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号:G40(2013)17-02-02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感情朗读就是要读出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的强烈的思想感情。新课程标准明确把有感情朗读作为各年段的教学目标之一:第一学段(1~2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3~4年级)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5~6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①。感情朗读同时也是阅读教学目标之一。然而,由于老师的指导不到位,学生的感情朗读几乎停留在一个水平,没有量的提升,没有质的变化。如何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老师也感到有些困惑,笔者根据仅有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认为。
一、 理解文章,为朗读“奠基”
古人云:情动而辞发。②理解则是“情”动的前提,只有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走进文本,与作者、人物同喜同悲,感同身受,引起共鸣,朗读才会有感情。在初读课文以后,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基调会有一定感悟:或欢快,或悲伤,或赞美,或激昂……这就为感情朗读奠定了基础,为品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作了铺垫。在此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才容易声情并茂,有感而读。反之,光在技巧上、形式上指导,感情朗读永远落不到点子上,只是为读而读,不知缘由。为文造情,不是缘情而发,学生感情朗读也就索然无味。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老师教给我们,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师: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骆驼的沉得住气?
生: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
师: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骆驼做事慢慢悠悠的。
生:骆驼做什么都不着急。
师:除了这些“慢慢地”之外,还有其他的吗?想象一下,用“慢慢地……总会……”说话。
师: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由于学生对内理解透彻,感悟到骆驼的“沉得住气”,朗读的时候不着急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
二、 有效评价,为朗读“启航”
课堂上,老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往往不够丰富,有的重复学生的回答,或者是“嗯,好的!真棒!”“大家要像他这样读。”之类的无关痛痒的泛泛之评,效果并不佳。只有真正给予每个朗读的孩子有针对性的评价,才能让其他孩子明白该注意的内容或该学习的地方。以下是《祖父的园子》教学的一个片段:
师: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大花园,样样都有,你喜欢吗?
生:喜欢!
师:为什么喜欢啊?
生:里面阳光明媚,还有可爱的小昆虫。
师:哦?可爱的昆虫在哪儿呢?
(一生读,读得较为平淡)。
师:她读得怎样?
生:有点平淡,没有把小昆虫的可爱读出来。
师: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生:在描述昆虫“胖乎乎,圆滚滚”这些词这停顿,并夸张点读出来。
师:你来读一读。
(生读,读得好多了。)
师:读得有点味道了。
……
“读得有点味道了。”到底哪些地方读得好,哪里需要改进,评价语笼统,达不到评价目的。如果有意识地点出朗读得好的地方,比如“胖乎乎,圆滚滚”这几个词,使之变化层次明显,只有这样落到实处的评价,才会使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提高朗读水平。
(作者单位:浙江金华市丹溪小学321000)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感情朗读就是要读出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的强烈的思想感情。新课程标准明确把有感情朗读作为各年段的教学目标之一:第一学段(1~2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3~4年级)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5~6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①。感情朗读同时也是阅读教学目标之一。然而,由于老师的指导不到位,学生的感情朗读几乎停留在一个水平,没有量的提升,没有质的变化。如何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老师也感到有些困惑,笔者根据仅有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认为。
一、 理解文章,为朗读“奠基”
古人云:情动而辞发。②理解则是“情”动的前提,只有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走进文本,与作者、人物同喜同悲,感同身受,引起共鸣,朗读才会有感情。在初读课文以后,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基调会有一定感悟:或欢快,或悲伤,或赞美,或激昂……这就为感情朗读奠定了基础,为品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作了铺垫。在此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才容易声情并茂,有感而读。反之,光在技巧上、形式上指导,感情朗读永远落不到点子上,只是为读而读,不知缘由。为文造情,不是缘情而发,学生感情朗读也就索然无味。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老师教给我们,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师: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骆驼的沉得住气?
生: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
师: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骆驼做事慢慢悠悠的。
生:骆驼做什么都不着急。
师:除了这些“慢慢地”之外,还有其他的吗?想象一下,用“慢慢地……总会……”说话。
师: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由于学生对内理解透彻,感悟到骆驼的“沉得住气”,朗读的时候不着急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
二、 有效评价,为朗读“启航”
课堂上,老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往往不够丰富,有的重复学生的回答,或者是“嗯,好的!真棒!”“大家要像他这样读。”之类的无关痛痒的泛泛之评,效果并不佳。只有真正给予每个朗读的孩子有针对性的评价,才能让其他孩子明白该注意的内容或该学习的地方。以下是《祖父的园子》教学的一个片段:
师: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大花园,样样都有,你喜欢吗?
生:喜欢!
师:为什么喜欢啊?
生:里面阳光明媚,还有可爱的小昆虫。
师:哦?可爱的昆虫在哪儿呢?
(一生读,读得较为平淡)。
师:她读得怎样?
生:有点平淡,没有把小昆虫的可爱读出来。
师: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生:在描述昆虫“胖乎乎,圆滚滚”这些词这停顿,并夸张点读出来。
师:你来读一读。
(生读,读得好多了。)
师:读得有点味道了。
……
“读得有点味道了。”到底哪些地方读得好,哪里需要改进,评价语笼统,达不到评价目的。如果有意识地点出朗读得好的地方,比如“胖乎乎,圆滚滚”这几个词,使之变化层次明显,只有这样落到实处的评价,才会使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提高朗读水平。
(作者单位:浙江金华市丹溪小学3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