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思考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vin09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09年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问题更加突显,国家推出了系列缓解大学生就业的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是开辟基层就业空间。本文分析了当今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行性,并对如何进一步有效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基层
  
  大学生就业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牵动着学生、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神经。尤其是2008年9月出现金融危机以来,09年初全国劳动力市场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在此背景下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力度,推出了诸如在大学毕业生中征兵、选拔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特设教师岗位计划等新措施。然而从我校今年的毕业生主动参与面向基层就业的实际情况看,国家这些利好政策的实施其成效不容乐观。因此,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是我们应该认真认识并思考的一项课题。本文所称基层泛指艰苦岗位及农村等欠发达地方或领域。
  
  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历史必然性
  
  1、当前大学生就业历史条件和就业基本矛盾。目前,我国各类就业人口规模在逐年增加,“存量”和“增量”并存,交织成“新债老债一起还”这样的全国性就业问题,这是转型时期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特定历史条件。这些历史条件它是动态的和演进的,会持续地影响、约束甚至决定就业问题在下一阶段的走向。
  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去考察会发现不同的问题,譬如: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市场就业机制存在一定弊端;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结构错位;国家扩招导致大学生比例过大;整体素质下滑;自身缺乏工作经验;没有突破“传统就业期”的限制,树立“全年就业期”的思想;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等。
  大学生就业问题,尽管如此复杂,但其真正本质性的问题——总量矛盾不应该被其它矛盾所遮蔽。当用人标准持续走高而工资持续走低,当大范围地出现大学生努力调整自身仍不能合理就业的时候,总量矛盾就应当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矛盾,即在大学生这一“知识型劳动力”层次上的供大于求。除非我们认为他们大范围地转移到简单劳动或体力劳动层次的就业市场是正常的要素流动。
  自99年开始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容使大学毕业生数量激增,而短时期内新增的能够符合大学生就业意愿或者说就业回报预期的岗位并未同步激增。当然岗位不能激增既有经济发展规律的制约,也有我国转型社会的特殊情况:国有经济逐步退出一般竞争性生产领域,空间收缩并向外溢出劳动力,“此消彼长”,其对新增劳动力的宏观就业贡献似乎可以忽略。而非公有制经济当今发育并不充分,对“知识型劳动力”容纳能力有限,这些使得大学生们在传统就业空间中的“失地”不能完全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内“收复”,形成一定程度的“无业可就”性质的“就业难”。
  总之,毕业生人数激增而匹配岗位增速相对缓慢,这两种因素造成了人才供给大于需求或超前于需求,大学生向下就业的趋势短期内将难以克服。
  2、当今国内社会发展建设的基本进程和态势。随着国家综合实力增强,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科学发展、协调全面发展、区域平衡发展已经摆到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位置。2004年后中央连续四次下发“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2005年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发展战略,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给与农业耕种补贴。2006年初,中共中央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政治、经济、科教文卫等方面支持农村发展,并将“十一五”时期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为消除城乡之间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距,促进农村健康发展奠定基础。此外,国家实施的“中部崛起”、“西部开发”战略,无一不传达了加快基层及落后地区建设步伐的信号。
  社会基层建设需要物质、资金、制度和人才支持,其中人才要素是最根本的要素,同时也是最难调度的要素。基层的建设需要大量智力支持,需要大量有见识、有一定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当今基层社会人才短缺、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匮乏,农村发展突出的问题之一是缺乏领路人、带头人。这是当前制约基层发展、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政治、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进一步稳定、健康、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从以上两点看,一方面是高等教育快速扩张,大学毕业生迅猛增长,人才供给的剩余;另一方面是基层建设和发展对人才的渴望,社会基层对人才潜在的巨大需求。由此看来,这一多一少两者恰恰构成了大学毕业生走向基层就业的历史必然性,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只是从中加快了国家推进此项工作的进程。
  
  二、大学毕业生转向基层就业的现实可行性
  
  1、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有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支撑。在基层尤其是在农村工作,涉及政治、经济、科教文卫等领域,工作环境和条件很艰苦,有些事务的处理、问题的解决很艰难,但是从大学生自身特点看,他们历经四年的大学培养,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素质和经济、政治、法律等综合素养,有胜人一筹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眼光,还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意识,具备完成基层工作事务的基础能力,具备胜任基层工作的优越条件。
  2、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已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当前,国家为促进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采取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包括:对毕业后去农村服务或工作满一定时间的可以免还贷款和利息;在基层工作满三年,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为国家公务员、优先选干提干、优先录取研究生等等,这些都是国家针对大学生基层就业采取的有效措施。最近的11月20日,教育部召开的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强调,要巩固和完善政策,进一步健全鼓励毕业生下基层的政策体系,并积极开辟新的基层就业领域和项目。
  3、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已有一定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支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宽容度增加,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具备了一定的舆论氛围和环境。大学生的身份从“国家干部”、“知识分子”到今天的“普通劳动者”最终认同,大学生已经不再被强调为过去的“天之骄子”。常态下,大学生就业首选是城市,因为城里就业机会多、个人发展前途大、经济和生活条件便利,呈现出在城市“扎堆”的现象。但是在高校扩招后的今天,大学生就业供需失衡的矛盾日益严重,读完大学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甚至一些农村生源大学生在城市找不到工作而不得不回到原籍,这些人既没有农业户口,也没有正式工作,成为了农村和城市的边缘人。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就业难和多种就业形式对策的舆论引导,使得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残酷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不一定能在城市里工作的观念渐渐的也就被接受,社会各界对于大学生“非正规就业”、“不对称就业”也逐步持理解和支持态度。这些为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提供了舆论环境和心理包容。
  当然,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舆论氛围在城市要好于农村。在农村,上大学被认为是改变农民身份、脱离简单体力劳动,实现向社会上层流动的唯一出路,能不能在城市就业是多数农村家庭对读书有用无用的简单判断。
  
  三、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实践策略性
  
  让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既是国家对大学生的一种安置,同时也是国家为基层引进、储备人才,促进基层开发建设的一项利国利民的举措,有广阔的空间,是一项大有可为的就业措施,但引导毕业生积极参与基层就业这不能期望高校单方发力就可以奏效,推进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需要大学毕业生自身、高校、政府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和支持。
  1、教育鼓动。高校利用就业指导给毕业生们讲解形势和政策,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与其在城市失业,不如到基层创业”,在基层的建设中发展和成长,达到为建设基层服务和解决自身就业的“双赢”结果。当然,学生们不会因为听了一两次宣传鼓动而大量“弃城投农”。调查显示,不少学生对基层的艰苦有心理承受力,但是对长期的艰难或是对前景的不明则难以忍耐,这也是他们不愿痛下决心去基层就业的根本原因。此时,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向学生们把人力资源在基层的发展空间和前景描绘得更清晰些,也许能再打消一部分学生的顾虑。
  2、市场选择。国家为大学毕业生们提供了面向基层的这些众多领域和空间,但是我们仍然不能指望现实条件下大学生去基层的热情高涨,不过市场的力量会使毕业生们自然地做出调节与分流,就业需求的刚性决定了他们当中的部分人为避免失业会在市场中及时调整自身,包括就业期望值与就业选择,以应对现实对他们提出的挑战。既然架子搭好了,那么总有一批鸭子会被赶到架子上去的。
  3、政策跟进。国家仍需逐步完善促进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制度,有必要进一步采取有利于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和发展的更加具体、系统、配套的优惠措施和政策。比如:(1)帮助其解决“后顾之忧”。包括把在农村各领域就业的大学生纳入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许可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在一定范围内选择自己户口所在地,享受户口所在地各项待遇等。(2)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致富。利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契机,充分发挥政策和资金的杠杆作用,为在农村自主创业致富的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包括:优惠出租土地、提供启动资金或一定数额的优惠贷款、完善基础设施等服务。在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同时带动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创收,在大学生致富的过程中带动村民致富。
  4、甜头示范。这是对毕业生们最关键也将是最有效的引导。当前国家推出的各项优惠政策的具体执行与落实,即将毕业的后来大学生们正拭目以待,“已上架的鸭子们”反馈回来的信息是传递给后来者的最好指引。点燃大学生参与基层就业的积极性不可能一蹴而就,快或许它需要2-3年的观察,慢或许要等上5-8年甚至更长时间也未可知。
  
  参考文献
  [1]余红娜.大众化高等教育下就业的矛盾与对策初探[J].高教与经济,2006,(6).
  [2]喻旦辉.试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困难与对策[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6,(9).
  
  作者简介:王慧(1975—),女,中南大学在读硕士,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囧”等词是盛行于网络的热门词汇,象似性亦是认知语言学讨论的热门话题。文章以“囧”等词为例,从词汇象似性的角度对网络词汇进行解读。  【关键词】囧;网络词汇;象似性;词汇象似性    引言  网络代表了新技术和新文化,在这个平台上每天都在催生新事物。自互联网出现以来,人们特别是年轻人,便以极大的热情去接受它、迷恋它。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网络上流行这么一个字——“囧”字。有人把它称之为“2
期刊
【摘要】科学的薪酬激励制度是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论述了薪酬的定义;提出了民办高校建立薪酬激励制度所应遵循的原则、薪酬构成的内容以及薪酬的形成机制以及薪酬与考核的关系。  【关键词】薪酬;民办高校;激励制度;绩效考核    一、薪酬概述    薪酬,是指员工向其工作单位提供所需要的劳动从而获得的各种形式的补偿,是单位支付给员工的劳动报酬。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不
期刊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通过对钦州学院环境与经济学系地理专业2010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钦州学院环境与经济学系地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地理科学专业;就业意向;钦州学院    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我国劳动就业问题中的新矛盾。它继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进
期刊
【摘要】从社会、用人单位、高校及学生四个方面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成因,指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高校党组织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明确就业指导工作思路;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生管理工作,提升毕业生就业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困境;就业指导    前言  高校
期刊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体制转轨过程中的产物,有着其特殊性,由于我国体制转轨过程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此期间农民工的权利保障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对农民工的政治权利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从制度建设、立法工作和政治操作层面提出一些对策,为保障农民工依法享有的政治权利提供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农民工;政治权利;政治参与权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农民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农业流向二、三产
期刊
【摘要】关于英语教学大纲设计的讨论在全国高校已经进行了多年,国内外专家和学者们对于此问题都已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本文除了对学生需求的分析之外,还对影响课程设置的另一因素—社会需求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对两份问卷的分析,根据所得结论从学习者和用人单位两方面进行需求调查,探讨需求、学习动机与课程设置的关系,从而对我校英语强化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建议。  【关键词】课程设置;学生需求;社会需求;需求理论;需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英语语体学研究的实际,畅谈作者对裴文著《现代英语语体学》读后的所思所想。在力图客观地评价该书的优点的同时,本文着重从应用语言学研究的方法论上来阐述该书对于今后语体学研究的启迪。  【关键词】英国语言;语言变体;英语语体学    导言  在众多学科中,语言学既是工具学科的基础,又是沟通科学的枢纽。但由于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而相应地发生变化,同时
期刊
【摘要】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形势空前严峻,通过分析大学生的就业观及存在的误区,有针对性地从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的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大学生;正确引导;就业观    “就业乃民生之本”,而大学生就业又是我国就业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近年来在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办学模式、市场体制,社会用人环境以及就业体制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就
期刊
【摘要】本文在对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生对贫困生的认知问题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比较高职院校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在“贫困生在学校面临的压力”、“经济贫困给贫困生造成的负面影响”、“贫困生救助”、“技能诉求”等方面的认知。得出结论:高职院校贫困生对待经济贫困的态度不是十分乐观、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对贫困生的认知存在差异、贫困生对精神帮助、能力提升上的需求高于经济上的需求。  【关键词】贫困生;高职院校;认知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突出,给与之密切相关的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本文从分析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的现状入手,借鉴国外相关指导教育的成功经验,提出以建立“生涯辅导”理念为前提,由安置型就业向可持续型就业转变,建构全程化就业指导教育模式,实现由过去的问题式指导向发展性指导的转变。  【关键词】教育改革;就业指导教育;观念转变;模式创新    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