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颜旧情

来源 :安邸AD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oka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都IFS:古迹上的国际窗
  如果上帝在关上一扇门和打开一扇窗之间会有时间差,那透过这扇新窗看到旧门的斑驳,也会深感时间的力量。2007年,当香港九龙仓集团以1.65万m2的楼面价格拿下这块“地王”时,集团高层都豪情万丈地想要在成都这个西南重镇用成都国际金融中心(成都IFS)的建筑线条和商业曲线勾勒出这座城市全新的国际化天际线。未承想,工程刚开始,一片唐宋时期的水利工程遗迹就在脚下被挖掘出来。因为是历史遗迹,上方不能盖任何商业建筑,所以原有的设计方案都被推翻,也算成都给的一个大“惊喜”。“在香港,水代表财富,”九龙仓中国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侯迅(ChristinaHau)坐在我们面前,“所以大家告诉我们:没问题,这地方有灵气!”她说的是如今这片被保护的遗迹,加盖了玻璃地面,成为IFS的古迹广场。建筑和商业都为它让了位,而它也如一个隐喻:在这城市,没有全然的新,一切国际化都要根植在它的历史上。何况成都本就是被都江堰水利工程娇宠出来的地方。
  “我们所在的这条红星路,自古就是成都的商业中心。成都IFS的入驻不仅是带人一个国际化的商场,更是要带动一个商圈的国际化。”她顿了顿,以一个女人的直觉对我说:“这个城市已经准备好了!”她当然是对的,这条街当年因为拥有成都第一盏高挂的路灯而被老成都人叫作“天灯巷”;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具有时代特色的“红星街”;上世纪70年代,又将周遭街巷并入成为拥有北、中、南三段的“红星路”……任何时代,这里都是成都最敏锐的风向标。但成都IFS的国际化要从何切入呢?拥有建筑师背景的Christina正体现着九龙仓的某种喜好——集团主席吴光正和其子吴宗权都学习并热爱建筑,成都IFS的新故事当然要从这点开始讲。“在这里我们要打造的是国际化的生活方式中心区,在这个点上,我们需要的就是这个形象!”来自英国贝诺(Benoy)建筑设计公司的董事长兼该项目总设计师张家豪(FerdinandCheung)留着黑白相间的长发,俨然一幅跨界艺术家的模样。“同时,我们也要体贴这个城市,多云多雨,所以玻璃的使用可让视野更开阔,而中庭的漏光和7层的雕塑庭院也让客人更多地享受到这里宝贵的阳光。”作为拥有国际背景的设计师,他对成都人的包容性和好奇心很感兴趣,“这让我们可以尝试更多Mix。譬如成都IFS的每一层布局都不同,每个位置都有不一样的风景。虽是一站式商场,但希望客人在这里能‘探索’到不一样的惊喜。”同时,为了防止客人“迷路”,商场还开发了帮助规划逛街路线的微信服务号,“之后会进一步升级为实时导航的App”,Christina所言倒真是让“国际化”这三个字多了份温存。
  尽管7年磨一剑,但对成都人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都IFS都叫“大熊猫屁股下面”。“商场开业前9个月就有很多人喜欢约在这里碰面,他们对司机说:‘走,去那个大熊猫屁股下面。’”Christina很得意自己这个创意,用熊猫和艺术跟成都人交流总行得通!“我们的雕塑庭院里有很多川籍艺术家的作品,但这只爬墙熊猫却是请美国艺术家做的,为什么?我们就是想让成都人重新审视这个已有点审美疲劳的元素,原来用另一种眼光来看,另一种手法来表达,可以如此不同!”
  如今每周都在当空中飞人,周末还要回香港把时间全权交给孩子,Christina的香港节奏总在成都得到抚慰。“每次来成都,其实事很多,在场内待到夜里11点是常事,但回头一看,火锅、串串,该吃该玩的一样没落下。”此刻的成都正被倒春寒侵袭,但她望向古迹广场的方向,满眼仿佛都是晴日里铺上人造草坪,市民们纷纷躺在上面晒太阳的景象。“这是一个能让人写诗、做梦的地方,”她忽然有点动情,“我们没有经历老成都的历史,但希望和成都人一起构筑起新成都的模样。”
  成都远洋太古里:快耍慢活
  韩置带我们在成都远洋太古里绕过大慈寺,经过马家巷,转进觯玉溪,然后到2层,转两个弯进到一家小酒馆,仿佛脑海里早已设定自动导航。他坐下来,笃定地说:“这项目,真是人生难遇!”
  人生难遇,指的是重塑历史。拥有1600年历史的大慈寺自古就是成都的中心。唐宋时,寺庙四周的人潮市集真真让人了解到什么是“杨一益二”的繁华。时至今日,关于它的荣光还能在古诗词的片段里寻到。8年前,太古地产和远洋地产合作拿下大慈寺周围10万平方米的地块,就开始在政府“保留古建筑”及“商业极大化”两者之间找平衡。在与建筑师罗建中的合作下,定下“地下一层”的“开放式低密度街区购物中心”的规划,走在其中,倒真有几分悠游的感觉。尽管众多国际品牌如爱马仕、卡地亚、纪楚希等都把全球或亚洲区旗舰店设在这里,包围着绿竹红墙的大慈寺,但或许是因为整个区块内的6处保留院落发挥“护法”功效,让这商业气氛不至于搅扰到古刹的清梦。“其实我们在规划时专门在大慈寺门前留出了一个广场,而且面向寺院的一面都安排了安静的咖啡厅和餐厅。”韩置说出了规划时的尊重——呈U形的成都远洋太古里,内圈为“慢里”,外圈为“快里”,U形中间的空地则是大慈寺门前的广场,“这组合本来也是成都这城市的表情。”作为该项目的物业总监,韩置说开放式空间满足了成都人“爱逛街”的购物形态,而“快里”和“慢里”并行的设计则反映着成都乃至中国在快速发展下的节奏特色——传统留下的“享受慢生活”的价值观正在被快速发展的步调冲击着。而太古里的规划是以大慈寺和6幢古迹建筑为点,畅通街区的中街及老街为线,国际奢侈品牌、餐饮及文化商铺分布为面,形成互补的快慢生活方式。而在历史遗迹上留下足以缅怀的生活痕迹,并注入现代商业活力,这也是韩置的“人生难遇”!
  香港生长、上海安家的韩置在香港、广州、上海均有成功招两运营的经验:“当年太古进成都,不是第一人,很多竞争对手比我们早了很多年,如果没提出新玩法,没有品牌会愿意跟我们这么‘傻下去’!”他回忆当年招商初阶段,很多品牌看到“开放街区”的提案就立马驳回,认为成功概率微乎其微,但韩置在这里300多个店铺所下的功夫到了巨细靡遗的程度:哪家店该在什么位置,优势在哪,劣势区位又该如何补足,他都了若指掌。“我告诉品牌,我们用钢结构来盖商铺,就是给你来这里设旗舰店的!品牌的店铺设计师每回到现场一看,就都跃跃欲试了!”事实证明了他的努力,目前成都远洋太古里已完成九成左右的商铺进驻,不仅国际大牌在此设旗舰店,如无印良品、方所、野兽派等生活方式品牌也都将主力店铺设置于此,“现在人们到这里来,不止花钱买个名牌包,还会逛书店、买买花,再去喝杯手冲咖啡,或只是来闲逛晒太阳,这才是成都人享受生活的最高原则嘛!”   而事实上,太古里也的确融合了成都的新与旧、快与慢的生活。譬如此刻正在我们面前,一位穿制服的店员匆匆跑过广场,突然对着大慈寺的正门拜了三下,又迅速跑走;而在Muji三层的咖啡厅里,刚在大慈寺打完太极的老太太们还穿着太极服就坐下吃早餐,她们啜饮着咖啡,轻言细语地聊天,说:“这社会是浮躁了点,要给年轻人时间……”至于刚从爱马仕出来的夫人们,转身就进了大慈寺,购物归购物,喝茶归喝茶。运气好的话还能碰上诗人流沙河呢。生活的内容多了,大家更可以从容地排列组合。
  博舍:成都“翻译官”
  当MarkPassmore第一次面对这个决定时,他问了自己一晚上:“真的要去?不是北京、不是上海,而是成都?”翌日,他就买了一张机票来到这个陌生地,“微服私访”了一星期:“吃、逛、郊游,还特意去了大慈寺。”这座曾纳玄奘修行的古寺对外国人拥有永恒的吸引力,尽管被太古里环绕,“但红墙一围,绿竹一栽,外面的俗世都跟它无关了。竹子真是四川人的魔法!”想到博舍(The Temple House)是要跟大慈寺当邻居,他当即下定决心:接受职位,搬到成都。
  而更大的惊喜是,太古里保留下来的6幢老建筑将有一幢成为博舍的客户体验区,这在太古的3个House品牌酒店中绝无仅有。酒店方一眼相中了最外围的“笔帖式”,这座始建于清代的庭院曾是当时负责翻译满汉双语奏章文书的机构所在地,“笔帖式”正是满文音译,意为“书记者”。“客人将从笔帖式的大门进入,穿过古老庭院,再进入现代感十足的酒店,这感觉像坐时光机吧?”Mark带着英国式的对历史遗产的兴奋对我们说,“在英国,我们也有很多老建筑改造的酒店,但政府对不论其外围还是内在的改造都限制得极严。博舍很幸运,这个庭院与酒店主体是完全独立的,所以我们要做的是连接而非改变,这就有更多余地和弹性了。”早于酒店主体半年动工的“笔帖式”修缮工作秉持着完整保留建筑外观与内部结构的原则,曾经繁忙的翻译署如今将成为客人到酒店的第一站,而酒店的图书馆和艺术画廊也将安家于此。“相信我,我们在做这一切时心中都是敬意。”而从这里到达酒店主体,与其说“像坐时光机”,不如说是有种“古文”翻译成“现代文”的趣味。“‘瑜舍’非常艺术和视觉化,‘奕居’绝对高端,‘博舍’要做的则是带你‘回家’。”
  这个“家”当然是安在成都的“家”,在城市同质化愈发严重的今天,Mark坚持博舍的辨识度。“我们的概念完全是城市友好型的,开放了很多公共空间给市民,他们可以散步过来,而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也在楼上看你,这种效果更能让客人时刻感受到:这里是成都!”,另一方面,“我们又用了很多竹的元素,就连酒店外立面上都是低调的竹子图案,”Mark眨眨眼,仿佛是采了大慈寺那些翠竹的气,“希望把客人的烦忧都隔绝在外。”倒真成了闭门即是深山,推窗迎进红尘,而“这的确就是成都的一部分”。
  来成都刚一年半,Mark如今真心当起了“本地居民”。他说永远别把传统本土与现代国际对立起来,“不要把它定义为牺牲,国际化品牌进驻成都,对提升这里的服务与品质绝对有好处,而作为一个性格如此鲜明的地方,成都要往前走,但它还是它,不会变。”
  崇德里:回家的路
  时间可以改变甚至摧毁很多东西,譬如一座城市;时间又对很多东西无能为力,譬如王亥的乡音和敏锐性。尽管已在香港住了23年,但他一开口,普通话里浓重的成都椒盐味让一切都立刻归位。“我画上的女孩,表情有点苦闷,手里提着暖水瓶,她渴望一点春风吹进来……”这说的是1979年,他获得全国美展二等奖的油画《春》。作为先于同学罗中立、张晓刚、周春芽获奖的川美“意见领袖”,他掐准了那个时代的脉——整个社会都在渴望那一缕春风。1987年去香港,几年后他创作的《香港图像》被前港督彭定康挂进办公室,这让他一举成为香港画价最高的画家。后来他又开过连金庸、倪匡等港岛名人都热爱的私房菜馆,还参与创立香港广播电台首个普通话节目,后来去“锵锵三人行”当固定嘉宾,最火时还上过《时代》周刊……“当时我回成都买了套房,价格很贵,但我毫不犹豫。在中环住久了,我完全知道一个城市将怎样发展。”现在这套房就在太古里商圈内,价值翻番。而彼时他站在家中眺望,看到一块破败区,“那时我就想,若把那里给我,我要把它做成什么样子?”
  2012年,机会真的来了。成都餐饮业巨头杜兵请他来改造一个项目,叫崇德里。“这不正是我在楼上看到的那片破败区吗?”这就叫命中注定。“当时这里惨不忍睹,因为汶川地震,房子成了危房,政府搞惠民工程把住户都迁走,就留下3座烂院子。原想把它们拆了盖停车场,但地势狭窄,并不合适,我们真是从拆迁队手里救下了它啊!”王亥说话是典型四川人,语气生动、表情丰富,再加上手势,连我们都心中一紧——差点这里就变停车场了啊!“我跟杜兵说,绝对不要假古董,要我做我们就要来真的!”王亥真的是来真的,他让工程队把因淹水、地震而下陷的地基整体上抬了30公分,每一面墙、每一根柱子和房梁做加固,但所有老东西绝不能改动半分,所有东西也绝不上漆做旧:“新就是新,旧就是旧,一切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工人有时不理解,看这样的烂柱子锯了算了,“我是真的要跟他们发脾气的!”到最后,工人们细到一根钉子拔不拔都要他拿主意。“整个工程历时一年半,我是每天都离不得。”
  因为打包拿下的包括三个有100年历史的老院子和一幢上世纪80年代的教工宿舍,所以王亥决定将“崇德里”项目分为“谈茶”“吃过”“驻下”三部分,其中复原成都老茶馆生态的“谈茶”茶室位于顶头的空间,通过一个小通道与私房菜空间“吃过”相连,而设计酒店驻下”则位于最后一个院子和对面的教工宿舍内。虽然外壳与骨架完全保留了“老成都”,但空间内的家具却全然是“现代”和“西方”的。王亥说他最喜欢Hans.JWegner的椅子,“嗨呀,简直不摆了!”尽管不论家里还是崇德里,都被Y-Chair、ChineseChair等Wegner的名作填满,但一谈起这些椅子他还是兴奋如初恋。“Wegner这一系列椅子都是从中国明代家具得来的灵感,是西方设计中的‘中国主义’。这也是我选择它们的原因。”而灯具则是IngoMaurer的天下,餐厅里是昂贵的Bulthaup整体橱柜,酒店房间内则更是世界名家具的“群英会”……“我在香港时就喜欢买房子,不是为了房子本身,而是为了满足自己搞装修的愿望。”有了崇德里,王亥更是名正言顺地为自己的收藏找到了“展厅”。“一个空间,要满足审美性和功能性。我用这么多精彩的现代家具就是因为一来功能上能满足需要,二来提醒大家这里正在发生的是一个现代生活场景。至于审美,有什么会比时间更美?那有关时间的印记我们就全然保留!”正因为活态保护的思路,这些西方大牌家具都乐于把西南地区的代理权交给他,“客人们来了是真的坐在Y-Chair上喝茶,坐在Bukhaup餐桌旁吃饭,真实用过了他们就知道好,就会问,就想买。成都人有这个实力和愿望,现在就是要有人出来引导一把。”他希望崇德里做的就是润物细无声。
  如今,坐在“谈茶”小厅里喝茶聊天,不时就能看到卖花的太婆推着车过去,听到卖“丁丁糖”的小贩敲击铁皮发出的叫卖声。还有崇德里后面的老宿舍,居民们自然地过着日子,穿红衣服的大姐不小心骑车进了我们的画面,她说:“哎呀,我骑进来了,要得不哦?”王亥笑嘻嘻地答:“要得,要得,他们这是要宣传成都,你也要为我们成都人出点儿力噻!”这是一个一直活着的地方。
  也因崇德里的成功,成都各区受到启发,多次召开“风暴会”。他们被请去谈感想,“现在好几个区都让各街道办回去好好清查,还有没有类似崇德里这样的老建筑,有就要保护好,能不拆的就不拆,初略一算也有两三万平方米的老建筑被‘救’下来了!”杜兵说起都有些激动。他与王亥对视一眼,虽然谁也无法预见它们最终会被改成什么样,“但有了这个意识,怎么都比变成停车场强!”
其他文献
“建筑师是一个缓慢的职业。”上世纪90年代中期,Jürgen Mayer最初在柏林成立事务所时,只是以小项目和临时装置为主,保守的柏林曾一度轻视他的前卫与创新性,后来,这座城市又重新将他揽入怀抱。  Jügen Mayer的工作室通体纯白,毫无赘饰,墙壁上张贴着大幅项目摄影与海报,会议区和讨论区放置着建筑模型,漂亮得如同雕塑。“1900年代,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劳斯和他的家人曾经住在这里,
期刊
严培明  著名油画家,以一系列黑色炭熏质感人物肖像享誉艺术界。2009年,巴黎罗浮宫为严培明举行个展“蒙娜丽莎的葬礼”。他成为继毕加索之后第二位在罗浮宫举办个展的现代艺术家。同年,严培明获颁法国荣誉骑士勋章。他被认为是第一个打开西方艺术圈与艺术市场的中国艺术家,第—个活着在罗浮宫举办个展的艺术家,也是继赵无极、陈箴之后,第三位作品被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收藏的华裔艺术家。他与塞尚一起,被法国人评为最喜
期刊
调配的功力  如果朋友病了,你要带什么前去看望?“我拎着一袋子菜到他家,一看只有一口奶锅和一个连把都没有的炒锅。我得当机立断,要迅速考虑能做哪几道菜和做这几道菜的顺序。”对居奕来说,这过程也像他曾经的绘画专业一样,是调配出来的。  1979年来北京念美院附中,15岁的居奕由南至北,接受的改变很多,譬如吃。因为食堂的菜实在难以下咽,又没钱下馆子,所以逮着机会他就往本地同学家去“混”。“久了也不能白混
期刊
“如果我作为模特出现在镜头中,一定会是我想要的样子。有些人认为我的形象个性太强,又不是年轻姑娘,市场不会接受,但喜欢我的人却会在杂志上给我留出8页版面。”Lily Cantins侃侃而谈着她的职业路数,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她既是模特,又做造型师的那种掌控影棚的场景。然而现在的她却站在炉灶旁,和着音乐一边煮米饭,一边炒着油红的鲜虾,一边又向盛满海虹的第三只锅里扔进自己喜欢的调料……今天的主餐西班牙海鲜饭
期刊
Michael Sailstorfer是德国当下大受追捧的一位年轻艺术家,从学生时代起就颇受艺术圈关注,其作品几乎都取材自日常物品,他用孩子般的眼睛观察和发现这个世界,以极富想象力的浪漫方式再塑空间与时间,幽默,荒诞,诗意。  MichaeL SaiLstorfer艺术家  1979年出生于巴伐利亚州Velden,曾在慕尼黑及伦敦学习艺术,目前工作生活于柏林。雕塑、空间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是他的艺术创
期刊
还未到开门时间,迈阿密巴斯艺术博物馆(Bass Museum of Art)的门外,人们已经排起了队伍,都等着进去参加Peter Marino的个人收藏及作品展开幕。这座纯白的博物馆,因为他而变成了一个充满神秘感的暗黑迷宫,入口处的整面墙都被电影胶片覆盖了……他可从来不走寻常路。每个人都知道Marino和奢侈品关系紧密,而且爱找艺术家合作,但如此近距离欣赏他那令人目不暇接的100多件私人艺术藏品,
期刊
凯宾斯基雁栖湖上  雁栖湖边上,一座如旭日升起的建筑,因为APEC会议而一夕风靡世界。这正是上海华都建筑张海翱设计的“日出东方凯宾斯基”酒店。圆球状的建筑如一扇贝壳,而那鱼嘴状的主入口大门,亦寓示着繁荣昌盛,这种充满中国符号和吉祥寓意的设计完全符合业主北京市政府的朝望。不过,酒店的设计重点仍在于其环保节能的建筑理念:自给自足的太阳能电力和热水系统,用上1万多块玻璃板,在求得最大自然光线外,还通过各
期刊
微风亲吻着脸颊,脚下的细沙让人恨不得脚趾可以无限伸长。放眼望去,到处是性感的比基尼女郎和胸肌、二头肌、三头肌俱全的帅哥。进化论者正在享受“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法则,突然间一个全身塑料管、像洪荒时代的恐龙般的怪物,摇摇摆摆,迎面走来。生物学家立刻起疑,迈阿密有退化论吗?原来这是荷兰艺术家Theo Jansen的风力动能作品“海滩怪物”(strandbeest),他应瑞士爱彼表品牌旗下爱彼艺术委员会
期刊
上海和北京,春日里的两城各自精彩。宜人的3月天,还不赶快穿上早春行头,出门过一天惬意闲暇的小日子,周末就应该这么享受。  工具之美  好多人都说:“田子坊最近越来越好玩儿了!”为什么这么说?来看看TASTEWall你就明白了。“这里的风格不想那么Art Deco,简约一点,出售的东西实用性高,专业度也高。”Viko是TASTE Wall的负责人之一,也是名专业摄影师。她和做时装设计的丈夫小野泽丰先
期刊
Patrizia Moroso在zz岁时进入家族企业,其实有点“临危受命”的意味。1980年代后期,欧洲如今天一样正遭受着经济危机,她和哥哥从大学中被“紧急”召唤回家,以帮助经营家具工厂的父母共度难关。“我的父母一辈做的都是非常简约、精美的现代家具,但是他们并没有特别的设计、市场和品牌意识。读了艺术大学的我,头脑中对设计的理解自然和他们有所不同。”1986年,Patrizia和一个善于画滑稽漫画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