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体制下学生主体性凸显及其影响

来源 :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p00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教育体制下,学生被看作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客体。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日益受到重视。学生主体性受到重视的同时,教师教学观也受到了正面影响。
  关键词:主体;主体性;教学观
  
  文章虽然谈的是现代教育体制下的学生主体性问题,在这里我想就传统教育体制下的学生的主体性问题作以简要回忆。时下国内外教育学者们对传统教育的持续时间界定在:从17世纪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到19世纪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这一时间段。在传统教育这段时间以及传统教育以前,由于人类对自身以及客观世界认识的局限性,教师、学校管理者都认为:学生好比一个注水的容器,老师往里面灌什么东西,容器里就是什么东西,即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学生是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这个观念左右着学校的老师,使学生的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被边缘化。
  
  一
  
  要了解学生主体性的凸显,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主体性?主体性是与主体紧密联系的一个概念。关于主体,康德在其《纯粹理性批判》中对这一问题给与了深刻的揭示。他把主体作了二重化的划分,展现出主体的内在矛盾性,由此导致了认识过程中的双向运动。它表明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也是主体的自我意识。在康德的理论中,世界被划分为现象界和本体界,他把现象世界作为认识的领域,将认识主体确立为能动的功能性主体。[1]依据康德对主体的认识,笔者以为在当今众多的对主体性内涵的认识上,更认同的是夏甄陶教授对主体性本质的认识。他认为,主体性就是主体在同客体发生关系的活动过程中的一种功能表现,即主体势作用(所谓主体势,是指主体相对于客体所具有的一种主动的、能动的、自觉自为的态势、状态)。
  
  二
  
  学生在新课程改革中主体性的凸显这一现象首先要从新课程改革的背景谈起,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学生主体地位的觉醒。在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以来,人们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的科学知识越来越丰富,科学知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也起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科学知识带给人类利益的同时,人类也逐渐产生了对科学技术的崇拜,科技理性占据了主导地位,逐渐向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渗透并日益工具化,发展到极至就是我们今天所说之的“工具理性”。在教育领域中的表现为科学教育盛行,人文教育减弱。
  工具理性思想在教育中的渗透影响了人们对教育价值取向的选择。它关注的是实现教育目的手段的选择,而忽视了对教育目的本身及教育本质的追问。这种以“经验—分析”的研究范式导致教育研究的偏执与困惑。要打破教育领域中主导的“罗格斯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就应该纠正唯理主义教育的片面性,倡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注重人的情感、态度、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发展,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公民。这一研究范式的转变在西方世界也出现了相应的反应。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课程与教学理论开始回归课程与教学本身,面向老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帮助老师和学生反思常规、审视权威,在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中建构意义、寻求超越。[2]
  现代教育的精神极力反对“非人性“的课程,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学生的所处的现实世界。与原有的工具理性主义主导下的教育相比,学校教学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从追求单一化转向多样化;从注重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训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和机械灌输的教学方式转向学生的主动建构,积极探索,在理解中学习的方式。从这一观念的转变看,传统教学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兴趣、爱好、需要,扭曲了学生的人格发展,使学生成为“应试”的机器,学校成了压抑人性的场所。新的时代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一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应受到充分尊重的时代。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的巨大灾难,引起了世人向往和平,重视人的生命价值的理性思想的清醒。2001年美国发生的“9.11”事件,作为世纪之始的阴影,再次引起了世人对正义、公平和人性的呼唤。世界各个国家的人们要求关注生命、关注人格、关注尊严,这是人类在自身实践过程中对人的存在的重新反思,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大背景下,也注定了新世纪的教育改革要走人性化发展的道路。在哲学认识论上体现出对人的交互主体性地位的确认。人是互为主体的,而不是把人置于客体的位置上进行控制和支配。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权力的主体,学生有权参与课堂的管理、教材的编写、学校环境的布置等各项事物。这表现了权利分享和对参与主体的声音的倾听。
  从以上的改革背景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的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人看到了自己主动的一面,人不再是蒙昧时代那种被动适应自然的主体,自己可以能动的认识客观世界,改善自我生存的环境。人自我意识觉醒的同时,也就意味着作为学生的人这一主体的意识的凸现。这种主体意识在教育中表现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给与学生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发展创造力。我们强调学生学的主体性的同时,同样也强调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作为学的主体和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并不矛盾,两者是一个统一体。
  
  三
  
  现代传统教育体制下学生主体性凸显的一个影响是:教师必须转变自身旧有的教学观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主体教育观
  首先,教师应该把自己的教育目的确立为:为了每一个孩子,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主体各方面素质和谐主动地发展;摒弃传统的那种灌输知识,注重好学生的做法。其次,教师应该树立新型的教学观,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注重育人,教会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3]
  
  (二)营造民主的学习环境
  尊师重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由于传统教育体制下形成的教师权威的神圣不可侵犯,导致教学中非民主现象屡见不鲜。在这种严格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扼杀。所以,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实现真正的教学民主,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获得知识。教师应该改变“满堂灌”的传统做法,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能动性。教师要一碗水端平,给后进生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三)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随着心理学知识的发展,人类发现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发展中起着智力因素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学生而言,非智力因素一般包括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情趣等等。课堂教学既是一种认知活动,也是一种情感和个性形成的活动。传统的教学忽视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导致了很多学生厌学的现象。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将使学生获得学习的动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培养健全人格和活泼个性。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在他们各自的个体上,而且也体现在他们的群体上。我们应当鼓励同学间合作互助,集思广益,依靠集体力量来主动积极获取知识。我国现阶段的教学,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太少,而且形式过于单一,主要是运用小组讨论,其实合作学习的方式还很多,如“任务分工式”、“切块拼接式”、“作业互助式”、“学生小组成绩分工”等等。即使是小组讨论,也有多种做法和形式,如“问题讨论式”、“循序讨论式”、“实例讨论”、“滚雪球讨论”等等。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合作方式。约翰逊等人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有五个要素,即积极互赖、个体责任、面对面的积极互动、社交技能、小组加工。而在教学实际中“合作学习”往往体现不出这几个要素,因而合作学习效果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为了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要对学生进行社交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要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和合作态度的培养,使他们能在学习中积极合作,在合作中去共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而且要让他们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理解过程。要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转换拓展知识,检验和批判知识,并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徐超华,彭培兰.论人的主体性及其发展阶段[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2]杨明全,宋时春.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J].山东教育,2002.6.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
  [4]王晶,靳淑敏.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观初探[J].中华女子教育学院学报,2004.2.
  
  Under the system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subjectivity of students emerge and effect
  Liu Zi-renHe Kong-chao
  
  Abstract:Under the system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 students is a object in the process of study. withthe raise of human recognize,subjecticity of the students have been appreciated。At the same time the subjecticity of the students have been appreciated ,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of teacher have been affected.
  Key words:subject;subjectivity;perspective of teaching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着重探讨一下高等职业教育中财会专业的技能培训与培养,以及应达到的标准。介绍了珠算技术与点钞技术、书法技能、应用写作技能、英语技能、社交技能等方面的教育。说明了职业教育要在发展中不断强化专业技能训练。  关键词:职业教育;技能    随着新世纪钟声的敲响,方兴未艾的高等职业教育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发展二十一世纪的职业教育,尤其是技能培养,在飞速发展的经济生活中,寻求机遇,迎接挑战
期刊
摘 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教育事业方面 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我们的教育制度仍不完善。探讨教育与经济、自然的相互制约以及利用教育育才的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在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教育;教育与经济;自然;育才    关于教育,多年来已经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颇为深刻的研究,而且也取得了相对明显的效果,但是对教育的研究还不能停止。在此,我仅用一些浅
期刊
摘 要: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在知识经济的全新挑战下,高校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知识合理的结构,过硬的业务能力,健康的身心,以及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等基本素质;努力提高自身的领导能力,以便更好的履行职责,培养出众多的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优秀人才,是学生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词:高校;学生工作者;素质提高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知识经济是21世纪全新挑战的时代,在时代挑战
期刊
摘要:工程量清单(Bill of Quantities,简称B.o.Q单)报价,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工程招、投标报价方式。国家建设部发布的第119号公告,批准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3)为国家标准,自2003年7月1日起实施。[1]《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实施是我国工程造价计价方式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标志着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由传统“量价合一”的计划模式向“量价分
期刊
摘 要: 为适应素质教育对考试制度改革的要求,我们在政治学科中尝试了一种新的考试形式:合作修改教材,现从测试的宗旨和基本要求、测试功能等方面作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考试制度;合作性;政治学科;修改教材     当前,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这将会涉及到教育体系的方方面面,其中重点是考试制度的改革。传统的考试模式总的来说侧重于课本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而对于学生求知能力、实践
期刊
摘要:本文探讨了县级机构改革给基层文化市场稽查带来的影响,提出了其中的一些问题,如:编制问题、经费问题、人员素质和执法质量问题。  关键词:县级机构改革;编制;经费;人员素质;执法质量    随着文化市场20年来的不断发展,各地稽查机构的组织建设,都在不断探索中发展,而且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但从整体来说,发展的步伐不快,而且始终没有树立起应自的法定地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
期刊
摘 要:社会所需要的会计不仅具有专业技能,同时也是一个诚实守信的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人。这就要求学校要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并举。教师,尤其是会计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非专业能力素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作为高职院校会计教师,应注意培养个人人格魅力。  关键词:高职;会计教师;人格魅力;学生素质; 影响    在越来越法律化、规范化的社会,会计不仅应具备专业能力的素质,更需要具有
期刊
摘要:我国个人教育收益率在经历了脑体收入相对倒挂的低收入阶段后,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逐年提高,论文从新就业人员的教育收益率角度做了实证研究,并从劳动力市场制度沿革等角度分析个人教育收益率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教育产品的供给、教育管理体制以及就业观念等三个因素对当前个人教育收益率提高的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教育;个人收益率;对策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社会环
期刊
摘要:20世纪中国的教育研究主要是科学和人文两大范式的争论,以复杂科学为代表的新理论将改变教育研究范式的这种二元对立,走向多元整合的综合性研究范式,回归到符合中国传统的教育研究方法论。  关键词:科学;人文;复杂性;综合;传统    一、中国教育研究概况  伴随着西方教育理论的传入和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建立与发展,中国开始了有意识有系统的教育研究。从早期生搬硬套的“目的——方法”为思维特征的教育研究
期刊
摘要:本文论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举例说明了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几种反映。  关键词:语言;文化;差异;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语言与文化的辨证关系    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语言既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又是文化的重要内容。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同人类社会的文化息息相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语言无不打上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文化烙印。文化是一个包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