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科 创设问题情境精细化研究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zll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情境是一种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大都是围绕《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 “问题”是教学的出发点,是思维的起点。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释一个问题要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践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能力。”数学的各种理论无一不是数学问题的结果。一个好的数学问题离不开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对于理解新的数学概念、形成新的数学原理、产生新的数学公式,或蕴含新的数学思想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更能激发起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有机会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因此,情境并不必须联系生活,能与学生原有知识背景相联系,同时又会产生新的认知冲突,就是好的情境。
  我结合多年来教学经验,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应建立在合理的平台上。一堂好课,问题的提出能够让学生有的放失,“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即只有建立合理的平台,注意问题可相对学生操作性,才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初步前提。因此,创设出学生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非常重要。
  那么,如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出行之有效的问题情境,本文试着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尝试与探索。
  一、 把“数学情境”趣味化,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望。
  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生材料发生兴趣。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能否积极思维的重要动机因素。要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将数学问题融于一些学生喜欢的情境之中,引起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兴趣,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学习中。
  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古希腊第一位闻名世界的大数学家塞乐斯,他原是一位很精明的商人,靠卖橄榄油积累了相当财富后,塞乐斯便专心从事科学研究和旅行。他勤奋好学,同时又不迷信古人,勇于探索,勇于创造,积极思考问题。他的家乡离埃及不太远,所以他常去埃及旅行。在那里,塞乐斯认识了古埃及人在几千年间积累的丰富数学知识。他游历埃及时,曾用一种巧妙的方法算出了金字塔的高度,使古埃及国王阿美西斯钦羡不已。那是一个晴朗的日子,古埃及国王阿美西斯陪同他去参观胡夫金字塔,塞乐斯问古埃及国王:“有谁知道这金字塔有多高?”国王告诉他:“没有人知道,古书中没有告诉这个,而我们今天所学到的知识使我们不可能大概的判断这金字塔有多高。”塞乐斯说:“可是这是可以马上测出来的,我可以根据我的身高测出塔的高度。”众人感到惊讶。说完,塞乐斯随即从白长袍下取出一条结绳,在他的助手的帮助下很快测出塔高131米。讲故事的时候利用多媒体展示情景图片。
  故事讲完了,学生都产生了疑惑的眼光,兴趣很高。接着老师问:“谁能说出他是怎样测出塔的高度吗?”学生面面相视,回答不出,这时教师顺势利导,告诉学生:下面将要学习的相似三角性的判定方法就能帮助你回答这个问题......等学完新课后,师生回过头来思考泰乐斯是采用了什么原理测量的金字塔的......这样一个持续的问题情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
  新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出发,使抽象的数学学习变得具体形象起来,把原来枯燥的,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变的生动起来。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还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景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根据教材实际相关生活的调查报告,引导学生注意身边的数学。
  三、把“数学情境”障碍化,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障碍性,也就是说要具备一定的思考价值,使学生从中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问题情境不易过于宽泛,使学生无所适从,不知从何考虑;也不可过于简单,失去思考价值。要临界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情境状态。以通过自身努力与小组合作可以完成为佳。
  例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得到的启示尝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但受平行四边形先剪后移再拼的影响,学生一开始可能也用这种方法,发现很难将之转化为已学图形。这时,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如何将之转化为已学图形成了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不难发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拼成平行四边形。这一发现解决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问题。
  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不应是伸手就摘桃,也不宜是再跳也摘不到桃,而是要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四、把“数学问题”目的化,增强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为有效地避免学生知识缺陷的积累,教师每节课都要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了如指掌, 便于发现问题,即使补救,从而设计一个能诊断学生是否掌握着部分内容的问题情境。
  如: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的时候,为了了解学生对分式基本性质内涵掌握的情况,可以这样提出问题:“当X=25时,分式的值是多少?当X=7时呢?如果学生已经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他们就会说X=7时分式的值为0(直接代入)或(分式化简后代入);如果学生已经掌握好分式的基本性质,感悟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时,一定要注意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的数或整式一定是非零这一条件,他们就会说当X=7时,分式无意义。
  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一方面能较好地考察学生多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探索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探究进程的成功与失败,品尝探究的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养成思考问题一定要全面的良好思维习惯。
  总之,创设数学问题情景已成为新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因为问题情境是数学“问题解决”的出发点。要使数学课堂动感与鲜活,教师必须创设情景。然而创设情景不能放任随意,流于形式,只有以数学问题的性质,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才能创设出有利于激活课堂教学的问题情景,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提高教学质量。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道德经》英译过程中底本的选择、适用的策略和方法,提出在把《道德经》翻译成英语时,应采用深度翻译策略,再现源文本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道德经;深度翻译;文化内涵  1.引言  《道德经》是影响中华民族2500年的道家开山之作,也是中国传统典籍的经典之作。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物,既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所在。其影响之深远不仅对于中国文化,对于世界各国的宗教、哲
学校教育科研是立足于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校持续发展。教育科研的目的与功能正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矛盾,揭示教育的特征与本质,以利于我们科学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促进学校教育科研的可持续发展,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做好四个关系:  一、做好问题与课题的关系  教师的教育教学是极富创造性和学术性的实践活动,因此在实践中肯定会遇到许许多
学前期是儿童创造力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那么,如何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让幼儿在交往中产生主动性,使其敢说、想说。  实际上,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中主动构建的。幼儿园语言教育若刻意对幼儿语音、词汇和造句语法进行简单训练,是不符合幼儿语言教育的特点,违背了语言的本质功能——交往功能。幼儿的语言学习主要是在与他人交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
立定三级跳远是体育高考专业考试素质项目之一,技术结构的复杂,考生训练成绩提高速度慢,多数考生较难取得自己的理想成绩。本人多年带体育高考训练,考生取得的成绩都比较理想。在这里愿把自己的训练体会与大家共同交流。  一、突出解决立定三级跳远中各跳的主要技术细节  大家都知道立定三级跳远项目的技术结构是由第一跳的双脚同时起跳到腾空分腿及单脚落地支撑,第二跳的跨步跳和第三跳的“跳跃”三个环节组成。但事实上,
在以往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始终处于不放心、不放手的强化训练,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施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认为似乎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未然,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实在是一种不太实际的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因此,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努力改变自己以前古老的作法。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
新课程的实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其主阵地在课堂。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以为,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具备如下三种教学能力。  一、独到的教案设计能力  教学的准备最显现的结果便是教学方案,即教案。教案设计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主体的修养和整体素质。教师正确的教育思想和高超的教学艺术、独特的教学风格,是设计质量的根本保证。教案设计是事先的计划,教师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的
目的:观察壮医药线点灸对糖尿病性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简称 DGP)大鼠的疗效及对胃动素(MTL)、胃泌素(Gas)、生长抑素(SS)以及活性肠肽(VIP)的影响。  方法:共9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我试以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谈这些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意在求教于大家。  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
传统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模式阻碍人的思维发展和智力开发,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强调的是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注重的是学习结果——“学会”,很少关注学生“会学”这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这就与新课程理念提出的“让学生今天会学习,为的是将来会做事、会生活、会做人”的要求格格不入,也可以说,这种学习完全不是根本意义上的有效学习,而是在教师的高压之下的一种机械填充。然而,要改变这种状况也并不是一件很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