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恒拍感;训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05-0032-01
1.恒拍感:低年级学生节奏稳定的基石
在音乐中,时间被分成均等的基本单位,每个单位可以叫做一个“拍子”,称作一拍,即单位拍。节奏是不断变化的,而拍子是恒定不变的。节拍学习包括两方面:节拍的稳定感与节拍韵律感。其中,节拍的稳定感即为“恒拍感”。
目前為止,大部分音乐老师的节奏教学都是在读节奏,把节奏分隔开单独教授,学生不会均衡的读出。这样的读节奏,是没有乐感、没有节奏感和节拍感的。这样的教节奏教在了概念层面,没有教在听觉、技能、审美层面。所以不难发现,低年级学生在演唱歌曲时节奏频频出错,演唱的音符要么过长、要么过短,许多老师认为需要在节奏上加强训练,其实是拍子出了问题。
2.训练低年级学生恒拍感的实施策略
(1)体态律动,感受恒拍
第一,单位拍律动。
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而言,需要锻炼他们听音乐击单位拍的好习惯。这种最基础的击拍练习,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的速度感。在用双手击出稳定单位拍后,可以换着用身体其他部位表现,比如,跺脚、拍腿、打响指、响舌等。还可以两两合作,相互击掌表现。甚至可以加大难度,关注旋律起伏,随着音高变化在不同空间位置上击拍。单位拍的训练,还需从外在转为内在,从“有声”向“无声”转变,训练内心稳定的速度感。
第二,分拍律动。
单位拍为“一拍”,分拍顾名思义,即把单位拍平均分成两半,分拍律动一般用左右手轮流拍腿。学生听着音乐做单位拍的律动并不难,但是分拍律动却不容易做好,这需要双手更好的协调性。平稳流畅的分拍律动,能帮助学生建立更稳定的恒拍感。对后续的节奏训练有很大的帮助,解决节奏不稳的难题,再难的节奏型都可以在稳定的分拍里找到正确的节奏和韵律。教师可以把分拍律动放在每节音乐课的热身环节,教师在钢琴上稳定弹出“一拍两音”的旋律,引导学生用听觉带动双手,久而久之,分拍就会更稳定,恒拍感也就更稳定了。
(2)音乐活动,建立恒拍
第一,随乐行走。
教师可以让学生走下座位,听音乐走恒拍。要求学生自己走自己的,不要碰别人,也不要跟着别人。教师还可以在钢琴上弹奏出忽快忽慢的旋律,让学生听着钢琴声音走,钢琴声音一停,脚步就停下来,钢琴一起就继续走。这是对听觉做出反应的训练,每个学生不需要任何动作技术的准备,跟着音乐就能做到。在以上训练的基础上加大难度,可以让学生边走恒拍边诵读或歌唱。进行曲风格的歌曲,可以用比较坚定有力的踏步,而抒情优美速度较慢的歌曲,则需要用轻盈的脚步来进行。
第二,无声接唱。
我们在音乐课中,经常会采用接口的方式,进行接口读或接口唱,这是培养学生稳定恒拍感非常好的一种方式。不要拘泥于一种接口,完全可以从“有声”到“无声”来进行训练。笔者曾经观摩过一节音乐公开课,歌曲为我们很熟悉的《闪烁的小星》。学生在熟练演唱后,教师选择七位学生进行音乐活动。每位学生唱一个字,共同合作完成整首歌曲;然后,教师加大了难度,让某两个学生不唱出来,只唱在心里;紧接着,难度又增加了,只有最后一位学生可以唱出声音,其他六位学生都只能唱在心里。诸如这样的旋律熟悉、结构规整的歌曲,我们都可以用来进行这样的音乐活动。
(3)节拍韵律,强化恒拍
第一,感受韵律。
节拍的魅力,在于它具有韵律感,这是使音乐变得更好听的重要一步。音乐教师口中经常描述的“这个孩子有乐感”,主要体现的就是节拍的韵律感。节拍韵律并不是单纯的告诉学生强弱规律,这需要带领他们在反复的体验感受中,引导他们慢慢理解。训练时,可以通过“拍手、拍腿”的交替动作,来区分基本速度和不同节拍的韵律。单独练习时,可以引导学生一起诵读“妈妈”、“爸爸”等叠词,并随着单词的循环自然呼吸。如此,韵律感与恒拍感相互促进,良好的节拍韵律感,会让恒拍更稳定。
第二,准确听辨。
在完全理解音乐韵律感的基础上,可以多让学生辨别两拍的音乐和三拍的音乐。在反复的对比中,加深感受,准确听辨。教师除了带领学生做不同节拍的律动,还可以教授他们简单的指挥动作,结合诵读,强调呼吸频率。指挥图示不仅能帮着学生找到稳定的恒拍,体会音乐的情绪和韵律,还能使节奏的表现更准确,让歌唱充满美感。教师还可以把一些简单的歌曲引导学生进行节拍的变换,把两拍的音乐变成三拍的音乐,让学生在两种节拍的对比下,再次加深感受。
恒拍感的训练,实际上就是音乐的听觉传递给内心,再连觉传递给身体,用肢体语言表达出来的一个过程。在过程中,还可以更多地进行合作,在合作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恒拍感的训练,是节奏学习的奠基石,为小学阶段甚至后续的音乐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红宇.动态认知活动对低龄儿童音乐节拍感的培养以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奥尔夫教学为例 [J].北方音乐,2014(17):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