会加强国家的力量”的联邦主义[7],这是一个地方与中央、地方与地方的权力斗争时期;对外,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了对中国的商品与资本输出。
  在这种情况下,主人公很容易形成自卑又抑郁的心态,这是祖国落后引发的民族积郁折射在他身上的表现。自卑的人一般是敏感的,因为自卑的诱因是内心最脆弱的地方。而敏感,是臆想与怀疑的发源地,最后只能“把孤苦的生活都寄希望于飘渺虚无的幻想中”[8]。他“觉得他的日本同学都似在那排斥他”[5],想要获得中国同学的同情,却又后悔起来,心里反而觉得空虚,这种反常的举动容易引起旁人的反感。而敏感的人往往有一颗玻璃心,所以又敌视起这种反感。最终“他同他的几个同胞,竟宛然成了两家仇敌”[5]。越是如此,他就越是自卑,越是自卑,就越要臆想,臆想伴随着反常的举动,而这又引来反感……这就是一个死循环!而“世人与他之间存在的那一道屏障,愈筑愈高了”[5]。再加上思乡的苦闷,现实的孤独,于是就形成了“心灵的孤岛”。
  2 性苦闷的孤独者
  2.1 孤独排遣的失败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以无意识支配人,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行为中。人类最基本的本能之一就是生的本能,而生的本能包含性欲本能”。主人公到达日本一年半之后,受“始祖传来的苦闷”的影响[5],开始自慰。“中年以后的妇人的形体,在他的脑海里,比处女更有挑拨他情动的地方。”[5]这说明他此时产生的不是爱情,而是一种原始情欲的膨胀。另一方面,他的长兄早在一年前就回国了,他搬到了一个孤立的旅馆。周围孤寂的环境更容易使他“感到空虚,感到寂寞”,[9]于是他用自慰排遣,即通过快捷而又简单的方式获得一种短暂的、好像掌握全身的快感与大脑的空灵,从而使“藏在无意识深处被压抑的思想和欲望得以自由地向意识领域流淌”[10],进而排遣负面情绪。但是“个体在寻求欲望的满足时,会释放出其本能中的原罪”[11],自慰结束后,更强烈的空虚、罪恶、不安、羞耻等情绪袭来,所以“他的胸里,总有一种非常的忧虑存在那里了”[5]。主人公是个敏感且自卑的人,自慰对他来说是“犯罪的证据”[5],这又加深了他的负面情绪。同时,敏感自卑的人内心一般是脆弱不坚定的,所以他很难下定决心戒除自慰。时间一长,他有了“高颧骨、青灰色的眼窝与死鱼眼”。[5]这种外貌上的缺点加深了他的自卑,而自卑孤独又需要排遣,愈排遣愈自卑孤独……最终“他的忧郁症也从此厉害起来了”[5]。
  2.2 灵与肉冲突下的自我封闭
  郁达夫在《自序》中这样写道:“《沉沦》是描写着一个病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说是青年忧郁病的解剖,里面也带叙着现代人的苦闷,便是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沉沦》中的主人公,无论是自慰,还是偷窥房东的女儿洗澡;无论是偷听蒲草后情侣的声音,还是入酒楼睡侍女,都是受西方先进思想所谓的“追求性爱乃天赋使然,不应该压抑”的影响。这是一种对“身体发肤不敢毁伤”的圣训的冲击。可惜的是,“爱情最重要的是两情相悦,它不是幻想出来的”[12]。很显然,主人公对房东女儿的爱只是一厢情愿,他只是“因为孤独而追求爱情”[13]。正如前文所说,他有“心理的孤岛”,而且敏感又自卑,因而他从来没有向房东的女儿说出这份爱慕。“爱情需要双方共同努力”[14],这样当然不可能收获爱情。况且他只是馋她“雪样的乳峰与肥白的大腿”[5],房东女儿变成了“追求的情欲对象”[15],这是一份性欲大于感情的爱,是“虚伪的爱情”[16]。   由此可见,用追求爱情来反抗旧思想、旧礼教是多么脆弱。爱情本来是虚无缥缈的,人在热恋时确实会产生激情与勇气,但激情不会持久,总会归于平淡,与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看似是反抗封建礼教的胜利,其实那是一种不彻底的、个人的胜利。有人说“婚姻的本质是牺牲爱情的利益交换”[17]。当你追求爱情时有多么爱你的另一半,等到结婚后你就会收获多大的责任与平淡。时间久了,“家庭、婚姻带来的责任就会像无形的枷锁”[18]一样束缚着彼此。既然内心有了顾虑,又怎么可能不顾一切地投入反封建的斗争中呢?“爱情是日常人伦的琐碎”[19],它或多或少都会消磨人的斗志与锐气。
  3 末路的沉沦
  3.1 死前的呐喊
  “心灵的空虚与孤独是束缚住人们走向死亡的绳索。”[20]《沉沦》中的主人公追求爱情失败之后选择了自杀,可令人困惑的是,他自杀前没有怀念长兄,也没有思念想象的“伊扶”,而是断断续续地说“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5]笔者认为其出现该行为有三大原因。
  第一,主人公的种种失败与心理问题,除了主观因素,很大程度上是积贫积弱的故国引发的,所以他对祖国的感情自然非常强烈。
  第二,“‘我’的悲剧和社会当然有联系”[21]。特别是在与自家兄弟断交、臆想被日本社會排斥、“都在那里排挤我到这世界外去”[5]内心孤独敏感自卑的情况下,对遥远的故土总归是有一定念想的。即使在国内的时候也为社会所不容,但是人在逆境之中总会产生一种对故土的美好幻想与朦胧依恋。
  第三,主人公有“文化恋母”心理,即“为了弥补在现实中所受的种种挫折内心无处宣泄的替代式补偿情结”[22]。文中表示“我再也不爱女人了,我就爱我的祖国,我就把我的祖国当作情人罢”。在追求爱情而不得、在异国他乡与世人绝不相容的境地中,敏感、孤独、自卑、自我封闭的主人公急需一种母性的、温暖的东西来寻求安慰与解脱,而中国人有一种稳定的文化心理,就是落叶归根,这是一种融入国人内心的生命起源与回归思想。当主人公面对冰冷的死亡与迷茫时,潜意识中的这种心理就会被激发出来。
  3.2 毁灭与解脱
  显而易见,主人公“受到命运无情的播弄”[23],最终选择了自杀。这是一个悲剧结尾,也让人感受到了“难以言传的深沉的悲哀”[24]。作家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将真挚的感情融入文字当中”,而“充满感情的文字往往具有强大的感染力”,[25]《沉沦》也是如此。我们分析主人公自杀之因,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作家的感情,以及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从而规避负面情绪,保证心理健康。主人公自杀有两大原因。
  第一,对自己感到失望,对未来感到迷茫。文中有言“我怎么会走上那样的地方?我已经变了一个最下等的人了。悔也无及。我就在这里死了吧”。[5]可以看出,主人公其实是一个体面家庭的人:他长兄是司法界的司法官,二兄是部队里的军官,所以他也敏感有尊严。但无论在国内还是日本,他都被世人排挤,未来一片迷茫,“心灵的孤岛”逐渐形成。他还追求爱情不得,沦为发泄性的奴隶……一系列落差成了他自杀的推手。
  第二,受日本社会的影响。日本近代的许多作家都选择了自杀,如芥川龙之介、太宰治、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等。他们的自杀原因各不相同,但都反映了日本社会不安的苗头。日本社会问题极多,资源有限,常年地震……这对其自杀也有一定的影响。
  4 结语
  《沉沦》中主人公的心理轨迹,可以看作郁达夫甚至一部分五四青年的心理轨迹。当今社会,特别是刚刚大学毕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也面临种种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也有与零余者相似的心理。郁达夫先生对那个时代的颓废、苦闷、挣扎的零余者的心理分析,到现在仍然指引着我们。新的价值体系与健康的群体心理,一直在构建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65.
  [2] 郁达夫.郁达夫文集(第7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279.
  [3] 濮惠盟.精神分析下的《将军底头》——一条意识流动的溪流[J].大众文艺,2019(03):21-22.
  [4] 陈心雨.论科举与中国古代书院教育[J].汉字文化,2020(19):14-15.
  [5] 丁帆.中国新文学作品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3,28-29,32-35,44-45.
  [6] 刘弋舸.悲哀与幸福,死亡与活着——我读余华《活着》[J].大众文艺,2019(03):13-14.
  [7] 沙培德.战争与革命交织的近代中国(1895-1949)[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海外中国研究文库,2016:484.
  [8] 苏向玲.分析《菉竹山房》中二姑姑的“偷窥”行为[J].戏剧之家,2019(28):228,230.
  [9] 田爱平.过去的事,过不去的情——郁达夫小说《过去》中人物的分析与解读[J].汉字文化,2020(19):55-57.
  [10] 侍渝杰.浅论《罪与罚》的伦理观[J].大众文艺,2019(07):45-46.
  [11] 范云燕.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下《德米安》中辛克莱的成长过程分析[J].汉字文化,2020(15):127-128,142.
  [12] 赵紫薇.浅析电影《赎罪》中的爱情与人性[J].汉字文化,2019(16):127-128.
  [13] 陈凯伦.浅谈电影《水形物语》中的孤独与爱情[J].汉字文化,2019(08):45,47.
  [14] 刘新元.浅析《诺丁山》中的爱情观[J].汉字文化,2019(08):28-30.
  [15] 许晨.浅析《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罪与恶[J].汉字文化,2019(19):101-102.
  [16] 袁晨霏.浅析《面纱》中吉娣爱情悲剧的必然性[J].汉字文化,2020(03):86-87,139.
  [17] 陆妍.简·奥斯汀的爱情观念分析[J].汉字文化,2019(16):119-120.
  [18] 张越.电影《驿路》中的婚恋观[J].汉字文化,2019(12):84-85.
  [19] 刘微.悲喜皆为爱:浅谈严歌苓与《陆犯焉识》[J].文学教育(上),2019(03):48-49.
  [20] 吴若菡.孤独与死亡笼罩下的个体生命追求——以欧内斯特·海明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为例[J].大众文艺,2019(12):34-35.
  [21] 张驰.创伤理论下《月牙儿》中“我”悲剧命运的原因[J].汉字文化,2020(20):74-75.
  [22] 张炜玉,李新亮.压抑下的“沉沦”——论郁达夫《沉沦》主人公的伦理心态[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40(03):66-71.
  [23] 薛芳芳,徐紫薇.浅析门罗笔下女性命运的选择——以《逃离》、《激情》、《播弄》为例[J].大众文艺,2018(14):36-37.
  [24] 王贺明.论沈从文爱情小说中的荒诞感[J].戏剧之家,2019(26):222,224.
  [25] 卜嘉敏.从美学的角度论述西方悲剧的审美艺术特征[J].汉字文化,2020(15):121-122.
  作者简介:范扬(2001—),男,江苏常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指导老师:缪军荣
其他文献
扬州剪纸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发展历程、艺术特点都蕴含浓厚的地域特色.本文首先对剪纸艺术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以扬州剪纸为例,概述它的发展历程和艺术风格,探索富有民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解决工人住房问题,全国范围内建设起成批配套的工人公寓.80年代后期,工人住区被纳入工业遗产保护范围.本文以工业生产背景下工人的居住空间为研究方向,以工
摘要: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席卷全球,成为二战后人们面临的最大一次全球性危机,在这场危机中,全球化进程速度减慢。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党和政府采取“世界公共卫生史上最具勇气、最为重大的举措”,领导人民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协调和国际合作,给世界送上一颗“定心丸”,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贡献力量,成为国际舆论场的焦点。传统舆论场形成“西强东弱”的固有局
刺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之一,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刺绣是我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宝贵艺术资源,共同铸就了伟大而烂漫的中华民族文化
网红蜂拥而入,明星倾情加盟,短视频风口下,直播带货着实大火了一把,成为数字经济时代各行业发展中的“爆款”,不少网民也积极参与,可谓是已经发展到“万物皆可卖,人人是主播
“万艳同悲”之一悲——王熙凤在《红楼梦》中雷厉风行、心狠手辣.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争强好胜的天性,二是失败的婚姻.这面纱背后隐藏的是王熙凤的无奈与心酸.她的婚姻从甜蜜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由“追星族”发展而来的粉丝文化成为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广告内容产制与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粉丝文化入手,对流量
摘要:通俗小说《西游记》中的经典人物孙悟空个性自由、有勇有谋,是一个坚韧不拔的行者,同时具有凡人的一些弱点,如冲动易怒等,孙悟空这一人物也蕴含着儒释道三教的思想。虽然孙悟空经历修行最终回归秩序之中,但是这一形象仍然具有反封建意义,现在许多文艺作品对孙悟空形象进行再创作,体现这一形象超越时代局限的人性美。  关键词:通俗小说;人物;《西游记》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张爱玲对人生和爱情都持虚无主义的看法.《倾城之恋》,其实是城倾才恋.这本书看似在讲一个绝美的爱情故事,实际上字里行间充满了讽刺意味.张爱玲在冷眼旁观
摘要:本文从明清两朝的文学作品为切入点,具体分析《浮生六记》《镜花缘》《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作品中的典型女性形象,从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这些女性形象背后展现的中国古代思想以及这一思想的发展和形成原因,为我国古代女性形象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明清文学;女性形象;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I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9-0-02  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