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求真 学海领航

来源 :中国文艺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liu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阳巨波,1962年生于湖北省潜江市,1986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美术系,1999年研究生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水彩专业。现为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彩画家协会会员,湖北省美术家协会水彩艺委会秘书长,湖北省教育厅高校美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常务理事,湖北省高校设计委员会副理事长,湖北省美术院特聘艺术家。
  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和全国水彩画大展,多次获奖或编入各类大型画册、辞典。并入选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展出、交流和被国内外收藏。
  艺术成果被《美术》、《美术观察》、《文艺研究》、《中国水彩》、《中国水彩史》、《装饰》、《中国美术》、《艺术界》、《中国美术报》湖北电视台等专栏介绍和评介。出版有《21世纪优秀艺术家欧阳巨波》、《欧阳巨波作品选集》等专著5部。
  面对欧波巨波和他的作品,我不禁心生激动和肃然起敬。这种激动和景仰,不仅是缘于他已在美术界的地位,也不是因为他独具匠心的绘画技艺,而是缘于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痴迷以及作品里所流露出来的一种特殊情感。
  欧阳巨波是一位著名的实力派水彩画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现为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
  初次见到欧阳巨波院长,是在一个深秋的上午。推开他办公室的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色彩明艳的水彩画,浓郁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谦逊朴实的语言,温文尔雅的气度,睿智纵横的才气,阅历丰富、视野开阔,这是他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必须要有自己的风格。”我们的采访从欧阳巨波的从艺经历开始。
  逆风飞扬
  位于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的潜江,素来有“山水园林”之美誉。她的山水之美让无数人痴迷,她的灵气令无数人向往。
  在湖北潜江山水中长大的欧阳巨波,孩提时代的耳濡目染与身居山水之乡的无上快乐,让那颗艺术的种子在他的心灵悄然萌芽。
  在他的记忆里,关于色彩这个特定的符号,与少年时代懵懂的游戏有关。
  1962年,欧阳巨波出生在湖北潜江一户“特殊”家庭。说“特殊”,是因为他的父母都从事着当时颇为“特殊”的职业。他的父亲是摄影师,母亲从事照片冲洗工作。每当欧阳巨波看着一张张无色的相片在母亲的细心的涂抹下变得亮丽多彩的时候,年少的他,眸子里总会不自觉的闪烁出诧异与惊奇的光亮。
  也许是被一种无声的吸引,也许是耳濡目染,那些缤纷的色彩无疑是一种诱惑,看母亲相片上色的次数多了,欧阳巨波经常伺机“亲自上阵”。
  少年时代的纯真和美好,往往是最值得人回味的。然而,后来因文革而引致的家庭变故使他走入了人生的另一种际遇。他的父亲被关进牛棚,自己处处受人歧视与冷落,当幼小的心灵变得沉重的时候,他并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因为对绘画的痴迷,他坚强地走过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
  这就是艺术所给予他的力量!
  1978年,不满16岁的欧阳巨波,刚刚完成高中三年的学习,便下放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上山下乡”,那是时代粘在那一代青年人身上的标志,其中的苦楚众所周知!
  但是,这段时期是他人生历程中既痛苦又甜蜜的时期。痛苦,是参加劳动后的身体所真实承受着的;甜蜜,则是浸润于艺术世界时心灵所感受到的。
  曾经因为偷看老师画画而误认为小偷,曾经为购买书籍和颜料,而积攒牙膏皮和废品换钱;曾经在野地中为画雪景而被寒冷和饥饿击倒……凭着自己的兴趣和毅力,虽然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欧阳巨波并没有接受任何专业的训练,然而,神秘的大自然、淳朴的民风、忠厚善良的乡民,却成为了他的老师,让他养成了独立思考、坚韧不屈的个性,并孕育出他那质朴纯真的品格。
  自成一家
  如果说孩提时代的耳濡目染与身居山村之时的无上快乐,让欧阳巨波那颗艺术的种子在无意间落入他的心灵深处,那么,后来他置身于湖北美术学院的潜心学习,则令这颗艺术的种子悄然萌芽,并真正影响到他的人生与生活。
  1983年,这是欧阳巨波永远牢记的日子。正是这一年里,曾经当过工人、美工,经历了无数次坎坷和辛酸的他,终于怀揣着不灭的艺术之梦,走进了湖北美术学院这座艺术的殿堂。
  考入湖北美术学院之前的3年,欧阳巨波的心始终未曾安定过,可以说是心灵的迷离,虽然他一直手拿画笔,但这3年间,笔端倾泻出的却只是一张张颇为吸引人的产品宣传画,对于他而言,这种涂抹是令人痛苦的,他清楚地知道,他所要的并不是这些。
  欧阳巨波是个坚强的人,认定的事情就要去做。自从他踏进湖北美术学院校门的那一刻起,他就对自己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所担负的责任,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发展目标,并持有坚定的信心和勇气。
  3年来,他拼命地汲取艺术的营养,在白统绪老师和刘寿祥老师的教育与帮助下,虽然自己所学的专业是油画,然而,对于水彩有着痴情偏爱的欧阳巨波却仍然从名师身上获益匪浅。
  1986年,从湖北美术学院毕业后,欧阳巨波在仙桃师范学范执教了8年时间,这8年就像是一场一个人的战争,或许,它可以称得上是生命给予他的另一次考验,一次有关于是坚持理想抑或是向现实投降的考验!
  狭小的房间,还必须与猪圈为邻,这是欧阳巨波进入仙桃师范时所居环境的真实写照。
  一个真正的强者,是绝对不会向困难妥协的。锲而不舍,是他战胜自己内心痛苦的第一个要素,而持之以恒,则是支撑着他一路走来的另一个重要理由。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7年,欧阳巨波重回湖北美术学院成为水彩专业的研究生。
  在这里,他贪婪地允吸着艺术的甘露,领悟专业绘画的深邃与精妙。
  作为传统的水彩艺术,自传入中国始,它便始终以注重再现或表现客观自然物象为主,作为新时期的水彩画家,欧阳巨波却跳出了这一创作模式,转而将思考的重心,倾向于对水彩画面整体气韵、整体情绪、整体结构,以及神韵、诗韵的把握,同时,他也更倾向于描写主体情性和心灵意象。   欧阳巨波对于“雨”和“风”情有独钟,他在雨景和风景中观照与感悟自然物象时,总能于那原本呼吸着的、具有灵性和生命律动的造化之物中,察查与感知到外在物象所具有的一种气韵昂然、神韵飞扬的“动态美”和“气韵美”。
  “气韵生动”,应当是中国艺术创作追求的最高目标与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把握“气”和“韵”的节奏,可有助于实现“天人合一”的生命律动。通过对欧阳巨波的《东方景观系列》、《风荷系列》作品的解读,我们不难看出他在创作中,对于自身作品画面的整体构成作了新的构建,出于对新视觉与动态感受的传达目的,他有着对画面远景与近景进行了淡化,在强调一种单纯、简洁、大块的平面化处理的同时,注重对作品整体结构、整体气韵及整体情绪的把握,以达至一种富有生命力的“动”的艺术意象,而在用笔上,则试图显现笔触本身的意味与品格;在空间处理上,他偏重于“习心灵空间”的构架;在视觉图式上,他则将“心灵之光”与“自然之光”完美的运用于图式中,种种的一切,昭示着欧阳巨波所期望并一直努力达到的,便是一种笔触与精神的同构。
  艺术视野的不断开阔,创作功底的不断提升,就如那春燕衔泥,正是得益于这点点滴滴的艺术精髓的汲取过程,欧阳巨波终于建设起属于自己的那座艺术营垒。
  “画到神情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也许正是得益于自己的上下求索,所以,怀着对中国艺术精神的领悟和弘扬的欧阳巨波,这才跳出了水彩艺术单纯的表象,转而怀惴着一种“清虚空明的”的心境,将具有中国特点及融合民族传统审美精神的思想内核,化入到具有探索性的作品当中,最终到了一种艺术的“灵魂”与“禅境”。
  学海弄潮
  欧阳巨波对于水彩画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屡获大奖,还在于他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工作者。
  作为一名大学美术院系的院长,他除了所深爱的美术创作事业外,他也深深爱着教师这个职业。谈及大学美术教育工作时,他认为:艺术家力所能及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一个艺术学院要想有自己品牌,首先要必须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特色。
  欧阳巨波认为,教育观念是一所学校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教育观念的创新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灵魂和动力。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首先要树立一种整体的创新教育观念,既要重视知识目标,更要重视人的目标;不仅要将艺术与设计各门类视为一个整体,而且要重视艺术设计与当代科技,与人文精神,与社会、市场、企业相融合,在整体观念中体现“通才教育”的思想。
  随着当今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迫切需求,全国多所高校都争先恐后地相继开办了艺术类设计专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约有600多所高校设立了艺术设计专业,但就教学改革和教学成果来看,具有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的则屈指可数。如果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改革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精神风格,将缺失应有的竞争力,必将影响其今后的生存和发展。他认为,当代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改革,首先要树立注重学生创造个性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方法观,其重要任务就是要塑造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气质,培养和解放学生的艺术设计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艺术设计之路。
  作为一个教师,必须要有责任感、有奉献精神。一个好的教师必须要有“红烛精神”,用自己的些许能量,点亮一支支的蜡烛,照亮一片片世界。因此,他十分重视教师素质的教育,要求更新教育观,确立创新教育观念,不断吸收新知识,做一位“双师型”教师,既是“教育大师”,又是“设计大师”。
  他认为,在我国当下艺术设计教育改革中,忽视对中华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教育,是我们教育中的弊端之一。任何一种所谓的“国际化”艺术设计,都不可能摆脱其赖以生存的民族文化土壤和根基。因此,在改革中如何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元素、审美观、民族风格、民间艺术等文化资源融入到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是他作为院长非常认真审视和重视的。
  因此,在美术界和学院派,他是知名的!
  欧阳巨波的水彩画作品,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珍品!
  这个时代的艺术家就应该有这个时代的面貌。这种最深邃的思想和最纯粹的艺术境界,就是真正大家境界!
  情到深处无自我,弄潮水彩有巨波。
其他文献
光  每个人都是一只没有痕迹的鸟  快乐地向野生的湖划去  冬天,那里曾困住一群野鸭  在塞林格的眼睛里  翔翔地无声低飞着  天涯  你说你见过天涯  我不全信  那里都是光,伸手不见五指  想拔出刀来看看月亮  也不能够  扬州城  算命的说,我这一生不会被光困扰  但可能被扬州城困扰  无须选择别的位置  这和使我们发亮的物质无关  只关乎迅速暗下来的时间  名字  小时候爱过的那些名字像泉
期刊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理念被广泛传播。幼儿舞蹈启蒙教育对于提高幼儿身体综合素质,开发幼儿的智力发育,培养幼儿的道德素质,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做好幼儿舞蹈启蒙教育工作。本文主要探析了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理念以及在教育中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理念;实践  近几年来,幼儿舞蹈启蒙教育不论是在家庭,还是在教育中,
期刊
一条河穿城而过,涓涓潺潺,静静地流向远方,它叫武水河;河畔柳色青青,花树依依,一条街以河流的名义溯流而上顺流而下,它叫河街。  临武水河而居,“临武”“河街”由此而来。城市总是与河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择水而居,伴随着清粼粼的水、跳动的光、叮咚叮咚一路涉山涉水,穿城而过,一路向前。  据传武水河是秦汉时期湖南郴州通过广东的水上交通要道之一,亦称武水道。秦汉以来多个历史时期都承担着经济运输的作用
期刊
【摘 要】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广告设计也在不停地发展着,广告的传播方式有许多种,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向高级发展,人类的需求级别也在逐步提高。互动设计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互动设计的先进性和创新性会带给广告设计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情景广告设计;互动;广告形式  人类社会经过百年发展走到今天,伴随着现代化、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人们的社交范围、交际手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际之间、事物之间
期刊
【摘 要】本篇论文立足山东省淄博市群众性舞蹈开展现状,分析其风格特点、编排规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阐述群众性舞蹈在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群众性舞蹈;舞蹈文化;全民健身  群众性舞蹈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和发展得益于日益宽松、安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民众日益增长的休闲健身需求,本质上反映了社会大众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群众性舞蹈都呈现出不同的时代
期刊
克罗齐在《美学原理》中声称:“画家缺乏了形式,就缺乏了一切!”形式美,是指艺术作品可直接诉诸于感官的外在形式的美,即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按照一定规律如均衡、对称、对比、和谐、整一、多样、统一等排列和组合的形式,并能唤起美感的审美特征。如音乐中的平衡,音与音之间的连接,和声形式,可以唤起人们的“音乐感”。  绘画色彩与线条合规律的排列组合,雕塑的形体韵律,建筑上的对称或变化整一,都可以作用于“感
期刊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文化改革的一项战略性工作,它承担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先进文化、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要把建立公共文化机构的法人治理机构,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机构组建理事会作为一项重点任务。这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因此,如何建立公共文化机构的法人治理机
期刊
在一堆发黄的东北大鼓档案资料中,我最喜欢看的是“鼓界大王”刘问霞的照片。她一会儿是着黑色丝绒旗袍,素素淡淡、高贵大气;一会儿是着浅淡色旗袍,熨熨帖帖、典雅大方。但不知为何,我的眼睛总是定格在她那身着青布旗袍的照片上,脑海里抹不去的是她在戏台上一手拿鼓槌、一手拿简板的身形,回荡着的是她抑郁悲凉、缠绵委婉的唱腔。  柳暗花明,步入艺术圣殿  刘问霞一生都在追随东北大鼓,在上世纪20年代红极一时。她的唱
期刊
几天前,我在东北大鼓陈列厅翻阅资料,其中一盒CD光盘不由的让我眼前一亮,《刘兰芳东北大鼓》几个字吸引了我,仔细一看是刘兰芳东北大鼓作品长篇《王华买爹》短段《忆真妃》《刑场婚礼》,把光盘放在VCD播放“马嵬坡下草青青,今日犹存妃子陵。题壁有诗皆抱憾,入祠无客不伤情……”。两大口的唱腔,清脆悦耳。  婉转缠绵的唱腔在空中飘荡,把我带入了过往的回忆中……  人们都知道刘兰芳是著名的评书表演艺术家,但是她
期刊
老子的“大象无形”独特思想,是中国审美观念艺术的总方略,是来制约有限之形和对无限之形的引领。  中国绘画“形”的艺术,是对自然天地之“象”的摹仿与临摹;但自然之象的美,是可以原封不动地被再现的,即便再准确的摹仿,也只是自然的一个“影子”,离“永恒理念”或“道”尚且远得很。临摹的真正意义,只能是师自然、师造化、师本真。“艺术的目的绝不是正确的模仿。”天才的摹品,即高级的艺术品,是胜过自然的,它不是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