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办高校德育范式的思考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办高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存在方式的价值多元性和虚拟性不断延伸的当下,其德育教育理论又起步较晚,德育实践成效更需我们关注。长久以来,在“对象实践观”的理论指导下,德育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一直被简单地理解为主客范式关系。在以应用型教育为主的民办高校中,德育的控制性尤为突出。作为人的“价值教育”形式的德育教育与“知识教育”形式的科学教育出现理论上的矛盾与冲突。在工具理性极度膨胀的背景下,用对待物的方式来对待人,使德育教育无法真正彰显出价值理性,适应人的主体性和目的性,造成人性不断失落与德育教育的严重错位。而后现代的主体际范式提出双主模式的人际间交往,倡导主体间的平等地位,但这种范式往往囚困在语言交流和思想沟通的精神交往视域里,其德育建构性范式难免处于“空穴”之中。高校德育教育作为引领社会价值观念重构的主阵地,需要通过对实践的不断反思来适应和超越德育的现实境遇。在此进程中,德育教育理论与实践必须与时俱进,从哲学层面来提升德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维度。交往实践应当从理论的灌输转向以人为本,从主客两分的工具理性中摆脱出来,以生活世界为中介来实现德育教育的价值理性,回归本真的交往实践,这种交往实践势必成为当下德育教育的新范式。
  
  一、民辦高校传统德育教育范式的成因
  
  民办高校的生源有着多重的复杂性,在专业设置及教育内容方面为适应市场经济需求,主要培养应用型科技人才,人文与科技的对立更加突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矛盾更加凸显,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良道德行为和倾向使得德育教育任务更加艰巨。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和交往行为的特点,分析传统德育成因会给我们的德育教育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呈现出多样性、功利性的倾向,其思想特征主要表现在理想信仰与现实的矛盾、积极进取与心理承受调适能力的矛盾、民族精神中理性与感性的矛盾、道德价值形成中知与行的矛盾这四个方面。而当代大学生的交往行为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自身特色。现代社会的开放性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广泛的交往空间,民办高校大学生面对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表现出更加强烈的交往愿望和更加迫切的交往需要。而民办高校在校园管理上多采取封闭或半封闭式,容易形成管理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对立的局面。所以,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们更愿意选择短信与网络等交往方式。这种同龄人之间的横向交往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及其人格成长的影响越来越大。而德育的内容却从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陷入当下遭遇诚信危机的尴尬境遇。
  我国教育理论界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对教育的受众关系展开讨论,所形成的是主导论或称为主体论,让教育者做主体、学生做客体,在理论上仍没能脱离笛卡儿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即现代性思维中的主客二分模式,导致主体和客体的机械分离。在实践上出现自我与自然、自我与他人、大我与小我的二元对立,实质仍然是主客范式。根据主客二元理论,在同一境域内,一方是主体,另一方必然是客体,主体是活动的发出者,客体是主体加工的对象,二者具有鲜明的对立关系。在这种对象性实践模式指导下,德育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现代性视域中就被局限于主体与客体两极对立的对象性生产实践中,从而使实践中的结构和关系单一化,将实践活动自觉不自觉地视为片面的主客相互作用过程,这种生产范式中存在着主体改造客体的对象性内涵。德育教育在其作用下所体现出来的结果,无疑是以被控制者的个性泯灭乃至整个人性的丧失为代价的。
  20世纪90年代末,哈贝马斯针对工具理性,力图建构起交往理性,从而达到弥合理性、拯救生活世界的目的。他认为,交往理性内在于交往主体之间的语言结构中,表现为交往主体相互同意、普遍赞同并且自觉遵守的语言规范,这种理性注重主体间个体心灵的内化,是对话双方对生活世界的共同体验,其意义通过主体之间的理解而得以建立,通过主体之间的分享而使经验得以流传。作为思想的物质外壳的语言既是主体间交流的产物又是意义共享的工具,并以此将主体与主体、历史与传统不断融合,形成一个真正的意义世界。由于工具理性在现实各领域中的扩张与宰制,使得德育教育话语中的控制式或称劝导式话语替代了对话式话语。而交往理论及西方由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际哲学转向中,的确走出了主客二元悖论的理论困境,但又陷于在语言交流和思想沟通的精神交往视域中如何实现“对话”的困境。
  
  二、德育交往实践范式的必然
  
  德育教育是一种人际间展开的交往性实践活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因为它的前提就是交换当事人都具有独立自由的主体地位,并在法律上拥有对所生产商品的所有权。如果一方是主体,另一方是客体,那么双方就不能实施平等的交换,而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支配和剥夺。”由此可见,对于个体而言,交往实践应是互为主体的过程,德育教育必须转变传统的对象性生产范式,在生活世界的中介中形成新的交往实践范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人在现实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交往作为一种关系,是基于实践基础以实践活动作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中介,同交往主体一起,构成交往实践的三大内容实体。交往实践是一种以生活世界为中介的主体和主体之间的源于物质交往基础上的全部社会交往的总和。以交往实践的视角来关照德育教育,我们不难发现,人们用交往实践范式来追求自己的价值,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通过双主体互动使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获得目的性的发展,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关注人的生命教育、生命的终极,通过主体间的 “共视”来达到“视界融合”而实现生命的意义,使生命存在于德育教育之中,通过主体际的共生与创造,唤醒整个社会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让德育教育活动焕发出生命的人性活力,体现出生命的本真意义,使人的主体性得以真正弘扬。交往实践观能帮助我们既实现德育的社会性又显现个体的生命力,使得社会意义与个体意义在德育教育中得到多维度发展。
  德育的交往实践范式以生活世界为中介,克服传统的主客范式,实现了客体主体化的改造,又以实践为基础,克服了后现代主义“以语言协商和意义的理解为前提和基础及将主体之间的交往理解为主体间相互理解行为”的缺陷。德育教育无论是作为培养人的实践活动,还是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其指向均是个体人格的完善和整体社会的秩序化。以交往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相互关系为基点,是德育教育现代性转向的重要认识论基础,这种重视人际交往功能的新价值范式,将使德育教育更具感召力与生命力。
  
  三、德育交往实践范式的安排
  
  第一,更新教育者的思维范式,确立交往实践德育教育理念。观念决定着行为,转变交往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交往实践德育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育教学、日常生活中要始终与学生保持人格和地位上的平等,互相尊重信任,坦诚交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特别是要因循人情去理解学生的想法,调适学生心理发展中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做到既要热情关怀、正确引导,又要平等相待、以情感人。在面对学生的失误或不足时,要给予宽容和谅解,并跟学生一起分析不足和改正失误。营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多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熏陶和教育,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体悟以实现自我教育。
   第二,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空间形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人际相遇是交往活动中的一种,是人们在共同的交往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与情感,从而达到相互理解、共同成长的过程和境界。这种教学范式需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包含着经验教训的具有德育教育价值的时效性事件,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能受到震撼。教师可以采取人际相遇课堂教学模式,开展以课堂主持人为灵魂,以面对面、全方位的人际相遇方式来对学生实施德育教学。
  第三,加强师生的生活交往,落实导师制。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果说课程学习中的导师侧重于教学交往,那么人生导师就要注重生活交往。在生活交往中,通过具体生活环节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从而有效地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第四,自觉建立学生交往组织,发挥学生党员的先进性作用。在学生的自我交往主体中,充分利用学生中的积极因素,特别是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作用,在学校各种社团、班级组织、宿舍单位中建立起积极的交往网络,形成多极互动式的开放性整体,从而在有共同视域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交往目的、交往对象与交往方法。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分析传统德育范式的成因,研究教育受众的多元价值主体,从交往变迁角度寻找能够回应当前德育教育的发展范式。交往实践理论作为在社会的常态化可持续发展中实现个体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论支撑点,对于我们认识和深化德育教育理论与实践、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研究民办高校德育教育的发展均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1卷)[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3]王威孚,卢岚.马克思交往实践视域中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7(7).
  [4]闫艳.论交往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及意义[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
  [5]闫艳.交往: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之基[J].理论与改革,2007(5).
  [6]康伟.师生主体间性理论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
  [7]陈大超,郑天坤.走向交往实践的教育管理[J].教育科学,2005.
  [8]彭未名.交往德育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9]闫艳.交往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
  [10]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一、学校非正式群体与教师“意见领袖”    美国心理学家梅奥在霍桑实验中最早提出将群体划分为正式群体(formal group)与非正式群体(informal group)。正式群体是指那些为了达成有组织任务、有明确关联的特定目的以及执行组织的特定工作而产生的正式的组织机构。非正式群体则是人们在交往中自发组织起来,由于有共同的兴趣、共同的观点、共同的感情、共同的目标等等自愿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般
目前,相当多的院校开展了学生评价教师教学质量(以下简称学生评教)这项工作。有学者指出,这种被寄予厚望的方法,其实际操作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并不理想,甚至有偏执和异化的趋向。    一、非常态学生评教引发的变异及影响    所谓学生评教,顾名思义就是指由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是指在被评教师的任课班级中采用无记名调查方式,由参与调查评价的学生根据评价量表和自身意见,对被评教师进行评定的一种教学
2005年国家教育部通过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其特点是在高等院校管理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高校学籍管理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把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关键。因此要适应“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首先要改革高校学籍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    从1999年开始,中国普通高校开始扩招。但大学里参与学生管理的人员数并没有随之增长,
在1983年春天,工业区华苑酒家斜对面的海景餐厅成了蛇口人关注的焦点,这是蛇口工业区新开张的第一家咖啡厅。夹着腌肉的三文治,飘着一层厚厚奶油的卡布奇诺咖啡,用英国立顿红
当前,素质教育是全社会教育改革中最令人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也是高校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之一。教师特别是高校教师是培养人才直接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提高高校教师的自身素质,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保证。教师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使教育教学跟上时代的发展,就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教师素质的提高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社会对教师的必然要求。时代呼唤高素质人才的
2007年7月,美国股市和香港、中国内地股市走势分化强烈。美国市场由于投资者担心信贷市场恶化程度加剧会影响更多企业的并购机会,并令融资枯竭;此外,次优抵押贷款市场的损失
睡眠是机体恢复、整合的重要阶段,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对睡眠质量的评估是通过睡眠分期来实现的。由人工进行睡眠分期是一项非常耗时的任务,通常需要几个小时对一整晚(8小
随着光缆通信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通信系统对光缆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主要包括降低光缆通信系统的故障率、缩短故障中断时间、保证光缆通信系统网络安全性等一系列要
专业化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其含义是指一个普通的职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  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特指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这一过程,主要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包括以下要素:一是专业化发展的基础:具有教师的职能,具有专业的教育功能、专业的知识技能、专业的道德品格和育人理念;具有一定的专业自主权和权威性组织,维护并促进专业性的成
高校实验室是进行教学、科研、对外服务的重要基地。一流大学需要一流实验室,实验室水平高低不仅与实验设备等硬件因素有关,而且受到实验技术队伍综合能力的影响。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是各高校广泛关注和探索的课题。    一、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实验室工作得不到重视,实验技术人员也得不到肯定。归纳起来目前实验技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