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糕里的百年传承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4447150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疫情形势的好转,气温的回升,古城内的商圈逐渐恢复了热闹。观前街邵磨针巷的一家店面前,人们正排着队等待着一盘盘海棠糕、梅花糕出炉。
  “花糕”世家的“陈老大”
  梅花糕和海棠糕被称为“花糕”,是苏州最传统、最经典、最有特色的传统小吃。它香甜可口,可以说是每个苏州人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也是让老苏州和来自浙沪的游客心甘情愿等待的美食。
  这位在店铺里翻着炉子的师傅有些特别,大家都叫他“陈老大”。“陈老大”名叫陈巧文,因为出生在“糕帮”世家,在江浙沪一带的梅花糕、海棠糕制作行业里,又以精湛的手工技艺深得同行的敬佩和盛赞。因此业内人都叫他“陈老大”。
  细看“陈老大”的家族传承,就能看到海棠糕、梅花糕在江南的发展、演变。海棠糕、梅花糕在清代便是盛行的糕点。而陈巧文的高祖父陈宝山在清朝同治年间入行,之后手艺代代传承。陈巧文也不免从小就受到家庭熏陶。建国初期,他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分别在苏杭两地摆摊做糕,刚满12岁的他,也因为经济拮据,辍学跟随父母开始做糕买“花”。这一做就是60年。
  陈巧文勤快、爱动脑,没几年,就将祖传的“陈氏手艺”学到手,甚至在配料、烘烤等技艺上与父辈不相伯仲。19岁时,他在父母的允许下,自立门户,接过祖传的制作器具,开始独闯江湖谋生。
  改革开放后,陈巧文挑着担子来到了南浩街,打出了“陈氏祖传梅花糕、海棠糕”的招牌,人们慕名而来,场面相当“闹猛”。之后,陈巧文的妻子和妹妹也加入其中,分别在山塘街、双塔市集和观前街形成了家族连锁店。而喜欢海棠糕和梅花糕的食客们,也认准了“陈老大”这块牌子,想吃了,就来解解馋。之后,他还被评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海棠糕里的精致情愫
  一块海棠糕、梅花糕,为何能对老苏州这么具有吸引力?陈巧文说,那是源自配料里的智慧和制作过程中的精湛技艺。
  先说配料,其实梅花糕和海棠糕的配料看似大致相同,但海棠糕多了一层焦糖,更加酥脆,料也更多。正宗海棠糕吃的是铺在上面的十种南北货,如桂圆肉、西瓜子仁、冬瓜糖、黑芝麻、核桃肉、枣泥、蜜枣、松子仁、红绿丝等,颜色形状就像一朵绽放的海棠花。梅花糕主要是吃糕里的豆沙馅,香、脆、糯、甜,口感也丰富。当然,“陈老大”还有一些独门秘方,比如随着人们口味的变化而进行着调节,从前生活艰苦,食客一味爱甜,豆沙好就行,如今,则对口感又更多要求。于是他在豆沙馅儿料里加入了棗泥和猪油,使得糕点在香甜之中又多了许多层次,并且甜而不腻。
  至于制作的过程,更离不开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制作工具,全套“家什”都是铜器所制,都快成古董了。其中制作梅花糕的,还是一个15公斤重的大模具,但因为如今年事已高,他已经换成了形状小一些的进行制作。
  有趣的是,如今的陈巧文表示梅花糕的模具小些也无妨,因为不需要制作许多。“梅花糕扎实,是给干体力活的人吃的,一只下去就饱了。海棠糕精致,以前是给小姐太太们吃的,品品味道正好。现在大家生活条件好了,吃海棠糕的人更多,也更合适。”他说。的确,海棠糕的精致,在曹雪芹的《红楼梦》里贾宝玉对胭脂的情意描述中便有:“袖带盈盈隔座香,新裁谜语费商量。海棠糕好侬亲裹,寄语郎知侬断肠。”吃块海棠糕,有腔有调。
  技艺传承的朴实愿望
  转眼间,陈巧文已经70多岁,对于日夜翻动磨具制作糕点,有些力不从心。说到从百年家族中传承下来的手艺,能够有一个坚守梅花糕、海棠糕技艺的传承人成为了他的心愿。
  这些年,他在坚持制作的同时,也尽力将这门传统手艺保护好、传承好。早在2004年,陈巧文就以“陈老大海棠糕”“陈老大梅花糕”向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商标局注册申请商标,成为全国同行业中第一个拥有注册商标专利的“手艺人”。2005年,“陈老大梅花糕”“陈老大海棠糕”成为第28届世遗会地方特色小吃首例演示品种。2007年,陈巧文打破老相宗制定的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家规”,收了自己的第一个徒弟江建华。2016年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陈氏海棠糕,梅花糕,陈巧文又收了第二个徒弟。2019年5月,在双塔街道第二联合工作站的牵线搭桥下,同样从事传统小吃行业,精通于做冰糖葫芦的新苏州人邸炳华来到陈老大的家中拜师学艺。听到这个年轻人的理想是可以整合不同的小吃,让不同的味道迸发出全新的生机,为传统小吃的发展寻求出路,陈老大爽快地答应了拜师的要求,喝了拜师茶,也打破了传内不传外的“家规”。他说,自己不会拘泥于传统,一切只为了这门手艺更好的传承。
其他文献
土生土长的苏州吴江人,平时都在家里“折腾”什么样的美食?1986年生于吴江芦墟的毕林忠,是个不折不扣的专业吃货:2015年9月拍摄《约驾美食+》旅游微电影,拍摄吴江八大镇小吃,从此进入吴江美食圈,2018年加入吴越美食推进任副秘书长一职,4年半时间拍摄记录吴江当地餐饮美食、小吃、央视厨王争霸赛、央视记录频道采编吴江美食等,还承办了乡镇厨艺比赛,首届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厨艺大赛。2020疫情期间,响应
期刊
春天,不会迟来。在这个万物生机萌发的时节,农村里早已开始一片忙碌。  抓好农村疫情的防控,东太湖度假区(太湖新城)正协调稳步开展着农村各项常规工作:农业方面,紧抓农机、渔业生产安全,有条不紊地进行各产业园基础建设、养猪场建设;水利方面,明确河道疏浚、生态修复和消防整治三大工程的具体任务,陆续开展太湖蓝藻巡查和河道保洁等工作;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正有序开展,确保做好长效管理。  创新性、绿色性的农村建设
期刊
一家从事天然气运输与贸易的企业于今年4月份新成立。但该办理《燃气经营许可证》还是《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企业遇到了难题。求助后,所辖金阊街道很快为企业牵头了与姑苏区住建委、姑苏区应急管理局的沟通协调会,帮助企业梳理业务流程。近日,企业顺利办理了《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  为助力营造“苏州最舒心、党建最暖心”红色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党建领航作用,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金阊街道党工委启动了先锋益企“千
期刊
苏州古城内河道近35公里,是全国河道最长、桥梁最多的城市之一,水绕城转,城在水中。勤勉、规律的河道养护,对苏州古城而言,就好比是定期软化血管、清除血管垃圾,时刻保持容光焕发、颜值在线。  近日,在排摸黄石桥河的过程中,姑苏区金阊街道彩香一村区域网格联动站发现彩香农贸市场对面有一处违章搭建。违章搭建紧贴河道驳岸,严重影响河道景观和安全,拆除的危险系数也较高。为确保整治行动顺利进行,同时避免可能出现的
期刊
你在什么时候看到苏州园林里游人寥寥,拙政园的大门紧闭?你何时在节假日或高峰时段见苏州地铁一号线还有空座?你又想过观前街上人流会稀少到门可罗雀吗?  2020年伊始,尤其武汉封城后,全國性的防疫抗疫战斗打响。出门走一走:万人喧嚣的苏州观前商业街几乎空无一人,百店闭门,只有清洁工人坚守街头反复清扫消毒;留世经典的苏州园林史无前例地关门谢客;每个小区的所有路口,除主通道全部临时封闭。而小巷的风火墙上,是
期刊
疫情袭来,对于身处一线的基层社区,无疑是巨大的挑战。但新社区也通过疫情的考验和一次次工作创新,迎来了快速成长的发展机遇。  白洋湾街道领秀金品社区,位于沪宁高速、白洋街、虎北路与金储街之间的区块内,1700多户常住人口,约计6000多人。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以来,通过门岗时来个“一生一世”,要了解小区防控就看彩色“防疫”布防图,没有“苏城码”你拿手机往我身上扫一扫,要进商店看看有没有“绿码商铺”标识…
期刊
观景不如听景。对苏州最美的描绘,是带着想象。  “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云埋虎寺山藏色,月耀娃宫水放光。”这是白居易在苏州任刺史时登上阊门楼看到的景象。烟柳、画桥、桨声、灯影、人家、红栏、水阁,古朴典雅,灵动秀美,苏州以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形成了前街后河,家家尽枕河的江南水乡风貌。如果是在雨天,身处水气朦胧中,似真似幻。  吳地的历史要从阊门说起。阊门在这里建而毁,毁而建,几经更迭,残垣
期刊
我们常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为师之人,多为学识渊博,品格高尚。而名师名师,不光有名望,被广泛认可,名师更是“明”师,名声在外,源自内功精湛。  名师可遇而不可求,名师也从来不是求来的,名师只能遇见。这就是苏州三六六教育集团一直以来所秉承的文化思想。这是一所拥有名师的教育机构,在这里你可以遇到艺术类、学科类的好老师,与他们聊一聊,向他们学一学,从他们的人生历练、一言一行中便能领悟教育的真谛。  从
期刊
春暖花开、风和日丽的时节里,人们开始纷纷走到老街上、运河边,享受苏城里的风光。但在最寒冷、最艰难时刻的坚守,也还历历在目。在双塔街道,250多位防疫控制点的工作人员为居民付出了艰辛,但他们回忆起当时的日日夜夜,记住的却不是辛苦,而是居民的支持,以及一碗热腾腾的牛肉面。这一碗面的背后,有着一个温暖的故事。  即刻行动的爱心接力  春节之后,疫情防控处于最紧张的时期,各个小区、小巷都设立了防控点,并有
期刊
2020年的初春因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不同,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里的企业们一边全力战“疫”,一边恢复生产,港区也落细落实一系列惠企政策,精准发力,为企业复工复产送上全面保障。众所周知,太仓港区内企业众多,而在这次抗疫中,它们除了保证了安全复工,更为全国抗疫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达成2010吨的酒精生产线  农历新年伊始,太仓新太酒精有限公司的流水线已经高速运转了起来:调试设备、灌装消毒酒精,这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