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亦可以在诗意中感悟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eed5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历史与社会课堂中的空洞说教只是把历史当着一门枯燥的、乏味的、死的知识进行灌输,不利于学生历史观的养成。本文从诗意造境引领学生神入历史、诗意设疑引领学生探究历史、诗意冲突引领学生辨析历史三个方面阐述了把古诗文引入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从画、情、理三个纬度出发在诗意中感悟历史,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关键词】诗意;感悟;神入;探究;辨析
  历史既是指过去发生过的事件,又是指我们对过去事件的理解和叙述。作为第一层次的史料学,它是历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任何历史学家都不可能跳过史实存在,凭空地、任意地进行历史构建。然而对于历史学,更重要的是在史料搜集整理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理解与创造为历史本身构建出一套思想体系,我们称之为历史观。而这种历史观的形成才是历史的核心精神。然而传统历史与社会课堂中的空洞说教只是把历史当作一门枯燥的、乏味的、死的知识进行灌输,在这里,历史的知识是死的,历史的结论也是死的。我们不难发现这种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关注历史知识的灌输,把历史当作静止、死的东西,而没有意识到历史知识的发展变化;关注历史事件的呈现,而忽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维探究,即关注我们知道什么,而忽视我们如何知道;关注知识目标的达成,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关注历史结论的统一性,而忽视思维的多元性。学生无法体验感悟历史,不利于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掌握学史和史学的技能和方法,更无助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内化。
  笔者认为:中国古典诗歌是华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的语言、富厚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伎俩,在中国文教育界上独树一帜。把古诗引入我们的历史与社会课堂不仅可以改变我们传统的说教,更可以激发学生去推理论证、想象、批判、探究、发展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意识、证据意识、推理意识、求真意识、批判与发展意思,让史学和学史成就学生的终身发展。让学生在诗意中感悟历史,不失为构建高效历史与社会课堂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诗意造境,引领学生神入历史
  历史犹如一个摔碎的花瓶,时间的不可转性,我们永远不可能回到从前,也永远无法去亲身体验,这就意味着我们永远无法还原历史本来的真相,只能无限接近于历史原来的面目。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勾当的源泉。”而中国的古诗,有些是历史事件亲历者的感悟,有些是作者生活在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有些作者距离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更近,因而这些古诗文指向的历史事件人物更有可能接近历史的原来面目和真相,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运用这些古诗文作为课堂框架,紧扣教材,能好地起到了统领挈要的作用。我们可以从史学的角度去想象分析,角色神入,分析当事人的内心情感世界,想象、感悟、体验当事人的所思所想所为。
  如笔者在《新的大一统》教学中,选用刘邦的《大风歌》作为课堂教学的主题框架,在学生的头脑中展示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引导学生联系阅读、角色神入:
  第一层次:“大风起兮云飞扬”。非常明显这不是一个风平浪静、风和日丽的日子,而是一个动荡不安、暗流涌动的年代,引导学生找出不安定的事件(秦末农民战争、楚汉相争),明白当时的社会背景。
  第二层次:“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一则说明刘邦衣锦还乡高兴得意的心情,二则说明了楚汉相争的结果:刘邦大获全胜,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汉高祖。历史结论学生得出水到渠成。
  第三层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然而,刘邦在高兴之余,也有一种深深的忧虑在内心深处。学生兴趣盎然,为什么做了皇帝还会有忧愁?学生围绕为什么忧、忧什么、如何解忧三个层次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四个方面进行探究。通过剖析刘邦的内心世界,学生不仅很好地解决了本课相关的历史知识点,还对汉朝的统治措施、政策有进一步的认识,更对刘邦本人及汉朝统治者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一首诗展示一幅画卷。学生在美的意境中读史、学史、想象历史。学生在诗意中开展想象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或得到美的享受。
  二、诗意设疑,引领学生探究历史
  古诗文篇幅短小精悍,题材富厚多样。这些独特特点为我们历史与社会课堂提供了有效、丰富的教学资源。有些古诗文本身就是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呈现,有些古诗词往往反映一种内化的、含蓄的感情,诗人把本身的意志和感情寓含在诗词中。教师通过展示这些古诗文,进行设疑,由学生进行质疑,通过教师设问、学生提问、教师追问方式,引导学生按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发展过程、主要活动进行有头有尾、有情节的具体讲述。
  如,《盛唐气象》教学中,教师展示杜甫《忆昔》,由标题及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全面设疑:
  1.“昔”是指什么时期?
  2.“忆”说明了作者处在什么时期?
  3.“稻米流脂粟米白”说明了昔日什么社会景象?直接原因是什么?还可能有哪些方面的原因?
  4.作者所处的今日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景象?直接原因是什么?还可能有哪些方面的原因?
  5.今昔的差别,作者的感叹,对我们现代社会有什么启示?
  ……
  学生通过层层质疑、释疑,揭示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一首诗表露一种情怀。学生在诗人的情感中探究历史的年代、表象、成因。在诗意中学生去推理论证、探究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意识、证据意识、推理意识。
  三、诗意冲突,引领学生辨析历史
  “一百个人眼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对于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如何看待,尤其如此。历史知识不是封闭的、不容置疑的,而是开放的、不断更新延展的,因为历史是一种解释。对于同一历史事件或人物,同一时期不同的人、不同时期的人都有着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看法和认识,原因很简单,新材料推翻旧认识、新视角推翻旧认识、意识形态观念的变化、原来的观点本来就存在着缺陷或者是错误的。教师应充分地利用这些古诗文资源,将这些矛盾的冲突呈现,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给学生提供学习历史多方位的视角。
  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尊重学生个性的感悟,尊重学生独到的见解,不应把现存的结论、教师的看法直接呈送在学生面前。要在众说纷纭中引领学生去辨析、去探究历史,形成自己的见解。
  如在《隋朝大运河》教学中,教师展示三首诗:
  胡曾《汴水》:“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李敬方《汴河直进船》:“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皮日休《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很明显,诗的指向相同:同一条河流(京杭大运河)、同一个人物(隋炀帝),然而众说纷纭,评判褒贬不一。诗意的冲突,引发学生思维的冲突。
  1.以上三个诗人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2.诗人是依据什么做出这些观点判断的?
  3.你比较认可哪个观点?为什么?
  一首诗明白一个道理。学生支持一种观点,便去搜集整理史料来印证,去遐想、补充和创造。在此基础上通过自身的理解与创造就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我们称之的历史观在此过程中也悄然形成。
  “亦画、亦情、亦理”。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史中有画、史中有情、史中有理。实践教学证明,将把古诗引入历史与社会课堂,引领学生在诗意中感悟历史,不仅可以改善课堂教学氛围,让历史与社会课堂变得诗情画意,而且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文学素养能力的提升、历史观的形成等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袁腾飞.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CIP]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9
  [3]刘惠军、张雅明.新课程与学生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陈向明、曾琦.新课程与学生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浙江省安吉县新民学校)
其他文献
肝细胞核因子1B(HNF1B)转录因子由17q12染色质编码,其涉及包括肝、胰、肾等多个脏器的生长与发育。在肾脏的发育过程中,HNF1B主要调控肾小管的生长与发育。而其在胰腺发育的
在物理教育中,有意识地挖掘出物理教学中的人文思想,并把它与物理知识相融合,更多关心“人”和“人文”,使我们的物理教育富有生机和人性,是现代发展性教育理念的一种现实需求。那么,在物理教学实践中,如何渗透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  一、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和追求科学的动力  长期以来,我们的物理教学注重学科为本,形成了“旨在培养科学精英”,“用一大堆远离儿童生活经验和本能需要的抽象概念和原理堵塞在儿童
针对“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要求,探讨了加强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对策。
阐述了终身学习的必然性,指出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概述了信息检索利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目标。
结直肠癌是一种异质性肿瘤,它的发生是一个涉及多基因、多阶段的复杂生物学过程,即使病理分期相同,其临床表现、预后、个体对治疗的反应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在临床工作中,除了
叙述了呼延调蓄工程的进水线路、输水箱涵结构、进水闸结构、进水线路跌水等的设计思路,指出该线路设计合理,结构设计可靠,其效果达到了设计要求,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笔者就以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化学反应原理》中《水的电离和pH值》复习课为例,谈谈习题课的教学设计中如何设计练的内容,练的形式、练重点,练难点,练易错点。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
文章分析了多校区图书馆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并就如何做好多校区的典藏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论述了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协调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协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措施。
学生作文时,常常会出现无话可说,或说大话、套话,甚至是说假话之现象。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开源积流、说真话诉真情是最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