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不动火”的来历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taoxian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是典型的农历节日。汉代以后逐步形成了重阳之日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和避灾免祸的民间风俗,并以节日形式出现,在民间广为流行。民间也流传着“霜降逢重阳,十家烟火九家亡”的说法,这种说法其实是中国古代火耕文化的残余,重阳节也就是古代“火历”下的消防节。按照火历,“季秋内火”是祭祀“大火星”(天蝎座α星)的日子,祭祀时间接近今天的重阳节。虽然作为农历的重阳节只有2000多年的历史,可是作为火历的消防节,“季秋内火”已经被我国的畲民遵从了近5000年。即使是今天,我国的闽西地区依然遵从这一习俗。
  火历之下的“秋节”
  关于“季秋内火”有一种说法,按照火历,指引古代季节性生产的大火星在火历季秋(相当于农历九月)隐退,所以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汉族农事历书《夏小正》中称之为“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隐退,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生产、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星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就像寒食节之后需要“出火”仪式那样,先人们认为有必要在这一节点——秋节,举行相应的“内火祭仪”。
  汉代刘歆在《西京杂记》中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这说明上巳节和重阳节都需要登高,它们分别是“春节”和“秋节”。古代的祭祀内容缺乏记录,但从古代的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和寒食节并入清明节来看,寒食节的祭祀习俗也有可能通过上巳节映射到重阳节上。据说南方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祭拜居家的火神,是祭拜国家的火神祝融的“缩小版”,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古代农历九月祭祀大火星的残余。内火,是指大火星移位退伏,说明季节更换,夏去秋来。对于生活在刀耕火种社会的畲民来说,寒食节相当于他们的春节,是防火季节的结束;季秋(重阳)就是他们的秋节,是防火季节的开端。
  另外,《周礼·夏官·司爟》载“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季春出火,民咸从之。季秋内火,民亦如之。”那么,记载中的季春是哪一天呢?按照火历,寒食节是冬至日起算的第105日,寒食节之前是禁火的,而第二天就可以出火了,通常第二天就是清明节。不过,清明节和重阳节一样是农历的节日,火历之下,只有非常粗略的“季春”和“季秋”作为年度生产的起止日期。出火就是在野外烧荒,这是畲民农业生产的第一步,所以非常慎重。 同样,内火也是一个年度的里程碑事件,内火意味着禁火,不能到野外烧火,这是为了保护野外的燃料,防止烧荒失控,影响来年的收成。也许有很多人对此并不理解,这就需要认识一下刀耕火种时期的经济和生产方式。
  什么是刀耕火种?
传说中的古帝祝融,后人尊为火神

  刀耕火种,又称“刀耕火耨”“火耨刀耕”,是远古人类社会非常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通过把树木砍倒、晒干然后放火烧掉,从植被中清理土地、播种农作物的一种耕作方法。这种农耕方式最早是用石斧、石刀砍树,用火种烧荒,在灰烬上播种。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不需要深耕、翻地),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不需要施肥),完全利用大自然的降水,通过烧荒除草(不需要劳动除草),一般种两三年后易地而种。由于缺乏工具、经营粗放,虽然亩产不低,但需要大片的土地,然而,在相同的劳动力投入之下,这是一种非常经济的耕作方式。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验的积累,这种方式又演化为轮作技术和休耕制,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经济方式,也是人类与环境之间的资源平衡。
  所谓刀耕只是一种象征的说法,一般是指除草。土地一般是不犁不作,如果真的耕了,反而没有好处。因为深耕会把草木灰埋到下面,并把土壤深处的虫卵和草籽翻上来。烧地的时机也是专门的学问,烧晚了会耽误农时,烧早了不能马上播种,肥料流失,反而让杂草得到生长机会。耕种时间越短,树根就越容易复生,植被越容易恢复,水土流失越少。这样,山民总是有地可以种,有山林可供采集狩猎,形成良性的循环。刀耕、锄耕和犁耕并不是3种不同发展阶段的农业方式,而是3种不同场合的农业方式。后两者是农耕生产方式,是人口增加、向环境需索加强的结果。
  刀耕火种经济随着人口的增加而不断演化。远古的农业(神农时代)实行撂荒耕作制,一般是耕种几年之后,便要抛荒,重新寻找新的土地来源,所以氏族搬迁是经常的事。“帝尧始封于唐,有徙晋阳,及为天子,都平阳。”这种耕作制在商代仍然存在,有人认为,商代多次迁都的原因之一便是因为撂荒。到了西周时期,生产方式便开始进入到休闲耕作制(休耕),或轮作技术(轮作)。《诗经》及《周易》中均有葘、新、畬的记载。《尔雅·释地》:“田,一岁曰葘,二岁曰新田,三岁曰畬。”葘田,指休闲田,任其长草;新田是为休闲之后重新耕种之田;畬田则是耕种之后第二年的田,田中已长草,但经过除草之后,仍可种植。葘、新、畲记载的出现,表明以3年为一周期的休闲耕作制度已经出现,是农业技术进步的一个标志。
  原始的刀耕火种只能清除播种之前的杂草,但在播种之后,有些杂草又随作物一同长出,有些杂草不仅辨认困难,且清除起来也要比播种之前困难得多,为使莠不乱苗,中耕除草便出现了。商代卜辞中已有耨草的记载,到西周时期,有关中耕除草的记载就越来越多了,《诗经·小雅·甫田》:“今适南亩,或耘或耔,黍稷薿薿。”耘,即中耕除草,表明当时人们已认识到,经过中耕、除草和培土,作物就可以生长茂盛。中耕除草已成为一项经常性的农活,从而带来了对农具的需求。
  那么,刀耕火种的缺陷是什么?通常刀耕火种只能干3年,3年以上,土壤的肥力耗尽,杂草丛生的燃料密度不足,所以再放火就烧不死野草,缺乏工具对付野草,庄稼竞争不过野草,所以产量急剧下降,就不能继续生产了。
  作为消防节的重阳节
  那么除了作为秋节的重阳节需要庆祝之外,作为禁火的消防节,历史上有记录吗?除了《周礼》中对“季春出火,季秋内火”的记录,宋代大中祥符四年(1015年)宋真宗还发布了《顺时行火詔》,其内容是:“火田之禁,著在礼经。山林之间,合顺时令。其或昆虫未蛰,草木犹蕃,輒纵燎原,则伤生类。诸州县人,畬田并如乡土旧例。自餘焚烧野草,须十月后方得纵火。其行路野宿人所在检察,毋使延燔。”也就是说,大中祥符年间(暖相气候),需要防止野外失火,于是宋真宗发布一则对于农耕社会非常罕见的诏书,规范冬季野外用火的行为。通常暖相气候条件下,野外纵火容易失控,比如1452年,明政府针对蒙古人的烧火行动,把延关城烧了,这说明暖相气候容易导致烧荒失控。另外,公元前492年前后,“鲁人烧积泽”的故事也是发生在暖相气候时期。明代小说《西游记》中,吴承恩借猪八戒的口说出了他的消防观:“八戒道:莫乱谈。烧荒的须在十来月,草衰木枯,方好引火。如今正是蕃盛之时,怎么烧得?”猪八戒想烧荒,需要农历十月份天气干燥的帮助;宋真宗怕烧荒,也是担心农历十月份的天气干燥。
  也许有人要问,为什么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而宋真宗和猪八戒都是担心农历十月之后的事情?这是因为气候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农事需要经常性地调整,例如寒食节本来是靠近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可是那些福建的客家人因为天气暖和,所以在农历二月二就庆祝寒食节,只因为当时的环境温度条件发生了改变,需要与时俱进进行调整。
  现在,我们可以更好地分析这句话——“霜降逢重阳,十家烟火九家亡”。通常重阳是农历九月初九,霜降是农历九月中旬,两者很少相逢,相逢往往是公历的10月中旬,这时候天气已经相当干燥,更有防火的必要性,所以“十家烟火九家亡”的说法是有一定根据的,这一民谚也会让人们更加认真对待重阳节的禁火仪式和风俗。
  【责任编辑】张小萌
其他文献
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于1926年成立  2015年8月23日,又一次“奥林匹克”盛会将再次来到中国。但这次并不是家喻户晓的体坛“奥林匹克”,而是历史学界的“奥林匹克”——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将于8月23~29日在山东济南召开。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是历史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全球性会议,创始于1900年,每5年举办一次。此次会议将是大会百年历程中,第一次走近东方,落户中国。  本次会议
在北京市西城区西四路口偏南,斜对着西安门大街,矗立着一座砖塔,名曰万松老人塔。在周边各种新兴建筑的衬托与包围之下,砖塔颇显老迈,很难吸引世人的目光。砖塔下长眠的是金元之际的高僧、曾被一代名臣耶律楚材礼尊为师的万松野老。  砖塔的故事  耶律楚材(1189~1243年),字晋卿,号玉泉,法号湛然居士,乃契丹皇族之后。据《元史·耶律楚材传》记载,楚材3岁而孤,自幼从母杨氏学,博览群书,无所不窥,亦无所
近年来我国多地遭遇雾霾天气,很多城市都被卷入了黑色的污染之中。一时间,人们对于绿色环境的需求大增,在选择住所或出游时,大多首选提供绿色空间的地方。也许,满眼的绿色会让人把空气中的、心中的阴霾都抛到脑后。  靠近绿色空间真的会让人更加幸福、健康吗?我们是否值得为绿色付出更多的居住成本?绿色环境与心理的研究或许可以为以上问题提供答案。  绿色环境与人的认知  说到绿色环境对人的认知的影响,我们必须提及
DEF CON是全球最负盛名的黑客会议  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国向伊拉克派出特工,将伊拉克从法国购买的防空系统使用的打印机芯片换上了含有计算机病毒的芯片。在美国对伊实施战略空袭前,美特工用遥控手段激活了这些芯片中的病毒,致使伊防空指挥中心主计算机系统程序错乱。这次行动打开了世人的眼界,使人们开始重视网络战。从此,网络战就进入以后的战争中。  2015年初,媒体披露了美国一份题为《信息战路线图
经过5年的漫长飞行,“朱诺”号木星探测器终于在7月4日进入木星轨道,但“朱诺”号上的科学仪器并未启动,这时的轨道很大,每53天绕木星一周。到8月下旬,“朱诺”号启动携带的科学仪器开始近距离探测木星。到10月,“朱诺”号将进入一个每14天绕木星一周的稳定轨道,然后从事长达一年半的木星探测。那么,“朱诺”号将如何探测木星呢?与此前的探测器相比,“朱诺”号又有哪些非凡之处呢?  木星云下的秘密  木星被
起步冰穹A  在南极,大陆被冰体覆盖,形成了平均厚达2450米的“冰盖”,冰盖的最高点是一个叫冰穹A的地方,那里视野开阔,地势平坦。中国继长城站、中山站后建立的第三个南极考察站昆仑站就位于冰穹A西南约7.3千米的地方。  冰穹A是一个非常具有科学考察价值的地方,被称为南极最有地理价值的“高点”。在南极,有类似价值的点共四个,冰穹A是其中之一,另外三个分别被称为“极点”、“冰点”和“磁点”,它们已被
进入2014年,北半球的东西两边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景象。北美入冬以来的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明显偏低,特别是美国中西部和加拿大大部分地区气温偏低更为明显。2014年元旦之后,强暴风雪袭击了全美三分之一以上的地区,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部分地区积雪厚度达60厘米,多个地区刷新最低气温历史记录。与此同时,欧亚北部地区整体大幅偏暖,在强风暴雪肆虐美国大部分地区的2014年1月2日,俄罗斯莫斯科的平均气温为2℃,
千年相传的“野人”之谜,还有“九头鸟”“蛤蟆龙”“驴头狼”“棺材兽”“鸡冠龙”等各种稀奇古怪的神奇动物传说,使神农架成为访幽猎奇者的天堂。即便抛开那些奇异的传说,神农架现实生活的动物物种业已足够丰富多彩。这里是南方与北方、东部与西部的一个过渡和交汇地带,至今已查明的脊椎动物就有鱼类47种、两栖动物33种、爬行动物44种、鸟类389种、哺乳动物76种,已发现的昆虫多达4365种,其中有205个本地特
草鱼以典型的草食性特征而得名,为什么草鱼仅仅吃草就能快速生长呢?随着中国科学家绘制出首个草鱼全基因组序列图谱,这一谜题也有了答案。此前科学家推测,草鱼能够吸收纤维素,但基因研究结果表明,草鱼基因组中并不存在纤维素降解酶基因。草鱼可能通过持续高强度的食物摄入,获取足够多的可利用营养以维持其快速生长。通过和斑马鱼基因的对比,科学家发现在距今4900万~5400万年的时候,草鱼基因组在演化过程中发生了一
科学家的研究显示:在太阳系,火星是与地球最为接近的一颗行星。人们一直认为太阳系的行星中,除了地球以外,火星最有可能出现生命。天文学家寻找的火星生命不是诸如“火星人”那样的高等生命,而是寻找像病毒和细菌那样的低等生命形式,甚至只是期望能找到有生命活动所参与形成的化学产物。  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已向火星发射了近40个探测器,其中超过60%以失败告终。正因为如此,火星被称为“航天器的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