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P104页、105页。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是教材专门安排来向学生介绍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即“集合”。教材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个小组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时,教材利用直观图(即韦恩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材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学情分析:
  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集合理论可以说是数学的基础。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了。例如,学生在学习数数时,就常常把1个人、2朵花、3枝铅笔等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在学习认识三角形等图形时,也常常把各种不同的三角形用一个圈圈起来表示。又如,学生学习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在三年级上册的科学学习中,已经接触了韦恩图。可见我们的孩子已经具备了,知能基础:能认识到求两个“单集”内的对象的总数用加法计算。会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能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
  生活经验:已经知道求有重复的总和需要把重复部分减掉。认知规律:先用直观的方式发现结果,再用尝试的方式探究过程,最后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习障碍:很难直接用算式解决重叠问题,部分学生不能独立画出正确的图示。学习需求:需要有自主尝试和独立探究的空间,需要通过直观图理解并掌握如何用算式解决重叠问题。我们教师只有读懂学生的这些,才能正确把握教学的目标,使课堂教学出更大的生机和和活力。
  因此,本节课可以建立在学生对于重叠现象的已有认识上,从生活情境出发,具体感受重叠,并借助韦恩图解决实际问题。本课节需要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通过直观的图示真正理解重叠,掌握基本的解题策略,体验解决方法多样性,将原本粗浅的了解上升为直观、系统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体会集合图的好处,学会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思考问题。
  (2)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3)利用生活事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树立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要点分析:
  教学重点: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改编例题,创设情境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我们学校教导处发了这样的一则通知:(出示通知,一生读)
  二、初步探究,感知重叠
  1.查看原始数据,引出重复
  (1)按照学校的要求,每班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比赛?11人。怎么算的?
  师:我们来看看三(1)班是被老师选上的幸运之星。(课件出示)
  师:从这张表格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参加书法比赛的有5人,参加绘画比赛的有6人
  (2)师: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比赛?
  师:怎么会错了呢?再仔细看看,谁来说说?
  (3)师:那到底是多少人呢?我们来数数看。
  重复什么意思?指着第二个小明:“他算吗?”为什么不算?
  (4)师:刚才你们算出来是11人,可现在我们数出来的怎么只有9人呢?
  2.揭示课题
  两项都参加的同学我们可以说他们既参加了书法比赛,又参加了绘画比赛。他们的身份是重叠的,生活中像这样有重复现象的问题,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重叠问题(板书课题:重叠问题)。
  三、经历过程,建立模型
  1.激发欲望,明确要求
  师:刚才,我们通过仔细地查看三(1)班参赛的学生名单,发现有2个同学重复了,但是从这份名单中你能一下子就看出是哪2个人重复了吗?有难度是吧?
  师:看来我这样记录不够清楚,大家想想办法,怎样重新设计一下这份名单能让我们看得更清楚一些?(课件出示要求:既要能让人很清楚地看出参加书法比赛的是哪5个人,参加绘画比赛的是哪6个人,又要能让人很明显地看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是哪两个人。)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约10秒钟后),大家现在有办法了吗?先不急着说,请把你想到的方法在练习纸上表示出来,行吗?你可以自己画,如果感觉有些困难也可以和你小组内的同学合作完成。
  2.独立探究,创生维恩图
  学生探究画法,师巡视,从中找出有代表性的作品准备交流。
  3.展示交流,感知维恩图
  师:我发现咱们班同学的画法很有创意,我从中选了几份,咱们共同来分享一下。我们不让画图的同学自己介绍,只把他们画的图让大家看,我觉得,不用自己介绍就能让别人看懂的方法那才是好方法。
  预设:
  第一种情况:做记号
  师:你是怎么想的?
  第二种情况:写在最前面;写在前面并圈出来
  师:你是怎么想的?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
  师:①哪些同学是两项都参加的?你能上来指一指吗?我们可以给他们圈一圈。
  依次圈出:②只参加书法比赛的3人。③只参加绘画比赛的4人。④参加书法比赛的5人。⑤参加绘画比赛的6人。
  师:恩,这种方法好不好啊?比我们刚才的好多了。
  引导:重复出现的同学用两个名字,我们容易看错。要是用一个名字,也能表示出他们既参加了书法比赛,又参加了绘画比赛,那该多好啊。   第三种情况:两项都参加的同学用一个名字表示(不是写在最前面的)
  出示:他把这两个名字写在这合适吗?应该写在哪?
  第四种情况:在前面并一个名字来表示
  师:你是怎么想的?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
  师:哪一部分是参加书法的,你能用手指一下吗?要不用笔来圈一圈,参加绘画比赛的同学该怎么圈?
  师:圈的时候,你们有什么发现?为什么?
  师:看来,这样调整能清楚地表示重复和不重复的部分。
  4.整理画法,理解维恩图
  (1)动态演示维恩图产生过程。
  师:下面我们把同学们创造出来的韦恩图让电脑再演示一次吧。用一个圈来表示参加书法比赛的同学,再用一个圈来表示参加绘画比赛的同学(师边说边用红色和蓝色画了两个交叉的椭圆),演示形成过程。还是两个圈,不同的是这两个圈不是分开的,而是有一部分重叠在一块的,利用两个圈重叠的这一部分我们恰好可以用来表示什么?
  (2)介绍维恩图的历史。
  师:这种图最早是英国的数学家韦恩提出的,后人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称之为韦恩图。同学真了不起,你们和伟大的数学家韦恩想到一块去了。
  (3)理解维恩图各部分意义。
  (课件出示用不同颜色 ,直观理解各部分意义)
  师:仔细观察,你知道韦恩图的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吗?
  师:a.红色圈内表示的是什么?(参加书法比赛的5个同学)
  b.蓝色圈里表示什么?(参加绘画比赛的6个同学)
  c.中间部分的两个表示什么?(既在参加书法比赛又在绘画比赛的同学)
  d.左边的“紫色部分”表示什么? (只参加书法比赛的同学)
  e.右边的“绿色部分”表示什么? (只参加绘画比赛的同学)
  师:对于韦恩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你都明白吗?请同位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学生同伴互说)
  (4)比较突出维恩图的优势。
  我们把这个韦恩图和刚才的表格比较一下,哪个更好一些?好在哪?
  韦恩图更简洁、美观,它不仅能清楚地表示出重复的和不重复的部分,而且
  也能清楚的表示出这样的5个信息。
  (5)数形结合,运用维恩图。
  师:现在,你能不能根据韦恩图列算式来解决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两项比赛?教师巡视,找不同方法的学生进行板演
  预设整理算法:
  生1:5+6-2=9(人)
  生2:3+2+4=9(人)
  生3:5-2+6=9(人)
  生4:6-2+5=9(人)
  ①看算式提问题:看第一位学生算式‘就图看算式,你有什么新启发?师:谁给他提问题?(生:你为什么减2?(课件动态演示)5在哪里?圈一圈。)
  重点理解为什么-2。课件动态演示
  ②比较:
  3+2+4=9(人)
  5+6-2=9(人)
  a.两道算式中都有个2,这个2表示什么呢?
  圈出+2和-2,为什么(1)中是+2,(2)中是-2?
  b.你能在第一个算式里找到5?6?
  c.3+2表示什么意思?2+4表示什么意思?这就是(1)算式中隐藏着的信息,你也能在(2)中找到隐藏着的信息吗?(课件演示)
  师:现在我们能用这么多的方法算出三(1)班参加比赛的一共是9个人,是谁帮了我们的大忙啊? (韦恩图。)
  四、展开变式,深化模型
  师:下面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那份学校的通知和我们已经解决的那个问题:每班一共要选多少人参加这两项比赛?我们一开始脱口而出的答案是5+6=11人,后来看到三(1)的参赛名单,发现有2人重复了,实际只有9个人。
  我们现在再来思考这个问题,三(1)班是9人,其它班级呢?如三(2)班一定是9人吗?
  老师可能派了几个同学?一共有几种可能?你能画图把自己的猜想表示出来吗?
  反馈:5人。6人。7人。8人。9人。
  课件动态演示:
  重点讲解9人和5人的这两种情况。
  9人:重叠部分是几?0表示什么?没有重叠部分,这两个圈要怎么变化了?
  8人表示重叠部分是?7人呢?6人呢?重叠部分越来越多。
  5人:重叠部分是几?这两个圈又该怎么变化了?
  提问:最多可能派了几人?是哪种情况?最少呢?
  师: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这样一个我们本来觉得很简单的问题,经过我们深入地思考,原来还有这么多的学问
  五、回顾总结,延伸模型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知道什么?
  (2)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关于韦恩图和集合问题,你还有新的问题吗?老师更喜欢那些在解决了问题之后还能提出新问题的同学!
  师:老师这里有个问题,请看(课件出示下表),这是三年级一班参加课外小组的学生名单,为了研究的方便,我用他们的学号来表示。从这份名单中你发现了什么?
  师:重叠现象更复杂了是吧?怎么用韦恩图来表示这三个小组的重叠问题呢?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研究,有兴趣吗?
其他文献
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北京科技大学,是我国实行高校重点实验室制度以来首批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2018年,实验室通过了科技部5年一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近5
期刊
分层教学是一种在班级授课制形式下基于学生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内容,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取得不同成功的有差别课堂教学模式。其在我国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进行实验,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初叶。改革开放后,随着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等被广泛引进和吸收,分层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逐渐兴起。  一、分层教学的有效性  当下,我国中
摘 要:对于学生来讲作文是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品味生活以及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生活的统一体,它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运用。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水平,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独特的、敏锐的触角去感受世界,在感悟中去发现美,进而去表现美,这是语文教育教学的要求。可是现当下很多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的写作水平严重下滑,作为语文教师,看着他们只有半页作文纸长的作文,且还胡话连篇、不知所云,不得不引起我们
摘 要:近年来,中考和高考英语命题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地方取消了英语听力部分的考查,使得相当一部分中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削弱了听力的训练,导致学生不重视听力的培养,有碍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发展。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加大听力训练,注重对听力技巧的传授,加强听力教学方法的探索与研究,以提高中学生英语听力理解能力。  关键词: 组织教学;业务素质;材料;思维;训练规范  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在与培养学
摘 要:初中语文新课标提出,作文教学必须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理话,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鼓励想象与幻想,鼓励自主写作和有创意地表达以及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写作创新训练。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兴趣  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尤其是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因此写作深受广大教师、学生、家长的重视,自然也成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摘 要: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常常会发现一些学生虽然学习态度很端正,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但是学习成绩却一直不理想,究其主要缘由,不难发现这些同学对于数学科目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表面,还没“入门”。数学这门科学,是建立在数理逻辑基础之上的,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运用数理思维,把握数形关系、寻求数形规律、体验数形乐趣,那么学习的效果必然不会理想。培养学生数理思维的习惯和能力,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
摘 要:“听、说、读、写”是任何语言学习中的四项基本技能。写作教学既是巩固“听、说、读”的手段,也是提高语言学习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  一、书写教学  对于写作的教学,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持之以恒,从点滴做起。在开始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就应该强调书写的重要性,而在写作教学中更应该强调书写的规范和整洁。规范、漂亮的书写,犹如一张整洁、精美的名片,令人赏心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入组84例LD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执行小切口后路椎间盘减压术,治疗组执行经
摘 要:历史如何复习,让教师和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是单纯的强化训练,未免枯燥;一味的读书背记,难免单调。而且同样的问题,学生会不断重复。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我们知道复习分为三种:平时复习、阶段复习和总复习。不同的复习有不同的目的与要求。如何能让每一个种复习都达到良好的效果,以下我的看法。  关键词:高中历史;有效复习;方法探究  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包括了中国在内的世界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领域中的
目的 比较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硝普钠不同给药方式的效果.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导引导管给药法,实验组给予患者抽吸导管给药法.结果 经对比两组患者S2B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