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引领,让阅读感悟驶向快车道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iang19910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少老师无限夸大阅读感悟的作用,似乎阅读教学的目标均能靠阅读感悟达成。结果,满足于不厌其烦地读,迷恋于争先恐后地说,而缺乏适时的点拨和必要的引领。教师带着学生转弯子,学生跟着老师兜圈子,浪费了时间,影响了效率。阅读感悟是阅读教学的方法之一,阅读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仅靠自我感悟远远不够,需要老师适时地引领方向,指点迷津,这样,阅读感悟才能驶向快车道。
  一、适时拓展:以形象构筑促进具体感悟
  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容易机械片面,就事论事,难以借助语言形象去感悟语言情感,阅读感悟缺乏整体性和形象性。而学生对语言的感悟与其所接触到的“外界事物”面的宽与窄、量的多与少有直接的关系。事实上,学生进了课堂,我们虽无可能引导去接触“外界事物”,却有能力指导去再现“外界事物”,让他们在原有形象的回忆与语言材料的结合中,构筑新的形象,从而借助形象的拓展,促进他们对语言情感的具体感悟。如:理解“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人教版课标本五年级上册第26课《开国大典》)这句话时,教者这样引导:你从这句话中感悟到了什么呢?学生有的说感悟到,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传得很远;有的说,听到这庄严的宣告和雄伟的声音,人们非常高兴……
  学生虽初步懂得句子的意思,但语言文字未能变成形象画面,而缺乏形象画面,学生就难以走进语言去真切地感受。此刻,教者可以这样点拨:想一想,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会传到哪些地方?此刻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有的说:“这声音传到城市,大街小巷彩旗飞扬,男女老少欢天喜地,大家敲着锣,打着鼓,欢呼新中国的诞生,欢庆人民的解放。”有的说:“这声音传到农村,田间地头,村前村后,到处锣鼓喧天,人们都拥出家门,欢呼着,高喊着,一个个激动万分,不少人高兴得热泪盈眶。”有的说:“这声音传到学校,大家拿着鲜花,挥着彩带,唱啊,跳啊,喊啊,好像要让这个消息传遍全世界。”这样引导,课文语言在学生面前,就不仅仅是文字符号,也不是抽象的文字组合,而是多彩的形象画面——融语言的意义蕴含、形象内涵、情感内涵于一体的具体形象,是熔炼了学生主观感受、真切情感的丰富想象。可见,当学生阅读感悟缺乏形象支撑时,可及时引导,或者联系生活画面,或者还原语言画面,或者拓展语言形象。这样,学生的感悟就一定是真切的、形象的、具体的。
  二、及时叫停:以目标引领促进准确感悟
  由于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的限制,小学生阅读中总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难点,简单而直接地讲解固然不对,消极而无效地等待也不对。综观教学现状,有些教师把讲解与感悟对立起来,面对阅读理解难点,一味地追求自主,强调感悟。结果,教者“耐心细致”地等待,学生“没有目的”地乱扯,等来的只能是消耗宝贵的时间。如:“从前,大山脚下有座小村庄。小村庄里住着以打猎为生的兄弟俩”(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争论的故事》)一句,一位教师这样引导。
  师:请大家读读这句话,你从中感悟到什么?
  (自读感悟后交流)
  生:我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从前,离现在已经很遥远了。
  生:这个故事发生在大山脚下。
  生:我知道,兄弟俩是以打猎为生的。
  师:请再仔细读读,你从语言文字的背后读出了什么呢?
  (自读思考后交流,学生并无新的发现。无奈中,教者只得给出答案)
  在这里,教者抓住重点句子引导整体理解,值得肯定,但潜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东西,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难以捉摸的。因此,自读感悟必然停留在浅近层面上。
  同样的教学内容,另一教师是这样引导的。
  师:同学们,兄弟俩以打猎为生,而他们竟然让从头顶飞过的大雁飞走了。知道了这些,你会怎样责怪他们呢?
  生:哟,怎么啦,还以打猎为生呢,怎么连飞过头顶的大雁也没有打着,太不应该了。
  生:以打猎为生的人肯定箭法精通,怎么连头顶的大雁也射不下来呢?
  生:你们真不怕人笑话,以打猎为生的人,可以说是百发百中,可你们竟然没有打着头顶的大雁,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请你们好好想想。
  生:你们还兄弟俩呢,还以打猎为生呢,怎么连眼前的大雁也没有打到呢?太不应该了。
  上述案例中,当学生感悟肤浅,难以深入之际,教者应该及时点拨,带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人物,借助对话,以把握课文的整体思路,揣度作者的写作目的,使学生在与人物的对话中,准确而深刻地理解了潜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可见,倡导阅读感悟,提倡自主学习,是让主体于学生,让主角于学生,决不意味着教师要从课堂完全退下来。否则,课堂还要教师干什么!事实上,学生阅读中总会出现种种困惑,有些困惑仅靠学生间的互相启迪难以解决,如果教者抓住重点,或简单讲解,突破难点;或铺路搭桥,构筑联系;或指点迷津,提示思路,学生则可茅塞顿开。因此,对学生的难点、疑难进行引领和点拨,恰恰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促使他们进行更广泛、更深刻的探究,达到更具体、更有效的感悟。
  三、相机捕捉:以资源拓展促使灵活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困惑往往是引领他们深刻理解、深切感悟的契机。敏锐地捕捉,合理地借用,困惑便能生成教学资源,促进阅读感悟。可有些教师,固守预设,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发问,面对学生意料之外的不解,或者是敷衍了事,简单应付,失去了课堂生成的良机;或者是无所适从,难以应对,失去了作为教师的责任。如:老师让学生阅读《凡卡》(人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下册第15课)后质疑,一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凡卡写信用的墨水、钢笔、白纸是谁的呢?”也许是提问太突然,也许是问题太古怪,教者一时不知如何驾驭问题,科学处理,就引导学生围绕“这些东西到底是谁的”展开讨论,学生众说纷纭,最后也没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无奈,老师只能说:“其实,这些到底是谁给的并不重要,我们要关注的是凡卡的命运。”听了老师的话语,学生有的点头,有的茫然。
  上述案例中,学生鸡毛蒜皮的问题,似乎与内容理解和情感感悟关系不大,但稍一思考就可发现其价值——有关墨水等的叙述,潜藏着作者的良苦用心,为此可这样引导:“这些东西是老板的吗?你是怎样理解的呢?”这样,学生便能明白:这是作者的潜心之笔,墨水、钢笔、白纸是谁的?是老板的?不会。因为老板决不会这么寒酸,显然是凡卡的。那他为何放在老板立柜里呢?可见,这是凡卡的“杰作”,它包含了凡卡准备写信的丰富情境。在此基础上,可以“为了写这封信”为题引导想象叙述,让学生在具体画面的想象描述中理解凡卡的“煞费苦心”,从而与结尾“地址不详”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深入理解凡卡的悲惨命运。虽然只是适当提示,没有过多讲解,但学生对其中的形象内涵、情感内涵、语言艺术,却可能有具体深切的感受。
  作者简介: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校长办公室主任,小学语文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郭根福)
其他文献
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一直都是学习重点.但大多数初中学生都认为在小学阶段已经把语文基础知识学的足够扎实而忽略初中语文的学习,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把小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相比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可以有助于辅助教师提升学生的理解力、观察力与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扩展视野,积累更多的文字表述方式与技巧,提升学生的想象力,由此帮助学生作文能
2013年6月6日,我在昆山国际学校上了一堂学科带头人展示课,内容是“阅读复习课之写人篇”,运用的教材是苏教版第十二册语文课本。  鉴于大部分学生怕写作怕做阅读理解题,我想从
阅读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甚至表达能力,并且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都有很大帮助.但是
当我们告别了505+国产小音箱的年代,几乎所有渴望进步的吉他爱好者都日益意识到高品质效果器及音箱的重要性,其对音色影响之深远的程度其实远胜于吉他本身.曾经有海外资深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是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如何提升写作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和祖父的园子》摘自萧红的《呼兰河传》,初读之,感觉文字中透露出的是一种轻松闲适,活泼率性,爽朗纯真。昆虫是可爱的,庄稼是灵动的,种地劳作充满情趣,而祖孙俩的对话又充满了亲
在新课程不断深入改革发展的当下,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中段年纪的探究性阅读教学时,要通过以下几大方面,坚持做到结合读和写,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在开放性的环境中引导学生
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这是目前教师教学的重难点.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根据高中生的具体情
教学实践证明:任何一种高效课堂都离不开师生之间默契的互动,以及教师有效的启发和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在这样教学环境下,学生的潜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效率也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