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冲突与统合:易地扶贫搬迁自发随迁移民治理研究r——基于对云南省S区的调查

来源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gyuanq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发随迁移民是易地扶贫搬迁的一种伴生性、自发性移民现象.对云南省S区的实地调查发现,这种类型的移民主要是在迁出地“推力”和迁入地“拉力”共同作用下形成.这种自发性随迁移民秩序与现行制度秩序产生了严重冲突,不仅使自发随迁移民在政治权利、公共服务分享、社会心理等方面陷入边缘性处境,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生态环境、土地资源保护、社会管理等制度秩序的挑战.从治理的实际需要来看,应明确问题的性质和政府责任,以针对性政策设计、务实的治理主体间合作促进自发随迁移民秩序统合于制度秩序,保障地方社会的长治久安.
其他文献
车联网技术是5G移动通信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上的应用,它能够实现车-车(V2V)、车-路基设备的实时信息交互,在安全、智能、环保等方面意义重大,V2V技术更是为无人驾驶、智能交通规划等提供了解决方案。为了搭建一个良好的V2V无线通信系统,需要准确地对V2V无线信道特征进行描述和建模。信道特征易受实际环境的影响,信道建模的关键点在于能否充分认知测量环境并针对其特点选择合适的建模方法,因此必须在特定的场
爨僰军作为元代西南乡兵,经历了大蒙古国时期的军事征讨、元初屯田守土、元中后期演变为普通民众的三个发展阶段.大蒙古国时期,爨僰军充分发挥了远距离作战湖广等地、平定云贵叛乱、征战云南未降附地的作用,辅助元朝确立了对西南边疆的统治;元初,爨僰军完成九处屯田,既有军屯形制的典范作用,也有层级性军事布防的考量;元中后期,爨僰军最终完成从军户到民户的演变,促进了西南边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元朝对以爨僰军为代表的乡兵运用是成功的,乡兵是元朝稳定和发展西南、东北、东南陆疆与海疆的重要辅助力量.
紧邻国家边界的地缘特征,使得边境县及其治理存在着不同于内地县的内涵和逻辑,因此应当作为一个专门领域加以讨论.从“核心—边缘”与“中央—地方”的交叉性视角来看,边境县兼具边境和政区的二重属性.在这种特定的空间场域之下,边境县治理呈现出一体两面的形态:一是“以县治边”,即以县域为单位来承担国家边境治理任务;二是“因边治县”,也就是依托边境要素来开展县域治理.而在理论和现实的层面上,治边和治县在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空间和治理方式等方面,又不可避免地交织或叠加在一起,由此形成了一个“边县合治”的复合型逻辑.
“蛮”在南方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的向背直接影响着政权稳定、社会进步及民族关系格局.南朝各政权的政治家、史学家等各类人物对诸“蛮”的认识及治理方式,决定着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状况和走向.南朝对诸“蛮”的认识与治理方式,既有浓重的功利性色彩,又在发展变化过程中趋于理性,武力因素在减少而人文关怀在增加.这种趋势,使南方诸族的反抗情绪逐渐降低,互相认同、相互合作的意识逐步强化,这有助于南朝各政权的稳定,有助于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助于各民族共同发展.
随着我国进入到相对贫困治理阶段,如何为民族地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和养老服务,以避免其因病返贫,是我国健康扶贫下一阶段需应对的重要议题.医养结合将医疗和养老串成一个完整链条,对于实现民族地区老年人对健康资源的可及性、健康机会的公平性和健康能力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是针对老年人健康扶贫的关键举措.然而,在实践中,民族地区面临县级财源配置不均,社会资本缺位、长期护理保险缺失、基层医护人才短缺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拓宽筹资渠道、为社会组织“赋能”、建立长期护理制度、完善人才政策等对策以推动民族地区医养结合
道路是人类社会活动所建构的基础性文化景观,也是人类学进行区域研究的重要视角.道路在被建造的同时,其自身也孕育与联结着新的社会空间,道路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交互性影响.文化线路是历史上由于人类长期的跨区域流动而产生的道路轨迹,对于促进文化圈的延展与族群互动具有历时性的影响.以“路学”为视角对中国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多条文化线路进行研究后发现,文化线路在空间场域上展现出“连接—中断—连接”的曲折发展过程,其中“连接”是文化线路在时空中延续的常态化表征.文化线路的连接和流动促进了边疆与内地之间的相互依附、多民族之
近年来,随着长距离和高质量交通出行需求的不断增加,高速公路交通量增长迅速,导致高速公路服务水平急剧下降,现有四车道高速公路已不能适应交通量快速增长的需求,高速公路改扩建将是今后我国公路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既有高速公路由于受到地形条件、路基沉降、指标规定变化或要求提高以及经济性等因素的限制,原满足建设期规范要求的部分线形设计指标不易满足改扩建后技术标准的要求,成为改扩建设计的难点问题。因此,开
中国历代王朝统治者在功成治定之后皆重视礼制建设,其原因在于官方礼仪的象征功能所带来的神圣性与权威性无可替代.其中,神圣性来源于传统礼制所蕴含的“天道”与“人道”相贯通的礼仪,以及礼仪展演所营造的神秘而庄严的氛围,权威性则源自统治者所独占的沟通“神人两界”的绝对权力,统治者的文化认同与政治诉求正是通过礼仪文本书写和仪式展演来获得其神圣性与合法性的.乾隆朝统治者在前代礼制建设的基础之上,通过礼书修纂进行礼制变革,向传统礼制中注入了“国语骑射”、满洲礼仪,以及衣冠服饰、满洲族源神话等全新文化元素,进而强化“满洲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目标,是在以前国家主导的“政权下乡”、社会主导的“村民自治”等治理模式基础上开启的“多元共治”新模式,指明了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向.田野调查发现,位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勐润村通过基层权力组织、农村社会组织和传统文化组织分工协作、合作共享等各种机制,推动了法治共同体、自治共同体和德治共同体建设,实现了边疆民族地区的有效治理.勐润村的实践不仅为边疆民族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国家在场”“社会共谋”和“文化筑基”等经验,而且为“多元共治论”提供了典型
傅斯年和吴文藻是1939年“中华民族是一个”讨论背后的主角.由于受到吴文藻组织云南省民族学研究会的刺激,傅斯年规劝顾颉刚撰写《中华民族是一个》,费孝通写信反驳顾颉刚,则加深了傅对吴的恶感.尽管费孝通未再应战,吴文藻则从未正面回应,但随着该会活动的开展,傅斯年在私下全面发泄了对吴的不满.因担心日本帝国主义分化中华民族的阴谋进一步得逞,傅斯年不惜在私德上攻击吴文藻,但所列难以取信于人.傅吴纠葛,其实与顾费之争一样,主要源于双方在学科背景、现实关怀及国家建构的路径选择和理论依据等方面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