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邀约与诗性美学r——龚学敏《濒临》的日常意义与档案价值

来源 :当代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s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多样性的全球化衰退让很多动物面临灭绝的危险,直接威胁整个世界生态环境,深刻影响人类的未来生存甚至文明进程.龚学敏的《濒临》站在时代的高度,从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视角,去书写他倾情关注的动物话题;透过人文关怀和历史极重的对峙与冲突,深刻表达新的生命价值理念之下动物书写的迫切和艰难,寄托诗人深刻的道德判断与价值取向.
其他文献
罗伟章小说始终立足于现代性视阈中乡土社会的整体变迁特别是人的精神嬗变,以清醒理性的态度深入审视乡土社会现实,真切地反映出了后乡土时代社会的复杂样态.本文从写实原则与神话视界的融合、“立人”传统的当代延续、小说结构的创新三方面,探索罗伟章极具个人化的小说特征,进而挖掘其质朴深沉书写背后的超越性精神追求.
“后文学”指向“语境-文本”融合的生态场域,其浑沌状态无法被单维度认知视角所把握,创作/生产者、传播/营销者、接受/消费者都无法置身其外地将其对象化,观察/研究者只能拥抱变化,参与性地介入其中,成为“语境-文本”的组成部分,才可能进行认识和理解,并对其做出有限的判断.重塑“新人文”的起点,不是形而上的理论玄思,而应该蕴藏在实践与实践中的思考里.这既是文学的生产,也是批评的生产.
在国际影视传播和接受视野里,文化自觉首先应该在各种文化冲突与交融的背景下客观辩证地分析文化自身的历史与现状,并由此做出合理的文化选择、扬弃与创新.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尽管自1980年代以降,自内而外已经发生了系列变化,但历来作为国家意志表述的惯性,使得它纵然进入了以票房为主导的新世纪,依然是讲述“中国故事”的较好载体,承载着独有的文化自觉.本文从传统继承与更新、现实观照到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以及困境的突围可能四方面,阐释21世纪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独特文化症候,呈现“共同体叙事”下的真正文化自觉.
21世纪乡村小说有一个突出的特色是历史书写.作家描摹出中国乡村社会变迁史,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时代的动荡与恒常、个体人生轨迹以及人心的微妙,并提供一种乡村伦理反思.21世纪乡村小说的历史书写是和记忆结合的,记忆组合了历史,历史又以文化记忆的方式得以留存和盘活.从形而上的哲学角度看,历史书写与记忆是对人的存在的确证,以这种对历史生活书写的方式延续自我生命和存在.21世纪乡村小说历史书写中的女性形象大放异彩,有着绵长的历史文化依托,显示出历史意义与现实旨归.
1980、90年代,“文学桂军”在创作中所采用的叙事模式经历了从传统现实主义到先锋叙事的转向,具体表现为弃斥传统现实主义的叙事模式,而有意识地借鉴现代先锋小说的叙事模式,尤其是多元化的叙述方式,以及荒诞和虚无等先锋小说叙事精神.这一变迁蕴含着广西地域作家群这一文学主体的既有历史与中国文坛“中心”之间丰富、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即“边缘”与“中心”之间的对话与沟通.先锋叙事使“文学桂军”的创作突破了广西民间文学传统的桎梏,在新时期中国文坛焕发出朝气.但是,当先锋叙事成为广西作家的文学行为惯性之后,它反而昭示出“
民间叙事是当代陕西文学的重要基本面之一,文学陕军朝着民间的进发,创造了独特的秦地文化审美空间,参与、推进了当代中国文学话语的转换与重塑;但重返前现代的民间又使其遭遇了自身精神理念与价值立场的困惑、混乱与迷茫,并可能导致文学的现代性追求再度被悬置.文学陕军的民间叙事应积极寻求现代意识与民间立场的整合交融,突破写作的模式化、民间文化资源的重复性利用以及精神进程的停滞等困局,并在去除过分的“同质化”、实现个人性突围的同时持守深厚丰沛的秦地文化精神.
王德威所提出的“被压抑的现代性”一说,突破了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的传统路径,提供了一种新的考察视角.以“现代性”为理论视域,通过对自主、创造、多元、竞争等晚清小说现代性特质的体认,王德威运用解构、“时代错置”等叙述策略,发掘了被主流文学史所忽略、遮蔽的晚清文学“现代性”,试图反抗单一而权威的文学史论述,给文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是,对歧义丛生的“现代性”概念的过分依赖,也让这一提法陷入了另一种矛盾.
王蒙的文学批评具有多元性、前瞻性的审美意识.他对文学思潮的见解有着高瞻远瞩的思路,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繁荣发展,有着理论上的引导意义.王蒙一直关注当代文学的发展现状,无论是对当下文学的及时性判断,还是对一个时段文学发展形态的总结,都体现了他睿智的思考.王蒙的文学理论、文学评论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分析文坛现象,评析新人新作,帮助崭露头角的作家走出创作困境,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繁荣发展,无疑有着前瞻性的引导意义.
信息时代的来临,使21世纪文学进入后文学时代发生了一系列新变:文学样式泛化,文学的审美娱乐功能突出,文学的整个创作、传播、接受过程都逐渐市场化.面对这种现象,以往的文学史书写规则基本上处于失语状态.互联网推动了文学生产力革新,“消费读者”和“无限传播”慢慢凸显,成为当代文学发展史书写避无可避的两个核心要素.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新世纪”文学从初兴时的书写想象到“宅经济”催生下的书写现实.如果说“消费读者”是文学市场化的驱动器,那“无限传播”就是文学前行的助推器.“新世纪”文学正是在“无限传播”和“消费读者”
藏族作家万玛才旦在自己的小说中以无比简练的文本讲述着充满张力的故事;在荒诞、无常、混沌的小说氛围中,在貌似日常的小说叙述中,实际上传递着他对人生、对生命的深层思考,有关淳朴价值与现代文明的思想交锋,个体生命与无限轮回的矛盾,荒诞情节与神性世界的平衡以及平凡日常与超越现实的对抗,种种思考皆在藏区藏民们仍携带着原始气息的生活故事中一一展开,给读者带来了余韵无穷的阅读体验,同时以沉浸的文字与影像带来了难得的哲学层面的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