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营造氛围,鼓励创新及创造环境,大胆创新两个方面讨论了如何在劳动课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劳动课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在教育。由此可见,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创新的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精神是教育的伟大历史使命。
在劳动课中,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营造氛围,鼓励创新
创新意识的开发需要营造民主、和谐、自由、开放的氛围,良好的氛围可以激发儿童的创新意识。
1.佳作欣赏,激发创新热情。
如上《制作拼盘》一课时,我先拿出一盘色、形、味俱全的凉菜——拉皮黄瓜,让学生鉴赏。学生面对这如工艺品一样的拼盘,十分好奇,纷纷问我:这盘菜是怎样做出来的呢?于是我抓住学生急于求知的心理,让学生自己看书,考虑《制作拼盘——拉皮黄瓜》需要几步完成,每一步都怎样做,这样变以往让学生硬性地掌握知识为学生主动求知。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下,学生很快地做出一盘盘颜色、刀法、口味俱全的拼盘。从颜色搭配到造型的创新,无不体现出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做好后,分组品评鉴赏,看哪组学生的拼盘做得既美观又味鲜,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被大家赞美,都十分高兴。
2.熏陶感染,体会创新乐趣。
如上《洗小件衣物》一课时,我在黑板上画了几幅儿童愉快劳动的场景,并把劳动过程编成儿歌,让学生边劳动边唱。同时小组进行比赛,先看哪组学生能把衣服洗得既快又干净,再看哪组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产生奇思妙想,把衣服上的污渍洗干净。这样既达到教学目的,又巩固劳动技能,使学生体验到劳动的乐趣。
3.直观演示,增添创新乐趣。
劳动课的直观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电化教学、实物、图片、演示等直观教学使学生仔细地观察作品制作的每一个过程,从而学会操作技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如上《制作花环花束》一课时,我先出示事先制作好的花环花束,让学生仔细观察,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然后对制作中的难点进行适当点拨,随后学生分组进行制作,教师强调让学生不拘于课本中的制作方法。自己动脑想,看制作花环花束,除了书上介绍的方法外,还能想出哪些粘花环花束的方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出新颖别致、花型各异的花环花束。随后让学生手举自己亲手制作的花环花束,伴着《运动员进行曲》,昂头挺胸地走到前面来,把作品展示给学生看,面对同学那一句句赞赏的话语和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学生兴奋不已,增添了劳动乐趣。
4.质疑问难,激发创新欲望。
在质疑问难中,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尊重学生的创新个性。创新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小学生活与劳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质疑问难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鼓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批判、敢于质疑。在教学《编结网袋》一课时,我先出示一只编好的精致网袋,然后问:“如果你是厂里的工人,你会用到哪些材料,怎么来织?”这一问激活课堂,学生产生疑问,究竟需要哪些材料?然后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发现需要金属圈、长纱绳、剪刀和粗绳等材料和工具,再对教学过程进行质疑,在思考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从而自然而然地总结出编织网袋的步骤,教学内容也随之得到强化。在学生回答时,教师不能随便说“我同意他的观点”或“我和他一样”之类的话,让他们知道每个人的基础不同,想法也不同,让每个学生敢于创新。
二、创造环境,大胆创新
1.课内亲身实践,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创造思维的发展,总是与创新活动相联系的,因此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创新的客观环境是极重要的。从课堂环境说,应为儿童提供创新性思维的机会。比如讲《修剪篱笆》一课时,我把学生带到学校绿篱边,让他们仔细观察从外形看有什么特点?同时亲自动手修剪绿篱,让学生有亲身实践的机会。同时让学生说绿篱除了常见的梯形外,还可以修建成哪些形状?学生集思广益,想出把绿篱可以修建成城垛、波浪、孔雀开屏、大熊猫、球形等,从而发展儿童的创新思维。
2.课外成立兴趣小组,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课外环境说,鼓励儿童自发地成立课外手工制作小组、家务劳动组及园艺组课外小组,每月举行一次各小组成果展评,看哪组学生的作品最优秀。
这样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在课外得到延伸和发展。从课内到课外,形成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就会时时处处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在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提高。
3.创设多彩的问题情境,奉送给学生创新的时间。
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学活动的好坏是决定能否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我们要相信学生的潜能,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只有激发和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有可能实现。仍以《剪窗花》为例,一张正方形彩纸,折成与它面积的八分之一同样大小的三角形共有多少种折法,教师可以通过传统手段或投影、视频展台等现代手段示范一种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其他多种方法进行折叠;《做毽子》可将两种毽托与毽毛的结合方法图示展示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探索其他结合方法。技能在于训练,知识在于探索,知识是简单、快捷操作的一把金钥匙。在大力提高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今天,我們应在宝贵的40分钟内为学生营造“创新”的氛围,创设多彩的问题情境,给学生“创新”的时间。
4.展评欣赏,延伸创新。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赞扬,我们必须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如在教学过程中,可设计展评欣赏这一环节。通过师生共同评价教与学双方的成败,使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巩固所学知识,从而推进教学的延伸。在展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激发勇于探索再次创造的欲望。劳动课教师确立面向全体学生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注意发现学生个性特长,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发展。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在于学生是否创造了什么,关键是让他们学会怎样创造,通过劳动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养成探究式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树立创造意识,发展他们的创造力,从而为创造人才培养打下基础。在小学劳动课中,必须尽量地创造一切条件,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实践能力。要从激发学生劳动实践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优化劳动课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综合素质,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能帮助学生不断创造新的价值。我们必须立足长远,放眼未来,进一步认识劳动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努力探索劳动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持歧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力求使学生积极、主动、和谐地学习,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造力培养,为其心灵世界的独特性和丰富性营造必备的教育氛围,达到培养儿童创新精神的目的。
关键词: 劳动课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在教育。由此可见,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创新的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精神是教育的伟大历史使命。
在劳动课中,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营造氛围,鼓励创新
创新意识的开发需要营造民主、和谐、自由、开放的氛围,良好的氛围可以激发儿童的创新意识。
1.佳作欣赏,激发创新热情。
如上《制作拼盘》一课时,我先拿出一盘色、形、味俱全的凉菜——拉皮黄瓜,让学生鉴赏。学生面对这如工艺品一样的拼盘,十分好奇,纷纷问我:这盘菜是怎样做出来的呢?于是我抓住学生急于求知的心理,让学生自己看书,考虑《制作拼盘——拉皮黄瓜》需要几步完成,每一步都怎样做,这样变以往让学生硬性地掌握知识为学生主动求知。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下,学生很快地做出一盘盘颜色、刀法、口味俱全的拼盘。从颜色搭配到造型的创新,无不体现出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做好后,分组品评鉴赏,看哪组学生的拼盘做得既美观又味鲜,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被大家赞美,都十分高兴。
2.熏陶感染,体会创新乐趣。
如上《洗小件衣物》一课时,我在黑板上画了几幅儿童愉快劳动的场景,并把劳动过程编成儿歌,让学生边劳动边唱。同时小组进行比赛,先看哪组学生能把衣服洗得既快又干净,再看哪组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产生奇思妙想,把衣服上的污渍洗干净。这样既达到教学目的,又巩固劳动技能,使学生体验到劳动的乐趣。
3.直观演示,增添创新乐趣。
劳动课的直观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电化教学、实物、图片、演示等直观教学使学生仔细地观察作品制作的每一个过程,从而学会操作技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如上《制作花环花束》一课时,我先出示事先制作好的花环花束,让学生仔细观察,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然后对制作中的难点进行适当点拨,随后学生分组进行制作,教师强调让学生不拘于课本中的制作方法。自己动脑想,看制作花环花束,除了书上介绍的方法外,还能想出哪些粘花环花束的方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出新颖别致、花型各异的花环花束。随后让学生手举自己亲手制作的花环花束,伴着《运动员进行曲》,昂头挺胸地走到前面来,把作品展示给学生看,面对同学那一句句赞赏的话语和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学生兴奋不已,增添了劳动乐趣。
4.质疑问难,激发创新欲望。
在质疑问难中,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尊重学生的创新个性。创新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小学生活与劳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质疑问难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鼓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批判、敢于质疑。在教学《编结网袋》一课时,我先出示一只编好的精致网袋,然后问:“如果你是厂里的工人,你会用到哪些材料,怎么来织?”这一问激活课堂,学生产生疑问,究竟需要哪些材料?然后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发现需要金属圈、长纱绳、剪刀和粗绳等材料和工具,再对教学过程进行质疑,在思考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从而自然而然地总结出编织网袋的步骤,教学内容也随之得到强化。在学生回答时,教师不能随便说“我同意他的观点”或“我和他一样”之类的话,让他们知道每个人的基础不同,想法也不同,让每个学生敢于创新。
二、创造环境,大胆创新
1.课内亲身实践,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创造思维的发展,总是与创新活动相联系的,因此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创新的客观环境是极重要的。从课堂环境说,应为儿童提供创新性思维的机会。比如讲《修剪篱笆》一课时,我把学生带到学校绿篱边,让他们仔细观察从外形看有什么特点?同时亲自动手修剪绿篱,让学生有亲身实践的机会。同时让学生说绿篱除了常见的梯形外,还可以修建成哪些形状?学生集思广益,想出把绿篱可以修建成城垛、波浪、孔雀开屏、大熊猫、球形等,从而发展儿童的创新思维。
2.课外成立兴趣小组,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课外环境说,鼓励儿童自发地成立课外手工制作小组、家务劳动组及园艺组课外小组,每月举行一次各小组成果展评,看哪组学生的作品最优秀。
这样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在课外得到延伸和发展。从课内到课外,形成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就会时时处处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在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提高。
3.创设多彩的问题情境,奉送给学生创新的时间。
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学活动的好坏是决定能否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我们要相信学生的潜能,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只有激发和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有可能实现。仍以《剪窗花》为例,一张正方形彩纸,折成与它面积的八分之一同样大小的三角形共有多少种折法,教师可以通过传统手段或投影、视频展台等现代手段示范一种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其他多种方法进行折叠;《做毽子》可将两种毽托与毽毛的结合方法图示展示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探索其他结合方法。技能在于训练,知识在于探索,知识是简单、快捷操作的一把金钥匙。在大力提高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今天,我們应在宝贵的40分钟内为学生营造“创新”的氛围,创设多彩的问题情境,给学生“创新”的时间。
4.展评欣赏,延伸创新。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赞扬,我们必须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如在教学过程中,可设计展评欣赏这一环节。通过师生共同评价教与学双方的成败,使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巩固所学知识,从而推进教学的延伸。在展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激发勇于探索再次创造的欲望。劳动课教师确立面向全体学生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注意发现学生个性特长,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发展。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在于学生是否创造了什么,关键是让他们学会怎样创造,通过劳动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养成探究式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树立创造意识,发展他们的创造力,从而为创造人才培养打下基础。在小学劳动课中,必须尽量地创造一切条件,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实践能力。要从激发学生劳动实践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优化劳动课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综合素质,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能帮助学生不断创造新的价值。我们必须立足长远,放眼未来,进一步认识劳动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努力探索劳动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持歧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力求使学生积极、主动、和谐地学习,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造力培养,为其心灵世界的独特性和丰富性营造必备的教育氛围,达到培养儿童创新精神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