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评论小组评论姜了的诗:蚂蚱诗评

来源 :昆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ijun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次都说自己太忙好像很虚伪吧?呵呵。没办法,真不知道该换个什么理由,只得继续虚伪。(出汗中……)
  最初看到此次任务,我本来“担心”是要探讨姜了的另一组作品。哦,那已经不是一“组”了。我是说囊括了他很多篇作品的一个帖子,之所以担心,是因为我至今还没有足够的时间细细读完那个长帖。《梵高》这一组只有不多的几篇,这对我来说是“幸运”的,但“不幸”的是我更为喜欢的姜了作品不在这一组里。当然,即便是这样,这些诗歌仍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况且大家都谈这一组的话,不同意见更有对照性。我便简单说一说吧。
  首先,我一直很喜欢姜了的作品。早先读到姜了的作品,还是在我结识守望之前。那是在另一家我们都知道的文学网站,记得当时我还写过一些评论意见,但细节已经忘记。我能感觉到的是,与那时候相比,姜了现在的诗歌少了一些“怪诞”,多了一些成熟和自然;与那时候相比,几乎没有发生变化的是他彻底的诗歌式的思维方式,还有眼中万物皆为诗的书写激情。
  这几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自来水厂》。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显然已经达到至深的程度。很多人已经意识到,诗歌作品的好与不好主要是由诗人对生活的理解程度决定的。这种对生活的理解绝非像提高语言表达技巧那样可以速成。对生活的感悟会帮助诗人形成真正的思想,去思考和发现人们早已习惯、熟视无睹的不合理现象。
  现代人在忙碌中生存,生活变得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我们的麻木、我们的迟钝、我们对生活把握能力的微弱经常通过各种事件表现出来。依照常理和某种惯性生活、失去质疑精神、失去思想、失去独立思维的能力是一种相当可怕的事情。《自来水厂》用朴素的语言为现代人的思维状态勾勒出一幅准确而持久的肖像。这首诗的力度也由此而生。
  我理解这首诗的时候,完全没去想江苏的自来水污染事件,我很希望作者也不是简单地在写人们对于清洁水源保障十分无奈的处境。其实是也无妨,即使是这样的话,仍然不失为一首关注现实问题、可读性强的好诗。
  至于其他几首,像《丹田》《没风,烟怎么办?》《梵高》等,语言都很突出。简单地说:行文很自由,思维很发散,意象很诗歌。
  不过,我觉得这几首过于沉湎在诗人自我的脑力做功中,指向性不清晰。对读者来说,某些脑力运作的功率越大,可读的意义反而越小。
  要是排列一下我喜欢程度的顺序,可能是这样的:1、《自来水厂》,2、《初一代數课》,3、《丹田》,4、《早春的一天》,5、《没风,烟怎么办?》,6、《梵高》。
  我写得很仓促。见谅。借此机会问候姜了。
其他文献
2015年8月末,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即将来临之际,电视每天都在播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实片及影片。为了缅怀父亲也为了了解战争,我们每天坐在电视机前,几乎每时都能看到爸爸讲过的战斗场面,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我们仿佛看到了爸爸的身影……带着对父亲的追思,我们再次整理了他生前留下的回忆录草稿。在他所列提纲中,一篇《尺坎村战斗》还没有动笔,它就发生在爸爸的出生地——牟平。为
期刊
2015年10月8日,原苏联作家、如今的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此,笔者特连线远在欧洲的作家、诗人布兹尼克,对话渐成往事的苏联文学和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文学创作历程。  布兹尼克1947年出生在苏联乌克兰加盟共和国普尔热瓦尔斯克市,其父是苏联航空母舰的设计师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布兹尼克发表了10余部戏剧和电影文学作品,从此蜚声苏联文坛。  布兹尼克是莫斯科作家协会和俄罗
期刊
背景:1986年4月26日,凌晨1:23,一连串爆炸震碎了切尔诺贝利核电厂存放燃料棒的4号反应炉,切尔诺贝利核灾成为20世纪最严重的科技浩劫。  对于1000万人口的小国白俄罗斯来说,这是国家级的灾难。白俄罗斯没有核电厂,但苏联境内有三座接近白俄罗斯的核电厂,其中南边的那座是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二战期间,纳粹军队摧毁了白俄罗斯境内619座村庄,切尔诺贝利灾变让该国失去485座村庄和居住地,其中70座
期刊
老家的院中间,有棵核桃树,它是父亲亲手种的。在它很小、尚未挂果时,旁边还有一棵无花果树,伸着一只只绿巴掌,长得很疯狂,大有和核桃树一争天下的态势。父亲看看核桃树,又看看无花果,狠狠心说:“砍无花果,留核桃!”  无花果被砍掉后,核桃树迅速崛起,“嘭”地一下撑开大伞,挂了许许多多果,且一年年越挂越多。这还不算,它羽翼丰满后,不满足于院子上空狭窄的天空,攻城掠地般扩张,把枝伸到左邻右舍,搭在人家平房上
期刊
人到中年,我越来越喜欢冬天了,年轻时和大多数人一样喜欢春天的诗情画意,夏天的火热幽趣,秋天的浪漫情调;多少年过去,那些闲情逸致早已被日子打磨得千疮百孔;春耕夏锄秋收,疲惫的心平和了。感激自然恩赐的所有悲喜,因为劳累之后,日头就会暖暖地照在冬日农家的炕头上,许多故事都在冬天里开始风生水起了,像病蚌把珍珠孕育,山村的冬日默默把人生的故事珍藏在炉火的温暖里。  那时候,农家都买不起火炉,母亲喜欢生火盆。
期刊
王川,1965年9月生于山东省济南市,1988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联合日报》。在《青年作家》《文艺报》《中国教育报》《山东文学》《当代小说》《海燕·都市美文》《现代语文》《翠苑》等杂志报刊发表文学艺术评论、诗歌、随笔、散文300余篇。作品入选《2007-2008诗歌选》《精美散文诗读本》《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9诗歌》《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10诗歌》《美华华文文学论》
期刊
如果用种植一株植物的过程来比作写诗的过程,姜了只是一个掘地人,挖好坑,插下苗,此后与君无关。读他的诗歌,或喜,或悲,或感动,或麻木,或启迪,或懵懂……都是你自己的,不是诗人强加的。姜了做的只是冷静、客观的呈现,他像这个时代的史官,忠实地记录下世间百态,人情世故,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功过是非留读者评说。  为了忠实地记录,诗人打破了诗歌本该有的韵律、节奏、起承转合,用一支凌厉的笔做片段式的刻画。因为
期刊
乡村警事之风暴潮之夜  深秋来到了。北方刮来的风,告诉大家寒冬已经不远了。相对于其他时节,派出所除了日常工作,也和其他乡镇干部一样,更加侧重于乡镇防火工作。现在植树造林都搞得好,山上植被茂密。有时候父母都感慨,他们年幼时,山上哪里能有这样多的草木,烧火做饭用的草木是要用心去收集的,不像现在满山的草都没人要。就是这满山的草木,让大家时刻不敢疏忽于防火。  天气预报说今夜有风暴潮。派出所所在的乡镇是半
期刊
编者按: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所谓名著,大多离生活太远,有其生命力和时代性,又往往不是一遍能读懂的,所以名著的魅力大多在作者去世若干年后,以耀眼的人性之光和智慧之光穿透时空。读名著就像品茶,需慢慢回味。  经典名著历经历史的长河经久不衰,依然充满魅力,就是因为不同的人从中看到了不同的意义,或者是思想上的共鸣,或者是文字上的余香。  名著不会因为岁月变迁和时光推移而改变对人心的触动。
期刊
编辑荐语:  关注王光垒就是关注我们自己。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王光垒是个典型的八零后,他的岁数正好是我迄今为止参加工作的长度,他对文学充满了满腔的热爱,我从他的身上仿佛看到了年轻时四处求学的自己。这是其一。其二,王光垒在烟台开发区富士康公司工作,这本身也是一个关注点。关注当代年轻的蓝领工人的思想动向、业余生活、文化爱好、人情交往等等这也是我从事工商联非公经济企业领导工作的职责所在。  我与光垒只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