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融合的记录者——阿尔寨石窟

来源 :收藏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阿尔寨石窟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西部鄂托克旗境内,被誉为中国长城以北草原地区“硕果仅存的晚期佛教石窟遗址”,窟内现存近千平方米的彩绘壁画,一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被世人发现。当地人称该石窟为“百眼窟”,山上有大小石窟108个,千百年来受到风沙和人为的侵害,现仅存60余窟,其中比较完整的有43窟,13窟绘有壁画,以精美著称于世,第28窟、30窟、31窟壁画大量使用青、绿、蓝色颜料描绘独特草原生活,不仅记录了佛教对草原地区的影响,更体现了在元朝统治下,阿尔寨石窟地区各族人民的政治、文化、艺术交流,是研究该地区民族融合的重要物质资料。
  关键词:阿尔寨石窟;壁画;元朝;民族融合
  阿尔寨石窟现存近千幅壁画,总面积近一千平方米,主要题材内容包括传统神佛像、历史事件和世俗人物。其中部分壁画榜题含有回鹘式蒙古文、梵文、八思巴文、藏文,是研究元朝时期生产生活与文化艺术的重要资料。
  一、阿尔寨石窟壁画的形成时期
  阿尔寨石窟历史源远流长。1981年考古学家田广金先生在《百眼窟石窟》中认为,阿尔寨石窟建成的整体年代可能为元朝或者稍晚些,石窟研究院巴图吉日嘎拉、王大方、张文芳学者在撰写的《百眼窟的营造年代及壁画主要内容初论》中认为,阿尔寨石窟始建于北魏时期,又经历了西夏、元、明3个时期,1632年连同建造于山顶的庙宇、宫殿被大火焚毁,前后经历1 200余年。
  考古学家李逸友、魏坚认为:“百眼窟是成吉思汗戎马生涯遗留的一处至今既有地名可考,又有准确地点可寻的故址。”根据史料记载,1247年,成吉思汗行军至苏奎格地区,经考证此地为今天鄂尔多斯鄂托克地区。鄂托克旗的苏里格敖包传说是为纪念成吉思汗而留下的遗迹,立有碑文“鄂托克旗苏里格敖包为纪念成吉思汗征战西夏途中祭奠军旗—苏勒德祥瑞之地”,多方专家认为阿尔寨石窟为成吉思汗养伤疗疾及与西夏作战之地。
  可以确定的是,阿尔寨地区为成吉思汗时期重要的军事驻扎地,并有蒙古先民遗留此地继续生产生活,开展祭祀活动。
  二、内容题材广泛
  阿尔寨石窟壁画题材内容广泛,形式变化多样,壁画人物特征鲜明。根据人物造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神佛造型艺术,包括佛、菩萨、度母、罗汉、护法金刚、天王等,另一类为历史人物造型艺术,包括大成就者、成吉思汗全家福、大汗忽必烈及家族、萨迦派五祖八思巴国师,描绘了当时藏传佛教对蒙古上层的影响。具体案例如下。
  (一)《萨迦法王八思巴为忽必烈灌顶受戒图》
  第31窟绘有宏大壁画,命名为《萨迦法王八思巴为忽必烈灌顶受戒图》。画面整体背景为绿色,有骏马飞驰,中心有一高僧身穿僧袍,做讲经状,高僧身后有红色山体石窟,众人或坐或立于两侧,由高僧为其受戒。有学者认为高僧背后的红色山体正是阿尔寨石窟,高僧为萨迦派教主八思巴,壁画描述内容为八思巴让忽必烈帝与王妃察必灌顶受戒,右侧为忽必烈之子,壁画用写实手法记录了这一历史事件。
  (二)《各民族僧俗人礼佛图》
  第28窟主龛左壁绘有八思巴宣讲佛法的盛大场面,画面长约1米,高0.45米,人物多达百人,八思巴被绘于画面左上方,形象高大,头带萨迦派法王帽,有背光,身披袈裟。右侧群山叠嶂,众僧与俗人穿山谷而来,双手合十目视前方,神态虔诚。画面人物形象鲜明,僧人着红、黄袈裟,头戴僧帽,有汉族官吏形象,其头戴幞帽,着绯色团花纹官服,众随从为汉族平民形象,梳挽发,画面下方有蒙古人形象,着绿、黄、红、黑色蒙古袍,可见当时多民族和谐相处的场景。
  在宗教上,蒙古上层奉藏传佛教为国教,藏传佛教在元朝获得了极高的社会地位。1253年,忽必烈驻军六盘山,与萨迦派法王八思巴会面,两人结施主与福田关系,忽必烈向八思巴请教了许多问题,八思巴一一作答,八思巴学识渊博、态度谦逊,忽必烈大悦,日日见礼,随后忽必烈皈依藏传佛教。《佛祖历代通载》记载:“癸丑(1253年),师十五,世祖皇帝龙德渊潜,师知真命有归,驰驿径诣王府世祖宫闱,东宫皆受戒法,特加尊礼。”1270年,八思巴被晋封为帝师大宝法王,《萨迦世系史》记载:“皇天之下、大地之上、西天佛子、化身佛陀、创造文字、辅治国政、五明班智达八思巴帝师。”在八思巴帝师的帮助下,蒙古人完善了蒙古文字。
  在文化上,忽必烈推崇儒家治国。史书中记载,忽必烈十八岁以后政治思想趋于成熟,在王府中广纳贤士,当时忽必烈身边聚集了一批汉族知识分子,如窦默、姚枢、刘秉忠、史天泽等人。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24岁汉臣刘秉忠入金莲川幕府,为忽必烈谋策。忽必烈非常信任刘秉忠,委以治国理事,“参帷幄之密谋,定社稷之大计”。刘秉忠推崇儒学治国,这对于元朝初期国家政权的稳固与民族融合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1271年,忽必烈在刘秉忠建议下称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元朝建立。
  三、民族文化融合的印记
  阿尔寨石窟壁画展示了多民族文化融合,反映了元朝时期尤其是忽必烈時期的政治、经济、宗教、艺术等诸多内容,为研究该地区民族融合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实物资料,主要表现如下。
  (一)政治制度的融合
  忽必烈深谙儒家思想和藏传佛教思想是治理国家的良策,因此,西藏地区的统治采用了政教合一的办法。根据藏文史籍记《萨迦世系史》记载,忽必烈供养,将“吐蕃”土地连同僧与俗人赐给八思巴,“蒙古的薛禅皇帝(忽必烈)治下有十一个行省,吐蕃三区……算作一个行省奉献”。此外,忽必烈根据汉臣建议,设置宣政院,主要负责全国佛教事物和藏区行政服务,管理甘肃、青海、四川阿坝以及宁夏部分地区,这种政教合一的制度有助于迅速稳固元代初期西北地区的政治建设。   阿尔寨第28窟壁画采用写实的手法对八思巴宣讲佛法进行了描绘,其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且服饰各异。
  (二)经济社会的融合
  元朝时期,草原丝绸之路成为蒙古草原地区连接中亚的商贸通道,成为增进各蒙古汗国之间交流、贯通亚欧草原南北交通的干线, 元朝设立交通驿路,西北地区的经济交流频繁。专家在阿尔寨石窟遗迹考古工作中发现,壁画中有来自中原地区的麻纤维组织成分,还有来自西域的蓝绿色颜料,并在建筑遗迹的挖掘工作中发现了与西夏王陵出土相似的手印纹砖。多项证据证明了阿尔寨石窟曾经的繁荣。
  (三)文化艺术的融合
  在阿尔寨第31窟未完成的壁画中,有用蒙古文字记录的“绿”“蓝”字样,说明当时已经有一部分蒙古人掌握壁画技术,并且根据壁画风格可以看出绘画者受到了传统壁画的影响。学者苏万循认为,阿尔寨石窟壁画线条受到了西夏画风和北宋画风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阿尔寨石窟壁画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壁画反映了阿尔寨石窟地区独特的地理和民俗环境特征,将蒙古族的祭祀、丧葬文化融入了壁画创作,展现了当地少数民族对传统文化的吸收与创造,这是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此外,阿尔寨石窟壁画有回鹘蒙古文、藏文、梵文、八思巴文榜题100多处,共1 000余字,多为佛经箴言,其中部分回鹘式蒙古文榜题比敦煌莫高窟壁画上的蒙古文榜题还要早。民族融合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上,也体现在文化艺术当中。
  四、结语
  阿尔寨石窟壁画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民族题材和历史写实手法,描绘了元朝时期各民族、社会各界推崇佛法、共同生活的场景,为研究元朝时期阿尔寨石窟地区蒙、藏、汉多民族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是研究该地区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依据。事实表明,阿尔寨石窟艺术推动了蒙古草原地区文化艺术的发展与交流,代表元朝初期漠南草原文明的艺术成就,是各族人民共同的智慧结晶,是一座研究该地区民族文化艺术的宝库。
  作者简介
  钱睿,1988年生,女,蒙古族,内蒙古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人,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指导老师:苏冠元。
  参考文献
  [1]史金波.西夏佛教史略[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43.
  [2]谢继胜.汉藏佛教美术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苏鲁格,那本斯来.简明内蒙古佛教史[M].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9:93.
  [4]郭俊成.阿尔寨石窟壁画之山水画元素的应用[J].鄂尔多斯文化,2008(2):29-31.
  [5]哈斯额尔敦,嘎日迪.阿尔寨石窟回鹘蒙文榜题概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4):42-51.
  [6]丹森,布仁巴圖,巴图吉日嘎拉.阿尔寨石窟佛教文化遗址概述[J].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91(3):87-91.
  [7]潘春利,侯霞.内蒙古阿尔寨石窟壁画的题材特点与艺术特色[J].内蒙古艺术,2017(2):76-78.
  [8]张冰冰.元代宫廷崇佛史事考[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
其他文献
黄胄书画专场    黄胄先生是当前我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最受欢迎的画家之一,他的画作线条流畅,阔笔纵横,风格奔放,造型准确,意态生动,简括传神,深受人们的喜爱。此场推出的全部拍品,都已经过黄胄基金会鉴定,并收入黄胄书画全集,列举如下:  《人物、动物册》十二开,设色纸本,24.5 X 3l厘米X 14,参考价为140~160万元。《少数民族姑娘》立轴,设色纸本,129 X 7l厘米,参考价为12
期刊
摘要:本文介绍了贵州省遵义市出土的一件清代木质金凤冠的保存现状、制作工艺及保护修复过程,对修复中遇到的难点和解决方法进行了分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以期为修复同类文物提供了科学的方法与经验,对今后的文物保護与修复工作有所借鉴。  关键词:木质金凤冠;缩水变形;复原;支撑点;翻模  凤冠作为中华民族庞大服饰符号系统中的一颗亮点,不仅在外观上熠熠生辉,而且承载着悠久厚重的中华文明[1],是中国传统女性服
期刊
摘要:南阳地区出土的东汉动物陶俑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元素,其中尤以陶猪、陶狗为典型,其造型简练传神,饶有生活趣味。这些动物陶俑是汉代人畜和谐相处的印证,反映了当地丧葬文化中的世俗气息,同时也是当地历史文化中生活情感元素的写照。  关键词:南阳;动物陶俑;陶猪;陶狗;生活情感元素  一、动物陶俑陪葬的背景概述  中国古人一直都有“事死如事生”的观念,认为死亡仅是肉体的消逝,而人的灵魂可以永存。在古代,
期刊
摘要:我国古代早期绘画题材以人物画为主,内容包括帝王、功臣、圣贤、宗教形象及神话形象。国画人物技法是我国绘画技法的重要内容,包括白描画法、工笔画法、写意画法。随着历史的发展,国画人物技法的运用范围越来越大,被人们广泛运用于陶瓷釉下彩绘制中,呈现出生动形象的工笔画人物形象与寓意深远的写意画人物形象,大大丰富了陶瓷釉下彩工艺内涵,提升了陶器器皿的观赏价值。本文简要阐述了国画人物技法与陶瓷釉下彩内容,对
期刊
摘要:新艺术运动的核心人物—阿尔丰斯·穆夏有很多招贴画、装饰组画、商品包装画等作品。笔者通过分析穆夏的作品,总结出了穆夏风格的装饰性特点,并将他的这种装饰风格融合到笔者的工笔画创作中。本文阐述了笔者对穆夏作品装饰风格的研究过程,并将其运用到工笔画创作中,应用此理论指导创作实践。  关键词:阿尔丰斯·穆夏;装饰风格;工笔画创作  艺术作品就像一座桥梁,两端连接着作者与观众的两颗心。我非常喜欢阿尔丰斯
期刊
摘要:环境因素对博物馆藏品的保护工作产生了极大影响,博物馆环境因素的监测、评价、净化工作,对预防性保护馆藏文物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及时对馆藏文物进行有效的环境监控及控制,能够最大限度降低环境因素对馆藏文物所带来的损害,大幅度增强馆内风险预控能力。本文以文成县博物馆为例,梳理和总结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措施及相关思考,以全面推进馆藏文物预防保护工作。  关键词: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措施  目前
期刊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着力点。三星堆是四川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本文以文化产业研究服务于社会和地方经济为导向,基于三星堆文创建设的现状提出对策,以促进三星堆博物馆文创行稳致远、高质量的发展,为其他处于类似境地的博物馆文创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星堆;文创建设;对策  一、三星堆的重要地位以及三星堆文创建设的重要性  作为我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
期刊
摘要:中国画是中国几千年来研究和发展至今的优秀绘画种类之一,在漫长的发展中形成了独有的色彩审美。古代文人画对色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色彩始终以旺盛的生命力占据着中国画技法与创作中的重要位置,展示出其特有的魅力,色彩体系逐渐发展完善和丰富,形成了独特的设色审美和设色方法,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意蕴。对设色技法的定义与介绍,有利于体现中国画的传统美学内涵。  关键词:设色;中国画;设色;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
期刊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下,电子数字产品越来越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博物馆藏品的管理也受到了数字化的影响,其工作有了新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博物馆的办公自动化目标和资源共享,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本文主要分析了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的相关内容,并且提出了数字化管理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优化策略  加强数字化管理模式研究,有助于博物馆藏品的管理工作,因而博物馆可以考虑引入数
期刊
摘要:古建筑见证了我国历史发展和建筑结构的演变。全国现存的古建筑群数量丰富,类型多样,反映了古人的审美观和建筑理念。但由于风蚀、雨浸、人为破坏等因素,现存的很多古建筑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传统的保护方法已经不能有效解决一些新的问题。本文对数字媒体技术的概念入手,分析了我国古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对数字媒体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展开探索,研究利用现代科技保护传统古建筑的方式,希望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提供
期刊