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现代化的道路浅析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w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政治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中国的近代社会早已启动了政治的现代化进程,但均以失败告终。如何总结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如何在现代的政治改革中,不断完善政治的现代化进程,是我们当今中国政治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 政治现代化 政治过程 政治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创业基金项目“中国政治现代化问题的研究”的成果。
  作者简介:饶芬,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9级中共党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党建理论、苏区史;邹志斌,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9级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哲学。
  中图分类号:D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1-134-02
  
  现代化是一个过程。中国的政治现代化,也就是中国政治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过程。而与世界上的其他现代化国家相比,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过程,显然不是从内部产生的、自发的现代化过程,而是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的逼迫下,在面对巨大的生存危机面前,不得不作出的被动性选择。因此在政治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向现代化转型的困境。因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过程,是在应对挑战的危机意识下启动的,在中国传统文化失范的背景下,中国的本土资源中并没有走向现代化的因素,所以在面对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压力之下,只能从外部寻求现代化文明,而外部文明无疑又会与中国本土的政治文化遗产产生巨大的冲突,而这种冲突,无疑为解开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提供了一种分析的路径。
  一、何为政治现代化
  在探讨中国的政治现代化的问题之前,首先必须在概念上搞清楚何为政治现代化?但当我们对政治现代化的定义进行考察时,会发现关于政治现代化的定义是如此之多。
  已故的美国哈佛大学的政治学教授亨廷顿(S·P·Huntington)就认为:“政治现代化可以被定义为,从传统政体向现代政体的运动过程,也可以被定義为社会、经济和文化现代化的政治内容和政治结果。”①另外,亨廷顿教授还将权威的理性化,政治功能的分化和专业化,以及社会各个阶级对政治生活的广泛参与作为衡量政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尺标。“他们从迪尔凯姆提出的社会二分法出发,认为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之间的根本差别是结构分化、功能专门化和社会整合程度的差别。”②
  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是学教授布莱克(C·E·Black)则认为:“政治现代化就是用一种合法制度来代替个人独断,全体公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选择政治领袖和政策,并且个人选择权可以通过有效的公民参政权得到保障。”③不难看出,布莱克关于政治现代化的定义就是现代西方民主制度的定义,换句话说,在布莱克看来,西方的现代民主政治就是现代化的政治。而这无疑是出于“西方中心主义”的基调。
  相比较西方学者主观独断地将西方的现代化政治当作政治现代化的标准,中国的学者对于政治现代化的定义,相对就客观的多。例如:北京大学教授、现代化问题专家罗荣渠教授就认为:“政治现代化是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大转变中,工业主义渗透到政治领域,并引起政治组织和政治行为深刻变化的过程。”④而武汉大学的施雪华教授也指出:“政治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在政治层面或政治领域的体现。它是指传统政治体系向现代政治体系转变的整个过程。”⑤
  以上几种关于政治现代化的定义,应该说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也都存在着一些不足。或许,关于政治现代化,本身就不可能用只言片语就将其全部内涵全部囊括一样,既然政治现代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那么就只能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它的内容。但是其中的一些核心要素是可以确定的,例如:民主。但显然不是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而“‘民主的’这个词在德语里意思是‘人民当权的’。”⑥因此,政治现代化的民主,只能是指人民当家作主。最后,我们这里用一个较为简单的语言对政治现代化进行概括,那就是政治现代化是人民不断走向当家做主的政治过程。
  二、政治如何走向现代化
  既然政治现代化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过程,而这个现代化的方向也是毋庸置疑的。那么,通向政治现代化的道路又在哪里呢?或者说,我们又将如何走向政治的现代化呢?而对于中国政治如何走向现代化的问题上,更是众说纷纭。关于这一问题,在目前的学界存在着以下几种观点:
  (一)经济、工业基础现代化推动政治现代化
  这一观点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该观点认为,政治上层建筑的建构,不能简单地在上层建筑问题上寻找原因,必须从社会的底层寻找上层建设的根基和发展的动力系统,无论是法律、法规等制度上层建筑,亦或是公民意识等观念上层建筑,都必须有其发展的社会土壤和社会根基,而西方的政治现代化,同样也是在西方国家完成社会的经济改造和经济生产现代化后而达到的政治现代化。“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⑦因此,要完成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就必须首先完成中国的经济、工业生产的现代化,因为只有经济基础完成了现代化的进程以后,政治上层建筑的现代化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二)观念意识:政治现代化的驱动力
  这一观点认为,政治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民主生活从政治层面向社会层面回归的过程,而表现为主体自由追求和理性自律精神的公民意识,则是实现国家权力回归社会的桥梁,而公民意识的欠缺,则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障碍之一。因为,“政治现代化首先是以确立民主制度为标志的,如果说民主制度架构是政治现代化的一种外在规范,一种必要前提,那么民主权利和民主观念所表征的公民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表达个人的意志和行为自由的公民意识,则是衡量政治现代化的标尺。”⑧因此,立足于中国的现实政治过程,积极探索培养公民意识的途径,是中国走向政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这一观点带有强烈的精英主义色彩,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有某种纯粹的理念精神所推动的,虽然社会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对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难以从根本上揭示社会发展的原因。
  (三)宪政制度:政治现代化的原动力
  这一观点与第二种观点并无本质的区别,都认为政治的现代化都必须从上层建筑中寻找发展的动力,其差别仅仅在于第二种观点寻求于观念上层建筑,而该观点则更侧重于制度上层建筑。认为只要设计好一套完美的政治制度,就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辛亥革命后的革命党人,在辛亥革命后,在对当时中国的人口、阶级结构等社会基础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盲目的设计出一套学习西方的政治法律制度,并进行人为地推行使用,便使得中国当时的权力分配与权力格局极度失衡,最终酿成长期军阀混战的政治悲剧。因此,这种观点已经被历史的实践所证明是完全错误的。
  三、政治现代化的条件
  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稳定的问题。亨廷顿认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事实上是一个克服社会动荡和防止社会衰败、腐朽的阶段,而社会动荡和衰朽的根源并不在于这些国家的贫困和落后,而是他们急于发财致富的欲望,“经济的发展,集团的分化,利益的冲突,价值观的转变以及民众参与期望的提高,这些急剧的变化远远超过了政治体制的承受能力,导致了社会紊乱。”⑨在这里,亨廷顿不仅指出了后发国家政治不稳定的因素,同时也指出了这种不稳定是处于现代化过程之中的发展中国家必然出现的一个普遍的现象,这就是社会各种资源和要素的急剧变化和重新建构。而萧功秦也认为:“从十九世纪后期以来中国百年现代化,经历了六次政治现代化的选择,分别是清末开明专制化运动、早期议会民主、袁世凯的强人的权威政治、国民党权威政治、全能主义计划体制与邓小平的后全能主义型现代化发展模式。”⑩之前的失败的经验教训足以说明,稳定是第一位的。因为,如果“没有安定的政治环境,什么事情都干不成。” 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有稳定的政治环境,这是中国近百年的经验教训中所达成的共识。当前的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各方面利益关系变动较大,各种矛盾也会较为突出,因此,保持稳定更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再好的计划与方案都将难以实行。
  其次,经济必须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没有经济的现代化,政治的现代化就失去了现实的基础与立足点。而商品经济的发展又是实现政治平等和政治自由的两个基石。马克思在阐述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治自由和政治平等时指出:“如果说经济形式,交换,确立了主体之间的全面平等,那么内容,即促使人们去进行交换的个人材料和物质材料,则确立了自由。可见,平等和自由不仅在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交换中受到尊重,而且交换价值的交换是一切平等和自由的生产的、现实的基础。作为纯粹观念,平等和自由仅仅是交换价值的交换的一种理想化的表现;作为在法律的、政治的、社会的关系上发展了的东西,平等和自由不过是另一次方的这种基础而已。” 因此,经济的发展对政治现代化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意义。
  但是,中国搞经济建设绝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搞自由化经济。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要搞现代化,绝不能搞自由化,绝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 因为西方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贫富悬殊不断拉大的前提下的,而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建设,本身就处于社会转型期间,更加经受不起社会动荡的破坏。如果照搬西方的经济模式,尽管可能会因一时的经济增长而体现繁荣的景象,但也为社会的不安埋下了祸根,因为“表面的持续高速增长掩盖了经济体系和政治体系本身的脆弱性:不合理、不完善、不稳定。一旦‘强大的’政治体系瓦解,依附于它的经济体系就会顷刻瘫痪。同样,如果严重依附于它的经济体系瘫痪,则支撑它的政治体系迟早也会分崩离析。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被称为‘蔓藤式经济增长’,称这样的经济体系与政治体系关系为‘多米诺结构效应’。”
  最后,政治现代化需要全民的参与。政治的任何发展始终都是由人推动的,政治文明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应该是一个伴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动而在政治上发生相应的变动的历史过程,但这种历史发展过程却并不是经济基础变动的一种简单映像。政治文明根植于经济基础的变动上,却有着自身内在的历史发展逻辑。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这种逻辑的起点在于社会深层次的矛盾运动,即社会公民与政治状态之间的一种内在的紧张矛盾,构成政治文明进步的动力系统。而每一时代的社会公众也总是以其特定的利益诉求、价值判断、意见主张影响着政治体系的运行,甚至以更为具体的政治参与行为给政治体系注入更为强烈的政治信号。而这些政治信号更多地体现为对现存政治制度的期许或否定,而构成社会公众和政治体系的一种普遍张力。而要实现这种普遍的张力,一个现实的工作就是提高人民的整体文化水平,消灭文盲,因为“只要我国还存在文盲现象,那就很难谈得上政治教育。这并不是政治任务,这是先决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就谈不上政治。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谎话偏见,而没有政治。” 因此,在政治现代化的这个过程中,在高度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文化教育的发展。“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四、结语
  政治现代化,既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政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世界每一个国家都致力追求的政治目标。在走向政治现代化的道路上,只有不断总结经验,立足实践,才能真正地完成政治的现代化进程,使我国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政治强国。
  
  注释:
  ①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15页.
  ②燕继荣.发展政治学:政治发展研究中的概念和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8页.
  ③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30页.
  ④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國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⑤施雪华.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⑥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3页.
  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⑧俞睿、皋艳.公民意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驱动力.求实.2006年.
  ⑨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4页.
  ⑩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第52页
   邓小平.没有安定的政治环境什么事都干不成.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4页.
   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7页.
   邓小平.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3页.
   施雪华.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45页.
   列宁.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委员会的任务.列宁论新经济政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4-115页.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
其他文献
【摘 要】目的:研究体外雷奈酸锶对钛(Ti)颗粒刺激单核/巨噬细胞分泌溶骨因子及其膜上RANK表达的影响,探讨雷奈酸锶预防人工关节假体周围无菌性松动的可能性。方法:体外培养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RAW264.7,制备Ti颗粒,并采用MTT法检测绘制RAW264.7细胞增殖曲线,寻找雷奈酸锶最佳干预浓度。将RAW264.7分为3组:Ti微粒组(体积分数为0.1%的含Ti微粒+质量分数为10%的胎牛血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kidney-tonifying herbs(KTHs) and liver-clearing herbs(LCHs) in Dingjing Decoction(DJD) regulate premature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学数学是三大基础学科之一,在中学数学教学领域中,如
期刊
摘 要 《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两个规定的生效施行,为刑事诉讼各参与者提供了新的游戏规则,对整个刑事诉讼活动影响深远。面对逐渐提高的证据“门槛”,检察机关自侦部门作为法定的职务犯罪案件侦查机构,应当积极调整自身定位,加大各项改革力度,以期能够应对证据规则改变所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 非法证据 排除规则 职务犯罪侦  作者简介:周
发电机出口PT一次保险熔断的问题在系统中普遍存在(包括开机并网时的熔断、运行中的突然熔断、停机过程中的熔断等),会对测量、计量、保护等二次设备动作准确性产生直接影响,
摘 要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最初适用于刑事诉讼中,民事诉讼中是否适用及如何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各国的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不尽相同。中国在民事诉讼中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有其必要性,可以借鉴外国经验和做法构建我国在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关键词 非法证据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民事诉讼 合法性  作者简介:李远,江苏省常熟市人民法院;朱林林,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人民检察院。  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
[摘要]在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今天,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渐成潮流,对外投资迅速增加。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市场失效”现象普遍存在,其对政府履行干预经济、调节市场运行、弥补市场缺陷的基本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市场失灵 投资风险 国家干预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124-01  一、中国对外投资的现状:市场失灵与投
摘 要 公证实务操作过程中的认知和判断是公证程序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目前国内对其的理论研究关注度还不是很高,本文就与此做了一些简单分析,希望在以后的公证工作起到提醒警示的作用。  关键词 公证 认知 判断 法律法规  作者简介:孙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动力公证处。  中图分类号:D92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1-126-02    公证工作是一种为国家和社
【摘要】自助旅游日益成为了许多市民在节假日休闲娱乐的热门选择。但是关于自助旅游组织者的侵权责任问题,目前我国法律尚无明文规定。本文试图在对自助旅游作出界定的基础之上,分析自助旅游组织者是否具有安全保障义务以及归责原则,最后提出减少自助旅游事故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自助旅游;过错原则;安全保障义务;准入制度  一、自助旅游的定义以及组织者的认定  (一)自助旅游的定义  1.自助旅游的分类  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