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探讨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干预策略,本研究采用《教师职业倦怠自测问卷》对西站小学61名教师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不同性别、班主任与非班主任、教龄等教师职业倦怠的差异,找出应对策略,从组织和教师个体两个方面来进行干预,以减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和教育教学质量。
一、教师职业倦怠概述
教师在经历职业倦怠时有以下三种典型的心理或行为表现。1.情绪衰竭感。处于职业倦怠的教师常常表现出疲劳感、性急易怒,容忍度低,并且在情绪上缺乏活力与热情,有一种衰竭、无助感,并对生活冷漠、悲观。2.人格解体。教师人格解体的表现之一是减少接触或拒绝接纳学生;将学生视为没有感情的动物;用带有蔑视色彩的称谓称呼学生;用标签式的语言来描述学生。不仅如此,对同事也常常持有多疑妄想的态度。3.低成就感。当教师感觉他们的职业所带来的金钱、学生赞同、社会认可等很少时,无法产生教师的职业成就感,甚至产生较强的自卑感。
二、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以西站小学全体教师为研究对象,发出问卷62份,剔除无效问卷,共得到有效问卷61份。其中女性48人,男性13人,班主任23人。2.研究工具。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选用了《教师职业倦怠自测问卷》。
三、研究结果:1.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总体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倦怠度很低2人,占调查人数的3.28%;倦怠度较低35人,占调查人数的57.38%;轻度倦怠20人,占调查人数的32.79%;倦怠度高4人,占调查人数的6.56%。其中职业倦怠总人数为24人,占调查人数的39.34%。2.性别的职业倦怠差异。在性别方面,接受调查教师中男教师占21.31%;女教师占78.69%。职业倦怠男教师占职业倦怠总人数的16.67%,职业倦怠女教师占职业倦怠总人数的83.33%。女教师的职业倦怠高于男教师。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女教师既要教育学生,在家庭中还承担着大部分的育儿、家务等任务。二是接受调查的女教师总体上比男教师承担了更多的工作任务。3.是否班主任的职业倦怠差异。小学班主任的职业倦怠率为43.48%,显著高于教师总体倦怠率。原因在于小学班主任除了担任课程任务外,在班级管理、和家长沟通、处理学生问题等方面承担的责任和压力要大于一般科任教师。国外有研究表明,学生的问题行为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重要因素。4.教龄的职业倦怠差异。教龄在10—20年的教师职业倦怠率最高,教龄在10年以上的教师职业倦怠率居中,教龄在20年以上的教师职业倦怠率最低。教龄在10—20年的教师往往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虽然已经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但其知识的输出速度远远大于自身的学习速度,加上家庭负担比较重,因此他们的职业倦怠率最高。而教龄在20年以上的教师,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并取得了学校、家长、学生的认可,所以倦怠程度最轻。
四、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干预策略
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各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比如教师的人格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等。因此最有效的预防和干预的措施是把个体的改变和社会组织的改变结合在一起。1.小学教师组织的职业倦怠干预。(1)社会层面。社会应该提高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水平,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尊师重教。(2)学校层面。首先,学校管理者要分工明确,建立公平的业绩评定制度,学校实行民主管理,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与更大的自由度,以形成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并以公平的赏罚制度来保障。其次,学校管理者要善于使用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断发展和成熟,尤其要加强对教龄在10——20年的教师的激励与培训,引导他们由成熟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成长。第三,学校应提高班主任的待遇,减轻班主任负担,加强班主任培训,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最后,由于小学教师中,女教师占大多数,学校管理者要关心女教师的身体和家庭状况,从而降低职业倦怠。2.小学教师个体的职业倦怠干预。教师应该加强个体的心理保健与调试。具体来说,教师的心理调适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1)合理饮食与锻炼。个体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密不可分,而教师工作是以脑力活动为主,适当的体育锻炼和合理的饮食结构不仅可以增强体质,更能帮助教师缓解精神压力。(2)学会合理归因。通过归因训练,可以使教师成为更加内控的人,他们会更加容易把事情发生的原因归结为个体可以控制的因素,如方法和努力程度等,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减少职业倦怠的发生。(3)拥有积极的态度。积极的态度是成功的阶梯。例如在工作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见解,遇到问题不逃避,采取积极的应对手段。这样可以使教师对工作的投入程度加大,从而降低因逃避问题而产生的职业倦怠。(4)提高专业素养。作为教师必须善于学习,终身学习。教师应该努力争取在职进修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追求专业成长。
一、教师职业倦怠概述
教师在经历职业倦怠时有以下三种典型的心理或行为表现。1.情绪衰竭感。处于职业倦怠的教师常常表现出疲劳感、性急易怒,容忍度低,并且在情绪上缺乏活力与热情,有一种衰竭、无助感,并对生活冷漠、悲观。2.人格解体。教师人格解体的表现之一是减少接触或拒绝接纳学生;将学生视为没有感情的动物;用带有蔑视色彩的称谓称呼学生;用标签式的语言来描述学生。不仅如此,对同事也常常持有多疑妄想的态度。3.低成就感。当教师感觉他们的职业所带来的金钱、学生赞同、社会认可等很少时,无法产生教师的职业成就感,甚至产生较强的自卑感。
二、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以西站小学全体教师为研究对象,发出问卷62份,剔除无效问卷,共得到有效问卷61份。其中女性48人,男性13人,班主任23人。2.研究工具。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选用了《教师职业倦怠自测问卷》。
三、研究结果:1.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总体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倦怠度很低2人,占调查人数的3.28%;倦怠度较低35人,占调查人数的57.38%;轻度倦怠20人,占调查人数的32.79%;倦怠度高4人,占调查人数的6.56%。其中职业倦怠总人数为24人,占调查人数的39.34%。2.性别的职业倦怠差异。在性别方面,接受调查教师中男教师占21.31%;女教师占78.69%。职业倦怠男教师占职业倦怠总人数的16.67%,职业倦怠女教师占职业倦怠总人数的83.33%。女教师的职业倦怠高于男教师。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女教师既要教育学生,在家庭中还承担着大部分的育儿、家务等任务。二是接受调查的女教师总体上比男教师承担了更多的工作任务。3.是否班主任的职业倦怠差异。小学班主任的职业倦怠率为43.48%,显著高于教师总体倦怠率。原因在于小学班主任除了担任课程任务外,在班级管理、和家长沟通、处理学生问题等方面承担的责任和压力要大于一般科任教师。国外有研究表明,学生的问题行为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重要因素。4.教龄的职业倦怠差异。教龄在10—20年的教师职业倦怠率最高,教龄在10年以上的教师职业倦怠率居中,教龄在20年以上的教师职业倦怠率最低。教龄在10—20年的教师往往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虽然已经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但其知识的输出速度远远大于自身的学习速度,加上家庭负担比较重,因此他们的职业倦怠率最高。而教龄在20年以上的教师,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并取得了学校、家长、学生的认可,所以倦怠程度最轻。
四、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干预策略
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各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比如教师的人格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等。因此最有效的预防和干预的措施是把个体的改变和社会组织的改变结合在一起。1.小学教师组织的职业倦怠干预。(1)社会层面。社会应该提高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水平,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尊师重教。(2)学校层面。首先,学校管理者要分工明确,建立公平的业绩评定制度,学校实行民主管理,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与更大的自由度,以形成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并以公平的赏罚制度来保障。其次,学校管理者要善于使用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断发展和成熟,尤其要加强对教龄在10——20年的教师的激励与培训,引导他们由成熟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成长。第三,学校应提高班主任的待遇,减轻班主任负担,加强班主任培训,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最后,由于小学教师中,女教师占大多数,学校管理者要关心女教师的身体和家庭状况,从而降低职业倦怠。2.小学教师个体的职业倦怠干预。教师应该加强个体的心理保健与调试。具体来说,教师的心理调适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1)合理饮食与锻炼。个体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密不可分,而教师工作是以脑力活动为主,适当的体育锻炼和合理的饮食结构不仅可以增强体质,更能帮助教师缓解精神压力。(2)学会合理归因。通过归因训练,可以使教师成为更加内控的人,他们会更加容易把事情发生的原因归结为个体可以控制的因素,如方法和努力程度等,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减少职业倦怠的发生。(3)拥有积极的态度。积极的态度是成功的阶梯。例如在工作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见解,遇到问题不逃避,采取积极的应对手段。这样可以使教师对工作的投入程度加大,从而降低因逃避问题而产生的职业倦怠。(4)提高专业素养。作为教师必须善于学习,终身学习。教师应该努力争取在职进修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追求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