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现代(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和声在古典和声的基础上不断演变,发展,作曲家们创造出了许多新颖的手法和技巧。打破了传统和声中和弦结构的单一,调性的统一,传统的功能序进,大胆使用不协和和弦,调性的分离,不受严格模式约束的发展手法,在听觉上给人新鲜感。下面以几首近现代作品为例,初步阐述近现代音乐中和声语言的运用。
关键词:和声;调性;功能性
1 分析谱例一,巴托克作品三首:《夜曲》《儿歌》《云雾中》
(1)《夜曲》。它是一首自由形式,格调高雅,充满了浪漫色彩的单三部曲式的钢琴小品。在和弦类型上有和传统和声相联系。(例1)从乐曲引入部分A段到再现段结尾处都采用织体的均值型分解进行,和弦类型是三度叠置的。调性为e调。(例2)第三小节主题进入后,和声与旋律不在同一个级数上,功能分离。和声是e调,旋律是A调,旋律围绕调性中心音运动,调性分离。(例3)主题提高八度重复,和声为G调的b3Ⅷ〖SX(B0〗4〖〗3〖SX)〗/Ⅴ没有像传统和声那样进入G调的Ⅴ,而是进入了e调的Ⅰ,没有按功能性解决是近现代和声的特征之一。(例4)进入B段,基本调性为G,和声弱化传统功能结合度,使调性显得暧昧。第一小节为Ⅵ6和弦,进入到非传统的协和主和弦#5Ⅰ7(升5音的Ⅰ级七和弦),又到b3Ⅰ。(例5)旋律模进下行,围绕G调的主功能进行。再现段,旋律层到了左手低音层,和声进行到用右手弹奏。最后结束时出现了升F宫五升音阶片段,(例6)旋律呼应了A段的e调,和声呼应了B段的G调。(例7)此曲体现了,近现代和声中:1)功能分离带来的功能复合。2)性分离产生的多调性元素。
例1:
(2)《儿歌》。它是一首多调性写成的钢琴小曲,关系太近的调结合在一起,有太多的共性反而使多调性不明显,此曲旋律为D调,和声为升F调,时而统一,时而分离。采用复调线性体(例8)。
(3)《云雾中》。采用不协和的和弦,使之产生一种模糊不清,给予人像雾般的印象,而旋律的出现至高潮再渐渐消失于尾声中。和弦类型既有三度叠置的也有非三度叠置的。(例9)左右演奏的非三度叠置和弦,包含了两个大二度,两个纯四度。(例10)右手演奏的三度叠置的和弦,和传统和声有相似的地方。由于有变化音程,增二度和减三度,已具有现代和声的特征,音响效果已不是三度音程的效果。为了寻求上下和弦风格上的统一,右手弹奏的和弦实际上是左手弹奏和弦的高半音移位。整首曲子主要是左右手柱式和弦交替进行,中间有适当的移位。旋律出现得很少,具有五升性风格。整首曲子虽然听起来具有现代风格,总体上还是有调性的。G音出现得最多,但不是在G音呈现的单一调性,其他差异性因素削弱了调性的单一性。
例9: 例10:
〖XC曾貞-09.tif,JZ〗 〖XC曾贞-10.tif,JZ〗
2 分析谱例二,阿·勋伯格《钢琴小曲6首.OP.19 NO.2》
(1)在风格上不属于传统风格,属于20世纪现代风格范畴,属于非十二音序列音乐。
(2)乐思组成的基本材料:主要由三度音程构成,(例11)音乐材料精炼,集中。
(3)和声:起处(例12)和止处。
(例13)最后一个三度音程相当于传统功能和声中的属,主呼应,有利于建立调性。左手层,右手层是分离性,削减性,并置性进行。第四小节相(例14)当于c小调的主—属,有点调性意味。紧接着一个建立在降G音上省略五音的大小七和弦(例15)和下面声部的C降E组成的不协和音程同时并置,这个不稳定的音程打破了已经被建立起来的中心音程C降E。第六小节长音强拍(例16)处密集二度排列的音丛极大削弱了已建立的调性,无调性意味很高。此和弦是根,三,五音都带分裂的音丛,音响浑浊,排列复杂。最后三小节左手大三度音程连续二度下行具有指向性和暧昧性。(例17)最后的CE音程已获得相应稳定的调性感,但右手终止处出现的长音和弦(例18)再次分化,削减了已清晰的调性。
(4)旋律:此曲主要以三度音程为主,旋律出现得较少。
例11:
关键词:和声;调性;功能性
1 分析谱例一,巴托克作品三首:《夜曲》《儿歌》《云雾中》
(1)《夜曲》。它是一首自由形式,格调高雅,充满了浪漫色彩的单三部曲式的钢琴小品。在和弦类型上有和传统和声相联系。(例1)从乐曲引入部分A段到再现段结尾处都采用织体的均值型分解进行,和弦类型是三度叠置的。调性为e调。(例2)第三小节主题进入后,和声与旋律不在同一个级数上,功能分离。和声是e调,旋律是A调,旋律围绕调性中心音运动,调性分离。(例3)主题提高八度重复,和声为G调的b3Ⅷ〖SX(B0〗4〖〗3〖SX)〗/Ⅴ没有像传统和声那样进入G调的Ⅴ,而是进入了e调的Ⅰ,没有按功能性解决是近现代和声的特征之一。(例4)进入B段,基本调性为G,和声弱化传统功能结合度,使调性显得暧昧。第一小节为Ⅵ6和弦,进入到非传统的协和主和弦#5Ⅰ7(升5音的Ⅰ级七和弦),又到b3Ⅰ。(例5)旋律模进下行,围绕G调的主功能进行。再现段,旋律层到了左手低音层,和声进行到用右手弹奏。最后结束时出现了升F宫五升音阶片段,(例6)旋律呼应了A段的e调,和声呼应了B段的G调。(例7)此曲体现了,近现代和声中:1)功能分离带来的功能复合。2)性分离产生的多调性元素。
例1:
(2)《儿歌》。它是一首多调性写成的钢琴小曲,关系太近的调结合在一起,有太多的共性反而使多调性不明显,此曲旋律为D调,和声为升F调,时而统一,时而分离。采用复调线性体(例8)。
(3)《云雾中》。采用不协和的和弦,使之产生一种模糊不清,给予人像雾般的印象,而旋律的出现至高潮再渐渐消失于尾声中。和弦类型既有三度叠置的也有非三度叠置的。(例9)左右演奏的非三度叠置和弦,包含了两个大二度,两个纯四度。(例10)右手演奏的三度叠置的和弦,和传统和声有相似的地方。由于有变化音程,增二度和减三度,已具有现代和声的特征,音响效果已不是三度音程的效果。为了寻求上下和弦风格上的统一,右手弹奏的和弦实际上是左手弹奏和弦的高半音移位。整首曲子主要是左右手柱式和弦交替进行,中间有适当的移位。旋律出现得很少,具有五升性风格。整首曲子虽然听起来具有现代风格,总体上还是有调性的。G音出现得最多,但不是在G音呈现的单一调性,其他差异性因素削弱了调性的单一性。
例9: 例10:
〖XC曾貞-09.tif,JZ〗 〖XC曾贞-10.tif,JZ〗
2 分析谱例二,阿·勋伯格《钢琴小曲6首.OP.19 NO.2》
(1)在风格上不属于传统风格,属于20世纪现代风格范畴,属于非十二音序列音乐。
(2)乐思组成的基本材料:主要由三度音程构成,(例11)音乐材料精炼,集中。
(3)和声:起处(例12)和止处。
(例13)最后一个三度音程相当于传统功能和声中的属,主呼应,有利于建立调性。左手层,右手层是分离性,削减性,并置性进行。第四小节相(例14)当于c小调的主—属,有点调性意味。紧接着一个建立在降G音上省略五音的大小七和弦(例15)和下面声部的C降E组成的不协和音程同时并置,这个不稳定的音程打破了已经被建立起来的中心音程C降E。第六小节长音强拍(例16)处密集二度排列的音丛极大削弱了已建立的调性,无调性意味很高。此和弦是根,三,五音都带分裂的音丛,音响浑浊,排列复杂。最后三小节左手大三度音程连续二度下行具有指向性和暧昧性。(例17)最后的CE音程已获得相应稳定的调性感,但右手终止处出现的长音和弦(例18)再次分化,削减了已清晰的调性。
(4)旋律:此曲主要以三度音程为主,旋律出现得较少。
例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