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黄惇先生是理论、创作与教育三位一体,成果卓著,令书坛瞩目。几十年的耕耘,黄惇先生以其睿智的艺术思想,唯美的治学精神,不懈的求索毅力和鲜明的教学理念为当代书坛留下了一笔不可多得的文化积累,一份难能可贵的中国古代艺术理论文献成果。尤其像元明书法史的研究、《中国印论类编》等对近千年来书法史、印论文献作了全面梳理与分类,为推动当代书法、篆刻艺术的创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黄惇先生几十年来漫漫求索,保持着恬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惇先生是理论、创作与教育三位一体,成果卓著,令书坛瞩目。几十年的耕耘,黄惇先生以其睿智的艺术思想,唯美的治学精神,不懈的求索毅力和鲜明的教学理念为当代书坛留下了一笔不可多得的文化积累,一份难能可贵的中国古代艺术理论文献成果。尤其像元明书法史的研究、《中国印论类编》等对近千年来书法史、印论文献作了全面梳理与分类,为推动当代书法、篆刻艺术的创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黄惇先生几十年来漫漫求索,保持着恬淡与平静,以实际行动展示治学的精髓与审美之高端,他勇于在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上求实求真,求道解惑,开掘遗产,整合资源,厘清源流,开辟新道;他又努力在历史与时代的节点上引领团队,顺势前行,攀登高峰,他更敢于站在高处,思考并实践着如何为这个时代留下丰厚的学术积累与文化遗产。他对艺术的痴迷,对学术的沉醉,对史学研究的谨严,对人文操守的坚定让我深为服膺。他的求艺、治学已成为当下书坛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我之所以说是『特殊』,因为在黄惇先生的艺术旅程中,我们看到的是淡定与坚持,宁静与深刻。黄惇先生是实践了老子的『知常复命』,回归生命的本始状态来求道论学,这种『文化身份』的凸现与当下书坛某些形式的浮夸、思想的浮躁、艺术的浮华与理论的浮浅形成了鲜明对照,也为当代书坛带来深刻的反思—时代需要什么样的艺术与学术风范?
『黄惇现象』给我们带来的思考与体悟是:一个文化人,一个艺术工作者,无论身处何种岗位,都坚守历史的文化创造,彰显时代的文化品质,体现当代的人文精神,呈现对当下社会的深刻思考,架构文化理想!
其他文献
黄惇先生的展览在教师节这一天举办,是一个亮点,也非常有意义。黄惇先生在书法教育领域成绩斐然,三十多年来他带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八十年代末,曹宝麟先生曾告诉我说,黄惇对教学很严格的,学生在黄惇老师面前毕恭毕敬。朱关田先生也说,黄惇先生是严师,谁家的孩子要学书法,就交与他教,保证出成果,事实也确实如此。除了教学方面,黄惇不管是书学、印学,还是为人、为学、为艺都是卓有成就的代表人物。 首先说为人。黄
黄惇先生将陶瓷工匠在青花瓷器底部用毛笔蘸了釉彩画的印章,吸收来作为自己制印创新的一种风格,在坚硬的石头上,表现出柔韧的笔意,并加以提炼、雅化,别开生面,这就像文人采风,将山歌渔唱,变为竹枝词、采莲曲,一定会在篆刻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展览中的篆刻作品,也不是单单罗列许多印蜕,那些印蜕都很小,挂起来以后很难仔细观赏,但是黄惇先生把作品放大好几倍,每一方印章加了题记,书法和篆刻结合成了一幅幅精致的小品,
本次『兰亭论坛』的主题为『王羲之的真相』。王羲之书法艺术以尺牍为主,故此次我演讲的主题为王羲之的尺牍。『王羲之尺牍发问』这个主题,要比『关于王羲之的尺牍』或『围绕王羲之的尺牍』更具问题意识。通过对问题的积极思考,期待能使之前的研究更加深入。 关于王羲之尺牍的研究内容包括:探求未解决问题的解决方法;对已经成为固定看法的结论进行新的讨论;对王羲之来说,书写尺牍意味着什么?具体包括以下三点:1、《丧乱
刚才徐本一先生说:再过几十年,今天的谁会在书法史上留下痕迹?我想诸位都有被选择在『书法篆刻史』占一个这样、那样位置的可能。当然,被选择是有条件的:一是你的作品能保存下来流传到后世;二是你的作品确有实力、有新意、有个性,更重要的是你的个性和新意对建立某种流派有功劳。以黄惇的篆刻为例,他把篆刻的金石刻画意趣和毛笔书写趣味做了一个非常独到而和谐的融合。这一创新非常不容易,就我所见,他是目前最成功、最成熟
这是黄惇先生第一次办书法个展,我认为,作为对自己负责、对历史负责的人,绝对不会一直办展览的。因为一直办展览,肯定不会常有使人震撼的作品,只有对自己有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后举办展览,才是很慎重地办展览。我和黄惇兄是莫逆之交。初次相识是在『二届中青展』,我们都是评委。我们二人有很多相近、互补的地方。他喜欢直接表达自己对艺术的态度和看法,甚至有时会有一些比较尖锐的观点,他基本是『形于色』。我曾经看到过他在课
我是刻印的人,黄惇的印我是很熟悉的。今天谈一点新感觉,就是有些人的印是经不起放大的,但是黄惇的印经得起放大,而且放大了以后比原来的印还要好看。为什么可以这么说呢?他的印章里包含的东西很多,放大后,把我们读原作时忽略的或者说本来没有细看到的东西,都彰显出来了,都看出来了。所以这样的印章,不但是内涵深,而且气局也很大。表现在经得起看,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得起放大的印,就是经得起细细看的印,就是经得起长
黄惇先生在书法界、篆刻界、学术界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那些学生辈,他们追随老师这么多年,他们也完全懂自己的老师修为究竟到了什么程度?这么一个年龄的人,在全国拥有如此的威望,在各个领域都卓有建树,这的确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大家一致说黄惇的学问好,今天看了展览以后发现,他的创作也的确非常让人敬佩。我想起了以前听说过的一个故事,一个往事:有人到谢无量先生家里求字,谢先生说,最近我的字写得不好。大家很惊诧
我首先用『敬畏』两个字,来表达我对老朋友的感激之情。在展览作品集里,有一处题跋用了白石老人的一个印语『老夫也在皮毛类』(这是石涛的诗句),在题跋中我说自己写的诗是皮毛,自己的作品是皮毛。我刚才讲很敬畏今天来的这些老朋友,因为他们有些方面的成就是我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的,也是我借鉴的来源。例如,我看到曹宝麟考证做得好,我就向他靠近一点,向他学考证;我看见陆家衡的诗很有味道,就想靠拢他一点。我就是这样慢慢
黄惇先生做学问很执着、认真。我看了他写的《中国古代印论史》《中国印论类编》,这是我见过的最近三十年来在篆刻史论研究方面最重要的著作。黄惇先生花了非常多的时间,做了非常扎实、细致的基础工作。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起成名的书家里,黄惇先生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他一方面从事书法、篆刻创作,另一方面也做学术研究,两方面能结合得这么好,这是十分难得的。这次展览也做得很专业,古意与新意相结合。
黄惇先生所取得的成就可以概括为书法创作、篆刻创作、书法史论研究、篆刻史论研究、高校书法教育五个领域。书法、篆刻的创作通过这次展览完全得到呈现,作品非常精彩。黄老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实践与理论结合并重的研究者和艺术家,是一个在理论指导实践方面非常成功的典范。他在学书经历回顾里谈到,其书法师帖学的契机实际上是受了米芾『石刻不可学』之论的影响而有所感悟,又因编写《董其昌书论注》而精读古人论笔法,于是开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